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谷区有哪些地名,探寻那些浸满茶香的北京地名
关于【北京平谷区有哪些地名】,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北京平谷区有哪些地名:探寻那些浸满茶香的北京地名
◎户力平
春茶上市,北京城飘荡着阵阵茶香。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北京茶文化源远流长,体现在地名上也是丰富多彩。那么,这些浸满茗香的地名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掌故呢?
元代“请茶坊”已了无踪迹,只知在万宁桥一带
作为历史文化古都,北京的茶文化十分悠久。远在元朝,北京就有以茶命名的地名。元末熊梦祥在《析津志》中有“请茶坊海子桥北”的记载。海子桥即今天地安门外的万宁桥,俗称后门桥。
元代通过漕运把南方产的大米和茶叶等运抵大都城积水潭码头,“千樯万艘,辐辏云集”。当时在积水潭码头沿岸设有米仓、茶库等。其中“茶库”设置于万宁桥北侧,紧邻的胡同开设有茶馆,时称“请茶坊”,由此这条胡同也以“请茶坊”而称。至元年间后期,大都城内设有多处茶坊、茶楼、茶肆。文人马臻在《都下初春》中赞曰:“茶楼酒馆照晨光,京邑舟车会万方。驿路草生春报信,御河冰散客遥装。”
由于年代久远,这“请茶坊”具体在万宁桥北侧的什么位置,已无从考证,更难以寻访。
大茶叶胡同和小茶叶胡同位于西城区北部。据《北京市西城区地名志》载:“大茶叶胡同东起赵登禹路,西至东廊下胡同,全长312米,明代称茶叶胡同,属河槽西坊。清代析为大、小两条茶叶胡同,此段规模较大,故称大茶叶胡同,为正红旗地界。”“小茶叶胡同曲折走向,北起大茶叶胡同,南至安平巷,全长181米。”
乘7路公交车,到报子胡同下车,往北一走,便来到大茶叶胡同东口。但胡同的北侧已拆除,成了工地,南侧尚存,基本保持旧貌。沿着胡同西行,走了不远,有个小胡同,只见一面的墙上挂着小茶叶胡同街牌。继续向西走了几分钟,就来到大茶叶胡同西口。见胡同口处坐着一位老人,我便上前询问这条胡同名称的由来。老人说,早年间从南方经漕运到京城的茶叶曾在此经销,所以被称为大茶叶胡同。小茶叶胡同本是无名小巷,因紧邻大茶叶胡同,故称小茶叶胡同。仔细观察,胡同的临街房确有几家大门大户的样子,是不是当年做茶叶生意的人家,不敢确定。
茶儿胡同与茶无关,源于一场误会
离开大茶叶胡同,继续乘7路公交车,半个小时后来到琉璃厂,沿琉璃厂东街向东而行,走过延寿街,便来到茶儿胡同西口。这是一条只有3米宽的小胡同,但街巷整洁,虽然东面不远处便是前门大栅栏,可这里却格外幽静。
据《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记载:茶儿胡同“东起扬威胡同,西至延寿街,长240米。明代称柴胡同,属正西坊,清代称柴儿胡同(又称吴柴儿胡同),因其为商品柴市场而得名。民国至今,因谐音而转为茶儿胡同”。由此来说,这“茶儿”二字与茶无关,可谓是京城名不副实的“茶地名”。
走到胡同里仔细观察,发现房屋有新有旧,但改造过的新房仍是灰色调。来到8号门前,见宅门上方有一横额,上书“重修灵鹫寺”。原来胡同还是一座古寺院,但已看不出古刹的格局。
附近有两位老人坐在胡同里聊天,我便走近与他们攀谈。一位老人介绍,这座灵鹫寺已有500年历史,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民国时还有香火,当时有房屋27间,法物有泥像9尊、铜像3尊,1949年以后就没了香火。胡同内原有鄱阳会馆,是专为江西鄱阳地区的举子们进京考试而设置的休息的地方,现已不存。另一位老人介绍,茶儿胡同应是因明朝琉璃厂烧制琉璃砖瓦所需的木柴贮存在这里而得名,清代称柴儿胡同。后因琉璃厂关闭,民国时谐音为茶儿胡同。虽然胡同窄小,但曾住过多位梨园名家,有老生王九龄、文武老生刘现芳、武生刘宗杨、武净张德华等。
茶食胡同分东西,因有旧京茶行得名
京城有两条茶食胡同,因分别处于东、西城,故称东茶食胡同和西茶食胡同。东茶食胡同东起崇文门外大街,西止奋章胡同与薛家湾胡同相通,形成于明代,俗称“茶房口”,因有旧京茶行得名,清代沿用。因西城也有一个茶食胡同,为有所区别,1928年重划北京区域时,定名为东茶食胡同。到此寻访,整条胡同已大部分被拆迁。仅剩下东段,东起崇文门外大街,西至五老胡同。只能从竖立着的“东茶食胡同”路牌上,确定东茶食胡同的走向。
西茶食胡同位于宣武门外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偏南,东起海柏胡同,西至宣武门外大街。清代称茶食胡同,因旧为茶房聚集场所而得名。因东城也有一个茶食胡同,为有所区别,1928年重划北京区域时,定名为西茶食胡同。1998年被拆迁,在其旧址上盖起高楼大厦,由此一个老地名消失了。
而今,京城茶地名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位于西城区广安门外的马连道茶城,为我国北方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其周边街道多以茶命名,由此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马连道之名年代久远,原是沼泽地、苇塘和几处零星村落,小道旁多生长马蔺草,故名“马蔺道”,自清末谐音为“马连道”。20世纪90年代初期南方茶商入驻此地,多年后发展成为京城茶叶第一街。
2007年对周边道路进行命名,其特点是体现这一地区的茶文化特点。故以“茶马”命名的有茶马东路、茶马西路、茶马街、茶马南街、茶马北街、茶马北小街,还有一条茶源路。
乘地铁7号线到湾子站,向南而行,不多时便见到茶马北街、茶马街、茶马南街的路标,沿街多是经营茶叶的店铺,其招牌各有风格。徜徉于此,能够感到茶文化的浓厚。
北京曾有一座京师内外独一无二的茶神庙
历史上北京的庙宇众多,供奉佛、道、儒、俗等神祇,但有一座庙宇供奉的神祇有所不同,这就是茶神庙。所谓的茶神为茶圣陆羽。虽然这座庙宇已消失多年,但早年间却是大名鼎鼎。
茶神庙位于海淀古镇东南部,今海淀医院所处的位置。据《海淀古镇风物志略》载:“海淀镇茶神庙建在皇(黄)庄七堆南侧。建筑格局有山门,一进大殿供奉灵官,二进大殿供奉茶神,为泥塑彩像,两旁站立童子各两名,手捧茶瓶、拂尘。”
海淀镇旧时居住着许多王公勋戚、商贾富户,他们每天要品茗,且十分讲究,故各茶庄备有全国各地所产名茶,供应他们所需。经营茶叶的商家在海淀镇修建了一座茶神庙,这在京师内外是独一无二的。
每年清明节,即明前茶上市之时,镇上各茶庄的老板汇聚于此,礼拜茶神,俗称“茶神节”,祭祀仪式为敬茶、上香、叩拜,以此祈望茶神保佑茶庄生意兴旺。该庙至民国后期尚存,20世纪50年代修建中直第七医院(今海淀医院)时被拆除,现已无迹可寻。
施善者留下的“茶棚”早已消失,但地名尚存
茶棚地处海淀区中部偏西南,本称“舍茶棚”。妙峰山位于北京西北,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办有庙会,许多人要去妙峰山金顶朝拜。明清时,自城门开始,每隔数里设一处,通常建在村中或村周围,以及香道途中的平地、平台、山洼等地。最初为松棚或席棚,后来多用原有旧庙或新建庙宇型房舍,内供奉娘娘像或观音像,谓之“娘娘驾”,备有茶水及粥。
玉泉山下的舍茶棚是许多香客去往妙峰山和香山的必经之路,人们多到此休息。舍茶棚全称为“万缘舍茶棚”,简称“茶棚”,建于清光绪年间,为李姓人家所办的善事,为一进院落,北殿三楹,前房为茶棚,后殿为家庙。1949年以后妙峰山庙会被取消,舍茶棚不再有香客光顾,但作为地名被沿用,附近形成聚落仍以“舍茶棚”而称。2011年该村被整体拆迁,但附近新辟的道路依然以“茶棚路”而称。修建轨道交通西郊线时,在此设“茶棚”站。
顺义区木林镇也有个茶棚村,据《北京市顺义县地名志》载:茶棚“唐代成村,据传唐王东征,路经此地,饥渴难煞,询问饮水处,左右答称:前面便是茶棚。以此定名。后有怀心庄并入,仍称茶棚。旧属密云县,1946年划归(东部)顺义县”。
另传,茶棚之得名与丫髻山庙会有关。因该村东面不远的平谷区有座丫髻山,其二峰高出云际,形如髻,故名。相传丫髻山庙始建于唐初,历经辽金,盛于元明,清康熙、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清朝皇帝多次驾幸丫髻山,御封为“金顶”“畿东泰岱”“近畿福地”,由此成为道教名山。明代以农历四月十八为进香日,会期5天,清初改为四月初一至四月二十,会期20天,是北京地区娘娘庙中最长的庙会。其间,北京城内,大兴、通州、顺义、密云及河北省等方圆数百里的人们纷纷前来朝山进香。庙会期间有善者在香客途经之地设茶棚,备有茶水及粥,免费提供给香客。顺义茶棚为其中之一,后形成村落,以此得名。如今茶棚早已消失,但地名尚存。
房山茶楼顶出品十几种山茶
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只有南方产茶,北方是不产茶的。其实北方也产茶,只是品种上与南方有所不同。
北京三面环山,且山高林木茂密,历史上有流苏茶、黄连茶、枣芽茶、菊花茶、紫荆芽茶、黄芩茶等,并有不少以茶而称的地名。人们自采山中草木嫩芽绿叶,自制山茶,别有味道。
茶楼顶位于房山区中部,为北京西部山区主要山峰之一,海拔1307米,山势较陡,因顶部岩石突起呈猫耳状,故名猫耳山,秦朝称大防岭,后称大防山。至金代,因其主脉“望之明秀异常,宛然如室”,更名为大房山,也称房山。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以此改奉先县为房山县。
大房山顶峰地处三峰交汇之处,因邑人于山峰上采集树木的叶子为茶,故名茶楼顶。又因此处三峰鼎立,形似鼎炉,又名茶炉顶。这里海拔千余米,群山环绕,风光无限。清代诗人陈效忠寻游至此,赋诗赞曰:“野蔌名难辩,山茶更馨生。平生未到此,一醉任沈冥。”
据房山区文旅局的朋友介绍,早年间西山一带,包括百花山、大房山上有枣芽茶、山杏干茶、菊花茶、紫荆芽茶、黄芩茶等十几种山茶。其中枣芽茶味介于绿茶、花茶之间,被当地人称为“伏地龙井”。端午节早晨采集最佳,经炒炙杀青或七蒸七晒制成,具有补脾胃、润心肺、安神、益气养容。黄芩茶因茶色金黄,俗称“黄金茶”,6月下旬采摘,茶水淡黄清醇,苦中带甜,且有清凉解热之功效。
唐代天祐年间(904年-907年)卢龙军节度使刘仁恭占据百花山山区后,禁茶商入境,自此,当地民众自采山中草木自制山茶。所制山茶以流动山泉水沏泡,更助茶香、茶品。而今,黄芩茶产业逐步发展为房山区特色产业,面积达8000多亩。以新鲜的黄芩嫩芽配上传统绿茶的炒制方法,入口清甜回甘,有一种黄芩特有的清香味。
平谷区与密云区交界处的茶叶山有古茶树名流苏
茶叶山位于平谷区与密云区交界处,海拔525米。据传山上曾有古茶树,最初为一上山采药的道士所发现,此后每到春季,山下的人们多到山上采茶,由此该山被称为茶叶山。据当地人介绍,几十年前山上还有一棵古茶树,俗称流苏,每年5月初开花,不但花色好看,其幼叶还是上好的代茶物,味道清香,有止渴祛暑之功效。流苏树是木樨科流苏树属的植物,又名流疏树、茶叶树、六月雪、隧花木等。南方种植较多,北方较少。初夏满树白花,嫩叶可代茶叶作饮料,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
茶叶沟,俗称上水沟,地处延庆区珍珠泉乡海拔700多米的深山里,数百棵茶树枝叶茂密,树叶为椭圆形。清明前后村民们多将树上的叶子采摘下来,经过蒸、晾、炒后泡着喝,俗称野山茶。南方的茶树是灌木,而茶叶沟的茶树却是乔木,与我国南方种植的茶树不是同一品种。
听村里的老人说,民国年间有个南方道士,每年春天都来村里的山上采茶叶。因为茶树稀少,南方道士每次都是一个人来,上山采茶也不让人知道,采来鲜茶偷偷带到南方进行炒制,第二年春天带来一些加工好的茶叶给大家品尝,顺便再采一些带回去。后来有位村民把生长在深山里的野生茶树引种下山进行试种,获得成功。据说他把茶树的嫩芽采下来,专门向南方卖茶人学了制茶手艺,按照南方人的工艺进行炒制,泡出茶来特别清香。村民们称这个茶树为“白花茶”,其实它的学名叫流苏树。
延庆的朋友介绍,白花茶讲究“炒三遍,揉三遍,再烘干”。虽然茶叶沟的茶树数量不少,但产量却很低。刚出芽头几天,六七个人采一天,炒好了也就七八两。近些年由于气候变化,山里新生的小树很少,一年嫩茶叶产量也就两三公斤。而今人工繁育已经成功,茶叶产量上来了,采茶、炒茶、品茶,成为上水沟村的特色文化。
门头沟青茶山上有一棵五百年古青茶树
崎峰茶位于怀柔区中部,既是山峰之名,也是村落之名。据《北京市怀柔县地名志》记载:崎峰茶聚落略呈长方形,村落房舍排列整齐,有南北向主街一条,明代成村,老户池姓,为清雍正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村北奇峰耸立,山路崎岖,故名崎峰山,俗称崎峰砬子、北砬子。据传山上有树,叶可代茶,淡绿芳香,名闻远近,得名崎峰茶,明代曾名七峰茶。村以山得名。崎峰山南有两个聚落,沿沟上、下分布。居北靠上者称上崎峰茶,后简称崎峰茶。
关于崎峰茶的由来,当地有个传说。老年间崎峰山上有棵枝繁叶茂的茶树,当地人不了解其食用价值。一年端午节,一位南方商人从此路过,掐下一片嫩绿的叶子嚼了嚼,顿感口味幽香。随即商人在山下一位独身老汉家住了下来,精心采下满树嫩叶,用老汉的大锅,蒸了炒,炒了搓,搓了揉……一连忙了十几天,然后将加工完的嫩叶包好,悄然离去。此后每年商人都要来此,一次他把一小包“树叶子”送给独身老汉,“用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去毒败火。”商人走了,独身老汉没当回事,把那一小包叶子扔到房顶上。来年一场春雨把房顶上那包叶子浸泡之后,流淌了一地幽香的“水”。现如今,茶树虽然不见踪影,但在崎峰山中却可见到盛开的山茶花,高的有4到5米,一般的也有1米左右。微风掠过,阵阵清香沁人口鼻。
怀柔区桥梓镇有东茶坞、西茶坞和前茶坞。据村里的人介绍,茶坞元代已成村,据传早年间这里有茶叶樟树,叶可当茶。村西河上有摆渡,夏季有人在渡口处设茶摊,有船有茶摊,过往行人可饮茶纳凉,故有茶坞之名。但明隆庆《昌平州志》记为“茶务”,村西天仙宫庙内磬上所铸铭文称“查务”。清代康熙年间史籍始称“茶坞”。后因村庄发展,分为“前茶坞”和“后茶坞”,“后茶坞”又分为“东茶坞”和“西茶坞”。
在此寻访,发现村域东南部还有个茶坞工务段,设有茶坞站。村民们介绍说,这是大秦线在北京境内的唯一一座二等级编组站。
门头沟区雁翅镇田庄村西北的青茶山,因山坡娘娘庙西侧有一棵五百年的古青茶树而得名。这棵青茶树,实为黄连木树,别名楷木、黄连茶、凉茶树、茶树、药树、黄儿茶等。树高十余米,主干粗40多厘米,其幼叶可充蔬菜,并可代茶。
青茶山以娘娘庙而知名,虽然建筑规模不太大,但红墙灰瓦掩映在青山绿树丛中,显得静谧而古色古香。拾级而上,便来到山门前。
进入庙内,只见整个庙堂布置整齐,三株古油松树巍然屹立在庙堂前,松柏树环绕四周,庄严肃穆。
门头沟的朋友介绍,这座庙始建于明末清初,抗战期间日寇大举扫荡田庄时被烧毁,后又重建。20世纪60年代再次被毁。1995年村民以集资和筹义务工方式重建,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还举办庙会,按照当地风俗表演迎神戏,为娘娘上香,鼓钹齐鸣,场面壮观。
绘图、摄影/户力平
2、北京平谷区有哪些地名,平谷地名源流考
重阳
《汉书·地理志第八下》:“渔阳郡, 秦置。莽曰(北顺)[通路],属幽州……” 其中辖县十二:渔阳、狐奴、路、雍奴、泉州、平谷、安乐、厗奚、犷平、要阳、白檀、滑盐。共和国《平谷县志·沿革》载: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始置平谷县,因四周山环,中为平川而得名,属渔阳郡。
平谷境内历史悠久,早在1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上宅文化距今有7000—6000年历史。其遗址出土的艺术陶塑猪头,将中国雕塑史提前约1000 年。苏秉琦先生数次考察上宅文化后指出: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的发展规律突出地表现在,同一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交错存在,不同的群体在这里交错。其中上宅文化, 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支原始文化。可见今平谷一带,在文明史前史中有重要地位与价值。
平谷置县后,历有平谷、滑盐(盐田)、大王镇、平峪之称谓。其自然地名、军事、政区地名,皆有历史文化渊源可考。
平谷。平,宁静、安舒;后引申为平坦之义。《易·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诗·小雅·黍苗》:“原隰既平,泉流既清。”
《尔雅·释地》:“大野曰平。”谷,两山之间的水道;后引申为:两山之间狭长的有出口的地带。《墨子·节用中》:“为大川广谷不可济,于是利为舟楫。” 《诗·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皆为此义。
平谷得名。明蒋一葵《长安客话》云:“四周皆山,中则平地,因以平谷名。”民国《平谷县志》:“自古建置都邑,必因山河之形势,平谷南、东、北三面环山,层峦迭嶂,资为屏藩。”道尽平谷得名之由来。
平谷,得名于先秦。
一是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马家坟、海子、洙水等10余处地方,出土双刃刮削器、单刃刮削器、双台面石核等30多件旧石器。这充分证实:其时这一带就有人类居住活动。上宅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房屋基址,说明平谷先民已过着原始农业的定居生活。这是北京地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原始农业萌芽状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介于北方草原和中原两大地区的原始文化中间地带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文化。
二是先秦文献载:夏代平谷属“九州”幽州之域,这一带应有村落散居。1977年8月,平谷镇刘家河商代中期墓葬发掘16件成套青铜礼器与铁刃铜钺、金耳环等青铜、金器,墓葬主人很可能在商王朝中期(即商文化的二里岗期至殷墟早期,距今约前1400—前1300),被任命到此处进行统治的贵族,或者是某个依附于商王朝土著方国的国君。其时,殷商方国名称,难以稽考。但属于土方之属的夏民族,当有可能。
三是根据地名定名、命名的规律,一般在自然地名上形成聚落地名,逐步过渡到地域地名(大地片名),再形成权定区划地名。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因自然、聚落地名,多依山依水依地势等为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多,水陆交通的便利,便形成了较大的聚落邑。这些聚落邑,成为众多自然地名、聚落地名的中心聚落后,便演变成地域地名(与区域地名有别)。当王朝的统治者要管辖一方土地与人民时,定会在某一地域地名所涉及的范围,设置行政区划。一般情况下,行政区划地名,必以地域地名称名。如西周初燕国以燕山为名,而蓟国则以蓟丘为名。
四是“平”字源于鄀公鼎。《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前635,楚成王三十七年)载:“秦晋伐鄀”鄀国位于秦、楚两国之间。国都多受秦、楚局势影响而数迁。前622年,秦攻入商密,鄀国(下鄀)为秦占有。鄀人迫迁今湖北省宣城市东南,称为上鄀,为楚附庸国。前504年,楚灭鄀(上鄀)。吴伐楚, 楚败,遂迁都于上鄀。鄀人融为楚人。春秋中期末,约在前622-前614,即楚穆王(前 625—前614)间,鄀国君铸鄀公鼎,为国之重器,“平”字始见。谷字,最早见之于甲骨文。其字形象狭谷之口。甲骨文已用作地名。战国早期,《信阳楚简》已基本定型为“谷”字。由此推断:平谷作为地域地名,得名不会晚于战国初中期。
五是作为地域地名之平谷,其地望极可能位于今平谷区城东北十二里左右的城子庄,即今城关镇东北大小北关村南。《水经注·鲍丘水》载:北魏时平谷县有西汉故城及东汉故城。清康熙《平谷县志》载:汉平谷故城在今平谷东北十二里城子庄。民国《平谷县志》亦载:故县城“在县西北十二里,即城子庄”。今大北关村偏西南,杜辛村东北,发现商代居住遗址;又发现汉代瓦砾,共和国《平谷文物志》有详载。由此推断这一带,先秦之前,至少是一处大聚落城邑;亦可能是汉代平谷县城遗址。
六是两汉后,平谷县人口不多,县域、县邑不大。民国《平谷县志·社会志》载:“旧志户五百五十一户,口二千四百五十口,明季实存人丁五千四百四十四丁。”又记“民国十一年(1922)清查户口总数:户一万零五百二十八户。口五万七千四百九十九口。”而今平谷镇,自古有名。该镇位于平谷区南部、泃河北侧,为区治驻地,2001年,面积29平方公里,人口8.5万;其中,镇区人口6.9万。汉为平谷县地,北魏废。唐称大王镇,金为平峪县治,元复为平谷县治。平谷地域地名,最早应在这一带。
纵述其上,先秦之前,平谷已称名;其地望当在今平谷镇一带。
西周初,平谷县境域,属燕国,延至春秋战国,皆为燕国所辖。战国末属渔阳郡。秦袭燕制,属渔阳郡。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置平谷县后,历东汉属幽州渔阳郡。西汉末,原在古北口为渔阳郡所辖之滑盐县,曾迁治于平谷县西,治北城子。东汉明帝改名盐田县,后废入平谷县。三国魏废渔阳郡,平谷县属幽州燕国(治蓟,今北京市),西晋废平谷入燕国潞县。
《水经注·鲍丘水》:“大榆河又东南出峡,经安州旧渔阳郡之滑盐县南,左右合县之北溪水,水出县北广长堑南,大和中,掘此以防北狄。其水南流经滑盐县故城东,王莽更名匡德也,汉明帝改曰盐田,右承治,世谓之斛盐城,西北去御夷镇二百里。”
滑盐。滑,光溜之义。盐,食盐。滑盐,谓之出产盐的地方,设县以此为名。《辽史·食货志下》载:“盐筴之法,则自太祖以所得汉民数多,即八部中分古汉城另为一部治之。城在炭山南,有盐池之利,即后魏滑盐县也,八部皆取食之。及征幽、蓟还,次于鹤刺泺,命取盐给军。自后泺中盐益多,上下足用。”
由此可知,滑盐县以“盐池”之利而得名,且分“古汉城另一部”居民与原地居民,置县辖之。改名为盐田县,是因为平谷县城左有“斛盐城”,故名。斛盐城,何时所筑,难以稽考。不过,《魏书·常景传》载:孝昌二年(526)杜洛周反于燕州,“俄而安州石离,冗城、斛盐三戍兵反,结洛周,有众二万余落,自松山开赴贼。”这表明在今河北省滦平县南,北魏时设有“斛盐戍”。盐田县及“斛盐戍”名,应源于“斛盐城”。
西晋废平谷县入潞县,属燕国。十六国后赵复置平谷县,县治今通县(通州区)北小营附近。前燕、前秦、后燕属之,县属幽州燕国或燕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撤平谷入潞县,金大定二十七年 (1187)置平峪县,治大王镇(今平谷区平谷镇),属蓟州。元至元二年(1265),废入渔阳县。至元十三年(1276),复为平谷县。
平峪。平,为平坦之义。峪,山谷。《集韵·烛韵》:“谷,《尔雅》:‘水注溪曰谷。’或从山。”元代王恽《沁水道中》诗:“苍巅互出缩,峪势曲走蛇。”由此得知,峪字创于宋。平峪即平谷。
平峪县设置,当与金世宗完额雍治水患相关。
《金史·本纪第八·世宗下》载: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尚书省奏“‘年前以诸路水旱,于军民地土二十一万余顷内,拟免税四十九万余石’,从之。”可见先一年国内水旱频发。同年“戊子,卢沟决于上阳村,湍流成河,遂因之。”“甲午,诏增河防军数。”“比闻河水泛溢,民罹其害者赀产皆空。”二十七年(1187)尚书省言“孟家山金口闸下视都城百四十余尺,恐暴水为害,请闭之。”上从之。
孟家山,为今北京市石景山或西北鬼子山。其时卢沟水与泃水(沽水上游支流)东北互对,不属同一河源。据《水经注·鲍丘水》载:“泃水又左合盘山水,水出山上,其山险峻,人迹罕交,去山三十许里, 望山上水,可高二十余里。素湍皓然,颓波历溪,沿流而下,自西北转注于泃水。泃水又东南经平谷县故城,东南与洳河会……”金朝在水患之年,为拱卫中都(今北京),在四周边重置县,治水安境为民,势为必然。于是于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置平峪县。
大王镇。“唐设平谷为大王镇,属檀州密云县”为唐代北边七镇之一。但“属 檀州密云县”,值得商榷。
大王镇设于何时?1984年8月,在平谷旧城塔儿胡同施工时发现《大王镇罗汉院八大灵塔记》碑。此碑于辽重熙十一年(1042)七月立。由此可证:辽时平谷地区仍为大王镇。《旧唐书·李德裕传》:“洎刘悟作镇,长庆中颇亦自专,属敬宗因循,遂许从谏继袭。”从此记载看,唐中期北方设有七镇,始于长庆年间(821- 825)。
唐会昌元年(841),雄武军吏吴仲舒入京师谓宰相李德裕曰:幽州粮食皆在妫州及北边大王、北来、保要、鹿固、赤城、邀虏、石子[齿亢]镇。其时北方七镇, 已不同于魏晋时期北方七藩镇。六镇起义后,北边诸镇改为州,以刺史、太守统辖,多为武将。唐初,镇戍的权力缩减,《新唐书·兵志》:“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品秩与县令同,但不治 县内行政。
由此可见,唐中期北方七镇之一大王镇,是驻有重兵的军事要地,其守镇为镇将,至少与县令同级,不存在“属檀州密云县” 管辖。当然,大王镇驻军之外的乡村,可能属密云县辖。其时,是否另设大王镇诸乡,无考。
境内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夏属北迁共工氏方国,商属山戎方国,周属燕国,秦属渔阳郡平谷邑。西汉置平谷县,金置平峪县,元并入渔阳县,后又复置为平谷县。明洪武九年(1376),属北平府蓟州。清乾隆八年(1743),属顺天府。民国时期,归属多变。自汉初设县后,县名两改,县域累调,县治 数迁,归属随朝代更替而变更。1950年区划调整后,始成现域。1958年10月划归北京市。2001年改县为平谷区。
境内北、东、南三向边境,山势合围,中为平原,西留缺口。山地、丘陵、平原交错,气候暖温半湿润,资源丰富。交通顺畅。农业盛产麦、玉米、水果;工业渐兴。有上宅文化遗址,石林峡、青龙山、金海湖、丫鬟山碧霞元君祠、文峰塔、京东大溶洞、湖洞水、老象峰、老泉山等名胜古迹。今游者四时不绝。
来源:《中国地名》2020年第6期
作者:彭雪开、王殿彬
选稿:周辰
编辑:周辰
校对:郝志坚
责任编辑:黄馨烨
往期链接:
试谈云梦泽的由来及其变迁
彭蠡泽与鄱阳湖考
“崮”上故事多
春秋徐国南疆析疑
修水县地名产生之理据
本文关键词:北京市平谷区都有什么镇,平谷区在哪个城市,北京平谷区有哪些地名好听,北京平谷区有几个镇,北京平谷区有哪些地名和景点。这就是关于《北京平谷区有哪些地名,探寻那些浸满茶香的北京地名》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