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稿>正文

洸府河未来规划,洸河跨宁阳

04-11 互联网 未知 投稿

关于【洸府河未来规划】,洸河跨宁阳,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洸水悠悠润古城

董先思/文

洸河,一条古老而深厚的河,连黄河流域的汶河水南流,浩荡奔腾入淮河流域,跨宁阳、越兖州、绕任城,滋润了一方黎民百姓,催生了人类文化的进步,促进了城邑的繁荣发展,谱写了一曲曲绚丽的乐章。

北魏郦道元于《水经注》中,对洸河的流向做了详细的描述,资料详实,叙事考究,其言可信。且县可改,城可变,而山川必不可易。

洸府河未来规划,洸河跨宁阳

以阐名古邑

“水从汶出曰阐。《尔雅》作灛,即洸水。鲁以水名邑也。”《宁阳县志明清版》告诉我们:“《尔雅》,相传周公所撰,或谓孔子门徒解释六艺之作。盖系秦、汉间经师缀辑旧文、递相赠益而成,不出于一时一手。今行郭璞注。”显然,阐邑应是汶水流入洸水而生,借洸水古称阐而命名的人类生存的架构,这也是洸水源头的第一古城邑。现遗址在宁阳县堽城镇堽城里村,紧挨在汶河南岸。

春秋鲁国阐邑,战国刚邑,秦汉置县,三国、晋、北魏均为县治。《春秋》哀八年“齐人取讙及阐”,“冬十有二月,齐人归讙及阐”,这是阐入齐国又归还鲁国的记载。士人相传为梁武帝筑,或曰梁王朱全中筑。五代时,天下大乱,战争频繁,大梁朱温看中了古刚邑这片北枕汶河,南邻洸河的风水宝地,高筑墙,建庭阁,大兴土木建成了像模像样的城堡。《宁阳县文物堽城故此址》是这样记载的:“古城址……东西约长1000米,南北约长800米,东、南、西三面城垣清晰可见,不少地段仍耸立于地面,城东南角最高处有10米多……东城墙有两个高10米突出墙外的城台,俗称炮台。该城址内遗址、遗物丰富,除颓垣断壁外,还暴露有基石、石柱和丰富的砖瓦等建筑材料及春秋陶鼎、汉代半两石范等,古城遗址偶尔还能看到古时的箭头。耕土下即为文化层,文化堆积清晰。”洸水作为曾经刚邑的护城河并没有停步,由此滔滔滚滚向西南,迈向新的征程。

流经盛乡城

《水经注》曰:“洸水西南流,经盛乡城西。京相璠曰:刚县西南,有盛乡城者也。”

清广东巡抚黄恩彤所作《成郕辩》中做了详细的辨析。“成,鲁邑,后为仲孙氏采地。郕,国名,姬姓,文王之子叔武始封于此。杜注云,郕,国也,东平刚父县西南有郕乡。”《春秋公羊解诂》的作者何休认为:“因鲁有成邑,声相似,故云儿。”何休、杜预二位圣贤认真研判,区分开了成和郕,郕字注孟氏邑即成,而成即不注邑名。又进一步明确了郕国灭亡即为以后的郕乡、盛乡,关键是肯定了盛乡城的存在,很有意义。黄恩彤认为:“何休为汉人,杜预为晋人,其时去周鲁未远,县邑迁改未久,遗址旧堞犹有存者,与后世之悬揣遥度不同,其言可信。”他同时也认同:“《春秋》注之郕乡,即《水经注》之盛乡城,似是郕之一邑。”黄恩彤既是政治家,又是做学问的人,他的探究可靠性是非常强的,后人不得不信。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列爵惟五,分士惟三”《尚书.武成》。分封时,把七弟武封在郕国{今宁阳县}。郕国之灭,公羊氏以为在庄八年{前686},约存在了500年的时间。

盛姓的起源主要为两大支,均出自姬姓。其中的一支出自周穆王时盛国,为周国姓之姓,故地在盛乡城,今山东省宁阳县文庙街道。战国时灭于齐,子孙以国名为氏,盛乡的古称即郕国,当为郕武公后裔。

据《宁阳县乡土志》(光绪33年首印)记载:“治所即晋盛乡城。”此距刚邑三十五里的距离,正位于刚邑的西南方向,也是今宁阳县政府的所在地。西部的洸水辨过盛乡城,仍不舍昼夜,浩荡寄南征。

洸府河未来规划,洸河跨宁阳

环抱古故城

《水经注》曰:“洸水又南经泰山郡宁阳县故城西。汉武帝元塑三年{前126年},封鲁共王之子刘恬为侯国,王莽改之曰宁顺也。”宁阳侯国的治所即为故城,在今宁阳县泗店镇故城村。考古发现,最早在北辛文化晚期已有人迁此居住,是宁阳境内发现的时代最早原始人类聚居点。

清广东巡抚黄恩彤《宁阳.龚丘两故城说》中介绍:“惟章怀太子注《后汉书.刘梁传》云,宁阳故城,在兖州龚丘县南。章怀生于唐初,去隋甚近,且魏王泰之《括地志》成书未久,考订较详。其曰宁阳故城,乃汉旧县,《水经注》所云洸水经其西者是。”

宁阳北齐侨置平原,隋开皇十六年更名龚丘县,沿用至金代,复汉名宁阳县至今,治所在故城北十五里的盛乡城故址。

洸河环抱古故城,所经之地,地势平坦,水肥土沃,风景秀美。河势纡折,士人称为“九折十八汇,帆樯相望,数日不出宁阳县境。”

洸府河未来规划,洸河跨宁阳

穿越乘丘城

《水经注》曰:“洸水又西南,经泰山郡乘丘县故城东。赵肃侯二十年{前330},韩将举与齐魏战于乘丘,即此县也。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封中山靖王之子刘将夜为侯国也。”乘丘县故城为今兖州区新驿镇顿村一带,其历史可追溯到周初乘丘国,至春秋降为鲁国城邑。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释《乘丘》条:“春秋鲁地,在今山东滋阳县{今兖州县}西北。”引《春秋庄公十年》:“公败宋师于乘丘。”并言“乘丘于鲁城不远。”又《通鉴》记载:“周安王十年{前400},韩、赵、魏伐楚,至乘丘。”按:乘丘为桑丘早期名称。西汉置泰山郡乘丘县,东汉废。《山东通志》亦有“古乘丘城,春秋鲁邑”的记述。《括地志》载,乘丘在“瑕丘县西北三十五里”。历史资料记载很明确,今兖州的东部为古瑕丘,西部为古乘丘。洸水乘势奔流,不改初心,经向西南,奔向任城。

洸府河未来规划,洸河跨宁阳

润泽古任城

任城是一座古老的城,夏朝时期,太昊(伏羲氏)后裔有仍氏(亦称有任氏,任,仍古时同音),就在这里建立了仍国。周朝时期,仍国被封为任国。春秋战国时代任国先后隶属于鲁、宋、齐国。秦统一中国后,废任城国而改为任城县。东晋,为任城郡。南北朝,北魏神龟元年(518),在此设置济宁郡后复归任城县,位于今济宁市的任城区。洸河环绕任城,于石桥镇辛店村西入淮河流域南四湖。

洸河流至济宁城东北角之外,至秦庄分为两支。一支向西,经北门外至城西北转而南流,又经“状元墓” 西侧穿 “会通桥”人工运河,是为其主流。固有桥梁三座:望仙桥,又名“大石桥”,位于城北门外,现为济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代,清光绪二年(1876)重修。为大型单洞石砌拱桥,桥面两侧的望柱及栏板,基本保存。20世纪初,进行维修。当年,此桥是北经“天仙阁(奶奶阁)由城区经宁阳,肥城通向省城济南的官马大道咽喉。夏家桥,位于西关复兴街北侧,始建于明,清代道光时重修。为三洞石砌拱桥。桥头原立有重修碑记数通,桥现存在,石碑已无存。会通桥,明洪武十年(1377)建,跨于洸河入运河处,为单洞石砌拱桥。20 世纪60年代,因洸河入运河等段改道西移,此桥埋入地下四十多年。2007 年春,修建太白楼路绿地时出土,经整修为绿地一大景观。

洸府河未来规划,洸河跨宁阳

小洸府河桥梁。洸河另一支由城东北角(今秦庄市场西)南流经今“黄淮宾馆”东侧南至解放路(果子巷)北侧,折而向西,流入运河。此段河道因在杨家坝与府河水交汇后南流,故别名为“小洸府河”或“府河”。固有桥梁五座:

林家桥,位于今“黄淮宾馆”东北部,为大型单洞石砌拱桥,望柱栏板整齐,今已不存。20世纪70年代,在原址偏北,今红星中路上,改建为钢筋混凝士单孔平桥。

泗水桥,又名“马驿桥”,始建于明代。清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位于今“黄淮宾馆”门前偏东。原为石板平桥,1975 年3月,改建为单孔钢筋水泥板桥。其桥南,河西岸有向西之街,名为 “馆驿街”,当年街内有“馆驿”,即驿路上的驿站,是官府差役乘马沿驿路传递公文之歇脚处,据有关资料记载,此驿站名“城东驿”。当年济宁城区经马驿桥,东出圩子上的 “半截阁门”(春秋门),即是通往充州府和沂州府的官马寿道,因而此桥是联络鲁南的咽喉。

济民桥,明正德三年(1508)工部主事童器建,为单孔石砌平板桥,位于今太白楼中路运河商城的东南侧。现己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的单孔桥。当年此桥是部队去往“大校场”演练的必经之处。

太和桥,始建于明代,后经多次修缮,桥两端原有重修碑刻数简,现已不存。此桥为石砌单洞拱桥,桥面两侧的望柱与栏板“文革”时被毁,桥体基本保存完整。

通济桥,俗称 “通心桥”,始建于明代,清道光时重修。跨于府河入运河处,为单孔石板平桥。位于今运河东岸,“解放桥” 北侧,已改建为地下石砌涵洞,在运河路面之下。

参考资料:《山东记忆》(省政协文史委编著)

洸府河未来规划,洸河跨宁阳

作者简介:董先思,1962年生人,业余爱好文学创作,因出身农门并长期在乡镇工作,热衷农耕文化研究,现已在各级各类媒体发表散文、小说40多万字,出版散文集《香槐花》《经我疏篱门》。

正在加载...

本文关键词:府河片区规划,洸府河公园在哪里,府河片区,府澴河出口改造,洸府河发源于哪里。这就是关于《洸府河未来规划,洸河跨宁阳》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