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增高针真的能长几厘米,“增高针”不是想打就能打
关于【打增高针真的能长几厘米】,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打增高针真的能长几厘米:别乱来!“增高针”不是想打就能打
很多家长除了孩子的“近视眼焦虑”“小胖墩焦虑”,不少家长还有“身高焦虑”。为了让孩子能长高,还有家长趁着暑期带孩子去打“增高针”。什么是“增高针”?到底有没有用呢?
视频加载中...
采访中记者发现,家长们对孩子的身高问题普遍存在焦虑。
学生家长:
主要就是和同龄孩子在一起的话,他要是矮的话,自己就会心里难受。
学生家长:
小孩子特别是如果他长不高的话,以后对他就是说工作,他可能会有自卑什么的。
为了让孩子长高,暑假期间,“增高针”成了不少医院儿科或内分泌科家长咨询的热门词。除了咨询的,有些家长是铁了心要打针“帮”孩子长高。据报道,今年2月寒假期间某儿科医院就有家长向医生提出要求“给孩子打生长激素,至少打到160厘米。”
不久前,杭州有妈妈担心儿子身高偏矮,“一年陆续花了48万让儿子只长高了1厘米”引发热议。
学生家长:
我身边就有(想打“增高针”的),他们就是提前去测骨龄啊,还有去打增高针,说是差不多好像是能保证一年,假如说在他增高之前,好像能长到5到10厘米吧,我觉得那比以后长不高强吧。
学生家长:
我邻居他就是孩子身高偏低一点,有(想打“增高针”)这样的家长。
采访中,记者发现“增高针”在家长中已经不是新鲜词,一些民营医院打出“身高70%靠遗传、30%靠后天,定制身高不是梦”之类的广告语。那它真的能增高吗?又有没有安全风险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张晓蕊:
所谓这个“增高针”,实际上它就是我们常说这个生长激素,其实对一些患病的孩子来说,生长激素的使用还是有必要的,如果这个孩子是在一个正常范围内,没有病态的情况下,是没有必要额外去给孩子用这个生长激素的。
长期致力于儿童生长发育研究的张晓蕊医生表示,生长激素只能在医生严密监测下用于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矮小症等特定疾病,如果给正常生长的孩子额外注射生长激素,弊大于利。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张晓蕊:
这个(额外注射生长激素)其实本身会打乱我们自己的内分泌的一个状态,另外这个药物它的副作用也会有很多,比如说可能对孩子这个整个代谢是有影响的,以后像一些血糖的代谢异常,包括长大了糖尿病、高血压,包括对骨骼的影响、脊柱侧弯,包括一些关节的滑脱等等,那么对孩子其实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就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其实。
张医生介绍,真正需要生长激素治疗的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后天通过饮食、睡眠、运动等指导对身高也可以加以改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张晓蕊:
第一点肯定最重要的是一个营养,尤其是小月龄的时候,一个营养补充/,但这个是一个要均衡,不是说我给他吃得很胖,其实如果这个孩子很胖的话,对他的生长激素分泌是有影响的。其次特别重要的就是睡眠,在深度睡眠的状态下,咱们的生长激素是成倍地分泌的。除此之外就是运动,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咱们的生长激素也是成倍分泌的,比如说像一些比较容易促进增高的,像游泳、慢跑、跳绳、打球,那么这些都对孩子身高增长是非常有好处的,并不需要做特别长时间激烈的、剧烈的这种运动。那么除此之外,充足的一个户外活动也是特别重要,因为日光的照射等等,包括对孩子身体里的维生素D的转化,身高的增长都是有好处的。
2、打增高针真的能长几厘米,花30万元打增高针
有家长说,前几年,一些家长拼孩子的学业拼杯赛,后来杯赛不让办,民办要摇号,分配生政策出来了,现在双减政策又落地,学业上面可拼的地方越来越少了,就拼起孩子身高来了。
到底有多拼?我们的记者也问了医生了。医生说,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长高一些长得快一点,“病急乱投医”,轻信社会上一些小机构的漂亮说辞,结果一个月就花去了6万多。甚至有一年内有花去48万元,最后却只多长高了1厘米!
有家长开玩笑说,估计现在最焦虑孩子身高的,很可能也正是以前最焦虑孩子学业的。“培训班上得多了,运动、睡眠就少了,势必会影响孩子长个子,然后又带孩子去看一个个长高门诊。”
上周,新华社发了一篇与长高门诊有关的文章《身高焦虑就打“增高针”?危险!》,文章指出,近年来,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身高太焦虑了,”人手再多,都没有需求大。“一家医院儿童内分泌科的医生说。暑假期间,一些家长到医院咨询,想给孩子注射“增高针“。所谓”增高针“就是注射生长激素。专家指出,生长激素有被滥用的苗头,可能给使用者带来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风险。 文章一出,当天股票市场上,国内生长激素两大龙头股长春高新和安科生物跌幅都高达10%,市值缩水超百亿。 不过这周,这两支股票的市值又回涨了不少。
其实现在的孩子普遍比父母长得高多了。近40年来,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水平也随之显著提高。根据2015年6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我国男性人均身高167.1cm,女性人均身高155.8cm。人均身高最高的省份是山东,男性175.4cm,女性169.45cm;浙江省的男性人均身高170.9cm,女性人均身高160.88cm,也都超过全国平均。而从医学角度来说,男性身高只要不低于160cm,女性身高不低于150cm,都属于正常范畴,无需治疗。
最近一周,都市快报记者跟诊杭城多家医院和医馆的生长发育门诊,发现家长们对孩子身高的期望普遍很高。身高1米60的家工普遍接受不了儿子只有1米60甚至1米70,而1米70的父亲则希望儿子能有1米80。有医生在门诊时,甚至遇到1米75的初中男生也来看长高门诊,要求打生长激素,希望长到1米8以上。还有的家长为了长高,不信验方信偏方,乱吃东西“拔苗助长”,结果反而导致孩子骨骺线提前闭合造成终生遗憾。
更多的家长像杭儿风一样,带孩子去拍骨龄片。一旦预测身高不理想,马上忧心忡忡,到处看医生,甚至直接要求打生长激素,把孩子也弄得紧兮兮。事实上,各家医院看骨龄片预测身高的技术方法并不统一,不同医生凭经验预测出来的结果可能也不一样,单凭骨龄片预测出来的身高与最后的实际终身高很可能差异很大。
“儿童生长发育不仅是医学范畴的问题,也是关系每一个家庭的社会问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常务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长傅君芬教授说,一方面,家长要正确认识儿童体格发育规律,避免过度焦虑,避免寻求过度治疗。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在儿科培训体系内,通过推行系统化、同质化和标准化的诊疗培训,规范儿童体格发育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儿科医生整体评估和管理水平。
这期的健康深8度,让我们走进长高门诊。听听多个家庭的“增高”故事,听听多位儿科名医的肺腑之言,也了解一下长高的一些误区和真正“秘方”。
看完这期深8度后,我们欢迎家长们扫码留言,来“橙柿互动”和我们聊一聊你对孩子长高的看法?你对孩子身高的期望?你家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困惑、教训或经验?对于其中的一些典型或具体问题,我们将请医生专业回答。
也祝你们的孩子能长到理想的高度。
长高门诊午夜实录:打了鸡血的家长,打了鸡血的医生 早上8点多开诊,看完最后一个病人,已过凌晨1点
这是上周三一个普通的夏夜。
晚上9点半,城隍山下的一条小路上,行人已寥寥无几,两侧的公共泊车位停满了汽车,除了杭州牌照,还有金华、宁波等省内其他地区的。
路边的一家中医馆却是另一番热闹场景。几个十来岁的孩子在医馆门口的长廊上玩耍,几个成年人显然已经累着了,直接躺倒在了长廊的长凳上。
走进诊室,分诊台前站满了家长。长廊最南面的一间诊室门口,近20张长凳上仍然坐满了家长和孩子,大家一边聊着天,一边紧盯着叫号屏幕。屏幕上显示,还有32个孩子在候诊。这样的热闹场景,让记者一度有点恍惚,这真的已经是晚上9点半了吗?
没错,他们都是来看长高门诊的。
城隍山脚的一条小路,行人寥寥无几
21:35
有人花400元找黄牛挂号
有人凌晨2点多来排队
“现在几号了?”一位穿着黑色T恤的小个子妈妈带着儿子匆匆赶来。
“刚刚叫到119号。”边上几位家长说,“你几号?”
“还好还好,没过号。” 小个子妈妈舒了口气问:“我是第一次来看,儿子骨龄偏小2年,偏小太多也不行……在余杭看了半年多,朋友介绍我到这里来的。但这个号很难挂呀,我打电话根本抢不到,找了黄牛才约上。你们都是哪里挂的呀?想讨教下经验。”
一说到抢号难,家长们顿时炸开了锅,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来。
“真的很难抢,半分钟就没了号子。”
“我们全家四个人设好闹钟,加起来打了百来个电话,也没有抢到。”
“你们杭州的还方便,我们义乌来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约到,约到了才能安排时间。”
“黄牛卖400块一个号子呢,医馆挂号再100块,看一次光挂号就要花500块钱,还不算来去路费什么的!”
“有一次我凌晨2点半就来排了,门口有一张白纸,上面会有医生的名字,你第几个到就在序号边上写孩子的名字,然后把病历本放在那边就可以了,后来的人按顺序接着排……等到7点半医馆开门,工作人员会一个个叫号登记,这时候就必须把孩子带到。那次大概我排得早,当天早上就看掉了。”
“不容易,不容易,真不容易……”
22:10
10岁女孩说,我们号子越挂越晚啦,117号,126号,143号……
有一位妈妈排的是143号,晚上10点多带孩子赶到医馆。“抢了1个月号子呀,上周终于抢到了!”
妈妈说,女儿去年7月刚满8周岁,乳房有点发育迹象,当时验了血又做了B超,医生说孩子已经在真性发育的临界点了,不干预的话2年内就会来月经。
“我女儿去年就超过1米4了,在班里一直算高的,听到医生这么说我有点懵,担心孩子发育了长不高,总想让她发育晚一点多长点个子。去年就一直在这里看,每 7周来一次,看了一年多了,挂号确实很难。复诊的前两周,我就盯着抢号,实在抢不到的话就先复个方,抢到为止。毕竟黄牛400块一个号,溢价太厉害,这个钱还是省省。”
“我看下来90%是女孩,和我们家一样,8岁就有发育迹象了。吃中药么压一压,不要这么快发育,这也不是说吃一两个月就好的,我自己理解嘛,吃一个月药就是让月经晚来一个月。不过医生说了,等孩子长到1米5,就不用来看了,让她自由发挥。”
“我们号子越挂越晚啦,117号,126号,143号……”女孩在一边说,“最晚一次到家都凌晨1点多了,上学的时候就先在家写完作业、洗好澡再来,回家可以直接睡觉。”
23:02
“早上到现在都一整天了!我想睡觉!我困了!“
儿子一句抱怨,门口徘徊了半小时的妈妈
终于决定打车回富阳
1个多小时过去了,22点52分,屏幕显示还有20个孩子在候诊。
许多孩子已经支持不住了,两个小女孩躺在分诊台前的木椅上已酣然入睡,其中一个侧脸盖着骨龄片。
22点44分,在门口候诊区睡着的两个小女孩
这要看到什么时候啊,记者到门口透透气。
这时,一位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出来,大女儿约摸15岁,小儿子约摸10岁,他们在门口徘徊了好一阵子后,回头问保安这里到富阳的顺风车是不是不好打?
保安说,都半夜11点多了,顺风车肯定难打,到富阳的就更难喽。
“我们坐地铁来的,路上花了两个小时呢。我以为不会弄到这么晚,这里打个车回去要120多块钱呢,我想顺风车能便宜一半,不过没人接单。”妈妈说。
“这么晚了没办法,你要么在附近旅馆住一晚,白天再走。前面500米左转,那边有旅馆的。这里看病来不及回去的,住附近的挺多。”保安建议。
“我们三个人住旅馆可能比打车还要贵,不如直接打车回家睡呢。”妈妈又犹豫了。
“要不我们打车到火车东站附近住,明天一大早我们就坐地铁回家?”大女儿提出建议。
“能不能别纠结了!早上到现在都一整天了,我想睡觉!我困了!快点吧!”男孩开始还和姐姐打打闹闹,此时因为困倦,已经显得有点不耐烦。
儿子的这句话让妈妈下决心打车。网约车到达已是23点25分,而开到富阳差不多还要1个小时。“我们先走了!”妈妈和坐在门诊部外的一对父子打了声招呼。
23:30
我1米7,儿子总不能比我矮吧
父子俩打车300公里,当天来回杭州和慈溪
这对父子来自慈溪,23点左右,孩子看完诊坐在门诊部外的长凳上打游戏,原来他们也在等车。
“慈溪到杭州开车要2个多小时,来回自己开车太累了,我们早中饭吃好打车的。花了400块钱,打了辆电动汽车,但儿子说坐着很不舒服。”爸爸说。
爸爸说孩子开学上初二,上个月拍出的骨龄片显示骨骺线开始闭合,但身高才1米6,体重倒有60多公斤,急坏了老爸。
“去年暑假就有点发育迹象了,长胡子咯……拍了骨龄,医生说在正常范围,我也没有特别关注。今年4月,我又带他拍了次骨龄,那时候明明还好好的,才过了3个月就说手指关节好几个地方要闭合了,这能不急吗?我1米7,他妈妈也不高,孩子个子我们也不期望很高,但总不能比我矮吧?”爸爸有点焦虑。
“医生说骨发育说不准的,说长就长了。我老婆的朋友介绍我们到杭州,她说她儿子去年也有提早发育的迹象,在慈溪看了好几家医院,最后还是来杭州看医生。几个月来一趟,差不过看了一年,现在没再吃药了,身高倒是和我儿子差不多,但主要他们骨龄正常,还有很大的生长空间。”
打听清楚抢号和看病的过程,爸爸上周打电话预约。“没想到运气不错,一打就抢到了号,叫我今天下午3点前取号。”
下午2点多,他们取到了128号。工作人员告诉他们晚上8点后过来就可以。于是下午,爸爸带儿子逛了西湖,又吃了饭,8点多再次来到医馆。
“等到10点半才看上。医生说我儿子已经到了青春期,现在要努力赶高,要以补为主。这次他配了3个月的中药让我们先吃着,到时候再来复诊。呶,那一大箱子都是中药材,哦,还有点西药。”
23点53分,父子俩坐上了回程车。这次,爸爸特地叫了辆汽油车。“回到家得凌晨2点多了,出来了一整天,我们都挺累的,让儿子坐得舒服点。”
慈溪父子配回的一箱中药
23:58
爸妈带13岁的男孩看长高
5岁的弟弟23点不到就睡着了
午夜0点,门诊部里没有了嘈杂,安静了不少。那个用骨龄片遮光的女孩依然睡得很沉;针推室里,也有好几个孩子在床上睡着了;还有几个坐在椅子上玩着手机;只有一个男孩躲在角落里看书。
叫号屏上还有9个孩子的名字,按照这样的看诊速度,估摸当天的门诊在次日凌晨1点结束。
一会儿,看书的男孩合上了书,走到显示屏前看了看。记者问他是第几个,他说是最后一个。
“我第一次来8点多就轮到了,不知道为什么这次这么迟,排在了最后。”男孩向上推了下眼镜,用手揉了揉眼睛,努力让自己清醒些。
“爸爸妈妈呢?”
“爸爸坐在能看到号的地方,妈妈在陪弟弟。”
边上另一位候诊的家长,指了指针推室,说:“他还有个弟弟,只有四五岁,11点不到就睡着了,开始睡在椅子上,后来睡到里面了。”
“为什么到这里来呀?”记者问。
“身高矮,只有1米5,今年小升初了,我长不高,爸妈就带我来看。”
“你们住哪里,这么晚等下怎么回去?”
“我们富阳来的,自己开了车,看完再爸爸开车回去。”
0:20
路边停车第一个小时6块,后面8块一小时
很多家长为看长高门诊一停就是一整天
凌晨0点20分,记者出去买水,路过边上的一个小区,向保安打听路边停车位的情况。
保安说:“路边停车位很紧张的,早上8点不到车子过来就没地方停了,还是打车方便点。很多人一停就是一整天,路边停车第一个小时6块,后面就是8块一小时。我们这里双休日会开放一部分地面车位,不过也不够用的。有的家长一停就是一整天,这个费用也厉害的。”
1:05
一天的门诊终于结束了
凌晨1点05分,看长高门诊的医生终于走出了诊室,上了门口等着的一辆商务车,很快消失在夜幕中。从早上8点多开始,这个看长高门诊的医生,看完这150个病人,花了近17个小时。
两分钟后,1点07分,富阳那男孩一家取了药也走了出来,妈妈抱着依然沉睡的弟弟,爸爸从远处取完车,一家四口终于上了车。
又过了三分钟,1点10分,医馆的大门最终合上。一瞬间,城隍山下的这条小路寂静无人,恢复了深夜原有的宁静。
而那些来自杭州城区以外的就诊者们,好多还疾驰在回家的路上,他们可能还要再过一个小时才能到家。
衷心祝愿他们的这份辛苦是值得的。
家长们对孩子的身高太焦虑了 生长发育门诊专家这个暑假一天100个病人起步
浙大儿院
内分泌门诊一天要看六七百人
一个暑假估计超3万人次
进入暑假,浙大儿院的内分泌科门诊量可能是省内最高的,最近每天都在600—700人次。预计一个暑假下来,就诊人数会超过3万人次。
每周五是董关萍主任医师的专家门诊,在这个暑假,她从早上7点多一点就提前开始门诊,一天要看超过100个病人,直到傍晚6:30左右看完。
“暑假里来看性早熟和矮小等内分泌问题的孩子特别多,尤其是一些以前来看过的孩子从外地赶来,我一般都会给他们加个号,以免他们白跑一趟。“
董关萍主任医师说,最近门诊里最多的是来看矮小的患儿,其次是性早熟。尤其是夏天,有些家长给孩子洗澡或带孩子游泳时,发现儿子的小鸡鸡发育了,或女儿的胸部隆起了,担心孩子提前发育以后长不高了,于是趁放暑假,急着带孩子到医院检查。
浙江省人民医院
儿科主任的门诊里
超八成来看生长发育
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罗晓明主任医师,是浙江省内儿科内分泌方面的专家,他的暑期门诊中,80%以上的患者都是来看生长发育的。
8月7日周六早上6点半,罗晓明早早地开始了一天门诊,两杯咖啡一壶茶陪伴了他一上午。中午12:55终于看完了42个患者。吃中饭花了15分钟,马不停蹄地又开始看接下来的67个患者。
罗主任说,每年寒暑假都是就诊高峰。今年7月以来,他的门诊量比平时增加了50%以上,其中有不少患者是从外地特意赶来的。这些家长下决心带孩子来一趟杭州不容易,时间、路费都花了不少,作为医生,他特别能理解家长的这种焦虑,所以在自己精力、时间允许的范围内,能加号的尽量给他们加号。
一位在诊室外等候的妈妈告诉都市快报记者,她早上8点多就带着女儿来排队加号了,加到的号已经排到了下午。考虑到抽血检查可能要空腹,直到下午快1点,她都没让9岁的女儿吃饭。
“去年1月第一次来看的,那个时候各种检查都正常,结果过了两个月她就有点早发育了,我们今年再来查,发现骨龄提前了。”妈妈搂着女儿说道。进了诊室,罗晓明主任听说女孩还没吃饭挺心疼的,嘱咐妈妈下次可以提前说一下,先给她开检查单。
当天,罗晓明主任的儿科门诊,看到了晚上10点才结束。
浙大一院
生长发育门诊7月接诊2800人次
女孩大多看的是性早熟
男孩因为长不高而来
上周三,浙大一院总部一期儿科主任王春林的儿童生长发育专家门诊,来自舟山的右右妈带着13岁儿子右右,时不时盯着叫号屏,看看叫到几号了。
右右开学就是六年级学生了,身高1米57。前段时间,右右妈觉得右右好像开始发育了,声音也变了,她带着右右在当地医院测了骨龄,偏大一岁多。“我们当地医院的医生说孩子预测身高只有1米67,我急死了。我和他爸爸都不高,总想孩子超过1米7啊。”
下午3点,号子终于叫到右右了。“我们提前一个礼拜就开始抢号,真的是拼手速,终于抢到了。”右右妈赶紧带着右右走进诊室。
当天,王春林共接诊了111个患儿,为了照顾远道而来的患者和家长,他把门诊时间提早了半个小时,从早上7点半一直看到下午5点半。“暑假开始门诊基本上都是井喷的,尤其是很多外地家长带着孩子来就诊,上个月我们生长发育专科门诊接诊了将近2800余人次。”王春林说。
杭州市儿童医院
门诊里的孩子
以性早熟和矮小的患儿为主
在杭州市儿童医院,儿童内分泌门诊的号子同样也是一号难求。
“杨主任,我连续两个星期,都没挂上您的专家号,实在没办法,周五我让老公来现场挂号碰碰运气,结果周五下午三点多到医院,号子早就挂完了。” 上周六8月7日上午10点多,一位外地的患儿家长推开内分泌科杨素红主任医师门诊的门,请她加个号。
杨素红主任医师说,周六全天门诊下来,要看100个左右的病人,门诊里的孩子基本上以性早熟和矮小的患儿为主。
广西妈妈春节回家自驾1600公里 只为给儿子女儿多带点“放心菜”
这个暑假,哪个科室的医生最忙碌最“受宠”?儿科的医生肯定是其中之一。
一个周六的上午,记者来到浙江省中山医院党委书记马慧娟的门诊诊间。前来就诊的孩子和家长络绎不绝,记者在诊室整整待了一上午,连插话采访马医生的空隙都没有,于是把目光转向了来看诊的家长们。
一位短发妈妈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她和丈夫以及朋友,3个大人带了5个孩子前来就诊,一走进诊室,呼啦啦一大群人。
这位短发妈妈熟练地吆喝着这个孩子坐下,那个孩子去量身高,转头又从双肩包里拿出病历本和市民卡,连同挂号单一起,一排整齐码好,放在马医生桌子的左上角。
医生在问诊的时候,她也听得很认真,时不时点头应允几声,偶尔还能蹦出几个专业词汇,一看就是做了功课来的。交流后才知道,这位妈妈姓林,广西贵港人,在杭州做卫浴批发生意,去年她就带孩子来看过马医生的生长门诊,因为效果不错,今年同事、朋友的孩子都委托她带来,让马医生“把把脉”。
说起这一年多以来,为了孩子长高而做的事情,这位妈妈的话匣子打开了。以下为林妈妈的自述——
我今天带了五个孩子来看身高,自己两个,朋友的两个,姐姐的一个。我自己的两个孩子,一个12岁,读六年级。一个7岁,读一年级,在班里都是坐前三排的位子。我自己身高1米54,我老公1米65,夫妻俩个子都不是很高,所以在孩子的身高问题上,特别关注。
去年,我就带我大女儿来看过医生了,当时女儿不到12岁,骨龄测出来已经是13岁7个月了,骨龄偏大将近两岁。马医生建议我们贴生长贴,平时睡觉、饮食方面多注意。一年不到的时间,长高了8厘米,现在有142cm了,虽然在班里还是比较偏矮,但我已经很满意了。
我是广西贵港人,在萧山做批发生意,厂里几个同事看到我女儿,都说个子长高了不少,我也开心的,把医生交待的一些长高要注意的事项分享给他们,他们也很相信我,今天就让我一起带来看医生了。
去年带女儿来看过以后,这一年来,为了孩子长个子,我真是做了不少事情。
先说饮食方面吧,医生建议我们要少吃反季节蔬菜和转基因食品,所以我们在吃的方面很注意的,基本都是自己做,很少点外卖。早上煮小米粥,配点小菜,早餐的面包也是自己做,做面包用的鸡蛋都是土鸡蛋,从老家带回来的。
去年过年,我们特意开车回去,从老家带了600个土鸡蛋,都是自己家里养的土鸡下的蛋,我们一个一个去山上捡的,还有冬瓜、南瓜等一后备箱的东西。贵港距离杭州1600多公里,我们开车的话早上五点出发,要晚上十点多才能到家。坐飞机带不了这些农产品,所以我们还是选择开车来回,路上累就累点了。
我公婆家里是做点心生意的,所以对吃的方面也比较讲究。每年回家,我公公都会去找人榨花生油,在人家店里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亲眼看着新鲜的花生油从机器里出来才放心。我们每年都会带100多斤自榨花生油回杭州。
以前我在吃的方面没有那么讲究的,为了孩子,自己也开始研究起来。我有一个微信群,买菜基本都是通过认识的人买,群里可以买到农家自己种的青菜、萝卜,也能买到山上散养的鸡和土鸡蛋,土鸡是吃稻谷的,不喂饲料,激素少,吃起来放心。
在两个孩子的兴趣班选择上,我也会额外考虑对孩子身高的影响。我大女儿是学舞蹈的,学了五年的拉丁舞,每周六上4小时大课,周日1小时小课,今年准备要考十级证书了。我女儿虽然个子不是很高,但你去练舞房看看,一个个都站得笔直,身姿挺拔了,也就显得人高了,不是吗?
我小儿子刚上一年级我就给他报了一个篮球班。本来还去体验了一堂武术课,但是那个武术教练的个子跟我老公差不多高,隔壁篮球教练都是一米八几的,看教练就看得出来,那肯定是打篮球好。我原本还想让儿子去跳街舞的,不过后来听人说,街舞都是弯腰驼背、松松垮垮的,我想想也有道理,就作罢了。
还有每天的睡眠时间,我也严格控制。马医生说,每天晚上11点左右是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期,这个时间段要处于深睡眠状态,所以我们家规定,晚上八点半就要上床睡觉。我女儿在民办小学读书,早上上学比较早,7点就要到学校了,所以睡眠一定要跟上。我跟她讲,不管你作业写没写完,到了八点半就必须要上床睡觉,现在我对小儿子也是这样要求的,时间长了孩子自己也养成习惯了,每天到点就自觉睡了。
花30万元打“增高针” 我儿子最终长到了1米73
这个暑假,只要天气允许,晚饭过后,21岁的小林习惯陪着父母去海边散步。小林是舟山人,在杭州读大学,再过一个月,他就是大三学生了。
49岁的老林,看着眼前阳光、自信、帅气、健康的儿子,时不时会想起十年前,那次事关小林长高的坚定的决定。
一次家庭聚会,让老林第一次对儿子的身高有了焦虑
老林和夫人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在海岛生活,小日子过得也算惬意。2000年4月,儿子小林出生,更是为小家庭增添了很多乐趣。
幼儿园、小学,小林健健康康地成长,转眼11岁,已是五年级学生,爱看书,爱学习,就是对运动不怎么感兴趣,体育成绩一般。
那年春节,一年一度大家族聚会。席间,老林和兄弟姐们聊着关于孩子的话题。从聊学习,聊兴趣爱好,突然聊到了孩子的身高。“有个表哥是我们当地医院放射科的医生,他说有很多家长都带孩子去测骨龄,有不少孩子测出来骨龄都偏大,甚至骨骺闭合,长不高了,发现太迟了。”老林回忆,“那是我们第一次这么认真关注孩子身高,那时儿子身高1.43米左右,感觉跟同龄人身高也差不了多少,没特别在意。”
当晚回到家,夫人和老林说,“好像儿子在同龄人里确实也不显高。你看我只有1.6米,你也就1米67,今后儿子会不会遗传我们,也长不高啊?要么带儿子去测个骨龄看看吧。”
第二天,老林就约了表哥,带小林去测了骨龄。过了一天,结果出来了。11岁的小林,X线片上显示的骨龄为13.5岁,偏大2.5岁。
有点懵。老林夫妇第一次开始对儿子的身高产生焦虑。
听医生说儿子以后只能长到1米62
真是晴天霹雳,天都要塌了
老林上网查了不少资料,都说骨龄偏大要尽快就医,早诊早治。过完春节,老林预约了上海一家医院的儿童生长发育专家门诊,带着小林赶到上海就医。
第一次就诊的场面,老林和夫人至今难忘。“我们把测骨龄的片子带过去,医生又安排做了相关检查,说孩子有发育而且进展太快,导致最终身高严重受损,根据遗传和当时情况判断成年身高只有1米62。”
听到医生的诊断,老林和夫人“感觉天都要塌了”。“男孩子成人了只有1米62,让他怎么办?会自卑的。”夫人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老林强装镇静,安慰夫人,内心也很焦灼。
“医生,能不能治疗?有没有什么办法?”老林和医生沟通。
“你们家里条件怎么样?如果经济上负担得起,可以尝试生长激素 抑制生长发育针双打,同时加以运动饮食等生活方式干预,孩子可能能冲到170甚至170以上,达到孩子的遗传身高范围。但这个最后还是你们自己来决定。”医生解释。
生长激素治疗?抑制生长发育针?老林都是第一次听说,“我们都不懂,当时就选择相信医生。因为孩子骨龄偏大是事实,虽然也担心打针会不会有副作用,但想想,如果不治疗,孩子以后真的只有1米62,这个后果我们承担不起,会后悔一辈子的。而且当时考虑既然药物出来,总体风险也是经过评估的,我们决定试试。”
整整三年
每晚8点前赶回家给儿子扎针
“我们决定治疗。”夫妻二人经过短暂商量后,决定听从上海医生的建议,开始抑制发育和生长激素治疗。
“治疗开始就不要轻易放弃,一定要坚持。抑制针一个月去医院打一次,生长激素要每天在家打。”离开医院前,医生再三叮嘱。
“给儿子打针的事就交给你了。”上海回舟山的大巴车上,夫人给老林下了“军令状”。
第一次给儿子扎针,老林紧张得不行,夫人则背过身,心疼地不敢看,倒是小林很勇敢,撩起衣服,露出肚皮,指着肚脐眼附近,“爸爸别怕,就打这里。”
既然开始治疗,3年,是一场持久战,这场战役,更多的是对父母的考验。
生长激素需要每晚睡前打。为了给儿子打针,老林几乎推掉了所有的应酬,即便推不掉,也必然在晚上8点前赶回家。做准备、消毒、打针,日复一日。
抑制针是一月打一次。每个月,上海的医生会到舟山坐诊,那一天,老林风雨无阻,带着小林,坐轮渡去舟山本岛打抑制发育针。
自从儿子开始治疗,老林经常查阅各种文献资料,最关注治疗的副作用,每月一次的检查是不能落下的,抽血、测骨龄、检查脊柱发育情况等等……好在,每次检查都没什么问题。
3年花费30万元
儿子终于长到了1.73米
也不知道是不是抑制针起了作用,小林当时没有进一步发育,骨龄也基本没长。
为了小林的长高,老林全家总动员,治疗之余,饮食、运动、睡眠,三管齐下陪着小林一起调整。
小林不爱运动,老林陪着每晚一起跳绳,800个起步,周末加练篮球、羽毛球;妈妈每天精心搭配饮食,鸡蛋牛奶、鱼肉虾肉、有机蔬菜,确保小林摄入丰富营养;每天晚上10点左右是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期,为了保证小林充足的睡眠,妈妈割舍了“打麻将”的爱好,老林每晚打完针就督促小林上床休息。
从11岁到13岁,小林长高了近20厘米,最后一次检查,医生预计长到1.7米问题不大。而事实也确如此,高中毕业时,小林的身高已达到了1.73米。
3年,花费30万元,小林最后的身高比预测身高高了11厘米,对此,老林表示已很圆满。
在他看来,当时做出那个治疗的决定,是无比正确的。“往近了说,至少儿子现在在同龄人中不矮,形象各方面都还可以,不会在身高上自卑;往远了说,以后找女朋友,成家立业,1米73总比1米62有优势,选择也更多。”
这些年,也有亲朋好友的质疑:打针有副作用不怕吗?万一孩子自然生长发育就能长高钱不是白花了?孩子长高了也不一定是生长激素治疗的作用啊?
更多时候,老林只是报以微笑。面对一个无法试错的选择,老林说,他不想给孩子留遗憾,也不想给自己留遗憾。
杭州有医院7月份看了2800多人次 真正需要打生长激素的新病人不到20人!是是非非“增高针”
在长高门诊里,打不打生长激素,是家长们热议的一个话题。 “有的家长一上来就问能不能打生长激素,不适合打还坚持一定要打;有的家长跟他说了孩子需要打生长激素,可就是有顾虑不愿意打。对待生长激素治疗,家长的认知两极分化严重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主任王春林主任医师感叹。
8月5日,新华社发表文章《身高焦虑就打“增高针”?危险!》。文章指出,生长激素有被滥用的苗头,可能带给使用者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文章发表当天,国内两家主要生长激素生产厂家的股票跌幅都高达10%。
那么,“增高针”的效果到底怎么样?副作用有没有?来听听家长和医生是怎么说的。
1米73、1米75的也跑来要求打生长激素
班上很多同学个子超过1米8
1米75初二男生不想输
杭州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杨素红说,前段时间遇到过一个16岁的初二男生,身高1米75,但他对自己的身高不满意,说身边很多同学的个子都超过1米8,他不想输,也想让自己的个子达到1米8。
于是家长带他来医院看一看。“医生,只要有办法让孩子长高5厘米,花再多的钱我们也觉得值!”
杨素红主任仔细查看了这名男孩的骨龄片,“他的骨骺线已经闭合了,这是打生长激素的禁忌症。而且孩子的身高已经有1米75,完全没有必要打生长激素。”
听完医生的话,这个16岁的大男孩一下子难以接受,在诊室里就哭了起来。
预测身高1米72,没到期望的1米75
为了这三厘米,执念父亲坚持要求打生长激素
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罗晓明提到了一个例子,10岁男孩身高1米4,骨龄比年龄小,分析预测他最后应该有1米72以上。
这个身高照理说不错了,但是爸爸对儿子长高有执念,他和孩子妈身高都不高,孩子遗传身高不到1米7,就想让儿子长到1米75以上,要求用生长激素。
当时罗主任劝他,他儿子这个情况不会矮小,不需要打生长激素,生长激素不能滥用,额外的生长激素打入孩子体内,对内分泌会造成影响,可能对体内激素有干扰,破坏本身体内生长激素的平衡,生长激素过多会诱发糖耐量影响、肢端肥大等疾病。”但这个爸爸始终是放不下执念,这里不给打,就带儿子去别的机构打了生长激素。
打了半年后,这个爸爸可能有点不放心,没再给儿子打,又回到罗主任这里就诊。罗主任的建议还是不用打。如今两年过去,孩子12岁,身高1米52,骨龄也正常,罗主任多次告诫这位爸爸,随访即可,不要过多干预。
医生,求求你给我女儿打一针吧
否则她妈妈焦虑症要发作了
林先生的9岁女儿沫沫,出现了性早熟迹象,乳房有些发育,沫沫妈为此十分焦虑,总担心孩子长不高,来到浙大一院儿童生长发育专科门诊就诊。
第一次就诊,医生看了沫沫的骨龄,和身高是匹配的,能达到遗传身高。临床上,这类性早熟的孩子可以继续观察,调整生活方式,暂不需要发育抑制针治疗。
没开一点药就离开,沫沫妈妈觉得无法理解。隔了一周,她又带着孩子来到门诊,不停追问“医生,真的不需要治疗吗?”
反复就诊多次,得到的都是不用治疗的回答,沫沫妈妈不但没有安心,反而更加焦虑。夫妻二人时不时出现争吵,家庭关系一度非常紧张。
最近一次就诊,趁着沫沫妈妈不注意,丈夫王先生悄悄哀求医生,“能不能给孩子治疗治疗,不然我老婆真的要得焦虑症了。”医生听罢,只能无可奈何苦笑,建议沫沫妈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打生长激素?是不是有副作用的呀?我们不打!
4岁男孩缺乏生长激素每年只长4厘米
妈妈连续4年拒绝打针治疗
门诊中,最让专家们遗憾的是,一些确实需要进行生长激素治疗的孩子,因为家长的顾虑和固执,错过了长高的最佳干预期。
4年前,4岁的亮亮由父母带着来到王春林门诊就诊,当时,亮亮身高90厘米,一年只长了4厘米,已经达到矮小标准,经过系统检查,诊断为生长激素缺乏导致的矮小症,王春林建议亮亮进行生长激素治疗。
“孩子这么小就要打针,有副作用的呀,我们不打不打,再观察观察。”亮亮妈妈不假思索就拒绝了。
第二年,亮亮又出现在王春林诊室,5岁的他,一年还是只长了4厘米。王春林继续建议生长激素治疗,还是遭到了亮亮妈妈的反对,“我们回去多运动运动,加强营养,孩子应该会蹿个的。”
第三年、第四年,亮亮8岁了,这4年,他只长高了16厘米,而同龄孩子正常情况下起码长高24厘米。
这之后,亮亮再没来过王春林门诊,不知道他后续情况怎样。“生长激素缺乏是生长激素治疗的绝对适应症,从多年的临床数据来看,疗效是确切的。对于家长来说,如果孩子确实需要生长激素治疗,一定要配合医生,尽早干预,如果耽误治疗,后悔莫及了。”王春林提醒。
理疗这个坑,可能又贵又深!
12岁女孩预测终身高不到1米5
妈妈坚持不打生长激素,却愿意一个月花6万去做理疗
杨素红主任医师的门诊也遇到不少这样的例子,已经明确诊断是矮小症,需要打生长激素针治疗,但是家长对打生长激素针有所顾虑,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
矮小症的发病率是3%,矮小症需要到正规医院全面检查明确原因,检查结果如果无药物治疗禁忌症,可以应用生长激素治疗,但是,许多家长由于对生长激素没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真正能够接受治疗的不到1%,许多患者错失改善身高的最佳时机。
前不久,杨素红主任医师在门诊中遇到一个12岁的女孩,身高只有1米43,但是骨龄已经有13.5岁,骨骺线马上就要闭合了。这个女孩半年前已经来月经,通常来说,月经来潮后,女孩子平均只能再长高5厘米左右,综合判断,最终身高达不到1米5,是需要打生长激素针来干预的。但是家长对打生长激素针难以接受,担心会有副作用,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打针治疗。
“后来,我们在电话随访中得知,家长带着女孩去了一家私立医疗机构,一个月交了6万元,去做长高相关的理疗、磁疗,希望通过不打针的方法让孩子长高。”
杨素红主任医师说,“我们在电话里苦口婆心地跟家长沟通,孩子是特发性矮小,生长激素治疗是目前最为有效和科学的治疗方法。在专科医生密切随访下经过严格评估和密切观察随访,生长激素的使用是安全的。但家长就是听不进去,真的非常无奈。”
进口针灸、生物磁疗、穴位埋线……
一年下来花了 48万,14岁男孩最多只多长高了1厘米
几个月前,浙大儿院内分泌科副主任黄轲接诊了一位病急乱投医的妈妈,她在某家医疗机构花了48万,结果儿子只多长高了1厘米。
黄轲接诊后发现,男孩14岁,身高已经定型在168厘米,虽说正常,但妈妈内心仍然充满了失落感。因为按照父母的身高,这个男孩的遗传身高大概在172厘米左右。
“我想让他长到一米八,现在男孩子没一米八怎么行啊。自从知道孩子发育后,我跑东跑西到处去看,人家说哪里好就跑哪里,去年一年我花了48万给他看身高……” 妈妈王女士说。
48万?黄轲听完简直惊到下巴都掉下来了。
原来,王女士一直对儿子的身高非常关注。知道孩子发育后,她多次带儿子就诊,但大多数医院告诉她身高属于正常但不会很高。
王女士很不甘心,此后陆陆续续在各种“身高促进门诊”就诊,去年更是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一家私立的医疗机构,对方不仅忽悠着开了一堆高价药,还给孩子做了进口针灸、生物磁疗、穴位埋线等治疗。一年下来,整整花了 48万。
花了这么多钱,效果如何呢?王女士说,好像有点效果,儿子去年长了7厘米。
但其实,经过黄轲的综合评估,这个孩子已经处于青春发育末期,即使不干预,自然状态下这一年也可以长高6厘米,砸下去48万,最多只“多长”了1厘米。
黄轲说,现在家长对孩子的身高越来越重视,一些不良机构就趁机钻空子。
一天看了107人次
需要生长激素治疗的新病人仅1人
7月,浙大一院儿科门诊接诊的患者中,来看生长发育的有近2800人次,这其中,真正需要生长激素干预治疗的新病人不到20例。上周三,王春林主任的专家门诊,共接诊111人次,其中需要生长激素治疗的新病人仅2例,都是生长激素缺乏导致的矮小症患者。
同样,上周六,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罗晓明的专家门诊共接诊109人次,需要生长激素治疗的新病人仅1人。
暑假里,浙大儿院内分泌科门诊每天要看600—700个号子,大部分孩子是因为性早熟和矮小原因来就诊的。在这些孩子当中,真正需要医学干预的只有1/10左右。
“大多数孩子其实身高值是在正常范围内的,比如一个男孩子,他没有病理性的问题,但是最终遗传身高如果不到1米7,尽管这属于正常身高范畴,但大部分家长和孩子还是难以接受的。” 浙大儿院内分泌科董关萍说。
“现在很多家长把生长激素神话了,把它当做孩子长高的‘法宝’,事实上,生长激素治疗有严格的适应症,我们要正确对待。”王春林说到。
15岁男孩身高将定格在1米59
爸爸强烈要求打生长激素
医生:不能打了,来得太迟了
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罗晓明说,很多家长往往早先不注意孩子身高发育异常,等到觉得孩子矮了再来看,这时候发育都发育好了,骨龄闭合,打生长激素没用了。
他说起来一位15岁的小伙子,蛮令人惋惜的。小伙是爸爸带着来的,现在身高1米59。爸爸说,同龄的哥哥弟弟都1米70多了,就自家儿子长得最慢,所以才想着带他来看。“我1米7,他妈妈1米58,我想想他总不会太矮吧?”
但是,罗晓明主任摇了摇头,小伙骨龄已接近闭合,基本上生长空间极其有限,估计1米59可能是他最终身高。这话罗晓明是背着小伙子偷偷跟爸爸说的,他怕小孩子听到难过。
那怎么办?“能不能马上打生长激素啊?”爸爸听到这个结论,不甘心地问了三遍。
但罗主任表示,骨龄基本愈合,打生长激素也不一定有用。看着爸爸和儿子失望的神情,罗晓明主任也有些难过。当着孩子的面,他话讲得很委婉。
罗主任说,儿童偏矮或早熟时应该及早去专科就诊,作进一步检查,以便针对性治疗。如体质性青春发育延迟,也俗称晚长,为暂时性青春发育延迟,多见于男孩,多与遗传因素有关。如果小孩骨龄身高和实际身高相称,可以静观其变,在专科医师处定期随访即可。儿童偏矮有许多原因,不是只有打生长激素才能长高,找出矮小原因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罗主任建议,如果男孩预测身高不超过1米6,女儿身高不超过1米5,要尽早干预,迟了治疗效果不好。他提到了另外一个小患者,去年来看时是13岁,1米5,因为爸爸、妈妈个子都不高,而且骨龄比较大,男孩的预测身高可能不超过1米6。现在打了一年生长激素后,小男孩已经1米65了,从最新骨龄分析,他完全可以长到1米7以上。
不是所有“矮小”都适合打“增高针”
要避免滥用生长激素
浙大儿院傅君芬教授介绍,生长激素已广泛用于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Turner综合征、Prader-Willi综合征、SHOX基因单倍体不足、Noonan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移植前以及某些外科疾病如短肠综合征的恢复治疗,其疗效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需要强调的是,要严格掌握生长激素应用的适应证,避免随意扩大应用范围,避免生长激素滥用。因为并非所有矮身材儿童都适合用生长激素治疗。”傅君芬教授说,生长激素治疗对于非生长激素缺乏的矮小儿童效果有限,更不可能达到“定制身高”的目的,绝非所有身材矮小儿童都需要应用,盲目为改善身高而进行医学干预并不可取。
尽管在多数儿童中生长激素临床应用比较安全,但对于潜在的不良反应比如局部一过性反应、良性颅内高压、股骨头滑脱、甲状腺功能低下、脊柱侧弯、血糖异常等,傅君芬教授表示,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避免在应用过程中诱发或加重其他基础疾病的风险。
从各大医院儿科就诊情况来看,身高焦虑的家长确实不少。那么,作为家长,你对孩子的身高有哪些期待?你希望自己的儿子、女儿理想身高是多少?最低身高多少能够接受?欢迎家长们扫码留言,来“橙柿互动”和我们聊一聊。
孩子发育成长过程中
要避开这五个误区
误区一,有些家长认为女孩月经来潮才是发育,还会有很大的长高空间,这是错误的。女孩发育顺序是乳房发育—出现阴毛—外生殖器改变—月经来潮,月经来潮后身高增长空间有限,一般增长1-10cm,平均5cm左右,因此,发现孩子提前发育及时来医院就诊,性早熟带来最大的危害就是影响身高和心理;
误区二,男孩子个子矮不要紧,是“晚长”。在老百姓口中的“晚长”,一般是指医学上的青春期发育延迟患者,此类患者,如果身高达到矮小值,需要来医院及时检查就诊,查明原因,及时干预,一般发育时基础身高矮,最终达到的身高也不会很高;
误区三,父母身高高,我家孩子一定不会矮。在临床中发现,一般父母身高高的家长,对孩子身高不够重视,不关注孩子身高的异常变化,等到发现孩子生长发育有问题时,错失治疗良机;
误区四,滥用补品。有部分家长过于关注孩子身高,身高不够,补品来凑,应用补品,孩子短期身高猛增,但是骨骺过早闭合,最终身高不高;
误区五,孩子身高有问题,对于正规医院医务人员不信任,通过网络等方式,寻找良莠不齐的答案,从而贻误孩子的治疗时机。、
拍骨龄片成了风气!省内多位儿科专家提醒:不要片面夸大骨龄对身高的预测作用
在都市快报健康新闻部记者的印象中,五六年前,还很少有小孩去拍骨龄片,但这两年,拍张骨龄片,预测一下孩子成年后的身高,成了许多家庭的“标配”做法。预测结果达到理想预期,全家高高兴兴。一旦低于预期,有的家庭就开始各种焦虑。
拍了骨龄片后,8岁孩子的妈妈感慨
幸好看了两个医生
“昨天那个医生连血都没验,就告诉我们抑制针和生长激素都要打,我有点担心,真打了会不会有什么副作用?抑制针还好,一个月千把块,听说生长激素一年要10多万,请您再帮我们看看,到底要不要打?”
最近,记者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罗晓明的门诊遇到一对母女,妈妈显得有些焦虑,一股脑儿拿出了一堆报告摊在罗主任面前。
原来,前几天妈妈带小姑娘在一家医院拍了骨龄片,显示骨龄已10岁左右,但她实际年龄8岁差1个月。妈妈说,去年6月也拍了骨龄片,那时就提示骨龄偏大两岁,而且最近女儿乳房有一点发育迹象。这次听到那家医院医生说要两种针一起打,她有些惴惴不安。
罗晓明主任看了小姑娘的骨龄片,分析道:“今年和去年对比看,骨龄发育没有明显加速,应该还好。单看骨龄不行的,你先去抽血化验,看看各项激素指标,可以不用打针或考虑单用抑制剂,1个月打1针,给她抑制发育,拖到1米40几再发育。她目前8岁1米36,还有及时干预空间的。”
听了罗晓明主任的话,小姑娘试探着问:“妈妈,我的情况是不是还好?” 原来她发现乳房有点发育后,自己也担心得不行。“是的,你不要紧的。”在得到罗晓明主任安慰的回答后,她如释重负地叹了口气。
“骨龄片单凭肉眼看是不准确的,只能摸个大概,你把片子留下,等我分析。”罗晓明主任跟这位妈妈说道。对于所有病人,他都会让病人把骨龄片留下,利用空余时间仔细查看,给每一个孩子的骨龄作出更详细的判断,一般在一周内看完当周门诊的所有骨龄片,然后回复家长。
男孩10岁、女孩8岁可以测骨龄
家长切记不是做一次就够了
很多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生长发育情况的时候,基本上都给孩子拍过骨龄片。简单来说骨龄就是孩子骨骼的年龄,医生可以通过骨龄及早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潜力以及性成熟的趋势。
孩子的生活年龄与骨龄之间存在一个差值,根据差值可初步判断儿童生长发育是否正常。
一般来说,-1岁<骨龄-生活年龄≤1岁,属于正常生长,定期监测即可;
骨龄-生活年龄>2岁,应排查早熟等引起骨龄提前的遗传内分泌疾病的可能;
1岁<骨龄-生活年龄≤2岁,发育提前类型,剩余身高增长潜力会减小;
-1岁>骨龄-生活年龄≥-2岁,属于发育延迟类型,家长要警惕了,当骨龄-生活年龄<-2岁,应结合小孩实际情况排查生长激素缺乏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内分泌疾病。
“男孩子10岁,女孩子8岁最好能来做一次骨龄测试,骨龄能大概预估生长剩余空间,这个时候如果发现问题,有利于及时干预。而且骨龄是动态变化的,不是说测一次就可以了。”罗晓明主任表示,现实中经常碰到家长说,两年前测过骨龄正常的呀,等到想到来看,已经错过最佳时期了,有的甚至骨龄已经闭合了。
“一般根据小孩青春发育情况,半年到一年测一次骨龄比较好,特殊情况下如某些内分泌疾病或骨龄变化迅猛者甚至三个月监测一次。”
医生不同,测骨龄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最后的预测结果可能也不同
罗晓明主任介绍,骨龄的测算,不同医生和不同方法,或许结果会不一样,影响对孩子骨龄的准确判断。
他介绍道,目前主流传统测算骨龄的方法有两种:GP图谱法和TW3计分法,这两种方法目前在杭州的不同医院都有使用。
GP图谱用起来比较简便,它将被评价的X片与发育程度相近的图谱标准片做整片比较,直到选择出发育程度最为相似的标准片,该标准片的骨龄即为被评价儿童的骨龄;
TW3计分法是给手部X片上的20块骨头打分,根据查分表格来断定儿童的骨龄,相对比较复杂。
GP法相对来说主观性较强、偏差大,这对医生的经验要求比较高。TW3法借助计算机辅助进行骨龄评估,更精细、更准确,但也更繁琐些。其实,不同的方法各有优缺点,对不同的年龄也有不同,比如GP法计算对小年龄骨龄会偏小,而TW3法对大年龄组略偏小。
单凭骨龄并不能准确预测身高
不能片面夸大骨龄对身高预测的作用
骨龄监测固然重要,但骨龄不是预测身高的唯一标准,家长们不要动不动就给孩子拍骨龄片。
“成年身高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因素众多,目前骨龄可用于预测成年身高,但并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精确预测成年身高,其结果存在很大差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常务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长傅君芬教授介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主任王春林也提到:“身高的预测是技术活,不能单凭骨龄来判断孩子的终身高,遗传、营养、内分泌激素、疾病、生活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终身高。” 他指出,影响骨龄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性早熟的孩子,下丘脑垂体被激活,激素水平上升,在雌激素的刺激下,骨龄进展会非常快,当骨龄进展速度超过年龄,就会导致身高的丢失。此外,肾上腺分泌的激素水平,也会促进骨龄进展。
傅君芬教授认为,不能夸大了单次骨龄对身高预测的作用。尽管骨龄的规律性变化能比较好地反映儿童体格发育情况和生长潜力,但由于骨骼发育除受遗传因素影响外,也受到内分泌激素、炎症、营养状态、某些药物、应力作用等多因素影响,导致骨龄的进展呈现连续性、非匀速性、个体性的特点,因此单次骨龄检测只能反映该检测时间节点的发育状况,据此预测未来身高并不科学。尤其在具体评估某一个体青春期的生长或成熟的平衡时,应考虑性别、结合父母身高及发育年龄、性发育的成熟度及进展速度、历年的生长速度(包括青春期前及青春发动后)以及骨龄和体格发育的动态变化等综合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低年龄段儿童正常骨发育存在较大的变异性,骨龄评估诊断价值有限,因此6岁以下儿童不推荐常规检测骨龄。
傅君芬教授指出,部分基层医务人员对青春期身高及骨龄变化特点认识不足,对处于青春期儿童的生长评估,一定要结合青春发育启动的年龄、当前的性发育分期、年生长速率、生长高峰速率的年龄、父母身高等个体差异进行综合分析。
骨龄解读复杂且慢
引入人工智能测骨龄准不准?
为了提高骨龄评测的准确性,2017年,浙大儿院联合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公司,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骨龄测算系统,大大提高骨龄检测的准确性及医生的临床效率。据了解,该骨龄测算系统以超过10万人次的大数据为基础,能够在几秒钟内快速测出骨龄。
人工智能测出来的骨龄到底准不准确?
傅君芬教授和团队另外三名高年资主任医师,曾和人工智能骨龄测定系统进行了一次人机PK,结果发现人工智能系统的准确率,和傅君芬教授不相上下,甚至优于其中两位高年资的主任医师。
傅教授说,一般骨龄在孩子年龄的正负一岁之内,都是正常的,而人工智能机器读取的结果和水平较高的医生相比,最大差距在3个月内。
骨龄能体现儿童生长发育的状态,但是解读图谱的过程繁琐,全国大概缺了 20 万的儿科医生,所以解读时间上特别慢。人工智能与医疗实践结合,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带来临床实在的价值。“我们还计划在未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浙江省儿童专家的骨龄诊断经验带到更多的基层医院,缓解基层医院儿童保健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提高基层儿科医生的骨龄诊断水平。”
三七炖小公鸡吃了一年多
15岁男孩再也长不到1米6
浙大一院儿科主任王春林主任医师曾接诊过一个15岁男孩乐乐,来自浙西地区,当时身高1.58米,比同龄人起码矮了10厘米。王春林看了乐乐的骨龄片,骨骺已经闭合,想要再长高几乎是不大可能了。
仔细了解情况,原来乐乐老家有个风俗,男孩子发育期吃三七炖小公鸡可以蹿个子,所以从乐乐13岁开始,妈妈就“未雨绸缪”,每周都托人去买那种刚打鸣的小公鸡,配上三七一起炖给乐乐吃。吃了一年多,乐乐个子确实蹿了8、9厘米,一下超过了同龄小伙伴。
可到了15岁,乐乐的身高在1.58米止步不前了。以为是停吃小公鸡的缘故,妈妈又开始给乐乐食补,可是乐乐的身高一点都没长,而身边的同龄孩子的身高一个个都超过了乐乐一大截,妈妈这才带着乐乐来看医生。
王春林说, 老底子确实有到了青春发育期吃小公鸡补一补的说法,那是因为以前的生活条件不好,平时营养摄入跟不上,所以在孩子长身体的关头,吃小公鸡补一补增加营养促进生长发育。但现在的孩子不是没得吃,而是吃得太多太好了,营养过剩了。如果再盲目进补,只会适得其反,可能导致性腺轴提前启动,第二性征提前出现。
吃三七到底能不能促进生长发育?
省中儿科团队曾做过关于三七的实验研究
浙江省中医院儿科主任李岚介绍,江浙一带确实流行着关于“吃三七能帮助孩子长高”的说法,从中医的角度来讲,三七是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止血中草药,主要用于治疗出血、血瘀等相关疾病,药性偏温。历代古籍中并无明确记载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
为了验证儿童食用三七的安全性,以及观察其对生长发育到底是否有效果,2019年,李岚主任和团队成员还专门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
实验以斑马鱼幼鱼为研究对象。将斑马鱼幼鱼分为三组,一组每天喂服生三七,一组每天喂熟三七,还有一组作为对照组。经过21天的实验观察后他们发现,口服生三七的斑马鱼幼鱼体重、体长和脊椎数有显著性下降,有38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羧肽酶A1 (cpa1)和阿片类生长因子受体2 (ogfrl2)被鉴定为调控斑马鱼身体发育的功能基因。而口服熟三七的斑马鱼幼鱼体的体重、体长和脊椎数和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变化。
李岚介绍,从这个实验来看,口服三七对生长发育并没有明显的帮助,而且口服生三七对幼鱼具有一定的发育毒性,提示存在潜在风险。
“当然,这个只是针对斑马鱼幼鱼的实验结果,并不能等同于人体试验研究结果。但从医学角度来说,是药三分毒,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辨证准确使用三七有效,如辨证不准确,反而适得其反,所以建议家长不要听信偏方,不要给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擅自食用。”
中医有没有青春期最后蹿蹿个的秘方?
没有!中医治疗并不直接作用于长高
李岚主任说,来看中医生长发育门诊的家长普遍有个心理,希望找到一种能快速长高的“秘方”。其实中医治疗是讲究“辨证论治”、“整体治疗”、“治未病”的,并不能直接长高。比如对于一些提早发育的孩子,并非所有的都需要打GnRHa(抑制针)治疗,部分孩子通过个体化的中医调理,干预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骨龄进展的速度放慢了,女孩的乳房逐渐消下去了,具有一定的作用。这里的个体化很重要,有些孩子早熟,骨龄超前,身高还落后;有些孩子早熟,骨龄超前,但身高也超前;有些孩子早熟,伴有肥胖,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要采用不同的方药来治疗,并非都用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可以取效的。
还有的小孩偏食、胃口差,或者牙齿萌出落后、尿频、遗尿等,也都会出现生长发育缓慢。根据孩子的个体情况,辨证施治,通过中医药调理或者推拿、贴生长贴穴位刺激等,达到调理患儿整体的作用。孩子胃口开了,睡得好了,体质增强了,自然而然就长高了。
李岚主任说,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孩子明确是生长激素缺乏等原因导致的矮小症,光是中医调理并不能解决问题,该打生长激素的还是要用药。只要是在正规的医疗机构,在专科医生密切随访下经过严格评估和密切观察随访,生长激素的使用是较为安全的。
扬眉吐气!老爸身高1米6曾自卑,如今儿子1米8 怎么突破基因做到的?
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父母并不高,只有1米6,但儿子很高,甚至1米8。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父亲1米6,儿子1米8
18岁的小张如今个头有1米8,是个十足的帅小伙。不过,只要他一跟老爸出门,大家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小张老爸身高1米6出头,看上去比儿子矮了大半个头,而且小张妈妈也不算高,1米6左右。
那么小张是怎么突破“基因”,长到1米8的呢?
“我爸爸和妈妈两边的亲戚都没有1米8的。我感觉还是跟后天的运动和饮食有关吧。”小张总结了两点。
小张8岁读小学二年级时,学校体育老师来年级里选拔羽毛球苗子,机灵好动的他被选入校羽毛球队。从那以后,几乎每天放了学,他都雷打不动要在学校里训练两小时。除去放学后的训练,双休日也要保证至少有半天的训练时间。
“一开始我们没想过打羽毛球能不能长高这些的,就是觉得既然被选到羽毛球队,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也好的。”小张爸爸说,自己从小就不高,比同龄小伙伴中矮一截,被取了个外号叫“矮子”,为此年轻的时候还有些自卑。“不过现在跟我玩的几个兄弟里,就我儿子长得最高。”说到儿子的身高,小张爸爸难掩骄傲地笑了。
羽毛球又要跑又要跳,活动量大,不知道是不是和打羽毛球有关,小张二三年级开始后,在班上属于高个子了,基本上都坐在班级的倒数几排。现在小张回忆,当时和他一起训练的几个男生,后来个头差不多都有1米8,最矮的也有1米75左右。
打羽毛球还能促进胃口,小张每天放学先吃妈妈准备的点心:玉米、蛋糕、水果之类的,打完球还总喊饿,回家吃饭胃口很好。妈妈说,这点很庆幸,儿子从小不挑食,鸡鸭鱼肉还有蔬菜水果都吃的,零食也给他买得少,所以他不像有些小朋友,零食吃饱了就不喜欢吃饭,挑食、偏食。
妈妈几乎每天会给儿子烧鸡蛋,水煮蛋、荷包蛋、蛋蒸肉、番茄炒蛋、鸡蛋羹变着花样来。除了鸡蛋,小张从小学开始基本上每天一瓶牛奶。
和大部分男生一样,小张也喜欢吃肉,不过妈妈很少给他烧肥肉、扣肉、红烧肉这类大菜,他们家里吃得比较多的是鱼、虾等水产海鲜,肉类以白肉为主,最多给他烧点排骨和牛肉。
还有一点,小张睡觉也比较早,他说小学时9点肯定睡了,初中时前两年九十点钟睡,初三了睡得晚点,要到11点左右。
进入初中后,小张真正开始窜个儿,平均每年长高10cm,初三结束时,已经达到了1米78。高中三年,他又长了2cm,最终迈入1米80大关。
儿科主任给瘦小女孩开出的一份长高食谱
早上固定吃一个水煮蛋,配上牛奶、牛肉饼;
中午在学校吃,尽量吃饱;
晚上吃蔬菜和鱼肉;
一天吃的肉不超过3两,多吃牛肉和鱼肉;比如,每次买一斤的牛肉,分成三份来吃……
这是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罗晓明给女孩毛毛(化名)的一份食谱,他强调要加强优质蛋白的摄入,才能促进孩子生长发育。“牛奶和鸡蛋是必备的,还有鱼、虾等优质蛋白。甜品、油炸食物应少吃。”
毛毛今年11岁,身高1米42,身高偏矮,还没发育,骨龄正常,结合遗传身高来测算,能够长到1米56上下。但是妈妈说了,毛毛一不喜欢吃东西,二不喜欢运动,整天懒洋洋地在家里。
罗晓明主任语重心长地跟女孩说道:“你这个身高和年龄理论上体重要有66斤,你现在不到60斤,太瘦,营养跟不上是不会长高的哦!多吃牛奶和鸡蛋,多多运动!”
说着,罗主任在白纸上化了一段波形,给女孩讲解,“你看这是生长激素变化的波形图,突出的地方是峰值,只有睡眠足了、营养够了、运动量提升了,才会达到峰值,人才会长高。”
不吃药,纯靠运动
有人一年长高8厘米
很多家长关心:青春期到了,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孩子最后冲一冲,再长高几厘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儿科内分泌科主任董关萍强调:还是老生常谈的三个方面:运动、饮食、睡眠。
“建议让孩子多跳绳。在门诊里,我会建议那些不需要用药干预的孩子,每天晚饭前跳2000个绳。在饮食上,营养均衡就可以了,但是少吃零食,尤其是吃过晚饭以后最好不要再吃别的东西。”
不管是什么运动,一定要坚持。男生小彬(化名)来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罗晓明这看病时12岁半,身高1米58的他骨龄已经14岁,根据骨龄预测成年身高只有1米67,考虑成年身高不满意。但他在没有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只是靠着运动一年就长高了整整8公分,目前身高已经1米73。
他是怎么运动的呢?罗晓明主任给记者看了小彬的运动日常:每天下课后,到篮球场练习投篮或三步上篮,30-40分钟;如果下雨则在家练习跳绳、摸高3000下;周末报名篮球班学篮球;暑假有时间去游泳,坚持20-30天。
“很多家长来了以后会和我说我家孩子跳绳一次能跳几百个,这种计数运动法其实不正确。不用去要求孩子一次跳多少、跳多快,重要的是要坚持持续时间。”罗晓明说道,坚持有氧运动20分钟以上,不要求有多快,无论是跳绳、篮球、游泳,都能激发自身生长激素分泌。
除了运动、饮食,充足的睡眠对孩子也很重要。晚上9点到凌晨1点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期尤其重要,促进生长激素分泌有个条件,必须是深度睡眠情况下,这段时间对于孩子生长很重要。
而运动少、睡眠不好、睡眠前吃太饱、心情不好、经常处在紧张状态等,都不利于生长激素分泌。
11岁男孩补了4个月维生素D长高5cm
比花几万块钱打生长激素效果还明显
罗晓明主任说,一般100个小患者里真正符合矮小症标准需要打生长激素不多,不少孩子长不高的真正原因,是缺乏营养及维生素D等。
比如有个11岁的男孩,今年4月第一次找到罗主任时,身高1米54,骨龄13.4岁,预计只能长到1米64。罗主任发现,男孩有严重的维生素D缺乏,于是让他每天服用充足的维生素D、调整生活方式。现在4个月过去,男孩已经长到1米59,骨龄增加了0.3。根据最新的骨龄分析及动态观察,罗主任预计,继续通过类似饮食和运动的干预,男孩身高可能可以达到1米7。
“这个就是对症下药的重要性,缺维生素D就补维生素D,打生长激素也不一定长得那么快。”
还有一位10岁男孩也是维生素D缺乏,2个月前来看时身高1米33,现在1米35,2个月长高了2厘米,才花了100多块钱。
有些家长或许要问,自家孩子养得挺好的,怎么就缺乏维生素D了呢?罗主任提醒,维生素D主要通过晒太阳,而现在小孩子经常在家玩电子产品,户外活动少,日晒不足,自然也就容易缺乏了。
想在冲高阶段之前多长点身高的
中成药也是一个选择
最近,一位金华的爸爸带着9岁女儿来到罗晓明主任诊室。女儿1米44,不过爸爸挺忧心的,自己1米63,孩子妈1米54,特别担心女儿长不高。
罗晓明主任检查了小孩情况,小孩骨龄明显提前,但与身高相吻合,而检查各项指标来看还刚进入发育期,就给女孩开了点维生素D和中成药。“中成药主要是来压一压生长激素,让发育时间晚点,孩子再长长再来月经。”同时强调:药物是次要的,主要注意生活习惯、注意饮食。
就这两个药就好了?爸爸有点不敢相信,给罗主任看了妈妈密密麻麻写了一页纸的问题,罗主任一一解答。总的来说,就孩子目前情况来看,不必过于焦虑,但要严密观察、定期检查。
“对于早期性早熟,中成药有一定的作用。不过对已经发育到一定阶段,就没有太大效果了。”罗主任表示。
青春期千万不要大补特补
随访发现大部分孩子都能达到遗传身高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到青春期发育了,需要大补一下,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主任王春林尤其强调,事实上,现在很多孩子每天的营养摄入足够了,没必要大补特补。“像有的孩子性早熟了,牛奶的量稍微控制一些,但家长也没必要不给孩子喝牛奶。家长有时候做得太极端了。”
王春林主任表示,家长对孩子身高的认识还是需要科学对待。“身高是一个自然现象,总是有高有矮。”身高最关键的决定性因素是遗传身高,占了终身高的70%以上。
“经过我们多年随访,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绝大多数健康的孩子都能达到遗传身高范围,理论上不需要干预,家长要做的是为孩子长高创造一个良好的后天环境,比如均衡饮食、充足睡眠、保持适量的运动等等。”
本文关键词:打增高针有效果吗,打增高针真的能长几厘米吗,打增高针能长多少厘米,打增高针有没有副作用,打增高针真的能长几厘米吗女性。这就是关于《打增高针真的能长几厘米,“增高针”不是想打就能打》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