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稿>正文

民间故事秃尾巴老李,“秃尾巴老李”说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05-10 互联网 未知 投稿

关于【民间故事秃尾巴老李】,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民间故事秃尾巴老李:“秃尾巴老李”说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听李滨声讲老北京的节气

如今99岁高龄的李滨声,从小就生活在北京。他在北京生活了90年,对于北京的文史掌故、风土人情非常熟悉。他讲述的二十四节气民俗,都是根据自己当年在北京城的所闻所见以及亲身经历整理而成,有着许多鲜活的细节以及鲜为人知的故事。

多年前,他还创作过一组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漫画,这组漫画也在养老照料中心大厅内展览,让人们更加系统和直观地了解旧时北京城的习俗。

李滨声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遗产。在以前,它是农业的‘宪法’,用于指导农民生产。”

立春是一年之始。这一天,老北京流行打春牛的习俗。因为牛是农耕社会重要的生产力,人们用柳条鞭打泥塑的春牛,表示对春耕的重视。立春之日,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吃春饼。“中国是农业国,早期是以谷为主,面食很少,在这一天吃面,也是对生活的改善。”

因为立春时吃春饼,这个习俗也被称为“咬春”。老北京吃春饼时,主要吃绿豆芽,有条件的家庭则是吃萝卜。“萝卜是有讲究的,它是长不超过四寸、拇指般粗细的萝卜,老北京做酱萝卜,也是用它。后来这个品种消失了。”

过了立春,就是雨水。对老北京来说,这个时节乍暖还寒,不能马上减少衣物。到了惊蛰时节,很多冬眠的虫子复苏了,农民也就更忙碌了,这时他们要选种育苗,“积肥平地,冬天都已做完了。”

在老北京的春季,清明是一个大节气。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慎终追远,即踏青扫墓,纪念逝去的先人。在清明时节,老北京常爱刮大风,旧时有“风三儿”的说法,也就是要连续刮三天大风。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一到这时,很多老人就会给孩子们讲:“这是秃尾巴老李,给他娘上坟来了。”

说到这,李滨声兴致大增。他说,这是老北京流传非常广的掌故之一,不少上了年纪的北京人都知道,它与“鲁班爷显圣锔白塔”一样广为人知。

那么,秃尾巴老李说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

话说当年,在京城东部的密云县,有一家李姓人家。李家有一个产妇,生了一个小孩,奇怪的是,这个孩子长得黑不溜秋的,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孩子的父亲认为这不吉祥,便拿刀砍下孩子的尾巴。只听到一声炸雷,那婴儿化作一条断了尾巴的黑龙腾空而去。孩子的母亲也受到惊吓,再加上因为生下怪物受到家里人的歧视,没多久就死了,人们草草把她埋了,也不知道葬身之地。从第二年开始,每到清明,北京都连刮好几天的大风,人们才省悟这是秃尾巴老李给他娘上坟来了。

传说,这个孩子化为龙之后,钻进了一个水潭中,这个潭因此得名黑龙潭。

老北京口中的“风三儿”实际就是沙尘暴,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大力植树造林,北京周边几处重要的关口,如古北口、喜峰口等地的环境得以极大改善,“风三儿”的俗语以及“秃尾巴老李”的故事才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

北方有俗语:“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在清明到谷雨这段时间,人们多爱在房前屋后种上瓜果蔬菜。旧时在北京城里,人们种什么比较多呢?李滨声给出了答案:向日葵,“那时人们也叫它转日莲。”

另外北京城里,人们还爱种西红柿。提及西红柿,李滨声科普了一个“冷知识”:西红柿作为可以食用的菜品,是七八十年间的事。当年,北京人一般不拿它做菜品,只有洋菜(即西餐)里才有,因此它又名洋柿子。“洋柿子只能看,它吃起来有一种异味,待它结了果实之后,人们就把树苗拔了扔掉。”

那它什么时候开始成为老少咸宜的美味呢?李滨声说,那是在日本全面侵华之后。当时,北京周边菜农进城卖菜,要对菜进行消毒,菜喷完消毒的药水后就没法吃,谁也不肯买。人们想起房前屋后种植的洋柿子,于是有胆子大的,甘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把西红柿做成了菜,尝了之后发现味道还不错,于是就慢慢流传开来,西红柿也成了家常美味。

李滨声的这个故事,引来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说,这并不是信口开河,年龄大一点的北京人都知道这段历史。“我以前也去首博讲过这个故事,这是经得起考验的史实。”

根据史料记载,我国著名园艺学家吴耕民先生自1921年从法国引进番茄种子,1922年开始种植。1936年吴耕民所著的《蔬菜园艺学》中说:“西红柿入我国,当近在数十年内,至今尚未盛行栽培,仅大都会附近有之。”

另外,《一弯新月又如钩:赵珩自选集》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许文涛(注:赵珩家的厨师)颇能接受新事物,西红柿这种东西在中国普及不过六七十年时间,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我的祖父是坚决不吃西红柿的,即使是西餐中的西红柿酱和红菜汤之类,也是敬而远之。”

由此看来,西红柿在北京成为普通的菜食,的确并没有太长时间。

李滨声笑称,二十四节气与老百姓的“吃”有紧密的关系,其实就是人们借机会来改善生活。“到了夏天,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习俗;到了立秋,又有‘贴秋膘’之说,冬天的很多节气也与吃有关。”

当然,二十四节气对民生也能起指导作用,“春捂秋冻就是说春天到来,乍暖还寒,不要着急减衣物。到了秋天,也别急着加衣服,立秋之后还有秋老虎。”

在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下,数百年来,北京城里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庙会。李滨声对此这么形容:“一年365天,天天有庙会。”

根据统计,民国初年,北京城里还有七百多座庙宇。以庙为依托的庙会,满足了老百姓购买各种生活物资的需求。在老北京的庙会中,土地庙、花市、白塔寺、护国寺、隆福寺的庙会被冠以“五大庙会”。在五大庙会中,又以东西二庙的庙会最盛。东边的是隆福寺,西边的则是护国寺。

老北京还有一些不在庙里的庙会,比如厂甸的正月庙会。在厂甸庙会,最受欢迎的要数风车和糖葫芦。李滨声特意提醒在座的听众,现在有很多电视节目里,一提到老北京,就会用糖葫芦的画面,“在旧时,糖葫芦是应季的吃食,只有在春节那个时间段才有。”他还说,庙会上卖的风车,制作工艺比较独特,它是用纸糊的,风一吹,不仅能转动,还能发出声响。因为有响声,风车也被看作北京的“春之声”。

(原标题:听李滨声讲 老北京的节气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姜宝君 白杏珏

流程编辑:U022

2、民间故事秃尾巴老李,故事秃尾巴老李

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着"秃尾巴老李"的故事,从黑龙江到山东,从河南到海南岛,老百姓口口相传着各种离奇的传说。

"秃尾巴老李"出身极具传奇色彩,据说他的母亲怀胎两年方才生下他,既是人类也是龙种。因为被父亲嫌弃,用菜刀砍掉了尾巴,从此变成一条巨龙离去。但每到农历六月六日,都不忘母亲养育之恩,会回来探亲。

民间故事秃尾巴老李,“秃尾巴老李”说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各地文化千差万别,有关"秃尾巴老李"的故事也是千奇百怪,今天咱们就说说,流传在中原地区的一种说法。

话说当年三门峡附近,来了一对从山东逃难的夫妻两口。男的姓李,看中了三门峡土地肥沃,就沿着黄河边盖起了房子安上家。

李家夫妻二人老实本分,开荒种地,没日没夜下地干活,小日子一天比一天富裕。

按说两口子有吃有喝,应该知足。可就因为一样事不称心,两口子越是到了高兴的节日,越是高兴不起来。

为什么,没有孩子。

李家夫妻结婚快三十年了,眼看也算是黄土埋一半的人,可一直没孩子。

民间故事秃尾巴老李,“秃尾巴老李”说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子嗣传代,成了两口子最大的心病,看着别人家孩子满地跑,还能打酱油,两口子心酸流泪,别提多难受了。

为了求子,两口子到处烧香拜佛,想尽了办法。心想着即便没有儿子,哪怕生个丫头也行呀。

这一年腊月,李大嫂突然有喜,肚子一天比天大。然而奇怪的时候,别人都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可李大嫂怀胎快两年了,也没见孩子落地。

这一天,李大嫂挺着大肚子下地干活,突然天空中雷鸣闪电,大雨倾盆直下,李大嫂突然满头冒汗,当即躺在地上疼得死去活来。

有过来人看出,这是要生孩子了,立刻手忙脚乱把她抬回家。可说来也奇怪,人刚进屋,雨就停了,李大嫂在堂屋就把孩子生下来了,居然还是个胖乎乎的小子。

李大哥高兴坏了,喜笑颜开,可一转眼,孩子就不见了。

民间故事秃尾巴老李,“秃尾巴老李”说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李大哥觉得奇怪,心想屋里也没外人进出,孩子难道是被夜猫子叼走了?

两口子伤心抹眼泪,自认没这个福气,保不住孩子。

李大嫂生完孩子,身子虚弱,只能躺在床上休养。可说来也奇怪,她只要一闭上眼睛,就看见一个黑乎乎的大胖小子在身边趴着,可睁眼一看,什么也没有。

李大哥觉得蹊跷,听说滴上牛眼泪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东西。立刻弄来牛眼泪滴进眼里,定睛一看,差点没吓死。

一条浑身上下发着黑光的巨蟒正在房梁上盘圈,尾巴耷拉在地上,脑袋足有簸箕大,张着血盆大口躺在李大嫂的怀里。

民间故事秃尾巴老李,“秃尾巴老李”说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李大哥当时就急了,也没顾上喊一声,操起菜刀就砍。

一刀下去正好砍中大蟒的尾巴。大蟒"嗷"的一声,消失得无影无踪。

李大嫂被惊醒了,听李大哥一说,又掉下眼泪,认为那条大蟒就是她的儿子。

大蟒走了,李大嫂梦里再也看不到儿子,心里难受,胸口也涨得难受,衣裳都湿透了。埋怨李大哥,千不该万不该打跑了蛇儿子。

这条黑蟒确实是他们的儿子,但不是一条蛇,而是蟒龙。

因为挨了一刀断了尾巴,黑龙不敢回家,躲到黄河里。把怨恨撒在无辜的百姓身上,兴风作浪,拿来往的船只出气,造成伤亡无数。

民间故事秃尾巴老李,“秃尾巴老李”说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怒气消除了,黑龙又有些后悔,老爹砍了自己尾巴,和老百姓没关系呀!于是跑到了东北,恰好这里有一条大白龙占据一方,不但兴风作浪毁坏庄稼,还吃了很多人,罪不可赦。

黑龙一怒之下,就和白龙大战一场,最后取得了胜利,掌管着这片水域。

黑龙有愧之前的恶性,保佑大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家从此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为了感谢黑龙,这条江从此起名叫黑龙江。

民间故事秃尾巴老李,“秃尾巴老李”说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黑龙虽然被父亲赶走,但心里还是对母亲念念不忘,所以每年六月初六都会回河南看望母亲。

他回来不打紧,北方的寒气也被他带回来,所以六月夏天下冰雹,就是这个缘故。

老百姓知道黑龙的来历,也不怪罪他,只是大喊"秃尾巴老李,你娘喊你回家吃饭!"

秃尾巴老李知道又惹出麻烦,就会立刻收起神通。让大家平平安安过日子。

民间故事秃尾巴老李,“秃尾巴老李”说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这就是"秃尾巴老李"的故事。

大家听完了故事,如果觉得不错,不妨点个赞哦!

本文关键词:民间故事秃尾巴老李主要内容简介,民间故事秃尾巴老李,的名人名言,民间故事秃尾巴老李全文,民间故事秃尾巴老李主要内容,民间故事秃尾巴老李读后感。这就是关于《民间故事秃尾巴老李,“秃尾巴老李”说的是一个什么故事》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