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审美方法,学习书法要有美学的观念和辩证的方法
关于【书法的审美方法】,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书法的审美方法:学习书法要有美学的观念和辩证的方法
我们知道,赵孟頫有日书万字之说,速度之快,令人叹服,这只是在写文章,而不是在学习书法。有人说,学习书法练字就得像赵孟頫那样有日书万字一样努力,如果像那样,古人的抄书先生,写经人,都成书法家了,事实抄书写经的人没有一个成为书法家的,那不是在学书法,那是在写字。当然,学习书法还得从写字开始。
古人学书是“口传手授”,可说是秘传,有圈子的,最后传来传去,秘诀都丢了,留下的论书理论,现代人揣摩研究,似乎懂了,有些还是不得深意。
我们看看古代书家的圈子,大部分都是官家贵族文化圈里的人,不是平常老百姓人人都能进的,官家贵族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先天的条件。当然,并不是说文化人都能成为书法家,只是说文化是基础,有文化能对万事万物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书法艺术,广义为美学,书法的高层次,不仅仅写写字,练练笔画,而是“心画”,“如也”。书法理论家早已说过,书,心画也,如也,是内心修养的外化反应,是人的内心思想及精神状态,人书各有差异,各有各的精神外化。唯观神采,不见字形,看到你的书,便知你当时的精神面貌是喜悦或是悲伤,实为审美的一个过程。例如:看到《兰亭序》你体会到王右军的潇洒、秀骨、遒美;
《兰亭序》的遒美
《姨母帖》的悲伤、怀念;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悲愤、苍雄,这就是审美。
《祭侄文稿》的雄厚
书法的学习,首先要有这种审美的观念。常有人说,你不要眼高手低。我想,眼高也是能力。在认识美的过程中,眼界的高低,取决于文化、见识、阅历等。所以,书法的学习,一定先提高眼力,提高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能力,要有一定的美学观念。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也。你是什么性格的人?就会写出什么类型的书风?一直以来,认为临摹字帖,越像越好,像什么?你知道吗?是字帖本身,还是像帖的神采,问一句,几千年前,古人的风采如何?只有在有限的文字中揣摩,怎么学?可能吗?临帖时,你内心的那个像又是什么?是如吗?其学、才、志、人吗?如你此刻的心灵状态与古人的“如也”是否能对应?完全不可能,与古人对话,只能相对的感应。好比演员,读懂剧本,理解剧本中所应表达的人物,抒发情感的心灵,充分的表现出来,至于能不能入戏?还要看演员的理解程度与演技。学书法,先读帖,实为审美的过程,你读帖的深浅,取决于你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高度,在于文化的底蕴、经历、见识及想象力,就像《书谱》中讲的:“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心与自然相通,达到审美的过程,学习书法要有这样的意识。
有人说,临帖达到熟练,做到肌肉记忆等等,实在是愚人之举,你练一本贴几年?有了记忆,是不假,换一本不同风格的字帖,再练几年,以前的记忆还在吗?可以说,所剩无几,学什么像什么是假的,不是本真的你。看看古人,所有的大书法家,无不是写自己,没有一个像谁谁。王羲之像钟繇吗?小王像大王吗?欧颜柳赵谁像谁,颠张醉素像谁?苏黄米蔡各不同,都不像,像谁只是你自己的想象而已,唯一的像就是他们本真的自我。
学书法,学古人,学传统,临摹到底学什么?古人学书法,实际都是在学一个观念,内心对大千世界的感知,对大美的认知。卫夫人教书圣是先如何感知自然,对高山坠石,万岁枯藤,千里阵云的感悟。
高山坠石,千里阵云
张旭教颜真卿众弟子都不教临帖,先教的都是理念,感悟观公孙大娘舞剑,锥画沙,屋漏痕等等。
万岁枯藤
如何用笔,随手写个“永”,叫你回去感悟。苏东坡的无法,无意乃佳;黄庭坚从荡浆中领会书法的深意;《书谱》中的重若崩云,轻如蝉翼等等,这些都是内心对外在自然的感知。
美学的综合反映,对外象的加工,得于心,应于手,在日常书写过程中的体现,从而反映于人的精神面貌。书,心画也,如也,神彩就是这么来的,没有这些,临写一辈子也出不来,了不起就是像别人。
清朝,学碑大盛,殊不知文字狱之因。古碑是做什么用的?要搞清楚,死了人记功表颂所用,都不是自然的本真,心灵是受限制的。学碑,实际是学古意,线条的苍劲,大气象的感觉。为什么行草入不了碑,学碑出不了大家?大家都是行草出身,表情达意还是行草书,那才是自然的心性。
甲骨文的神秘
流淌的烁金
古人交流的书信、手札、文章等等都是以行草为主,甲骨文、金文、汉碑都不是自然的书写,而是人为加工及大自然的侵蚀,当然,在审美的过程中,也有美的存在,那只是存在着一种神秘,对神秘的一种向往,不是心中自然的流露。
《得示帖》有音乐的旋律和节奏
学习书法,有了美学的观念,还要有辩证的方法。相对论,矛盾论,统一论,讲和谐,辩证的去看待一切。书法的章法讲整体和谐,字法讲笔画的和谐,和谐来源于哪?来源于矛盾的统一?没有矛盾就没有和谐,和谐是矛盾的相对统一。如:大小,长短,粗细,轻重,欹正,疏密,虚实,浓淡,连断,方圆,藏露,快慢,相背等等都是矛盾,矛盾和谐了,才有美的展现。书法艺术是在书写过程中制造矛盾,又能使矛盾和谐相处的过程。就像音乐,有音符还不行,还要组合成和声,旋律,节奏,如果一个相同的音符从头到尾像弹棉花一样,那是噪音。书法艺术,每一个字形大小相同,也许你认为有整齐之美,看久了没有变化,就会有视疲劳之感,失去美的感受,不像二王的书法,令你每次的欣赏都有新的发现,新的美感,千变万化,深不可测,打动着你的心灵,因为其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又处理的那么和谐。学习书法,如能用辩证的方法去分析,比你去如何临摹,写像,会更有收获。
书法与舞蹈相通之处
如王右军的“奔”、“知老”,以新的观念先审美一下,
书法与自然
《圣教序》中的字,用辩证的方法先分析一下,与以往的想法对比一下,一定有新的发现,新的启示。用美学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会使你在学书的路上,欣喜不断,收获多多。
2、书法的审美方法,书法审美之意境
今天继续讲书法审美的话题。
书法的审美属性离不开文字, 文字是书法的内核,是素材,是炒菜的食材,是造房子的原料。
而笔法呢? 是书法的外衣,是形态,是炒菜师傅的手感、掌握火候的经验技巧;是造房子木匠师傅的手艺,是房子结构逻辑关系的窍门。
而把它们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人的“心手”。
古人说:书为心画,有些“心道”的意思,但也不完全是佛教里面的“心道”。
中国绘画以意境为本,古人“六法论”,气韵生动为首。书法也讲究意境,它的意境应该说高于绘画, 书法的意境之灵魂如同诗,以“心道”为纽带,借助规范的文字点画元素和结体,传达人的情感、灵性很直接,更抽象,更高级,这是绘画无法比的,也是西方艺术无法比较的。
比如古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读下来,感觉每一句都很单调,但合起来呢?只要你有去过江南的经验 ,你有留意过荷塘的美,你就会感到这是一幅极佳的幽美意境。
而画呢?无论是潘天寿的铁画银钩般的线条,还是吴冠中“笔墨等于零”的线条,主要是为具体的造景服务的。
我们看吴冠中画江南水乡,一根线条就能表现出江南特有的,湿湿的,轻轻的,黑白分明的境界,就像吴语一样软软的小声细语,却是浓浓的乡味。有人说他的线条很轻浮,其实,就是这个轻浮的线条营造了吴冠中的江南意境,成就了吴冠中的艺术意境。
再说西方艺术,罗丹手下那尊沉思的雕像,非常夸张地彰显“沉思”,他的艺术思想在西方雕塑里,已是很特别,很前卫的了,可以说在他手下调动起雕像的所有肌肉、所有的肌体语音在说“沉思”。
中国画,意建立在境上,即使一些抽象的中国画,利用空间布局关系处理,吸收西方的艺术元素,虽然路子很宽,但也是以图式布局关系处理为核心。
西方艺术意就是境,即使描述心中的境,也是现实中来。
而书法呢?意源于心,从书法的审美意义而言,文字是为书法服务的,而不是书法为书体服务。但是这里提醒需要注意的点,文字服务于书法是有度的心,书法不能凌驾于文字之上“无法无天”,搞艺术书法、现代书法,那就不是书法了。
笔法技巧,一直是困扰书法审美的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要认识到技巧是个人行为,技巧高明不等于书法水平高。
有人认为,当下书法要创新,必须与古有别, 我们要以篆隶为本,打破楷法、草法束缚,以点画笔法的高超技巧,充分体现点画、结体的丰富性、多变性和灵动性,再通过章法节奏上的大开大合处理,营造整体章法画面感。
你这条路是一条奇路,但也不是创新,古人早就是这样走的,只不过是你更生硬,火气更大。
书法的意境不完全是动,全身扭曲的动,那是罗丹 ,虽然也是艺术,但于中国书法而言,是低级的,因为中国书法讲中庸,讲修炼,讲精气神,静中有动,动静相融一体,才符合书法审美,才是书法高意境。
不要看不起在广场上用扫帚写字的民间艺人,虽然他们不一定都是书法家,不一定有高超的书法技艺和审美,但他们的心态是纯净的,是直通于心灵的。我们说“心善”才能写出书法的厚度和温度。
董其昌是明代响当当的书法大家,他的心气太高,他的绘画书法心态比水平好,他画画写生,写心中的东西;他临帖,也是临心中的帖。所以,一直不服赵孟頫,快到死了,他才承认赵孟頫比他厉害。
书法的意境,可以理解为一种气场,一种气韵,一种情怀,一种由心而发的浪漫、情趣。
它体现的是笔墨痕迹,蕴涵着哲理天意,寄托着精神意趣。
本文关键词:书法的审美观,书法审美从哪几个方面,书法审美的要素,浅析书法的审美标准,书法的审美方法包括。这就是关于《书法的审美方法,学习书法要有美学的观念和辩证的方法》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