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原文及翻译(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关于【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原文及翻译,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诗鉴赏】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谢朓北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时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的登览胜地。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真是“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这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这年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宣城。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净!凭高俯瞰,这“江城”简直是在画图中似的。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严羽《沧浪诗话》云:“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中间四句是具体的描写。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上面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从结构的关系来说,上两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地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用“明镜”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叫做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的建筑。这两条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影水中,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青的溪水,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灿色彩。这哪里是桥呢?简直是天上两道彩虹,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读了这两句,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诗人另一名作《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者同样是用比拟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同样用一个“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联系起来;然而同中有异,异曲同工:一个是以银河比拟瀑布的飞流,一个是用彩虹写夕阳明灭的波光中双桥的倒影;一个着重在描绘其奔腾直下的气势,一个着重在显示其瑰丽变幻的色彩,两者所给予人们的美感也不一样,而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笔致的活泼空灵,则同样使人惊叹。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使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
我们不难想象,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视野里,他的观察是深刻的,细致的;而他的描写又是毫不粘滞的。他站得高,望得远,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用极端凝炼的形象语言,在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地透漏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他不仅写出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如果我们细心领会一下,就会发现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笔是丝丝入扣的。
这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只不过和开头二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北楼上”;这北楼是谢朓所建的,从登临到怀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一句怀念古人的话罢了。这里值得注意是“谁念”两个字。“怀谢公”的“怀”,是李白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自己“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
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当摇落秋风的时节,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宣城是他旧游之地,现在他又重来这里。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到谢朓,这不仅因为谢朓在宣城遗留下象叠嶂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因为谢朓对宣城有着和自己相同的情感。当李白独自在谢朓楼上临风眺望的时候,面对着谢朓所吟赏的山川,缅怀他平素所仰慕的这位前代诗人,虽然古今世隔,然而他们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这种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之感;正因为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当时复杂的情怀,又有谁能够理解呢?
(马茂元)
2、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原文及翻译
李绅《宿瓜州》诗词赏析:烟昏水郭津亭晚,回望金陵若动摇
文:枯木
《宿瓜州》
【唐】李绅
烟昏水郭津亭晚,回望金陵若动摇。
冲浦回风翻宿浪,照沙低月敛残潮。
柳经寒露看萧索,人改衰容自寂寥。
官冷旧谙唯旅馆,岁阴轻薄是凉飙。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三十五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历任右拾遗、翰林学士、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浙东观察使、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等职,开成年间入京拜相,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4年,位至三公。会昌六年(846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赠太尉,谥文肃。李绅去世后,被弹劾擅权恣威,滥杀良平,诏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
李绅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一方面参与新乐府运动,诗词体现百姓的辛苦;而且位高权重,和李德裕、元稹等结党相好,为唐后期“牛李党争”中李(德裕)党的重要人物,长期占据高位;一方面却刚愎自用,严厉刻酷,滥施淫威,生活奢华,著名的“司空见惯”成语就是出自李绅的奢侈,这在《新唐书》和《旧唐书》关于李绅的传记中都有记载。
李绅是唐朝著名的宰相诗人,最为知名的诗词当属《悯农》诗三首,其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是妇孺皆知的脍炙人口的启蒙诗。
虽然李绅的为官之道受人指摘,然而李绅才华横溢,艺术造诣也确实很高,诗词通俗易懂,平易浅显,见解深刻,因而受到千古传诵。这首《宿瓜州》是其律诗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首上品之作。
瓜州,在历史上有两个地方,一个是现今隶属甘肃省酒泉市的瓜州县,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时,为敦煌郡所辖,两晋沿袭汉制,隋置常乐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称瓜州。一个是现在的瓜洲镇,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最南端,属于今天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是历史文化名镇。《宿瓜州》中指的是第二个瓜洲镇。瓜州处于扬州市古运河下游与长江交汇处,在晋代就是出名的长江渡口,在唐代最为繁荣。
“烟昏水郭津亭晚,回望金陵若动摇。”,“金陵”并非指的是南京,而是指“金陵渡”,即江苏镇江的西津渡,在唐时曾叫“金陵渡”,金陵渡和瓜州古渡口遥遥相望。首联写景:诗人从金陵渡口前往瓜州,傍晚宿于瓜州古渡口,在渡口旁的亭子里回头远望,看到烟气笼罩着江面,水雾腾腾,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可以看到金陵渡,随着水汽飘摇,好像是金陵渡在摇动。
“冲浦回风翻宿浪,照沙低月敛残潮。”,颔联同样写景。江岸边旋风四起,潮水汹涌,不断冲刷着沙滩,月亮初升,照在沙滩上,随着夜深潮水慢慢退去,好像是月光在收敛着浪潮一样。此句用词巧妙,生动传神,用拟人化词语来形容潮水,独辟蹊径。
“柳经寒露看萧索,人改衰容自寂寥。”,颈联抒情。柳树在寒露来临后,柳叶凋零,草木枯黄,显得萧索冷落;而人们一旦进入老年,容貌变得沧桑衰颜,再加上是人在旅途,自然感到孤寂寥落。
“官冷旧谙唯旅馆,岁阴轻薄是凉飙。”,“官冷”指官场冷落;“旧谙”指过去早就知道;“岁阴”即“十二地支”,古代以干支纪年,这里岁阴指一年四季;“凉飙”指秋风,出自汉班婕妤《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飇夺炎热。”。尾联同样表达感慨:仕宦困顿,官场冷落,这是早已熟知的人之常情,现在唯有渡口的驿馆才能稍微温暖一下冰冷的身躯(可是谁又能体谅内心的寒意呢?),一年之中,最让人感到轻浅淡薄的就是秋风啊!
《宿瓜州》应当是李绅失意时候的作品,据猜测应该是在唐穆宗长庆年间,李党失势,李绅被放逐,贬为端州司马,途经瓜州所写的抒发怨气的诗文。诗人从金陵渡到瓜州渡口,秋风四起,树木凋零,萧索凄冷,江水烟雾弥漫,阴冷昏暗,联系到自己的仕途,因而发出“官冷旧谙”的感慨。
这正如笔者所言,境由心生,情随意转。同样的风景,在不同的诗人眼里,或者在诗人的不同境地,感触自然不同。此时李绅被放逐,不得志,看到江雾弥漫,秋风冷落,低月浅照,江潮不断,因而感到悲怆萧瑟、凄凉无奈,这是一种失落心理的真实写照。
该诗运用了几种修辞手法,有移觉、比喻、拟人等,措辞造句相当洗练精妙,一抛以往通俗易懂的诗词风格,变得比较晦涩周折,给人一种凄凉的艺术感受,艺术造诣颇高。依笔者鄙见,“烟昏水郭津亭晚,回望金陵若动摇。”当属佳作中的名句。
2019/10/19榆木斋
#2019生机大会##秋日好时光##精选频道#
本文关键词: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拼音版全文,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李白拼音版,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全诗翻译,秋登宣城谢脁北楼的译文,秋登宣城谢脁北楼表达的情感。这就是关于《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原文及翻译(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