当前位置: > 投稿>正文

池塘养鱼的十大核心技术,池塘生态养殖

05-21 互联网 未知 投稿

关于【池塘养鱼的十大核心技术】,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池塘养鱼的十大核心技术:池塘生态养殖

池塘生态养殖

第一节 池塘条件与设施

一 池塘建设基本要求

我国池塘养殖历史悠久,其养殖技术发展迅速,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及设施设备等科技研发的进步,推动了渔业生产现代化进程。

1.水源

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不仅直接影响鱼类本身,还影响作为鱼类食物的组成、分布、丰度。鱼要养好,必须有良好的水质。养鱼的水质必须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都适合鱼类生存的要求。一般养鱼所用的天然水是包括雨水(大气降水)、江河、湖泊、水库水以及地下水等。

2.水质

水温是鱼类赖以生活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是影响各种水生动植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重要因素。不同的鱼类对温度要求和适应范围也不一样。

透明度是表示光线进入水中的程度。透明度的大小取决于光源状态、水中悬浮的有机或无机的微细物质、浮游生物和水温以及测示者的视力等。透明度的高低,表示水中浮游生物丰歉和水质的肥度。一般养鱼的池塘要求透明度达到20~30厘米。

池塘水体溶解有各种气体,例如氧、二氧化碳、硫化氢和氮等。天然水体氧主要是由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产生,还有一部分则是从空气中溶解而入。池水中溶解氧气的多少,是水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鱼类在高溶氧的水中,摄食旺盛,消化率高,生长快,产量高,饲料效率也高。一般养殖池塘溶解氧量要在3毫克/升以上。

pH值用来表示水的酸碱度,池塘pH值有着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垂直变化。一般池塘pH6~8.5。

池塘养鱼的十大核心技术,池塘生态养殖

二 鱼池建造

充足的水源、优良的水质是池塘养殖的首要条件。鱼池最好是东西向的长方形,长宽比为2∶1或3∶2,要求日照时间长,有利于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和水温的提高。集中连联片的池塘要求规格化,不但便于饲养管理,而且有利于统一规划,建设必要的运输干道和注、排水设施。池塘要平坦,可略向排水口一侧倾斜,池埂脚和池底间应有一条1米宽的池滩。一般成鱼池深度2.5米以上,鱼种池深1.5~2米,鱼苗池深1~1.5米。鱼苗池面积0.067~0.334公顷,成鱼池面积0.667公顷以上。水、电、路三通也是池塘养殖的必备条件。

三 配套设施设备

池塘养殖应配备有饲料房、投料台和三相电,以及以下相关设备。

一般养殖池塘每0.2~0.33公顷配套1台增氧机,也可配备微孔增氧机

投料机:有电动式投料机和气动式投料机。投料机可以提高饲料效率,减轻劳动强度。

抽水机:用于补充水源和清塘。

清淤设备:高压水枪,可吸泥输泥、真空吸水。

养殖生产工具:拉网、桶等。

池塘养鱼的十大核心技术,池塘生态养殖

第二节 苗种投放

一 养殖品种

鱼种是成鱼生产的物质基础,要求品种好、种类齐全、质量好、放得足、放得早。传统的养殖品种有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鳊、鲂和罗非鱼等。从它们的栖息习性看,投放的鱼苗品种不但要兼顾上层鱼、中下层鱼和底层鱼3类,还要兼顾各种鱼的食性,即鲢、鳙吃浮游生物、腐殖质和悬浮有机碎屑,草鱼、青鱼、鲤、鲫、鳊、鲂和罗非鱼等以配合饲料为主。

二 放养时间

可选择在5月前低温的一段时间内放养,这时鱼体体质坚实,鳞片紧密,活动力弱,捕捞操作中鱼种不易受伤,可以提高成活率。

三 鱼种质量

在规格上根据计划收成时间投放不同苗种,在质量上要求体质肥满结实、背部尾部肉厚、体形正常、鳞片完整、体表光滑、体色鲜艳、活动力强。

草鱼种下塘前注射出血病冻干疫苗和草鱼细菌性三病疫苗。草鱼免疫注射技术是目前解决草鱼“四病”的一条有效途径。在低温情况下(8~20℃),草鱼的新陈代谢能力较弱,通过注射接种途径可使2龄草鱼鱼种获得新的免疫抗原剂量,经过5~30天的低温(10~15℃)诱导,使注射过疫苗的草鱼鱼种完成初次免疫,在水温提高到20℃以上时草鱼的免疫抗病水平得到迅速加强,从而达到减少2龄草鱼发病机会的目的。注射疫苗选择在水温为8~22℃的冬春季进行。已感染患病的草鱼不宜进行免疫注射。规格在10厘米以上的各种健壮无病的草鱼鱼种均可实行免疫注射。注射前用0.5%的食盐水溶液对鱼种进行消毒处理,时间控制在5~10分钟。注射器、针头以及稀释器皿须用75%的酒精消毒或用开水煮沸消毒。规格在10~16厘米的鱼种一般选用6号注射针头,规格在16厘米以上的鱼种一般选用7号注射针头。为了防止注射时入针太深伤及鱼体内脏,可在注射针头上套一小截塑料管,暴露出的针尖长度为0.3~0.5厘米。一般在鱼种背鳍基部注射,针头与鱼体成45°刺入鱼体。规格在10厘米以下的鱼种每尾注射0.3毫升稀释后的疫苗,规格在10~16厘米的鱼种每尾注射0.3~0.5毫升稀释后的疫苗,规格在16厘米以上的鱼种每尾注射0.5~1.0毫升稀释后的疫苗。

四 混养密养

混养就是多品种、多规格的鱼类放在同一个成鱼池内养殖。混养是根据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如栖息习性、食性和生活习性等,充分运用它们相互有利的一面,取长补短,从而发挥“水、种、饵”的生产潜力,提高产量和效益。

在混养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密放才能提高鱼产量。鱼种放养过稀不能充分发挥池塘生产潜力,养殖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不大;放养密度过大,不仅增加饲养管理的劳力和成本,而且养成的鱼个体小,不符合商品鱼的要求,甚至有可能造成缺氧死鱼,反而降低鱼产量。因此必须合理混养密放,在一定时间内养出符合市场所需规格的商品鱼,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在生产中,决定放养密度的依据是池塘条件、饵料来源、鱼种的种类和规格以及管理水平等情况。总之,稀和密是相对而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例如,一个池塘原来认为放密了,会由于加深改善池塘条件而变稀了。

鱼种放养密度可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池塘养鱼的十大核心技术,池塘生态养殖

鱼种混养可采用下列公式:

池塘养鱼的十大核心技术,池塘生态养殖

五 养殖模式

养殖模式是根据计划收获商品鱼规格及产量以及池塘的条件来确定的。高密度高产量带来池塘压力,资金压力大,而且高产不一定高收益。合理密度或相对密度低点也可能带来不错的收益。低密度带来生长旺季,池塘温度较低、溶解氧较高。在一定的水温范围内,鱼类能量代谢随水温升高而增大,温度太高造成鱼类摄食量下降。水中溶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鱼类的摄食量和消化吸收能力。水中溶解氧高,鱼类摄食旺盛,消化率高、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

1.密养模式

模式一:产量15000千克/公顷以上,养殖品种以草鱼为主,搭配鲢、鳙、鲫。

表6-1密养模式一

池塘养鱼的十大核心技术,池塘生态养殖

模式二:产量15000千克/公顷以上,养殖品种以鲫为主,搭配鲢、鳙、草鱼。

表6-2密养模式二

池塘养鱼的十大核心技术,池塘生态养殖

2.稀养模式

模式三:产量7500千克/公顷以上,以草鱼为主养品种,同时搭配放养鲢、鳙、青鱼、团头鲂。

表6-3密养模式三

池塘养鱼的十大核心技术,池塘生态养殖

模式四:产量11250千克/公顷以上,以草鱼为主养品种,同时搭配放养团头鲂、鲤、鲢、鳙。

表6-4密养模式四

池塘养鱼的十大核心技术,池塘生态养殖

第三节 饲养管理

一 饲料选择

饲料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水等,是参与鱼体组织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饲料有青饲料和配合饲料,配合饲料是以鱼类的营养生理特点为基础,根据鱼类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按照饲料营养成分含量,把数种饲料原料按比例配合,通过机械加工制成营养全面、适口性好的商品饲料。选择大型企业、知名品牌生产商生产的配合饲料,质量和售后服务更有保障。

二 配合饲料投喂技术

随着水产养殖水平的提高,渔用配合饲料被普遍接受,养殖投喂配合饲料量逐年增加。目前许多池塘的饲料成本已占整个养殖成本的70%~80%,提高渔用饲料的投喂技术,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浪费变得十分重要。

1.投饵量的确定

饲料全年分配法:首先按池塘或网箱等不同养殖方式估算全年净产量,再确定所用饲料的饲料系数,估算出全年饲料总需要量,然后根据季节、水温、水质与养殖对象的生长特点,逐月、逐周甚至逐天地分配投饲量。

池塘养鱼的十大核心技术,池塘生态养殖

求出全年投饵量后,再根据各月分配比,池塘吃食鱼重量、规格、水温确定日投饵量。然后每隔10天,根据鱼增重情况调整1次。

池塘养鱼的十大核心技术,池塘生态养殖

2.日投饵量调整

(1)日投饵量应根据季节、天气、水色和鱼摄食情况灵活调整。根据池鱼摄食情况,每次投饵量一般以鱼吃到七八成饱为准(大部分鱼吃饱游走,仅有少量鱼在表层索饵)。试验证明,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控制投饵量达到“八分饱”与放手投饵达到“全饱”相比,不喂全饱有利于保持鱼旺盛的食欲,提高饲料利用率。

(2)天气情况。天气晴朗,水中溶氧量高,鱼群摄食旺盛,应适量多投;反之,天气闷热,连续阴雨,水中溶氧量低,鱼群食欲缺乏,而且残饵腐败变快,容易使水质变坏,应少投或不投。

(3)池塘水质情况。溶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与饲料效率。水质清爽,鱼群摄食旺盛,应多投;水质不好,过肥、过浓,鱼群食欲缺乏,而且残饵容易使池水变坏,应少投;水质恶化,鱼已浮头时,应禁止投喂。

(4)池塘水温情况。鱼类摄食量显著地受水温变动的影响。在适温范围内,水温升高对养殖鱼摄食强度有显著促进作用,超过适宜温度摄食量下降;水温降低,鱼代谢水平随之下降,导致食欲减退,生长受阻。大多数大宗鱼类在水温8℃以上时就开始摄食,10℃以上开始生长,立春前后开始摄食,清明前后随水温升高,摄食量增大,但高温季节超过适宜温度则摄食量减少,应减少投饵量。

(5)养殖季节。一年之中的投饵应掌握“早开食,抓中间,带两头”的投喂规律,将全年的饲料主要集中在6~9月鱼类摄食旺盛、生长最快的季节投喂,4月以前投喂工作尽量提前,10月以后应延长投饵,做到收获前停食,保证鱼不落膘。

(6)补充天然饵料。在使用全价配合饲料的同时,也可以利用当地的饲料资源,养殖草鱼、团头鲂,青草丰富时投喂部分青草;养殖青鱼时,可投喂部分螺、蚬等,但不能与全价饲料同时投喂。

3.投饵方法

投喂时要耐心细致。在投喂饲料时,应尽量做到饲料投到水中能很快被鱼摄食。切勿把饲料一次性倒入池塘中,这样会因饲料未被鱼摄食而溶失掉,造成饲料利用率低。

投饵应按照“慢、快、慢”“少、多、少”的原则。开始投饵时,先用少量饲料慢慢投喂,等鱼诱集在一起抢食时加大投饵量,加快投饵频率,等大部分鱼已吃饱慢慢游走再减少投饵量,减慢投饵频率,最后停止投饵。饲料投饵速度要与鱼摄食速度相协调,每次投饵持续20~30分钟。随着池塘集约化养殖的发展和颗粒饲料的普及,投饵机和微电子控制器投入使用。投饵机均匀喷撒使鱼能够均匀摄食,但仍需人看守,随时掌握鱼吃食情况调节投饵机,控制投喂快慢、多少。

4.投饵次数

鱼种阶段分4~6次投喂,成鱼阶段分2~3次投喂,草鱼一般每天分3次投喂。鱼规格越小,投饵次数要越多,每次间隔3~4小时,间隔时间应均匀。成鱼池塘养殖一般每天9~10点,16~17点各投喂1次,阴雨天末次不超过18点,投饵尽量选在白天适宜温度(20~32℃)时进行。水温32℃时,应推迟投饵时间,早上如浮头应待正常之后1~2小时再投饵。鱼苗鱼种养殖需增加投饵次数,一般每天需要投饵5~6次,甚至更多次。

在养鱼生产中,饲料投喂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饲料的转化率及养殖效果,因此,掌握运用好饲料的投喂技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养殖的经济效益。

池塘养鱼的十大核心技术,池塘生态养殖

第四节 水质调节

夏季是鱼类生长的旺季,摄食、代谢明显增强。该季节水温明显升高,有机物发酵分解速度加快,水的透明度随之变小,池中溶氧量、pH值变化幅度加大,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含量不断升高。如何调控夏季池塘水质,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促进鱼类正常生长的关键。

一 合理调整水位

养鱼池塘的水位,有条件的一般应加深到2.5~2.7米。水位过浅,水温易升高,过高的水温会使鱼类新陈代谢受到严重影响;水位过高,上下水层不易对流,池塘底部溶氧量较低,有害厌氧菌大量繁殖,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明显升高,故应多开增氧机,促进上下层水对流。池塘加水时应慎重,应注意外来水源的水质情况,污染、恶化的水不能添加。

二 控制水色与透明度

养殖水体的色泽是生产中常用的辨别水质好坏的指标之一。可以根据水色推断养殖池塘水中浮游生物的多少及大致种群组成,以此判断水质的优劣,从而采取相应的水质调控措施。养鱼池塘水一般以黄绿色、油青色、茶褐色为好,透明度掌握在30厘米左右。

(1)黄绿色水水质较肥,这种水色的水质较“嫩、爽”。池水中的浮游植物主要以硅藻、绿藻为主,裸藻、衣藻次之,大多数能被鱼类所消化,适宜饲养白鲢。

(2)油青色水水质较“嫩、爽”,肥度适中,浮游生物的活力都很旺盛,浮游生物种群组成较为平均,鲢、鳙在这种水色的水中也能很好生长。

(3)茶褐色水中以硅藻、隐藻为主,裸藻、绿藻、甲藻次之,这种水色的水质较“肥、活”,鱼类可以很好地生长。

(4)“水华”水往往呈现绿色、蓝绿色或黄绿色带状或云状水华,这种水往往是肥水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其浮游植物数量很大,水的透明度较低,池水较混浊。此水在没有发生“转水”而恶化前,也是饲养鲢、鳙的较好水质,但天气不正常造成过度繁殖的藻类大批死亡,会使水质突变,转为“臭清水”。预防“水华”水最好的措施还是定期注水或换水。

(5)浑浊暗淡及蓝绿色水是以大量的微囊藻、颤藻及囊球藻等蓝藻为优势藻类,不易被鱼类消化,这样的水应加注新水或更换老水,甚至重新培肥。

(6)团簇状淡红色水是水蚤等枝角类浮游动物繁殖过度所致。调节这种水质的方法有二:一是投放一定数量的鳙鱼吞食水蚤等枝角类浮游动物;二是使用敌百虫进行杀灭,而后施肥,重新培育水质。

(7)草绿色并有红色浮膜水是以裸藻及绿藻为优势种,浮膜在光照强烈时呈红色。这种水的颜色常有“昼红夜绿”或“朝红夕绿”的变化,初期对鱼类没多大负影响,但长期下去,会使鱼类食欲减退。用生石灰或硫酸铜可以控制这些藻类的数量。水色突变应重点使用活化利生素、EM菌、单胞藻素、双效底净等,水质过浓应加水或换水。池底淤泥多,应尽可能多用底质改良剂。

三 提高溶氧量

溶氧是影响鱼类生长和健康的重要环境因子。溶氧量低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如饵料系数的升高、厌氧菌的大量繁殖、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升高等。鱼塘应正确使用增氧机或泼洒增氧剂,提高溶氧量,促进池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开增氧机应坚持晴天午后开机,雨天傍晚开机,阴天清晨开机,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四 升高p H值

正常水质标准是pH值在6.5~8.5,如发现pH值偏低,应及时采取措施,一般使用生石灰全池泼洒。平时应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稳定pH值。

五 控制氨氮、亚硝酸盐含量

近年来,由于污染、放养密度偏高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鱼类生长旺季池水氨氮、亚硝酸盐含量普遍偏高。降低氨氮、亚硝酸盐含量一般可使用氨氮螯合剂、亚硝酸盐螯合剂、EM菌、活水解毒素等微生物制剂,同时应不断提高池塘溶氧量,抑制厌氧菌的大量繁殖,促进需氧菌对有机物的彻底分解。

控制措施是购买简易水质测试盒,定期检测水质,主要检测指标有pH、水温、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一旦检测出水质有异常,应立即采用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培藻素、生石灰等调节或加注新水,以保持良好的水色。

水产养殖讲究天时地利,但是防灾减灾工作也是必要的。暴雨山洪上半年频发,暴雨过后应调节池塘水质。在暴雨来临前,可在池塘四周的塘埂放置生石灰以消毒流入池塘的雨水。

第五节 鱼病预防

鱼病发生主要是由病原体、水环境、鱼自身免疫力3个方面的作用引起。

鱼生活在水中,生病很难被发现,主要凭经验下药,但鱼病后闭口不食,内服药效果不好,大水面鱼病的治疗成本高。在高密度、高单产、高效益养殖的今天,贯彻执行“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积极方法,才能消灭病原,切断传播途径,提高鱼体抗病力,改善环境。

一 预防鱼病

预防鱼病先要增强鱼体抗病力,可以培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选择个体强壮、颜色鲜艳的大规格苗种。或者采用人工方法给鱼类注射、浸浴、口服疫苗或菌苗,使机体获得免疫力。还要加强及改进饲养管理,根据当地的条件、技术水平及防病能力进行合理的混养和密养。

做好定质、定量、定位、定时的“四定”投喂。“四定”不能理解为固定不变,而是根据季节、天气、生长情况和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以保证鱼类适量摄食,不浪费饲料以致污染水质。饲料既要营养全面,又要新鲜,不变质,不含有毒成分,且在水体稳定性好,适口性好。

加强日常管理及操作细心。要勤巡塘、勤除污、勤除害,注意水质,观察鱼类的吃食情况及动态、发病情况,及时解决,做好记录。

二 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1.改善环境

(1)设计和建设时应符合防病要求。首先要对场址的地质、水文、水质、气候、生物及社会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调查,在各方面都符合养殖要求时才能建场。尤其是要保障水源充足,水质不被污染,理化性状符合养殖对象生长需要。

(2)采用物理方法改善生态环境。清整池塘,冬季在鱼收成后,排干池水,维修堤坝、闸门,并清除塘底过多淤泥及塘边杂草,晒池和冻池。

药物清塘,方法有很多,主要有:

(1)生石灰清塘。干法清塘是先将池水排干或留水5~10厘米,一般生石灰用量900~2700千克/公顷。清塘时,在塘四周挖几个小潭,让水流入,再把生石灰放入溶化,不待冷却立即遍洒全池,第二天早晨最好用长柄泥耙在塘底推耙1遍,使石灰浆与塘泥充分混合,提高清塘效果。带水清塘生石灰用量一般为1800~4500千克/公顷,将生石灰溶化后趁热全池遍洒。清塘后7~10天药性消失,即可放鱼。

(2)漂白粉清塘。干法清塘漂白粉用量为97.5~270千克/公顷,带水清塘用量为180~450千克/公顷。清塘后4~5天药性消失,即可放鱼。漂白粉的防治效果与生石灰差不多,且用量少、药力消失快,有利于池塘周转等,但没有增加肥效及调节pH的作用。

(3)茶饼清塘。先将茶饼打碎,放入水中浸泡,在水温25℃左右浸泡一昼夜,然后连渣带汁加水全池泼洒,水深1米,用量为600~750千克/公顷。清塘后7~10天药性消失,即可放鱼。茶饼含有溶血性的茶皂素,能使鱼的红细胞溶血,故能杀死野杂鱼、蛙卵和一部分水生昆虫,同时有改良水质、增加肥效的作用,但对细菌和寄生虫效果差。

2.鱼体消毒

多年的实践证明,即使健壮的苗种、亲本,也难免带一些病原,因此消毒后的池塘,如放入未经消毒处理的水产苗种或亲本,一旦条件适宜,病原便会大量繁殖而引发生病。从预防为主的角度出发,做好鱼体消毒,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十分必要。

(1)高锰酸钾药浴。浓度10~20克/米3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0~30分钟,可杀灭鱼类体表及鳃上的细菌、原虫和单殖吸虫等。高锰酸钾是一种氧化剂,应现配现用,浸浴时用清水进行药浴。

(2)漂白粉药浴。浓度10~20克/米3漂白粉(有效氯30%)的水溶液浸浴10~30分钟,可杀灭鱼类体表及鳃上的细菌。

(3)硫酸铜或双硫合剂药浴。浓度为8克/米3的硫酸铜或双硫合剂药浴10~30分钟,可杀灭鱼类体表及鳃上的原虫。

(4)盐水药浴。用1%~4%盐水药浴1~10分钟,可杀灭鱼类体表及鳃上的一些细菌和原虫。

3.饲料消毒

水草必要时可用6克/米3的漂白粉水溶液浸泡20~30分钟。

4.工具消毒

鱼类养殖工具往往成为传播疾病的媒介,因此发病池所用的工具应与其他池塘的工具分开,避免将病原体从一个池带入另一个池。如果工具缺乏,无法做到分开时,应将发病池用过的工具消毒后使用。一般网具消毒用20克/米3的硫酸铜水溶液或50克/米3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也可用5%盐水浸泡半小时或用5%漂白粉溶液消毒,然后用清水洗净后再使用。

5.食场消毒

食场内常有残余饲料,腐败后为病原体的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除了注意投喂量适当、每天捞除残饵外,在鱼病流行季节,应定期在食场周围遍洒漂白粉、硫酸铜或敌百虫进行杀菌、杀虫,用量要根据食场的大小、水深、水温、水质而定。

用中草药扎成小捆放在水中沤,也可以达到消灭鱼体外寄生虫及细菌的目的。如可用乌桕叶沤水预防细菌性烂鳃,楝树枝叶沤水预防车轮虫病等。

第六节 轮捕轮放

轮捕轮放是指一次或多次投放鱼种、分期捕捞、捕大留小或捕大补小的养殖方法,是提高鱼池单位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混养密放与轮捕轮放互为条件。混养密放是轮捕轮放的前提,而轮捕轮放能进一步调整鱼池的载鱼量,促进鱼类生长,发挥混养密放的增产效果。

从资金周转频率和盈利考虑,建议池塘养殖采取“一次放足、分批捕捞、捕大留小”的养殖模式。

一 轮捕轮放的必要性

用配合饲料养鱼养殖时间越长,鱼体越大,饵料系数相应越高,养殖风险越大。将达到商品规格的鱼尽量提早上市出售,可以使有限的资金快速周转,在上半年鱼价较高时打一个时间差、价格差,从而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养殖成本和减少销售风险。

二 轮捕轮放的主要作用

(1)有利于鱼类生长。将达到商品规格的鱼尽量提早上市,可使留塘鱼有更多的水体空间和充足的溶氧量,进而使留塘鱼的生长加快,池塘单产将大幅提高。如果1年放养1次,年底一

次捕捞,就会造成前期因鱼体小,水体得不到充分利用,而后期由于鱼体大,密度相应增加,鱼的活动空间缩小,生长受到抑制。采用轮捕轮放就可以解决这一矛盾。

实践证明,池塘养鱼近年来凡是9月底前将达到上市规格的鱼大量捕捞上市的,即使鱼价较低,也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开展轮捕轮放必须实施鱼种多规格放养,并且要具有一定数量大规格或特大规格的鱼种可供轮放。轮捕的时间一般以饲养中期为主。此时正是鱼产品淡季,既可以调节市场,满足了社会需要,价格又高,可以增加经济效益。

从多年鱼价行情来看,一般每年的3月底至7月底、8月底至中秋节的鱼价都较好。

(3)平时不断将达到商品规格的鱼捕捞上市,减少了水体中的鱼载量并降低亚硝酸盐等有机物,降低耗氧量,抑制亚硝酸盐中毒和泛塘事故发生,同时有利于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和鱼的生长速度,降低了饵料系数。10月中下旬鱼类规格大且生长期基本结束,如再养殖下去,用于维持基础代谢的比例较大,饵料系数偏高。

(4)若年底出售已是冬季,鱼体自然掉膘达到10%~15%,再加上卖鱼集中,鱼价又低,经济效益较差。

(5)有利于增加密度,提高饲料利用率。利用轮捕轮放可控制鱼类生长期的密度,以缓和鱼类之间在习性、食性和生长空间上的矛盾,发挥“水、种、饵、密”的生产潜能。

(6)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为扩大再生产创造条件。一般轮捕上市鱼的经济收入可占养殖总收入的50%左右,这就加速了资金周转,减少了资金方面的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

三 抬网轮捕

目前正在推广的捕鱼方法是使用电动抬网设施捕鱼。这种装置适宜在水面大而且不规则的池塘、山塘、水库使用。捕鱼前在饵料台前装上一张吊网,结构约为20米×20米×2.5米,网上系有钢绳,网四周立有木头柱子,柱子用绳子固定在岸边,柱子上系有滑轮,钢绳联结卷扬机的一侧转角处有2个滑轮,1个滑轮管1条钢绳,通过2个滑轮后联结1条钢索,钢索连接在卷扬机上,通过电机带动。电机功率根据起重质量而定,电动机通过变速箱(卷扬机)、滑轮、钢绳联结网片,在5~10秒钟可吊起吊网,在鱼还没知觉的情况下吊起吊网,减少鱼的惊吓,捕获被诱食到饵料台附近的鱼体。由于抬网便于捕捞操作,可均匀上市,需要的人手也不多,对捕捞草鱼、鲤鱼等吃食鱼效果很好,同时可将不能上市的鱼及时放回水体,对鱼的损伤很小。水体也不会受到像拉网那样带动底泥,致使大量有害物质翻出,引起鱼类产生应激反应和中毒。

2、池塘养鱼的十大核心技术,池塘养鱼高产养殖大全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基本农田采取了政策性保护措施,稻田养鱼相对减少,一方面控制了养殖面积的增长,另一方面,因为一些养殖户得到养鱼带来的经济实惠,通过加高加固田坎,建设好进排水系统,由过去的“稻——鱼”模式直接转化成了“纯池塘”养殖模式;河道养殖因防洪设施等的建设,投资需要太大;此外,由于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水库施肥养鱼也受到了制约。因此,池塘养鱼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池塘养鱼具有专业化程度高、产品商品率高、污染较小、便于管理的优点,是我国内陆水域渔业发展的最主要方式。大力发展池塘养鱼,不断提高养鱼单产和效益,是推动我区水产养殖业再上新台阶,促进渔业产业化和产品商品化的主要措施,而“80:20”池塘养鱼技术是一种池塘养殖新模式,也是全国技术推广总站自“十·五”期间就开始推广的养鱼新技术,具有高产、高效、无公害的优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第一节 池塘“80:20”是养鱼技术的基本概念

一、“80:20”池塘养鱼技术背景

1994年,美国大豆协会分别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金山岭堡养鱼场,长江三角洲的江苏省、上海市和浙江省的五个地方对鲤鱼和鲫鱼进行养殖试验后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水产养殖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二、基本概念

淡水池塘80:20养鱼技术是指利用淡水池塘养鱼,其产量中的80%左右是由一种摄食人工颗粒饲料,受消费者欢迎的高价值鱼组成,也称之为主养鱼。如鲤鱼、鲫鱼、青鱼、草鱼、团头鲂、斑点叉尾鮰、尼罗罗非鱼等;其余20%左右的产量是由“服务性鱼”组成,也称之为搭配鱼。如鲢、鳙鱼,可清除池中浮游生物,净化水质;鳜鱼、鲶鱼、鲈鱼等肉食性鱼类,可清除池中的野杂鱼。此技术适合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

本文关键词:池塘养鱼的十大核心技术是,池塘养鱼的十大核心技术有哪些,池塘养鱼养鱼经验,池塘养鱼新技术,池塘养鱼的方法和技巧。这就是关于《池塘养鱼的十大核心技术,池塘生态养殖》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