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稿>正文

明朝四大名将是谁,岭北之战:四大名将齐出

04-30 互联网 未知 投稿

关于【明朝四大名将是谁】,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明朝四大名将是谁:岭北之战:四大名将齐出,徐达抱憾终身,明朝被迫改变国策

1371年正月,随着北元势力被驱逐出中原,朱元璋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西南。

此时的西南,有两个地方势力,一是统治四川的明夏政权,二是统治云南的故元梁王政权。

由于云南地远偏僻,暂时还不在明军的打击范围内,于是朱元璋决定先灭明夏。

明朝四大名将是谁,岭北之战:四大名将齐出

当年二月,明军兵分两路伐蜀。

其中,担任主攻任务的南路军由汤和统领,周德兴、廖永忠分任左右副将军、

负责牵制任务的北路军由傅友德统领,顾时任副将军。

从朱元璋的安排便不难看出,这又是他的刻意为之,意在让汤和立军功,方便为其进爵。

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的功臣授勋仪式上,因军功不足,汤和未能封公爵,只封了个侯爵。

朱元璋很清楚,以汤和的资历,封侯爵形同于羞辱。

为了尽快给老哥们进爵,朱元璋决定再帮汤和一把。

但是,汤和这一仗的表现依旧不尽如人意。

他率军抵达三峡后,磨磨唧唧,错失好局。

最后夺得头功的人,是负责牵制的傅友德及汤和的副将廖永忠。

后来回朝受勋领赏的人,也是傅友德和廖永忠。

而汤和回去后,则被老朱劈头盖面一顿骂:咱俩什么关系?我一直想给老哥你封公爵,给老哥你创造机会,但你怎么总是关键时刻掉链子呢?唉,我是真替你感到可惜啊。

尔朕旧人,自濠梁相从,军功不细,宜爵尔为公,缘功过不相掩,封尔为第一侯爵。今又不能自奋,而使他将得上功,朕甚为尔惜之。——《明太祖实录》

事后,屡屡抓不住机会的汤和自惭形秽,主动退居二线。

而屡立战功的傅友德则由二线渐渐晋升为一线战将。

明朝四大名将是谁,岭北之战:四大名将齐出

趁着明朝征伐四川,无暇北顾之际,龟缩于漠北的元昭宗和王保保又开始蠢蠢欲动。

沈儿峪之战后,王保保很清楚明元之间的实力差距。以北元的实力,反攻中原已经不可能了。

不过,元军夺回明朝控制薄弱的漠南,还是有机会的。

为了夺回失地,王保保在和林竖起王旗,以元昭宗为政治核心,号召各游牧部落团结一致。

受到王保保的影响,一时之间,东起开元(吉林农安),西至甘肃北部的塞外大地上,又冒出了三十多万元军。

元昭宗和王保保的小动作,很快被朱元璋知晓。

为了瓦解北元政权,朱元璋派人到漠北对北元将领和牧民进行招降,但招降效果并不好。

当时,漠北的北元诸将对明朝使臣是一种敌视态度,对明朝的招抚不予回应,并以军事侵扰边境,伺机南下。

残元势力贼心不死,怎么办?

对此,明朝的大臣分成了两派。

以徐达为代表的武将集团主张武力清剿,荡平漠北。

今下大定,庶民已安,北虏归附者相继,惟王保保出没边境,今复遁居和林。臣愿鼓率将士,以剿绝之。——《明太祖实录》

武将们认为王保保狡诈,若是放任其在漠北招兵买马,必为后患。现在不如趁着军力强大,出兵讨伐,永清大漠,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以刘伯温和郑州知州苏琦为代表的文官主张对北元采取守势,实施近边防御战略。

丁酉,郑州知州苏琦言时宜三事。其一,国家肇造区宇,西北余孽未平,关辅、平凉、北平、辽右与夷虏相接,一有警急,调兵转粟,事难卒办。请议电田积粟,以示久长之规。其二,宜选股胧重臣,才兼文武,练达边事,分镇要害,以统制诸番。若其来归也,待之以诚,怀之以德;其叛也,喻之以义,示之以威,专明恩信,远示绥怀,勿启边衅,以疑远人;勿连兵祸,以劳中国。其沙漠非要害之处,当毁其城郭,徙其人户于内地。——《明太祖实录》

文官们认为北元仍有很强大的军力,北伐并不明智。不如以逸待劳,若是王保保敢来,就给他一个教训。王保保不主动挑衅,就不要搭理他了。

文武大臣们的观点对立,作为大明董事长的朱元璋又是什么态度呢?

明朝四大名将是谁,岭北之战:四大名将齐出

在史料记载中,当时朱元璋的态度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按照《皇明资治通纪》的记述,朱元璋从一开始就是坚定的主征派,此次北伐其实是由朱元璋提出。

上谓诸将曰:“今天下一家,尚有三事未了。其一,历代传国玺在胡未获。其二,统兵王保保未擒。其三,前元太子不闻音问。今遣汝等分道征之。”——《皇明资治通纪》

但按照《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朱元璋起初反对北伐。

他认为明军是步骑混杂,机动力不如以骑兵为主的元军,明军想在战略纵深极大的漠北找到北元主力决战,并不容易。但为了顾全大局,朱元璋后来又改变主意,同意了徐达的北伐主张。

彼朔漠一穷寇耳,终当绝灭。但今败亡之众,远处绝漠,以死自卫,困兽犹閗,况穷寇乎?姑置之。——《明太祖实录》

由于史料记载的不同,我们现在很难知晓朱元璋最初的真实态度。

不过这不重要。因为朱元璋是最高决策者,没有他的拍板,也不可能有这次北伐。

既然皇帝同意征讨,文官们自然也不再多言,接下来就是调兵遣将了。

1372年二月,朱元璋下令征发15万大军,兵分三路出击。

中路军由征虏大将军徐达统领,计划从雁门关北上,进攻和林(外蒙古哈尔和林)。

由于和林位于元朝的岭北行省,因而这次战役便被称为“岭北之役”。

东路军由左副将军李文忠统领,计划从居庸关北上,中途经应昌靠近和林,配合徐达歼灭元军主力。

西路军由征西将军冯胜统领,计划沿着河西走廊进攻打甘肃西部,迷惑牵制西北的元军,使之不能驰援漠北。

朱元璋的总体作战方针是:以徐达的中路军为主力,扬言急趋和林,实则缓慢进军,引诱王保保出战;李文忠的东路军在关键时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切断王保保的退路;冯胜的西路军在完成牵制任务后,向北挺进,与中路和东路大军会师于和林。

理论而言,朱元璋的作战方案还是一如既往的靠谱。

如果明军真的按照计划打,还真的有可能扫荡漠北。

但很可惜,三路明军出征后,却是各自为战,没能按照战前制订的策略相互配合。

明朝四大名将是谁,岭北之战:四大名将齐出

1372年二月,中路军率先出击

二月二十几日,在大军进至山西境内,徐达以都督佥事蓝玉为先锋,兵出雁门关。

当时的蓝玉,很年轻,极有冲劲。

授命先锋后,蓝玉急速前进,两战连胜。

一败王保保的游骑于野马川(即克鲁伦河,位于今天的中蒙边境),二败王保保于土剌河(今外蒙古乌兰巴托西)。

但是,连战连胜也让中路明军渐渐产生了轻敌心理。

而王保保在两战两败后,退无可退,遂与元将贺宗哲合兵一处,于岭北设下埋伏(具体位置未知,大致在和林以南)。

明朝四大名将是谁,岭北之战:四大名将齐出

五月六日,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明军进入元军事先设好的伏击圈。

随着王保保的一声令下,数万元军从正面冲向明军。

同一时间,贺宗哲也率部从侧翼偷袭明军。

由于没有提防,明军当即大败,死伤万余人。

此时,如果徐达的心理素质不强,就像沈儿峪之战时的王保保那样,五万明军可能就全军覆灭了。

幸运的是,徐达在极为不利的境况下,沉着冷静,指挥部队且战且退,并修建了堡垒,硬是挡住了王保保的数十次进攻。

见伏击战打成了野战,元军已无法全歼明军,王保保只能望天兴叹:看来这辈子是无法报仇雪耻了。

此役,中路明军的损失有两种说法。

一是清朝人所著的《明史》,死伤“数万人”。

二是明朝人所著的《明实录》,死伤“万余人”。

不管是哪一种,明军都是战败,徐达也收获了生平唯一的一次败绩。

在中路军撤退的时候,西路军对甘肃的元军发起进攻。

五月下旬,冯胜以傅友德为先锋,率五千骑兵沿着河西走廊向西推进。

区区五千人,如果交由三流将领指挥,可能就被元军吃掉了。

但是,交给傅友德手上,那就不一样了。

五月下旬,傅友德在判断当前局势后,率军攻打西凉(甘肃武威),击败元将失剌罕。

取胜之后,傅友德马不停蹄,进攻永昌,再次击败元军,杀敌数千,获辎重牛马甚众。

得知傅友德连战连捷,冯胜赶紧率西路军主力进至扫林山(甘肃酒泉北),与傅友德会师,第三次击败元军,擒获北元太尉锁纳儿加,斩敌四千余级。

六月初三,在明军的强大军事压力下,北元将领都驴、伯颜帖木儿等人投降,主动送上马驼牛羊十余万头。

随后,傅友德乘胜追击,连克瓜州(甘肃安西)、沙州(甘肃敦煌),屡败元军,缴获马驼牛羊两万头。

至此,明军转战千余里,席卷了昔日元朝的整个甘肃行省。

到了十月,西路军获悉岭北之役失利的消息,冯胜见策应中路军的任务已经不可能完成,便下令班师。

从出征到班师,西路军的发挥只能用超预期来形容。

原本朱元璋只是想让冯胜牵制西北元军,让其不能增援和林。

但不料傅友德七战七捷,在北元境内如入无人之境,竟然歼灭了西北元军。

不过,由于歼灭王保保的主力才是朱元璋发动此次北伐的目的。

因而西路军的超预期发挥,只能算是抹平了中路军失利带来的不利影响。与元军打了个平手,并不能算胜利。

明朝四大名将是谁,岭北之战:四大名将齐出

其他两路大军未能歼灭王保保,接下来只能看李文忠的表现了。

六月二十九日,李文忠率东路军抵达口温(内蒙古查干诺尔南)。

明军的突然出现,让当地元军猝不及防,被迫闻讯而遁,因而明军取得初战胜利,缴获牛马辎重无数。

元军败退,李文忠似乎是受了徐达的传染,也开始轻敌冒进,他将辎重留在后方,亲率大军轻装急进,追击元军。

在李文忠看来,元军士气不振,现在正是大胆追击,一举歼灭元军的大好机遇。

然而,当李文忠追击到阿鲁浑河(外蒙古乌兰巴托西北)时,迎接他的元军,却并没有逃跑的狼狈和疲态。相反,元军个个都龙精虎猛、跃跃欲试,像是早就等着明军到来似得。

从种种迹象表明,李文忠也被元军伏击了!

明朝四大名将是谁,岭北之战:四大名将齐出

不过,李文忠的勇猛,超出了元军的预期。

在被元军伏击的情况下,他竟能逆风翻盘。

当时,李文忠的坐骑被元军的飞箭射中。没有马骑,李文忠丝毫不怂,他手持短器,以步兵形态与元军厮杀。

明军指挥使李荣见主帅有难,便将自己的战马交给李文忠。

李文忠重获战马,如同杀神附体,作战更加勇猛。

明军将士见主帅如此玩命,瞬间士气大涨,拼死搏杀,打垮了设伏的元军,俘敌数万。

当然,一场恶战之后,明军的情况也不乐观。很多人战死,受伤的人更多。

此时的东路明军,已经没有能力再进一步了。

不过,李文忠却并不想回去。

他在召集众将商议后,力排众议,决定继续追击!

随后,明军又继续向北追击。

对面元军统帅哈剌章(脱脱长子)见李文忠如此骁勇,自知惹不起,只好命令军队后撤。

到了八月,元军退至阿鲁浑河,再次退无可退,再退就要将和林拱手相让了。

哈剌章无奈,只得以决战架势布阵,意欲与李文忠决一死战。

常言道,狗急还跳墙,兔子急了还咬人。李文忠这次确实过分了,在人家的地盘上一点面子也不留,元军必然要跟他玩命。

见哈剌章要跟自己拼老命,李文忠马上收兵固守,做出防御姿态。

李文忠转攻为守,这回又轮到哈剌章不知所措了。

由于他搞不清李文忠的真实意图,不敢轻举妄动。于是明军和元军便就此僵持了下来。

明朝四大名将是谁,岭北之战:四大名将齐出

不久之后,明军的粮草行将吃尽。

李文忠见歼灭元军主力已无可能,遂引军而去。

在撤退期间,明军错过了旧路,加之又缺粮缺水,很多没死在战场上的将士,死在了撤退途中。

相比于中路军,李文忠的东路军虽然取得了一定战果,但依旧未能歼灭所遇到元军。

并且东路军的损失也不小,战死了一个侯爵,三个指挥使。至多只能算是得失相当。

到了十一月,朱元璋得知北伐在事实上已经失败的消息,便下旨班师,中路军和东路军相继撤回关内。

总的来看,洪武五年的北征是一次失败的军事行动。明军在北元腹地吃了败仗,不仅没有达到战前计划的肃清北元的战略目的,而且还损失了大量战马。

明军缺少战马,还怎么远征?难道让步兵深入大漠去打骑兵?

那不是打仗,那是送死。

1375年,王保保病死,朱元璋得知消息后,并没有趁势进攻。

由此可见,岭北之战的失利给明军带来的阴影有多深。

可以说,这场战役让明军暂时不可能再发动大规模北伐了。

明朝急需要休养生息,恢复国力。

基于这一现状,因而大战之后,朱元璋便采纳了文官们的建议,实施经营长城的近边防御战略,对北元采取守势。

但需要注意的是,近战防御不代表被动挨打,朱元璋从来都没有放弃过灭掉北元的想法。

从1372年五月开始,朱元璋一面下旨,劝课农桑,恢复中原经济。

一面训练军队,从各种渠道收集马匹,为北伐做准备。

1378年,元昭宗病死,其弟脱古思帖木儿即位(也有一说是其子),是为乌萨哈尔汗。

相比于元昭宗,脱古思帖木儿是个不安分的人。

即位之后,他不断派人南下袭扰明朝,并派人到云南联合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试图对明朝南北夹击。

脱古思帖木儿的举动,让朱元璋很不爽。明朝也在休养生息八年后,再次发动北伐。

明朝四大名将是谁,岭北之战:四大名将齐出

1380年二月,朱元璋命西平侯沐英率陕西之军进讨北元。

沐英领命出击后,于西北大败元军,俘虏北元国公脱火赤、枢密知院爱足,得胜而归。

次年正月,朱元璋又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汤和为左副将军,傅友德为右副将军,率军北征。

关于此次北征的战略战术,朱元璋作了如下指示:首先派侦察部队出塞,刺探军事情报,若有埋伏,则诱其深入,待其困疲而反击之;若无埋伏,即以精兵直捣其营。

四月十五日,徐达率诸将出塞,兵分东西两路,东路以傅友德为前锋,西路由沐英率领,两路大军分别出击后,相互策应,擒获北元平章别里不花、太史文通、知院李宣等人。至八月底,北征部队班师回京。

同年的九月,为解决腋下之患,朱元璋任命刚刚北征还朝的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为左副将军,沐英为右副将军,率师30万,南征云南。

1382年闰二月,明军攻克大理。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自杀,大理段氏被擒。

至此,云南全境纳入明朝版图。

明朝四大名将是谁,岭北之战:四大名将齐出

明军南征北讨取得的一系列胜利,缓解了明朝的边防压力。

但受限于国力,此时的明军依旧无力发动直捣和林的大规模北伐。

为了减少元军南下导致的损失,朱元璋想出坚壁清野的办法,将边地居民内迁。

边境上没人了,我看你蒙古骑兵还能抢到啥?

但是,朱元璋把边民都内迁以后,很快又发现了新问题。

老百姓内迁了,边境的土地岂不是拱手送人了?

没有战略腹地,长城以内的安全也无法保障了。

于是,在下达内迁令不久后,朱元璋又调整部署,强化了北方边地的卫所,并让卫所的兵士在当地屯田,平时种地,有战事的时候就出战,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自此,明朝的北方才算是暂时稳固了下来。

明朝四大名将是谁,岭北之战:四大名将齐出

1386年,经过十五年的休养生息,明朝国力得到一定恢复,又具备了大举北伐的条件。

次年正月,朱元璋任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傅友德和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师20万,征讨盘踞辽东的北元太尉纳哈出。

此役,明军步步进逼,纳哈出被打得退无可退,最后被迫率24万余人,以及无数羊、马、驴、驼、辎重向明朝投降。

战后,朱元璋来不及开庆功宴,很快又做出部署——肃清沙漠,在此一举。

脱古思帖木儿即位后,离开和林,率部游牧到喀尔喀河、贝尔湖、克鲁伦河一带。

相比于和林,贝尔湖一带距离辽东的距离较近,具备征讨的可能。

朱元璋获悉了这一情报,决定趁热打铁,一举荡平北元汗庭!

此时,徐达、邓愈、李文忠等开国将领皆已病故。冯胜、傅友德又被调往云南镇压蛮夷叛乱。

朱元璋手上无人可用,便决定重用年轻的蓝玉。

当年的岭北之战,蓝玉曾经败于王保保之手。他做梦都想打败王保保,以洗刷耻辱。虽然现在王保保已死,但蓝玉不会放弃复仇的机会,他要用这次北伐来证明自己的军事才能,证明自己才是大明最优秀的第二代将领。

2、明朝四大名将是谁,明朝十大名将你认得几个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朝官方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明代疆域囊括汉地,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后缩为辽河流域;北达戈壁沙漠一带,后撤至明长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还曾收复安南,明代极盛国土面积约达一千万平方公里。

明朝名将辈出,今天就来看看明朝的十大名将。

明朝四大名将是谁,岭北之战:四大名将齐出

一、徐达: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明朝四大名将是谁,岭北之战:四大名将齐出

二、常遇春:攻破大都,上都之战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常遇春出身于贫苦农民之家。青少年时期,不甘心于老死田间,因而随人习练武术。家贫,无力支付学费,就以多出力干些勤杂工换取学习机会。到长大成人之后,常遇春体貌奇伟,身高臂长,力大过人,学武有成,精于骑射,各种兵器都能使用。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明朝四大名将是谁,岭北之战:四大名将齐出

三、冯胜:南征北战,征伐山西,肃清辽东边患

冯胜(?—1395),明朝开国名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冯国用的弟弟,安徽定远人,喜欢读书,通晓兵法,元末结寨自保。后协助朱元璋征讨四方,建立明朝。

洪武五年(1372年),征讨王保保,徐达、李文忠皆战不利,唯独冯胜斩获甚众。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其女婿朱橚曾因秘密会见冯胜而被朱元璋严惩。后来因“胜功最多”,遭太祖猜忌,被赐死。因未能善终,死后没有进入功臣庙。

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封宁陵王,谥号“武壮”

《明史》:冯胜、傅友德,百战骁将也。考当日功臣位次,与明太祖褒美之词,岂在汤和、邓愈下哉。

四、李文忠:率军攻克大宁、高州,斩鲁王等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今安徽省明光市) ,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明朝开国的著名将领、谋臣。

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曹国长公主就去世了,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二年之后才在滁州见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

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朱元璋对李文忠十分宠信,常派他监军随将领出征。文忠转战沙场,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

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诏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兼主管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

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赐葬钟山。

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继承曹国公爵位。

五、邓愈:击败北元军队,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

邓愈(1337~1377年),原名邓友德,字伯颜,泗州虹县(今安徽省泗县)人。明朝开国名将。

天生魁梧,勇武过人。16岁领兵抗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率所部万余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朱元璋赐其名为邓愈。跟随朱元璋渡过长江,攻克太平(今安徽当涂)、集庆(今江苏南京),直取镇江,屡立战功,升为广兴翼元帅。后转战浙西,屡败元军。累积军功屡次升官,历任佥行枢密院事、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右谕德。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著一时。1370年(洪武三年),邓愈跟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队,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

洪武十年(1377年)十一月初九日,邓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

六、傅友德:平甘肃、定四川、取贵州、下云南

傅友德(?-1394)汉族,安徽相城(今安徽淮北)人,迁居砀山(今属安徽)。明朝开国名将。

元末参加刘福通义军,随李喜喜入蜀。后率部归朱元璋,从偏裨升为大将。至正二十七年从徐达北上伐元,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战七胜而平定甘肃,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连败元军,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帅职,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帅之职大胜元军,后与汤和分南北两路取四川,以主帅之职攻取贵州、平定云南。

以功封颍国公,封太子太师,被朱元璋称为:“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后坐事赐死。1644年追封为丽江王,谥“武靖”。

七、戚继光: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 ,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本贯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障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条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陆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明朝四大名将是谁,岭北之战:四大名将齐出

八、李如松:平定宁夏叛乱,指挥抗倭援朝战争

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 ),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今辽宁铁岭)人。祖上因躲避唐末变乱迁居朝鲜,明朝时期回归。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明朝名将。

李如松骁勇善战,初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因战功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后升任山西总兵官。万历二十年(1592年),以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平定宁夏哱拜之乱。同年,提督蓟、辽、保定、山东诸军入朝鲜,在平壤之战中大破日军小西行长等部,歼敌近万,又火烧龙山大仓,破坏日军粮食补给,为壬辰抗倭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极大贡献。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出任辽东总兵。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李如松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年五十。朝廷追赠少保、宁远伯,赐谥“忠烈”,并为其立祠。

九、王守仁:平定思田 诸瑶叛乱 剿灭南赣盗贼 创立“阳明心学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

王守仁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的直接源头是陈献章与湛若水的“陈湛心学”,阳明心学和与陈献章的学说堪相一致,已是学界的共识 。

万历十二年(1584年),在王守仁逝世后五十四年,王守仁从祀孔庙,他与薛瑄、胡居仁、陈献章一起成为明朝从祀孔庙的四位学者。王守仁的从祀,表明王阳明心学最终得到了官方的认可。王阳明心学后来还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十、于谦:组织北京保卫战;改革军制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后记:由于篇幅有限,仅整理以上十人,事实上明朝还有很多名将,如南明时期的抗清名将、民族英雄李定国、卢象升等。

本文关键词:明朝四大名臣之一,明朝4大名臣,明朝四大名将是谁的后代,明朝四大名将是谁啊,明朝四大家是谁。这就是关于《明朝四大名将是谁,岭北之战:四大名将齐出》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