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简介(听外孙女讲述“一门三院士”的平凡生活)
关于【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简介,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李四光诞辰133周年,听外孙女讲述“一门三院士”的平凡生活
10月26日是李四光诞辰133年。他帮中国摘掉“贫油”帽,还对“两弹”有突出贡献,他的家庭“一门三院士”传为佳话,听其外孙女讲述。
整理/记者 李慧 图文编辑/陈永杰
图片提供/邹宗平
10月26日是李四光诞辰133年。“地质之光”是李四光家喻户晓的头衔,作为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他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家庭,相继产生了三位院士,父亲李四光是地质学院士、女儿李林是物理学院士、女婿邹承鲁则是生物化学院士、“一门三院士”的传奇故事广为流传。
▲一门三院士:后排左一为李四光,右一为其妻子许淑彬;前排左一为女儿李林,右一为女婿邹承鲁。
日前,北京市科协举办“传承科学家精神——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科学传播沙龙。李四光纪念馆高级顾问及馆长特别助理、李四光外孙女邹宗平,以全新视角讲述了李四光波澜壮阔的一生,引领听众追忆峥嵘岁月,跟随李四光“科学救国”的理想足迹,共同体悟他伟大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
▲1971年3月,李四光在办公室讲地热工作的安排(这是李四光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 ◈ ◈
李四光的名字来源于一次笔误
李四光于1889年10月26日出生在湖北黄冈,他的父亲是个私塾先生,母亲是个农民,所以他也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科学家。李四光是家里的老二,于是他的父亲给他起名仲揆,仲就是老二的意思。
▲李四光十四岁报考武昌高等小学。图为武昌高等小学照片
李四光5岁的时候,中国发生了一件影响他一生的大事——中日甲午海战。当时李四光认为中国打不过日本,是中国的船不行,所以他想长大了去学造船,造出坚船利炮来强国。
14岁的时候,李四光知道武昌办了新学,不光教四书五经,还教一些现代物理化学知识,他就跟父亲说想去报考,家里很支持。他报考的是武昌高等小学,花一块铜板买了一张报名表,填表时由于太过紧张,把年龄“十四”写在了姓名栏里,发现后也来不及了,家里经济状况也不是特别好,他想了想就添了几笔,把“十”字改成了“李”,名字就变成了李四。李四也不是个正经名字,他就为难了,一抬头看见学校租用的庙上面挂了个匾,上面写着“光被四表”,于是他就摘了一个“光”字放在后边,心想“四面发光”也是很好的意思。因此14岁后,仲揆就变成了四光。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十四岁报考武昌高等小学时改名为李四光
◈ ◈ ◈
两易专业,科学救国
15岁的时候,李四光因成绩优异被选派送往日本留学。为了实现小时候造坚船利炮的梦想,他报考了大阪高等工业学校的船舶制造专业。到了日本以后,他认识了宋教仁、马君武等革命学生,又在他们的介绍下认识了孙中山。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他逐渐认识到中国之所以总被列强欺侮,最主要的原因是清政府太腐朽了,要想让中国强大起来,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推翻腐朽的清政府,于是他积极参加这些学生在日本的各项活动。
在同盟会成立的那一天,李四光成为同盟会最年轻的创始会员。当时孙中山带领大家宣誓结束后询问李四光的年龄,李四光回答,我今年16岁。孙中山特别高兴地说,湖北李四光16岁就向往革命,非常的好!于是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有。李四光就用他的一生来实践这八个字。
▲孙中山赠给李四光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有
1910年,李四光毕业后回到武汉一所工业学校教书。1911年夏天,他接到清政府的通知,到北京参加留学生考试,成绩公布以后,他被授予工科进士。在北京等待成绩发布的时候,武昌起义爆发了,李四光听到消息后,异常兴奋,立马赶回武昌参加起义。由于在武昌起义中的表现,他被高票推选为湖北省实业司司长。
李四光当了一个多月司长后,发现虽然清政府垮台了,但是官场上的恶习一点都没改,与此同时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成果,成了民国的大总统。李四光和很多参加辛亥革命的学生一样,对这个结果感到非常愤怒,也非常失望。他心想,我们牺牲了这么多人,花了这么多力气,好不容易推翻一个皇帝,又来了一个军阀,我们革命的前途在什么地方?革命不成惹一肚子气,自己年龄还不算太大,不如再出去学一门本事。
当时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归来,发现中国根本造不出船来,造船需要用到钢铁,中国连炼钢铁的铁矿都没有。于是他再次选择科学救国的道路,到英国学习采矿专业。学了一年采矿后,他又发现当时中国也采不出矿来,因为中国没有系统的地质学,根本就不知道矿在哪,自然就没有办法开矿。所以他又改学了地质。
▲1913年,李四光(右)赴英国学习采矿
李四光学习地质以后,渐渐发现上世纪初的地质学也不是一门完整的科学,只是一门纯粹的描述性的科学。他认为一门科学要想发展,一定要经历定向到定量的过程,这就需要一些工具。于是他专门去物理系学习,又选修了高等数学,自学了德文和法文,这些都对他日后的研究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
◈ ◈ ◈
响应祖国的召唤
1919年,李四光从伯明翰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接到了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去北大任教。1921年到1936年期间,他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授、系主任,教出来的学生里,有二十几位日后都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新中国地质科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1921年至1936年,李四光(中)在北京大学任教,他的学生中有二十几位日后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
1922年,李四光同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地质学会, 被选为第一届的副会长,并先后10次担任中国地质学会的会长。1927年,他再次接受蔡元培先生的邀请,来到南京新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建立地质研究所,并先后担任了22年所长。
▲1927年,李四光赴南京组建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并担任所长22年。图为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照片
抗战时期,李四光将地质研究所搬到了广西桂林。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他坚持在中国的西南部做地质研究,为当地寻找煤矿,还创办了桂林科学馆来普及科学知识。
▲抗战时期,李四光在大西南开展地质调查工作。图为李四光和地质调查人员合影
1948年,李四光代表中国地质学会赴英国参加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会后留在英国做了一些地质考察。1949年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各大报纸刊登了政协委员名单,其中就有李四光。台湾当局看到后非常生气,责成驻英国大使去找李四光,要求他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的职务,并让他保证不会回国。
▲1948年,李四光赴英国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他是其中唯一的亚洲人,说明中国地质科学已经在世界地质科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第二排右起第十三位是李四光)
李四光有个好友知道消息后,提前打电话告知了他,如果想要离开就得马上走,不然被扣了就走不了了。李四光当晚就提着个小箱子,一个人先行跨过英吉利海峡,到了法国之后又去了瑞士,最后经意大利到香港,辗转几个月才回到祖国。
▲李四光离开英国时随身携带的公文箱
回到北京的第二个星期,周恩来总理就与他长谈了三个多小时。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要开展大规模的建设,建设就需要资源,需要我们自己去把资源找出来。行政管理工作不是李四光的兴趣所在,也不是他的专长,但是国家需要,他就接受了组织全国地质工作者的任务。他担任了新政府首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58年,李四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入党以后说,“我年近古稀,终于找到了人生的归宿。”
▲周总理和李四光(左)的合影
◈ ◈ ◈
不相信洋权威们的论断
很多人了解李四光是通过石油。在上个世纪,科学界的主流看法认为中国是一个贫油的国家,李四光却并不这么认为。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时候,中央非常着急,咨询了很多地质学家包括苏联专家对中国石油前景的看法,中国到底有没有石油?如果实在没有石油,我们就走人工燃料的路。只有李四光给了肯定答复。他说,我们中国不用走人工燃料这条路,我们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是要马上开展大规模的石油普查工作。
▲李四光带领地质人员开展勘探工作,为中国找到石油,一举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从1953年到1959年,经过六年艰苦卓绝的勘探工作,我们于建国10周年前夕,终于在松辽平原上打出了有工业油流的油井,证实了中国东部有大油田可开采,随即开展了大庆油田大会战,很快解决了当时的石油自给问题。在李四光的理论指导下,勘探队在很短的时间内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一举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同样的,19世纪以来,不断有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的地质学家到中国来勘探矿产、考察地质。但是,他们都没有在中国发现过第四纪冰川,所以在没有做详细工作的前提下,就武断地认为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
1921年,李四光带着学生在太行山东麓和大同盆地实习的时候,发现了大量类似当年在阿尔卑斯山考察时的冰川遗迹。他心想,是不是因为中国的气候和欧洲有区别,所以冰川表现的形式不一样而被人疏忽了?1922年,他把这些发现写成一篇文章,发表在剑桥的地质杂志上,原以为会引起重大争议,最后却无人问津。瑞典知名地质学家安特生看过后轻蔑地哼了一声;也有人说风凉话,调侃李四光当了一年北大教授,就去挑战世界大师。李四光听了后非常郁闷,但他认为自己的发现没被重视,应该是工作做得还不够,证据也发现得不够多。
所以之后10年他都没有发表冰川的文章,但他一直没有停止冰川研究工作。直到1931年夏天,他带着学生在庐山实习的时候发现了更多的冰川遗迹……之后他在庐山连续做了多年研究工作,直到1937年初完成了《冰期之庐山》一书。这本书完稿以后,抗日战争爆发了,为了不使书稿在战乱中遗失,他将书稿委托给英国《自然》杂质保存。1947年,这本书正式用中英文同时刊发。
▲《天文 地质 古生物》是李四光给毛主席写的一本科普著作,他在书里提到要发展系统科学,不光要研究地质,研究地球,还要研究天体
◈ ◈ ◈
一生痴迷石头
李四光家的后山有一块大石头,他从小就对这块石头充满了好奇。学了地质以后,他于1933年回过一次家乡,仔细考察后得出结论:这块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驮到他的家乡黄冈的,这就是冰川在中国存在的一个证据。
▲李四光家后山上的大石头
䗴科是最初出现于早期石炭纪的微体古生物,历来作为划分地质年代的一种重要化石。李四光通过对䗴科化石的研究发现,中国南方石炭二叠纪是海相地层占优势,而北方的石炭二叠纪地层主要是由陆相地层构成。李四光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为研究解决这个问题,他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终于创立了一门新的学说—地质力学。
“䗴”一字还是李四光自创的。一般化石用拉丁文命名,翻译成中文得起个名字。在我国,人们习惯称纺锤为“筳”,而䗴这种小虫子长得像织布梭子,用“筳”字命名不太确切,他索性加上“虫”字旁,“䗴”字就这样被创造出来了。
1955年的一天,李四光拿出从野外带回来的一块黑黄色矿石,递给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传看,这块矿石正是李四光领导的地质部一直在寻找的铀矿石,是铀矿地质勘探队经过大量千辛万苦的实地勘察后才发现的。从铀矿开始,中国核工业踏上了发展的征程。
▲李四光采集到的第一块铀矿石
◈ ◈ ◈
一位可亲可敬的爷爷
我祖父去世得早,我一直叫外祖父李四光“爷爷”。我俩相差60多岁,在他眼里我就是一小屁孩,因此他特别溺爱我。那时候全地质部的老人都知道,老部长后面有一小跟屁虫。
小时候,他经常讲故事哄我开心,我还记得他教我的打油诗《雪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我晚上老踢被子,他就给我做了一个睡袋,把我给捆在里头。我小时候不好好吃饭到处跑,他就拿一片面包说,“过来,咱俩玩藏猫猫的游戏”,说着就把面包抠一块下来搁我嘴里。长大后我母亲还说,你小时候不是吃猫吗?
所以说,李四光实际上跟别的爷爷没有什么太大区别。爷爷特别疼爱我的母亲,也是一个特别好的丈夫,人家都说我奶奶太有福气了。有些人认为科学家废寝忘食地搞科研,家也不管不顾,我不这么认为。爷爷特别忙,但是他把所有能用的空闲时间都花费在了家庭上,并献出了所有的爱心。我常开玩笑说,他在用质量来替数量,所以我们从来没觉得他忽略了家庭。
▲李四光创作的小提琴曲《行路难》,经考证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小提琴曲
那时候我的父亲邹承鲁(李四光女婿、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上海工作,母亲李林(李四光女儿、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所里一星期回来一次。人家问我,你小时候总跟祖父母在一起,父母都不管你,有没有特别伤心?我说没有,我特高兴,因为他们老两口不管我学习,我就一“三分学生”。我母亲星期六晚上回来,星期天晚上走,一到星期六早上我就开始紧张,因为她一来就知道我又得三分了。她还总跟我奶奶说,咱们家里生活条件太好了,有司机有厨子有保姆,这样把她惯坏了,我准备把她送到寄宿学校去。我奶奶特生气地回道,你一天到晚不回来,好不容易有她陪陪我们,你还想把她弄寄宿学校去,不许去!
要想一句话惹恼邹承鲁,就说他是李四光的女婿。他觉得一个学地质一个学生物化学,两者没有什么关系,人家老觉得他占了李四光多大便宜似的。实际上他们俩人在家里也不怎么说话,都是个人干个人的事。到了晚年,我有一次跟父亲聊天,问他当时有这么多人搞地质研究,谁的水平比较高。他说,你的爷爷比他们强多了。
我们家爷爷、父亲、母亲都是院士,我是我们家最没有出息的一个人。但是我也没什么遗憾的。因为爷爷教会了我做一个诚实、有用、快乐的人,我很感谢他对我的培养和教诲。
后记:
当天,与会一行人还在邹宗平女士的引导下参观了李四光纪念馆。纪念馆是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入选了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它原是地质学家李四光的住宅,馆内的藏品通过大量历史文物、珍贵照片和文字资料,追溯了李四光在日本、英国求学,参加辛亥革命,毅然回国发展教育、科学,投身新中国建设等重要人生片段。参观人员深刻领悟到了先生赤诚衷心的爱国情怀。
李四光的一生,生动践行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邹宗平说,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宣传李四光的科学创新精神,希望更多人走跟他一样的道路,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2、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
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
小仲揆一共有7个兄弟姊妹,还有一个年老卧病在床的爷爷,都指靠着他的父亲教馆的那点收入过活。在农村,家里没有一个男劳力,收入又不宽裕,那日子可是很难过的。吃饭谁去春谷?淘米谁去挑水?烧锅谁去砍柴?
这一切,都靠小仲揆的妈妈。
小仲揆渐渐长大了,他成了妈妈的好帮手。他用小提桶帮妈妈提水,让水缸里的水总是满满的;他带着扒子上山去搂树叶,让灶堂底下的柴禾总是堆得高高的……
还有一件费力的活是舂米。那是用脚踩着踏板,一杵一杵朝着石碓里杵下去, 使稻谷的亮一点点退光而成为白米。
小仲揆看到妈妈舂米很累,就说:“妈妈,我来帮你舂。”
还不到10岁的他,体重轻,力气小,怎么踩得动那又厚又笨、还绑着一个大石杵的踏板呢?
小仲揆并不泄气,他找到一根绳子,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脚往下踩动踏板的时候,同时用手使劲拉一下那根绳子,这样就能把石杵踩起来了。
妈妈看见孩子这么费劲,很心疼,就说:“仲揆,你别舂了,这个活儿不是像你这么小的孩子干的。
小仲揆却悦:“妈妈,我要吃饭,也要帮助你舂米。
就这样,小仲揆连踩带拉,手脚一齐使劲,虽然速度不快,却是一杵一杵地, 坚持不懈地帮助妈妈把稻谷舂成了白米。吃菜也是困难的。有时妈妈说:“哎,今天又没菜吃了。
小仲揍就会不声不响地提上一只小提篮,带上一个小铁盒,从菜地里挖出几条蚯蚓装在里面,再拿起一根钓竿,走到屋前的池塘边,放下钓竿,静静地等候着上钩的鱼。
小仲揆的手很灵巧,那根钓竿就是自己从竹园里砍的一根竹子做的,大蒜头的秆儿做的浮子,缝衣针砸上一个弯钩儿就是钓钩。
在这小小的池塘旁边,也有左邻右舍的孩子,手里拿着钓竿站在塘边钓鱼。可是只见小仲揆一会儿提起钓竿,一会儿放下钓竿,不大功夫,他就能给妈妈提去小半桶作把长的鲫鱼爪子,而别的孩子还都没有什么收获。
当孩子们看见小仲揆提着装了不少鱼的小桶往家走的时候,忍不住带着羡慕的 神情问他:
“咦,李仲揆,你怎么能钓那么多的鱼呢?
小仲楼反倒觉得问得奇怪,反问他们:
“钓鱼的时候,你们都看着哪儿来着?你得盯着那个‘浮子’,它一动你就要赶快提竿儿,不能等到它都沉到水里去了好半天才提,这时鱼把食都吃光了,跑啦!
围在小仲揆跟前的孩子们嘻嘻地笑了,因为他们在钓鱼的时候,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并没有认真去把它当作一件事情来做,更没有去动脑筋琢磨琢磨,想想怎样才能钓得又快又多--谁还为了钓鱼这么一件小事去费那么多的脑子呢?
秋后,几个孩子一打伙,小仲揆跟着大家一同到离家比较远的一口公塘里去踩藕。
枯萎的荷叶底下,埋藏在深深的烂泥里面的,是又白又嫩的藕。说也奇怪,这 样又白又嫩的藕,总是一节一节连得很完整地被小仲揆从烂泥里踩了出来;而别的孩子,却往往溅了一身泥浆,嘻嘻哈哈地在塘里闹腾半天,只能提着一节半节的断藕茬子回家。
“真怪,李仲揆,怎么塘里的藕也全都被你碰上了,你怎么踩得这么好呢?” 回家的路上,小伙伴忍不住又羡慕地问他。
小仲揆又奇怪地反问他们说:“你们是怎么踩的呢?我是顺着荷叶先踩到藕, 再用脚细心地分出藕路,顺着它生长的方向,一脚一脚,一点一点地把泥踩去,让藕露出来,小心别在藕节的地方把藕踩断,这样再想找到就费事了。”
孩子们又嘻嘻地笑开了:“谁知道藕都怎么长在泥里面?又看不见,又摸不着。 我们就用脚在烂泥里踩呀,端呀,东一脚,西一脚,有时好像踩着了,再踩一脚, 又找不到了……”
邻居的大人们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谁家的孩子勤快,谁家的孩子手巧心灵,他们都清清楚楚。怪不得四周的邻居都向小仲揆的妈妈夸奖说:
“卓侯先生娘子,别看仲揆这个孩子年龄小,他的心思是多么细密啊!”
孩子们有谁不盼着过年的呢?只不过有钱人家的孩子过年盼着大人给买这买那,给压岁钱;而穷苦人家的孩子过年,就得靠自己想着办法玩就是了。
小仲揆就是这样,冬天,野外的活儿少了,他就忙着给自己的弟弟妹妹准备过年的礼物。
有人送给他两个大香椽,那是一种像广柑那样的果实,放在屋子里满屋清香。 平常人们就把它放在房间里留着闻个清香味儿。李仲揆却细心地用小刀将它剖成两半,剥下皮来,把它们分别扣在小小的碗上风干,又用小刀在皮上刻了美丽的花纹,再剥下来,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对又漂亮又芳香的小坛子,送给自己的小妹妹装点小零碎。
他又上竹园里砍了两根毛竹,剖成细篾,七弯八绕地,扎了一盏花样翻新的花灯--孙悟空打秋千。夜晚在灯里点上一支蜡烛,里外透明,那大闹天宫的猴子翻在秋千上,待上不下,那副滑稽而又调皮的样儿,人们见了没有不乐的。这是小仲揆送给弟弟的礼物。
他还帮着妈妈做米花糖--先用晾干的糯米饭炒成炒米,再用小火热点糖稀, 就热将炒米拌在里面捏成炒米团,晾凉以后切成薄片,就是又香又脆的米花糖。
小仲揆不声不响地把这一切都做好了,妈妈在一旁看着,忍不住自己也觉得惊奇,这一切,他都是跟谁学的呢?她问:
“孩子,谁教你刻字刻花的呀? ”
“我在集上,看刻字的匠人刻的。”
“谁教你扎的花灯呢? ”
“我看见集上卖花灯的人扎过。 ”
“那,炒米花糖你又是从哪里学来的啊?”
“我看见卖米花糖的老婆婆,她是这样做出来的啊!”
妈妈不再问了,原来他真是一个心眼细密的好孩子。
我也要造一艘铁船
山洼洼里的孩子是难得有机会进城去玩的。一天,小仲揆跟着爸爸,出了回龙山,来到团风镇。
那是一座不大的镇子,不繁华,也没有特别的吸引力,可是从镇边流过的汹涌澎湃的.长江,使小仲揆惊讶不已。
长江滔滔不绝地流着,各种各样的船只在长江里行驶。有用人摇着橹慢吞吞前 进的小木船,有张着帆走得比较快的大木船,最令人仰慕的就是那又高又大又长的 大轮船了,它简直像一幢楼房在江面上航行,跑得快,装得多,上面还挂着五颜六色的旗子,漂亮极了。
“爸爸,那是什么船呀?”小仲揆拉了拉爸爸的衣襟问。
“孩子,那是轮船。 ”
“它是什么做的呀?那么大。”
“钢铁做的。 ”
“钢铁?”小仲揆问, ”
“钢铁那么重,怎么能够浮在水上呢?”
“因为船舱里面是空心的,”爸爸回答,“船就不会沉了。”
“它不用人摇橹,又没有帆,怎么还跑得那么快呢?”
“它是轮船,靠机器开动。”
“机器怎么有力气去开动这么大的轮船呢?”
“看见那根大*囱了吗?瞧,它正冒着黑烟,那底下烧着煤,煤把机器里的水烧开,水变成蒸汽,就能推动机器前进。”
“烧煤就能推动机器?”小仲揆又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出神地看着向远方驶去的大轮船,觉得这一切都太新鲜了。
“呜--!”轮船鸣了一声长长的汽笛,吓得小仲揆赶紧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同时又兴奋地大声对爸爸说:“爸爸,我听见它的叫声了,它的力气真大啊! 叫声都那么吓人!”
说得爸爸也笑了。
回来的路上,小仲揆一直兴奋地和爸爸谈论着这种大轮船,这样的船真是太有意思了。
突然,小仲揆说:“爸爸,我也要做一只铁船。”
“你会吗?孩子。”
“我去试试。”
回到家里,小仲揆果然忙开了,他从街上向修壶的爹爹要了一点“冰”铁皮 (就是“马口铁”)回来,先在纸上画好图样,再比在铁皮上用剪子把它剪下来, 又用小锤敲敲打打,一艘两头翘起,中间有船舱,上面挂着小旗,还竖着一个大* 囱的小铁皮船就做出来了。
小仲揆把它拿到池塘边,小心地将它放到水里。
“它真的漂在水面上啦!” 小仲揆高兴地呼喊着,用手划动几下水,船还能顺着水流前进一段距离。
“它是我做的小轮船!”小仲揆高兴地叫道,“呜--它叫了。”
那个时代,孩子们中根本还没有什么船模、舰模等活动,小仲揆做的这件新玩意,吸引了隔壁左右邻居都来看热闹。
还是小仲揆的老师陈二爹见多识广,他一面夸奖小仲揆做的这艘“轮船”真“像”在长江里航行的那种大轮船,一面鼓励说:“仲揆这孩子有志气,现在造小船,将来造大船!
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在20年代,他首先发现了我国存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么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助妈妈干活。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
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
小时候的李四光,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每次他都爱藏在一块大石头的后面。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一听到小伙伴的脚步声,他就悄悄地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小伙伴围着大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产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很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明白了,这块石头是片麻岩,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因为那时候只有秦岭有片麻岩。
在北大地质系任教时,李四光主讲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他经常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教学,边看边讲。一个山头、一个沟谷、一堆石子、一排裂缝,他都不放过。
在教学的同时,他对研究工作也不放松,如古生物蜒科的鉴定方法、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都是在这期间开始的。李四光在太行山东麓发现了一些很像冰川条痕石的石头,在大同盆地进行考察后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于是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大胆地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看法。但被很多人否定。因为从19世纪以来,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的地质学家陆续到中国来勘探矿产、考察地质,都没有在中国发现过冰川现象,在地质学界“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已经成为一个定论。
为了让人们能接受这一事实,李四光继续寻找更多的冰川遗迹。10年以后,他不仅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而且认为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并且可划为三次冰期。1936年,李四光又到黄山考察,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此文和几幅冰川现象的照片,引起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德国地质学教授费斯曼到黄山看罢回来赞叹道:“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李四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
作为是我国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化石新分类标准的提出、中国南方震旦纪与北方石炭纪地层系统的建立、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发现与研究是李四光对地质科学的重大贡献。其中,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分析了中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李四光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20世纪60年代以后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但他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x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李四光还成功预测了的四大地震带,分别是唐山、四川、邢台、临沂。目前四个中有三个已经地震过了,分别是唐山(1976年)、四川(2008年)、邢台(1966年)。
据说,李四光前辈去世前,念念不忘的就是郯-庐地震带。他曾经预测,一旦发生地震,其毁灭性可能是唐山大地震的好几倍。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泛指北起黑龙江,南止长江边,总体上呈北东走向,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渠断裂。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在山东与江苏交界的郯城麦坡地震遗址上,1668年7月25日发生在这里的8.5级大地震,目前现场地层“倒转”的遗迹仍然清晰可见。
本文关键词: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100字左右,关于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简介,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相关资料,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缩写。这就是关于《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简介(听外孙女讲述“一门三院士”的平凡生活)》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