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稿>正文

佛教典故//白象入肋,带你走进五台山,五台山佛母洞

05-05 互联网 未知 投稿

关于【佛教典故//白象入肋】,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佛教典故//白象入肋:带你走进五台山|五台山佛母洞

佛母洞又称千佛洞,它是一个石灰岩洞,坐落在山西省南台东南支脉接近山顶的地方。从台怀寺庙集群区沿公路南下二十里到白云寺,转向西入沟登山路五里,就到了佛母洞。一座屏障似的山崖,在接近山顶处有一段岩壁,右侧有天然大山洞。

佛教典故//白象入肋,带你走进五台山,五台山佛母洞

佛母洞又被人们称为千佛洞,按佛经说,释迦牟尼亦名千佛,千佛洞是供奉释迦牟尼的洞。佛母,是指释迦牟尼的生身之母,叫摩耶夫人。她是古印度天臂国善觉王的女儿,迦毗匀卫国净饭王的第一夫人。

佛教典故//白象入肋,带你走进五台山,五台山佛母洞

千佛洞之洞,分内外两洞,外洞大而明,内洞小而幽,中间有一个扁圆形孔穴相通。内洞中,可以容纳五至七人。内洞的洞壁上,山岩经水溶化,产生许多乳石及石笋,夹有各种色质,犹如人体心肝五脏,洞形又呈葫芦形状,后人便称之为母腹。佛教宣扬进入小洞就是投胎佛母,受其恩育,复出小洞就是洗掉人生一切烦恼,获得无上欢乐幸福。

佛母洞牌匾

天地造化的佛母洞,更有佛教经典关于释迦牟尼佛的诞生载记所印证。释迦牟尼出生于古印北部的迦毗罗卫国,父亲是国王净饭王,母亲是摩耶王后,一个春夜,摩耶夫人睡梦中见菩萨乘白象从空中向她走来,从右肋进入她的腹中,醒来发现自己怀孕了。摩耶夫人临分娩前,按照当时风俗,回娘家待产。她途径一座花园蓝毗尼园,安详徐步,处处观看,当手攀柔软低垂的无忧数枝时,随生太子,太子从她的右肋脱胎而出,太子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五台山佛母洞灵迹,与佛教经典所载佛诞生情形十分吻合。洞腔显示为人体母腹,右侧乳白色脊椎骨、肋骨形样石色,说明洞口恰好处于右肋部位。这与佛教故事中的菩萨乘白象从右肋下入胎,太子从右肋下诞生完全巧合。可以说,佛母洞在中外佛教灵迹中是独一无二的。

佛经记载,佛母不仅是指生育释迦牟尼的摩耶夫人,还指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原本早已多世成佛,且为诸佛之母,但为方便教化,利益众生,乃化作菩萨,协助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度化道场,山色景观都是文殊菩萨发大愿力之所持,触类而彰,随缘而显。佛母洞即为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三世佛母随缘教化显应之处。

世人入洞即为"投胎佛母",受其恩育;出洞即为"佛母重生",脱胎换骨。朝拜五台山的善信和游客,络绎不绝登临佛母洞,虔诚发心,把入洞出洞示为大因缘,恳请佛母加持,获得重生,消除业障,福慧双增。

据《清凉山志》载:"嘉靖末,道方者,夜游至此,见神灯万点,既出旋入。方随入,见玉佛像,森列其中,穹窿深迥,进里许,飘然闻波涛,悚怖不能出。念观音名,愿造像,忽见一灯,寻光得出,乃造石佛于洞口。"后人又因石洞、石佛建殿堂,取名叫千佛洞。这个天然的石灰岩山洞,分内洞与外洞,外洞阔大,洞口有石雕佛像,进深幽暗,洞后有扁圆五孔,与内洞相通。石孔刚刚穿一人通过,而且必须一条骼膊抬起紧贴头,另一条骼膊拖下去紧贴腰,使肩膀倾斜,才能钻进内洞,从内洞往外钻的姿势也是如此。内洞为葫芦形状,可容六、七人,有乳石及石笋多种,如五脏脊骨形状,所以入洞称为"投佛母胎",出洞称为"佛母重生"。按照佛家的说法,"佛母重生"能够洗掉以往所犯的"罪过",获得"新生、千佛洞的这个"佛母洞",是佛教信徒,特别是蒙藏佛教信徒和海外佛教信徒朝拜五台山的必到之地,不少游人也到此赏玩。

佛母洞灵迹为佛法应化世所罕有。石洞分为外洞和内洞,大洞套着小洞,外洞阔大,洞口敞开,高约三米,宽两米多,进深幽暗,由外而里渐渐收缩,在尽头的洞壁有一小口通入内洞。内洞的构造非常奇特,洞口距地面半米左右,扁圆狭窄,呈弯曲管状,斜向上延伸一米左右,即进入葫芦形状的洞腔。这个扁圆石孔刚好能容一人爬钻而入,洞腔里可容纳五六人。内洞有乳石和石笋,洞壁石色班驳。形状凸凹,犹如人体五脏六腑形样。特别是洞腔右侧乳白色条纹,和人体脊椎骨、肋骨一样形象逼真。正因为内洞天巧成,示现为人体腹内形状,所以称为佛母洞。

入洞出洞是一种神圣的佛教仪式,也是一种充满妙趣的新生体验。乍看起来,佛母洞内洞口十分狭小,成年人是无法钻进钻出的。实际上,无论大小胖瘦皆能遂其所愿。钻洞时,双臂举直,紧贴头部两侧,身体半侧,头、手先进,随后蹬地的双腿发力,同时腰部竭力蠕动前伸,当伸直的双臂双手够着入口边沿时,骼膊肘抵着洞壁往开撑,拉着身躯蠕动前伸,便入得洞内。出洞时,取同样的姿势,头、手先出,身体半侧,由于洞口是斜下的,靠腰腹部蠕动爬伸,就能顺利出得洞外。

人,肉身凡胎的出生只有一次。人生历程各各不同,命运有顺有乖。佛母洗世尘,重生逢运转。体验"投胎佛母"和"佛母重生",在佛母的甚深大愿加持下,便有圆满的果报。

万物变迁,生而又灭,一切宝中,人命第一,生当感恩父母生养之恩,感恩所有帮扶之人,感恩佛母生育之恩。人生在世,信念为先,要对自己充满信心。要让别人对自己充满信心,要对未来充满信心,要对佛母的加持护念充满信心。众生欢喜,则诸佛欢喜,("实相是三世诸佛之母也",空有不二,破除我执,)故应常怀欢喜心,并将欢喜布施他人。

佛母洞正在创建体现独特佛教文化意蕴的佛国圣宇。将在环周的青山下建一座洁白挺拔的石牌楼,半山建一座木构彩绘建筑圆缘亭。已修成总长五百多级的石阶路,此为五台山最长的石队员路,石阶级级梯进,上达佛母洞,寺内将重修和新建佛母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法堂、僧寮、居士寮、多宝如来塔等。佛母洞因有特殊的佛教意义,所以还是有必要前往的。尤其是男游客,一生都无法直接感受到女人生育的艰辛与痛苦,在努力完成了从"投胎"到"重生"这一过程后,也许就会体会到接近现实的体会,有了这种体会,也许就会感慨于生命的伟大及大自然的伟大。

2、佛教典故//白象入肋,步步生莲

头条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玫瑰][玫瑰][玫瑰]

佛教典故//白象入肋,带你走进五台山,五台山佛母洞

我们大家都知道,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本名叫“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的圣者”的意思,是公元前五世纪前后的真实历史人物。

佛教典故//白象入肋,带你走进五台山,五台山佛母洞

一:先来看看有关佛陀的传说与历史

传说中,释迦牟尼在出生之前,是住在天国兜率宫的一位善慧菩萨。他决定投生人间成佛度化众生,于是选择了投胎到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国王净饭王家中。投胎过程很神异,说释迦牟尼乘着六牙白象投入了净饭王王妃摩耶夫人的胎里。

佛教典故//白象入肋,带你走进五台山,五台山佛母洞

山东滕县东汉晚期画像石上的六牙白象

为什么是“六牙白象”呢,因为白象在印度是权力的象征。

佛教曾经传说世界上有四大天子:

1北方是统治大月氏的马主

2在西方为统治大秦(也就是古罗马帝国)的宝主(也就是珠宝之主)

3在东方为统治中国的人主

4在南方就是统治印度的象主

佛教传记里讲释迦牟尼出生,用了象征着世俗权力的白象,和释迦牟尼的王族出身也是相符的。

又说佛陀刚落地就会行走,而且是“步步生莲”,每走一步脚下会生出莲花。在印度信仰里莲花代表洁净,这里就用来暗示释迦牟尼的洁净。

佛教典故//白象入肋,带你走进五台山,五台山佛母洞

唐代绢本画“九龙灌顶”,英国国家博物馆

年轻时期的释迦牟尼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当时最好的教育,但可能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风潮的影响,他追求探讨彼岸真理,对人的生老病死和人生意义产生了怀疑。29岁时,他不顾父亲净饭王的反对,毅然放弃王位,出家修道。

刚开始他也按照传统方法修道,比如苦行。据说他曾连续六年修“一麻一米”,就是一天中除了一粒芝麻和一粒大米外,断绝一切食物。结果,释迦牟尼眼窝凹入,骨骸露现。后来,他对传统的修道方法进行了长时间的反思,认为苦修无益,并在一次连续七天七夜的冥思后,宣称悟道。那一年他35岁,开始被人称为“佛陀”或者“世尊”。

佛陀本是“觉者”、“智者”的意思,经书中说人有三种“觉”:

一是“自觉”(自我有充分认识的能力)二是“觉他”(使其他众生也得到觉悟)三是“觉行圆满”(智慧与能力都圆满)其中,罗汉有“自觉”,可以通过聆听教诲,获得机缘而解脱;菩萨有“自觉”也能“觉他”,可以在世俗社会拯救众生脱出苦海;只有佛陀则三种“觉”都有。

释迦牟尼以对人生之“苦”的反思为中心,总结出“十二因缘”、“四圣谛”、“戒定慧”三学等等思想,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宗教体系。

佛教典故//白象入肋,带你走进五台山,五台山佛母洞

二:八万四千塔:佛教的阿育王时代

佛教典故//白象入肋,带你走进五台山,五台山佛母洞

上面是一副阿育王时期的浮雕

阿育王生活在公元前三世纪,和秦始皇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在中国差不多统一的同时,阿育王也在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印度的统一,所以也被视为印度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阿育王最初成功靠的是铁与血,但是大规模的杀戮,给他本人的心理状态造成了很大冲击。于是决定皈依政法,改变统治策略,用正法代替暴力来进行统治。

佛教是在阿育王时期第一次大规模向外传播,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逐渐成为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宗教。

佛教典故//白象入肋,带你走进五台山,五台山佛母洞

三:结集与分裂

不过,佛教的发展并非一直顺利,中间甚至出现过多次分裂。

佛陀灭度之后,教团失去了统一教主,便出现分裂的迹象。

1、第一次结集

据记载,佛陀圆寂后,佛的弟子迦叶召集僧团代表(号称五百罗汉)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举行结集,规范教团,维护正法,史称第一次结集。

所谓“结集”,就是佛弟子们集会讨论,在集会上,几位大弟子凭记忆背诵,其他弟子确认背诵的对不对,这样一起共同整理和编辑口耳相传的佛陀教法。

透过这种方式形成的佛教典籍,一共分为三大部分:经藏(即佛陀所说佛法)、律藏(即佛陀为规范僧团生活秩序而制定的戒律)和论藏(即后世高僧对经义作出的阐释)。在第一次结集中,号称“多闻第一”(也就是听闻佛陀教法最多的弟子)的佛弟子阿难诵出经藏,号称“持律第一”(也就是戒律守得最完整的弟子)的优波离诵出律藏。至于论藏,此时尚未形成。

2、第二次结集

大约在佛陀入灭百余年后,生活在印度东部毗舍离的僧团,和生活在印度西部的僧团,在一些戒律内容上就产生了巨大分歧。为了统一认识,在僧团上座(也就是长老)的主持下,大约有七百名僧众举行了结集,史称第二次结集,也称“七百人结集”或“上座部结集”。

但毗舍离一带占多数的比丘并不认可此次结集,於是另行结集,据说有万人参加,规模甚大,所以称为“大结集”。

由此,佛教教团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分裂,形成对立的两派:一派因为坚持上座领导下的结集成果,而被称为“上座部”;一派认可后来新结集的僧团,由于他们人数众多,所以这一派被称为“大众部”。

3、第三次结集

此后又过了几十年,到了伟大的阿育王时期,大概在公元前250年左右,约有千名僧众举行新的结集,这就是第三次结集。但这次结集仍然没能实现教团的大统一。

这之后,阿育王分派上座去各地弘扬佛教,所到一处,自成一派。僧团进一步分裂,相传共有十八部。

佛教典故//白象入肋,带你走进五台山,五台山佛母洞

四:大乘教法的出现

如果说,是因为戒律认知的分歧造成了佛教分裂成上座部和大众部等部派。那么教义上的分歧,自然也会造成教团的更大分裂。这种分裂最重要的一个结果,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大乘佛教的出现。

“大乘”的“乘”是指车,“大乘”的意思就是大的车。这一派别的僧众将自己称为“大乘”,就是认为可以普度众生,不论僧俗,所有人都能成佛,目标更为宏大。他们将旧有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是大乘小乘同时传入的,但后来大乘佛教占据了主流。所以,汉传佛教主要都是大乘,比如《西游记》中的佛菩萨形象,其实都属于大乘佛教。今天包括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在内的东亚世界,最流行的就是大乘佛教。

但被贬称为小乘的佛教,仍然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流行,诸如南亚的斯里兰卡、东南亚的缅甸等。

本文关键词:白象佛教的寓意是什么意思,白象是哪位菩萨的坐骑,白象入胎 佛祖诞生,佛教中白象,白象入梦的故事。这就是关于《佛教典故//白象入肋,带你走进五台山,五台山佛母洞》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