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礼乐祭孔仪程解读,祭孔礼仪(祭孔礼乐演变特征)
关于【祭孔礼乐祭孔仪程解读】,祭孔礼仪,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祭孔礼乐祭孔仪程解读:《祭孔礼乐》| 祭孔礼乐演变特征
在历代制礼作乐时,释典礼乐是必不可少的,但因各个历史时期的客观情况以及时代发展需要不同,释典礼的规格、程序、繁简、规模等也都有不同的变化,其总的趋势为逐步上升。
第一,孔子作为“师”与“教”的典范,自孔子死后一直由朝廷极力推崇。特别自汉代以来,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始祖,占据了中国传统文化“独尊”的地位,祭祀孔子也就理所当然地取代了上古时期的祭“师”之礼。因此,祭孔礼乐在各朝代制礼作乐中也就具有了必备项目的基础特征。
第二,孔子作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历代帝王奉为“帝王之师”。自汉高祖以太牢祭祀孔子之后,多有帝王效法,或赴太学释典,或至曲阜阙里孔庙钦祭,或委任钦差及太子祭祀,累代不绝。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祭孔礼乐规格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大,也使孔庙祭祀具有了天子祭祀的特殊地位。
第三,自汉明帝于永平十五年(72年)至阙里孔庙,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起,孔庙祭祀集儒家群圣于一体。唐代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诏以左丘明、谷梁赤、戴圣、毛苌等二十二人配享孔庙,此时的孔庙已成为儒家圣贤的祭祀殿堂。其后,大凡文化贡献之大儒,多列于孔庙配享,孔庙遂成中国传统文化之象征。历代帝王莫不顶礼,达官文豪竞相往之,这也从根本上拓展了孔庙的影响,加强了孔庙祭祀的重视力度,从而为孔庙祭祀规模的扩大和祭祀规格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祭孔礼乐因此具有了推广儒学的意义和特征。
第四,曲阜孔庙一直由孔子直系后裔掌管。自汉高祖封孔子第九代孙孔腾为奉祀君始,其后历代加封不绝,其爵位、品级由低到高,但均以祭祀孔子之特任主持阙里孔庙祭祀。金代以前,曲阜孔庙一直是家、庙合一,曲阜孔庙对于孔子后裔来说,既是国家文庙,又是孔氏家庙。每当新的朝代制礼作乐时,都由孔子后裔上报前代祭孔礼乐的具体范本,甚至要求孔家提供制礼作乐依据及修订方案,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祭孔礼乐的延续性,也使祭孔礼乐具有了独立承传、基本程序保持一贯的特征。
选自济宁历史文化丛书《祭孔礼乐》:孔德平 彭庆涛 孟继新
编辑:张博
2、祭孔礼乐祭孔仪程解读,祭孔礼仪
在祭祀孔子的仪程中,有“启户”与“阖户”、“瘗毛血”与“望燎”、“迎神”与“送神”之分,这是人神“精神交会”的重要形式和过程。
又有“进馔”与“撤馔”;“三献”与“饮福受胙”等,这又是人神“物质交会”的重要形式和过程。
通过仪式性的效果,以迎神和送神队伍强化敬神,并予拟人化的效果。神在不可知的天上,透过大成殿以外的空间,迎接神灵。送神后,亦将对神的祝文、陈拜的帛等,通过焚烧的形式送予神。
序昭穆
在祭祀孔子的仪式中,“序昭穆”是一项重要内容。
《礼记·中庸》:“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祧,迁主所藏之庙,自始祖后,父曰昭,子曰穆。”宋儒何洵直论昭穆分班之理,说:“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祖者天也。昭居左为阳,穆居右为阴,以三昭三穆言之,则一为昭,二为穆,三为昭,四为穆,五为昭,六为穆,一三五者阳奇之数也,二四六者阴耦之数也。”(秦蕙田:《五礼通考》)可见,昭穆原则的第一条就是“左昭右穆,父昭子穆。”
昭穆原则第二条是:“一世为一庙,兄弟同昭穆。”父子异昭穆,兄弟昭穆同,此表明兄弟继统,同为一代。明人王鏊《昭穆对》说得最为明白:“昭常为昭,穆常为穆,次当昭乎同为昭可也,次当穆乎同为穆可也。兄弟一体,无父子之道,昭与昭齿,穆与穆齿,天秩之次也……兄弟共食则虽四世、三世,一庙可也。”(王鏊:《昭穆对》)
昭穆原则第三条为“祖(宗)不论昭穆。”《孔子家语》说:“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毁。”(《孔子家语·庙制第三四》)其不毁之庙名为世室,世世不迁。汉儒刘歆说:“七者正法,苟有功德则宗之,不可预为设数。宗不在数中,宗变也。”朱熹亦以刘歆之说为是。(《明史》)朱子之说又得陈祥道的推广,陈氏说:“父昭子穆而有常数者,礼也;祖功宗德而无定法者,义也。故周于三昭三穆之外而有文武之庙(下略)。”(陈祥道:《礼书》)以上先儒诸说,强调了祖宗不在昭穆之内,故其庙不与昭穆群庙一体祧迁。
祧迁与昭穆变动。
祧迁者是太祖及世室而下的昭穆群庙,朱子说:“……至于迁毁之序,则昭常为昭,穆常为穆。假令新死者当祔昭庙,则毁其高祖之庙而祔其主于左,祧迁其祖之主于高祖之故庙,而祔新死者于祖之故庙,即当祔于穆者其序亦然。盖祔昭则群昭皆动而穆不移,祔穆则群穆皆移而昭不动。”陈祥道《礼书》:“宗庙有迭毁,昭穆则一成而不可易。”(陈祥道:《礼书》)宋儒何洵直:“自一世推至百世皆然……夫奇耦为定数,左右为定位,昭穆为定班。”若曰:“右者可穆之左,左者可穆之右,犹阳奇有时为耦,阴耦有时为奇,班类颠错,尊卑失序矣。”(以上朱子、何洵直之说俱引自秦蕙田《五礼通考》),具体做法明人王立道《昭穆递迁考》载:
左为昭右为穆。昭之一庙二世之主居之,昭之二庙四世之主居之,昭之三庙六世之主居之。于穆亦然。穆之一庙三世之主居之,穆之二庙五世之主居之,穆之三庙七世之主居之……八世而下则有祧,如二世祧则四世递昭之一庙,六世昭之二庙而八世祔昭之三庙矣。三世祧则五世迁穆之一庙,七世迁穆之二庙而九世祔穆之三庙矣,凡此刘歆之说而朱子有取焉者也。
对于以上“昭常昭,穆常穆”的说法,宋儒陆佃有不同意见:“昭穆者,父子之号。昭以明下为义,穆以恭上为义,方其父则称昭,取其昭以明下也。方其为子则称穆,取其穆以恭上也,岂可谬哉?张璪、何洵直为昭常昭、穆常穆,左者不可迁于右,右者不可迁于左,既为昭矣又有时而为穆,既为穆矣又有时而为昭,是乱昭穆之名。此说非也。”(秦蕙田:《五礼通考》)陆氏主张既然昭穆是明父子之号,必须随祧迁而进行适时的调整。
上述两种祧迁之法,朱子、陈氏、何氏等是以庙定人,昭穆不动。陆氏乃以人(父子关系)定庙,故昭穆递迁,昭非常昭,穆非常穆。相比而言,主“昭常昭,穆常穆”的为多数。但陆氏之论也有响应者,明代礼学家季本就说:“克(陆)佃此说可以废,昭穆而不用矣。……故凡言昭穆者以人定庙则可,以庙定人则不可。”(季本:《庙制考议》)就明代宗庙祧迁而言,用陆氏“昭穆递迁”之法,而不用“昭常昭,穆常穆”之法。
三跪九叩礼
所谓“三跪九叩”,乃一跪三拜,三跪即九拜。拜者立于拜垫前,两足跟离开约二寸,脚尖相距约八寸,呈八字形。虔诚恭敬,两膝随即跪下。跪者,直身,跪时先出右脚,跪左腿,臀部不着脚跟。手背向上。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至地。手在膝前,头叩手上。
“三跪九叩”也称“三跪九拜”,是清朝才产生的一种礼法,与历朝历代礼法都不甚相同。
明代的最高礼节是“五拜三叩”之礼,这不仅适用于国内,也适用于与诸藩国的关系上。清廷定鼎中原后,在许多方面都承袭明制,但也尽可能展现其不同于明朝的一面。于是,“五拜三叩”变成了“三跪九叩”。在一些特别的场合,如大臣被皇帝召见时,还需要叩响头,即在叩头时要使地砖上发出“咚咚”的响声。这种大礼被广泛地应用于郊设仪制、谒陵、登极仪、大朝仪、册诸王仪、策士仪、命将出征、奏凯、日食救护、山海诸国朝贡礼、外国公使觐见礼、学校等各种领域。也就是说,从庶民到天子,从地方到中央,从民事到军事,从国内到国际,从世俗到神圣,从学校到朝堂,整个时代人眼中的“天下”,都被这种礼节所笼罩。
这种礼法,可以被视做维系“天下体系”的整合仪式。通过“三跪九叩”在纵横两个领域的推广,以一种贯穿“身、家、国、天下”的同构体系得以在人的心中产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顶礼膜拜,一般百姓也得以在心目中产生对所有权威、所有在上者的敬畏感。也正是如此,这种礼节所产生的敬畏效应才显得那么深不可测。这种仪式动作,再配以一套儒学宇宙观,每一个动作便成了一种具有宇宙意义的象征,而敬畏感也得到进一步的上升。
虽然“三跪九叩”这种礼法到清代才产生,但其跪叩、舞拜却带有鲜明的古礼成分,应是中国古礼的延续和继承。
《周礼·春官·大祝》记曰:
“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
稽首,是先跪拜,头至手,而拱手下至膝前地上,手仍不散,再慢慢伸头至手前地上。《礼记·玉藻》:“君赐,稽首,据掌,致诸地。”郑玄注:“致首于地,据掌,以左手覆按右手也。”孔颖达疏云:“谓头及手俱至地,左手按右手之上至地也。”事实上,是由拜手和稽首共成一拜之礼。它是拜礼中最隆重的礼节,凡臣子对君上行礼,都是再拜稽首。
顿首,即稽颡、叩颡,也单称颡。颡是额头。顿首也是先拜手,而后拱手至地,头急遽伸下,以额头叩地。它和稽首不同的是,稽首头至地时略有停留,动作舒缓而不显著,而顿首则头快速叩地,动作明显。所以《荀子·大略》上说:“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颡。”
空首,又称拜首,简言之又称拜。它的动作程序是先跪而拱手,再低头,与胸平衡,因为头不至地,所以叫空首,它是男子的常礼。
振动,即振恸,稽颡而后踊之。也就是说,顿首拜毕起而踊跳,与哀乐节奏相应,表达十分震恐哀恸,这是丧礼祭祀中最重要的礼节。
吉拜,是拜而后稽颡,与常拜、先拜手而后顿首相近。
凶拜,是凶丧之拜,先稽颡而后拜,表示凶丧事重。
奇拜,奇读作“奇偶”之“奇”,即一拜。
褒拜,是褒羡之拜,指再拜以上拜数不一之拜。
肃拜,是妇人的常拜礼,跪而微低其头,拱手向下,头虽低但不到手,手虽下但不至地。
在古人看来,不跪不叫拜,拜则行敬礼的意思。九拜礼都是跪拜,又都必须俯首,没有立身而拜的。
九拜礼又都必须拱手,拱手时举至齐,双臂伸直。凡拱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叫做尚左;左手在内,右手在外,叫做尚右。左为阳,阳主生,所以吉拜之礼尚左。凡常时稽首、顿首、空首、肃拜、振动诸礼尚左。右为阴,阴主杀,所以凶拜之礼尚右。居丧期间稽首、顿首、空首诸礼都尚右手。
这里还要特别提一下祭祀之礼。
古人祭祀为求吉祥,故称吉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将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祗三类。
受祭的天神不仅很多,而且有尊卑之别,《周礼》分之为三等。第一等是昊天上帝,或称天皇大帝,为百神之君、天神之首。古代只有天子可以祭天。诸侯有国,但不可以祭天。每年冬至,天子在国都南郊的圜丘,用“禋祀”祭昊天上帝。祭天的仪式经过精心设计,一名一物,无不含有深意。第二等是日月星辰。第三等是除五纬、十二辰、二十八宿之外,凡是职有所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如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
选自济宁历史文化丛书《祭孔礼乐》:孔德平 彭庆涛 孟继新
编辑:
本文关键词:祭孔礼乐研究,祭孔的由来,祭孔2021,祭孔仪式的作用,祭孔历史。这就是关于《祭孔礼乐祭孔仪程解读,祭孔礼仪(祭孔礼乐演变特征)》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