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游戏人物关系图,权力的游戏人物关系图一张图(那些与真实历史连接的设定)
关于【权力的游戏人物关系图】,权力的游戏人物关系图一张图,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权力的游戏人物关系图:《权力的游戏》中,那些与真实历史连接的设定,你知道吗?
《权力的游戏》的前传影集《龙之家族》已经一段时间了!而回首本传的《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虽然这部剧最后第八季被批“烂尾”,但不得不说这剧还真的是像神一样的存在!
《权力的游戏》遵循着几个故事线发展,因此有多个情节和一个大型演员剧组。该剧设定于虚构的维斯特洛与厄斯索斯大陆上,其中一段有关维斯特洛与七个王国的铁王座的故事线是随着贵族朝代中联盟和冲突的脉络,一方面争夺王位,另一方争取独立。剧情另一面聚焦于该被废除的统治王朝中最后一个后裔,丹妮莉丝·坦格利安被流放并计划重夺王位;另一故事线则沿着守夜人,捍卫领土免受北方凶猛民族和传奇生物侵害的兄弟手足之情。
1. 五王之战 vs 玫瑰战争
“五王之战”是《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在“维斯特洛大陆”上最主要的剧情,在“龙家”坦格利安的王朝被推翻后,劳勃.拜拉席恩继位开启了新的王朝,但随着劳勃.拜拉席恩驾崩后,他的长子乔佛里.拜拉席恩、以及两个弟弟史坦尼斯.拜拉席恩、蓝礼.拜拉席恩都声称自己是“铁王座”的合法继承人;与此同时,“北境”的罗柏.史塔克与“铁群岛”的巴隆.葛雷乔伊也纷纷脱离“铁王座”的统治,自立为王;于是五大势力相互地征战自此开始,除了“谷地”和“多恩”,战火吞噬整个维斯特洛大陆,并带来了大范围的破坏……
“五王之战”其实是有历史原型的,真实历史原型“玫瑰战争”是发生在1455年至1487年间,主要是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驾崩后,他的两支后裔“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发生的长期征战,而其中许多战役也都与《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五王之战”的状态类似!
2. “疯王”伊里斯坦.格利安二世 vs 法国国王查理六世
前面提到“龙家”坦格利安的王朝被推翻后,劳勃.拜拉席恩继位开启了新的王朝,而坦格利安王朝的最后一位君王即人称“疯王”的伊里斯.坦格利安二世(即“龙妈”的父亲)。
伊里斯.坦格利安二世在统治初期,曾给国家带来了和平与希望,显得前途无量;但他逐渐变得反复无常,甚至陷入疯狂。
法国国王查理六世因为本身患有精神病的关系,真的被称为“疯王”,在他的统治下法兰西王国陷入一片混乱,贵族之间矛盾重重,各派系为争夺查理六世的摄政权混战不休。城市居民和农民由于恶劣的生存环境多次举行暴动。而查理六世于1422 年驾崩,当时正值“第一次英法百年战争”末期,两国交战结束后,英国刚好也陷入了自己的王权内战“玫瑰战争”……
3. 乔佛里 vs 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
乔佛里.拜拉席恩,公开身份是劳勃国王和瑟曦.兰尼斯特王后的长子及继承人,真实身份其实是舅舅詹姆.兰尼斯特与母亲瑟曦的乱伦私生子。在小说中,乔佛里被描述为一个暴躁自大而轻率的年轻统治者,经常做出冷血残酷的举动;在电视剧中,显示了他的野心和一些战略规划。
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是英国国王亨利六世的独生子,与乔佛里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例如他也被谣传并非亨利六世的亲生儿子,而是其母亲与亨利六世的堂叔通奸所生。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在年幼时就参战玫瑰战争的战役,1467 年米兰公国访问法国宫廷的大使如是描写爱德华:“他除了砍头和制造战争以外什么也不说”,其残酷的统治方式也与乔佛里相似,另外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年仅17岁英年早逝也与乔佛里相同;
唯一不同的是乔佛里是在婚礼上被毒死,但爱德华于1471年的蒂克斯伯里战役中阵亡,是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死在战场上的王储。
4. 瑟曦.兰尼斯特 vs “玫瑰王后”玛格丽特
既然到了乔佛里的原型是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那么就不得不提《权力的游戏》全剧最让人恨得牙痒痒的瑟曦.兰尼斯特,以及她的原型亨利六世的玛格丽特王后!
前面提到玛格丽特王后与瑟曦一样都有与人通奸的丑闻,而实际上玛格丽特王后是法国国王查理七世(“疯王”查理六世之子)的王后的侄女,当时正值“第一次英法百年战争”末期,为了停战,所以两国联姻,但殊不知这一嫁却马上被卷入英国的王位内战“玫瑰战争”中,所以人称“玫瑰王后”……而另外相似的是,《权力的游戏》中,在坦格利安王朝被推翻后,也是因为政治联姻的关系,所以瑟曦代表兰尼斯特家族嫁给年长的劳勃.拜拉席恩国王。
5. 血色婚礼 vs 黑色晚宴与“格伦科大屠杀”
“血色婚礼”发生在《权力的游戏》第三季第九集,前因是在“五王之战”最初期,佛雷家族站在史塔克军一边,向北境之王效忠,作为回报,罗柏.史塔克承诺将来会娶佛雷侯爵的其中一个女儿为王后,但罗柏为了爱情而背弃了他的誓言另外娶别人为王后,这被佛雷侯爵视为对自己和家族的侮辱;
之后佛雷家族开始往“铁王座”的势力靠拢,在罗柏.史塔克另外安排自己的舅舅与佛雷侯爵的女儿联姻的婚礼上,北境之王罗柏和他手下的3500 名将士大部分都被佛雷家族残忍屠杀……
发生在1440年的“黑色晚餐”和1692 年的“格伦科惨案”都是英国史上,发生在苏格兰的真实贵族屠杀“鸿门宴”。
6. 罗柏.史塔克vs 爱德华四世
罗柏.史塔克是“临冬城”公爵艾德史塔克的长子,艾德.史塔克是与劳勃.拜拉席恩共同推翻坦格利安王朝的老战友,劳勃后来成为了劳勃国王的“国王之手”(即御前首相),却在劳勃国王驾崩后的政治角逐中失败,被新继位的乔佛里斩首。
艾德.史塔克死后,罗柏.史塔克成为新的北境公爵、“临冬城之主”,后来甚至自立为“北境之王”。
而现实中,爱德华四世的父亲第三代约克公爵“约克的理查”,在玫瑰战争中战死,更准确来说是被俘虏后斩首,这也就是艾德.史塔克的原型,后来其子推翻亨利六世成为英国国王爱德华四世。而与罗柏史塔克相似的是,爱德华四世也是因为爱情而娶了曾有过一段婚姻的伊丽莎白·伍德维尔为王后。
7. 泰温.兰尼斯特 vs 爱德华一世
泰温.兰尼斯特是兰尼斯特家的大家长,是王后瑟曦、詹姆、“小恶魔”提利昂的父亲,同时也是“血色婚礼”佛雷家族背后真正的策划主谋。
泰温.兰尼斯特可以对照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爱德华一世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的长子,亨利三世被视为是懦弱的君王,甚至还曾在战争中战败被俘;泰温也是泰陀斯.兰尼斯特的长子,泰陀斯跟亨利三世一样是个软弱昏庸的统治者,也因此早期兰尼斯特在七大家族中地位也并不高,是在泰温当家后才振兴的。
泰温娶了自己的堂妹乔安娜.兰尼斯特为妻,爱德华一世也是娶了自己的表妹为王后。泰温虽然严肃冷酷,却极爱乔安娜,他结婚的那天露出了一生中仅有的笑,但乔安娜因为“小恶魔”生提利昂难产死后他就再也没有笑过,甚至极度厌恶这个侏儒症的小儿子。
8. 坦格利安家族 vs 托勒密王族
坦格利安家族并非维斯特洛的原住民,他们来自于东方厄斯索斯大陆瓦雷利亚的自由堡垒,因为拥有并驾驭龙的能力,被称为“征服者”的伊耿一世带着他的三只龙和军队,来到维斯特洛大陆,并统一了七大王国为一个大帝国,并统治维斯特洛近三百年之久!
为了保持血脉的纯正,坦格利安家族与维斯特洛其余的贵族家庭截然不同,他们遵循着“近亲通婚”的传统。征服维斯特洛大陆,开创了维斯特洛首个统一王朝的伊耿一世,就娶了自己的姐姐维桑尼亚与妹妹雷妮丝。
同样统治埃及近300年的“托勒密王族”也不是非洲的原生势力,而是来自希腊的马其顿帝国,托勒密王朝的第一代法老托勒密一世是亚历山大的好友兼部将,曾跟随大军一同远征波斯,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托勒密分到埃及成为他的领地。而后来的托勒密王族为保护家族血统的“纯粹性”,也以“近亲通婚”为传统。
9. 绝境长城 vs 哈德良长城
《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的原著作者乔治RR马丁在一次采访中承认“绝境长城l”的创作是他站在“哈德良长城”上时得到的灵感。哈德良长城是由罗马帝国第十四任皇帝哈德良兴建,是一条由石头和泥土构成的横断大不列颠岛的防御城墙,目的是为防御北部皮克特人Picts 反攻,保护已控制的不列颠岛的人民安全,哈德良长城的建立,同时也标志着罗马帝国扩张的最北界。
而绝境长城是一处坐落于七大王国极北地带、由冰雪筑成的巨大的防御工事,建造目的为了抵御野人与异鬼并守护王国。它从最西端的霜雪之牙山脉,一直延伸至最东端的海豹湾。
10. “龙妈”丹妮莉丝.坦格利安 vs 亨利七世
前面提到“五王之战”的历史原型是“玫瑰战争”,而整场“玫瑰战争”也正好涉及了五位英国国王,分别为亨利六世(对照劳勃.拜拉席恩)、爱德华四世(对照罗柏.史塔克)、爱德华五世、理查三世、亨利七世,而最后结束“玫瑰战争”的亨利七世则被认为是“龙妈”丹妮莉丝.坦格利安的历史原型。
在“疯王”伊里斯二世被推翻后,她和哥哥韦赛里斯被始终效忠坦格利安家族的人暗中送到了自由城邦“布拉佛斯”,开始了流亡的生活,最后丹妮莉丝征服了许多地方,并杀回维斯特洛大陆。
英国国王亨利七世是都铎王朝的第一任国王,也是结束长达30多年玫瑰战争的人;亨利七世的父亲在玫瑰战争中属于亨利六世一派,但后来战败被俘,所以亨利七世的母亲跟丹妮莉丝母亲一样,在逃亡中生下小孩,之后亨利七世流亡至法国,也是慢慢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势力,最后杀回英格兰。
在《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中有一个说法,“坦格利安不是疯狂就是伟大。”而按照原著前影集前期龙妈对应亨利七世的设定,很有可能龙妈是要“伟大”的,但因为乔治RR马丁的小说还没写完影集就硬要完结,而将龙妈发展成“疯狂”这种为了黑化而黑化的烂尾结局让大家很不能接受……所以现在就只能等原著真正的结局,才会知道到底是怎样了↓↓↓
2、权力的游戏人物关系图,权力的游戏人物关系图一张图
来源:温乎
温乎曰: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1
1889年正月,光绪皇帝有点懵逼。
年仅19虚岁、相当于高三学生的青春期少年,不得不陷入文山会海之中,并且娶一个不太漂亮又没感情的老婆。
没错,光绪亲政了。
但更懵逼的是,慈禧太后依然要训政。
按照大清礼法,小皇帝长大后就要走到第一线,太后再也没有理由垂帘听政,其间的分界线就是大婚。
1861年,咸丰皇帝去世后,慈禧联合慈安、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一举推翻顾命八大臣,掌握实际权力。
至此已经29年了。
29年的资本积累,哪里是能够说退就退的,不仅跟着混饭吃的大臣不愿意,慈禧也不愿意。
玩弄天下于股掌间的感觉,多美妙啊。
光绪亲政没几天,醇亲王带头给慈禧上书,求老太太再训政几年,说的十分诚恳,仿佛慈禧不训政的话,大清就完蛋了。
老太太看到人心所向,只好勉为其难:
“哎,年纪大了还要操心琐事,一点都不让人清净,一帮小坏蛋,都是你们逼我的。”
为了慈禧的训政大业,朝廷专门制定了《训政细则》,明文规定皇帝和太后的权限。
凡是需要皇帝主持的仪式,比如给优秀大臣颁奖、慰问退休老干部等等,都交给光绪出面。
其他的行政事务,则需要慈禧监督。
最重要的用人权和批阅奏折权,依然在慈禧的手中......老太太大权在握,不论拍马屁或者明哲保身,大家都满意了。
刚刚亲政的光绪皇帝,只能捏着鼻子接受。
其实也可以理解,光绪只是19岁的孩子,处理庞大的帝国事务,谁会放心啊。
就像普通人家的孩子,那个年纪连5万块钱都没见过,家长怎么可能放心把全家资产都交给他。
康熙够英明神武了吧,刚亲政还不是急吼吼的削藩,逼反吴三桂,如果平叛不成功的话,“刚愎自用”的评价是跑不掉的。
2年以后训政结束,局面也没有改变。
每天的日常事务,光绪都可以单独决定,但事后必须向慈禧汇报,军机处也会呈送前一天的简报,请老太太过目。
通过这种运作方式,没什么事情可以瞒过她。
而且慈禧可以向光绪下达命令,贯彻自己的意志,比如朝廷大臣的人选、重大事务的处理意见等等。
也就是说:
光绪皇帝是总经理,慈禧太后是董事长。
皇帝可以在第一线感受荣耀,但真正说了算的,依然是幕后的太后。假如皇帝敢呲牙,呵呵,一根指头就可以打倒你。
2
身处权力场,但凡手中有点资源,必然会吸引无数人来投靠,何况是大清帝国的皇帝呢。
光绪在处理政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所谓的“帝党”,他们希望帮助光绪争取实权,同时打通自己的上升通道。
这可是从龙之功,史书中最大的功劳。
这批人以帝师翁同龢为首,包括珍妃的堂兄志锐、文廷式、状元郎张骞等文人清流。
他们是朝廷的在野党,努力争取主流话语权。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满蒙亲贵、封疆大吏、汉族地主都紧密团结在慈禧的周围,组成实力庞大的“后党。”
他们占据最重要的官职,拥有一言九鼎的话语权,天下各地都是其党羽,任何事情只要“后党”说不行,那就真的不行。
一群大男人,为什么要匍匐在慈禧的裙下?
话从头说。
“辛酉政变”之后,同治皇帝只是小朋友,大清由慈禧、慈安、恭亲王组成权力铁三角。
由于政变中表现出来的心机和手腕,慈禧成为最重要的一极。
拥有高位就是拥有资源,再加上权谋手段,慈禧一点点抛出诱饵,逐渐培养了很多自己人。
后来慈安去世、甲申易枢,另外两极也倒下,放眼朝廷,已经没有人能和慈禧抗衡。
光绪亲政前,慈禧的权势扩张到极点。
当初不听话的都被打趴下了,留下来的都是听话的自己人,也就是说,慈禧代表了大部分官员的利益。
维护慈禧,就是维护自己。
而且多年从胜利走向胜利,所有人都见识到慈禧的狠辣,大家想投机之前,也要掂量掂量后果。
另外慈禧惯用拉一派、打一派的手段,只会制衡而不是亲自下场,比如李鸿章和清流对立、满洲大臣和汉族地主对立。
任何人想投机的话,很快会被另一派围攻,丝毫没有赢的机会。
反正没有胜算,不如躺在舒适区。
光绪的帝党想上位,简直是地狱难度,但是日本很快制造了机会,让帝党成员看到逆风翻盘的希望。
这就是甲午战争。
3
人们总是喜欢贴标签,什么帝党都是爱国的主战派,什么后党都是懦弱的卖国贼。
哪有这么简单的事。
有时候爱国和卖国、战与和都有明确的目的,或者说是一门生意。
光绪皇帝肯定是爱国的,他是皇帝,有明确的产权,江山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不可能不爱。
尤其是有人要入室抢劫。
1894年7月,日本分别从海陆方向进攻,朝鲜很快陷落,北洋水师也在不久后全军覆没。
当时的帝党和后党都是主战的,光绪为了保卫祖宗江山,慈禧为了能够好好过生日。
但后来北洋水师战败,日军攻入辽东半岛,慈禧太后转变立场,希望赶紧议和了事,关起门来继续过日子。
或者为了事情不继续恶化下去。
“议和”符合大多数官员的利益,打仗要死人要花钱,稍有不慎乌纱帽都保不住,甚至连累派系利益。
保持现有格局不变化,成为后党的基本诉求。
但是光绪的帝党是想求变化的,如果继续死水一潭,帝党成员这辈子都别想出头。
所以喽,产权意识和现实诉求,迫使光绪和帝党成员极力主战。
只要仗打赢了,什么都可以有。
这是光绪的理想照进现实。
操盘政治斗争的大佬,基本不会互相撕逼,而是通过推动某项政策来博弈,最终赢得政策的主导权,以及日常事务的话语权。
胜利的一方会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扩大战果,失败的一方往往日薄西山。
对日的战与和,就成为帝党和后党的博弈点。
按照光绪和帝党的设想,甲午战争是自己的立威之战,一旦获得成功,便可以掌握朝廷的话语权,再不济也能获得自由身。
就像康熙擒鳌拜一样。
再加上翁同龢和李鸿章有私仇,所以他们不停的催李鸿章出战,最好能把北洋的家底拼光,又把日本阻拦在国门之外。
在全民打鸡血的时候,后党不得不暂时退让。
但光绪和翁同龢不知道,北洋水师的装备已经落伍了,不论船速或者大炮,都和日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而大清的官僚体系也烂到家,贪污腐败、贪生怕死成为朝廷的顽疾。
日本在进攻朝鲜的时候,总指挥叶志超不停向朝廷要钱要粮,可日军攻入平壤时,却搜出价值1000万两白银的金锭和金砖,留下的粮食足够日军吃一个月。
朝廷各大官员在煤矿等企业都有股份。
他们宁愿把优质的五槽煤卖掉换钱,也不愿意卖给北洋水师,导致军舰只能使用劣质的八槽煤,航速只有设计航速的一半。
一处如此,处处如此。
从这方面来看,后党主和也不是单纯的卖国,他们都知道有多少家底,与其拼光,不如留着当花瓶看看。
光绪和帝党的夺权计划,遭遇遍地都是猪队友的囧境,随着战争失败,主战派的话语权再次削弱。
而主和的后党,再次成为朝廷的主心骨。
光绪VS慈禧的第一次交锋,失败。
甲午战争在权力斗争、家事不和、公报私仇的纠葛中落下帷幕,李鸿章在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赔款2.3亿两白银。
日本获得持续发展的巨额横财,大清则扯下同光中兴的遮羞布,暴露出丰满诱人的身躯。
在条约上签字用玉玺时,光绪皇帝“绕殿急步约时许,乃顿足流涕。”
这一刻,我相信光绪是为国而哭。
4
帝国的每一个角落都撒满落日余晖,只有权力的游戏越演越烈。
下一轮较量来自变法。
甲午战败之后,大清朝野都被日本震惊了,区区东瀛小国,居然可以干翻大清帝国,到底是怎么回事?
仔细研究之后,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日本变法了,看来大清也到不变不行的时候了。”
此时朝野已经取得变法的共识。
共识归共识,具体怎么操作、由谁主导......可是需要争夺一番的。
假如慈禧是皇帝、或者干脆没有慈禧,那么一切都不会有问题,所有事都有一个主心骨,可以按部就班的推下去。
问题就在于,朝廷是双头格局。
大象在草原吃的很开心,蚂蚁也想多吃一点,双方的矛盾基本不可调和,只能有一个胜利者。
没错,慈禧和光绪的关系很好,但前提是光绪愿意做傀儡,老太太不在以后才能接手家业。
只要慈禧活着一天,她就不愿意退位,后党成员也不愿意她退位。
多说一句,此时已经由不得慈禧了。
既然代表了那么多人的利益,生命已不是自己的,而是众多利益汇聚在一起的符号,想做什么也由不得自己,只能被众人推着向前走。
顺应人心时,慈禧是执刀人。
一旦不能顺应人心,慈禧就变成刀下鬼,就像后来的袁世凯。
戊戌变法和甲午战争一样,是光绪和慈禧、帝党和后党、政策和权力的斗争,他们为国家,也为自己。
变法的第一步是练兵。
1895底,袁世凯接替不熟悉军事的胡燏棻,正式在小站练兵,开启近代陆军的先河。
此时的袁世凯不知道,3年后,维新派想利用这支军队,让谭嗣同找他商议“围园劫后”的事情。
第二步则是更改制度。
经过甲午战争的惨败,上至朝廷下至民间,都对变法抱有极大兴趣,尤其是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等封疆大吏。
康梁只是其中之一罢了。
根据清史档案记载,光绪皇帝接见康有为的时间不过一刻钟,估计是北京话和粤语没法交流,根本没有所谓的两小时。
更谈不上康有为情绪激昂的描述变法大纲。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变法开启。
他们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发布100多道诏书,想要彻底颠覆大清帝国,迅速搭建好强大帝国的架子。
然而9月21日凌晨,慈禧突然从颐和园返回皇宫,限制了光绪的自由,紧接着便将光绪囚禁在瀛台,再次宣布训政。
这100多天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5
除了鼓励办企业、开放言路、建立国会等明面文章,我们一定要知道,水面下有怎样的暗流汹涌。
首先是掺沙子。
光绪提拔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人为四品官衔,参与新政,并且让宗人府保荐宗室成员。
他要干什么?
组建班底呗。
就像汉武帝成立内廷一样,把朝堂大权夺回自己的小圈子里来,让品级不高的人执掌大权。
光绪皇帝撇开老油条,提拔了一堆新手素人,是想组成自己主导的班底,一方面推进变法,另一方面增强话语权。
然后是裁撤部门。
那年7月,光绪下诏裁撤通政司、詹士府、大理寺、光禄寺等部门,把这些部门的职权划归内阁。
这只是朝廷的部门,地方还有一大批等着砍呢。
好家伙,这么多部门养活多少人啊,您一句话就全部砍掉,让全家老小喝西北风啊,工龄也不算,退休金也不发,到底要闹哪样啊。
给N 1的补助也好啊。
这些等待下岗的人,就成为讨厌变法的第一批人,他们到处拉横幅喊冤,迅速引起一股恐慌的风气。
众多吃瓜群众一看,嚯,变法就是要砸锅,原来大清帝国的食堂不开饭啦?
是可忍孰不可忍。
很多封疆大吏坐不住了,做了一辈子官,搞了一辈子政治,从没见过有人这么玩的,胡闹么不是,一点都不稳重。
最后是另立朝廷。
9月初,光绪想开懋勤殿,做为变法的统一指挥机构。看看名字就知道了,类似于唐朝的政事堂,聚集宰相等人员处理政务。
一旦懋勤殿成功建立起来,便会迅速成为大清新的权力中心,那么军机处、内阁的老同志就成为摆设。
老同志奋斗一辈子,却被年轻人嫌弃的要死。
“敢情皇帝是要把大家都踹开啊,不能忍不能忍,走,咱们找太后评理去。”
结果慈禧听说以后,立刻阻止。
光绪和帝党的戊戌变法,迅速把所有人都推向对立面,导致大家为了生存,不得不求慈禧充当代言人。
本来大家都蛮热心的。
皇帝要变法了,仿佛看到官位和银子唱歌跳舞的跑来,老同志们挺想上车,可变法却狠狠抽了他们一个耳光:
“原来我们才是变法的阻碍啊,嗨。”
说到底,年轻的光绪太把皇位当回事了。
他以为皇帝的圣旨有很大的分量,发到哪里都会严格执行,嗯,我是皇帝么,你们都是奴才而已。
他认为权力是自上而下的,有了职位必定有权力,其实权力是自下而上的,有了权力才有职位。
光绪把先后顺序搞混了。
身边有多少人、在朝廷有多少话语权、在宫门外有多少影响力......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权力,有了这些自然有职位。
而不是有了职位,顺便有了这些东西。
光绪皇帝本来就没多少嫡系和话语权,想通过推进变法迅速赢得权力,却忽视了自己的根基薄弱,妄图一口吃成胖子,只能嘣掉门牙。
他最好的办法是团结大多数,拉拢满洲亲贵和汉族地主,大家一起在变法的列车上吃香喝辣,然后各取所需。
既得利益者发现皇帝不是自己人,只好按捺上车的心,默默站在后党的队伍之中。
戊戌变法,真的是天下无人不后党。
如果说这些只是内部矛盾的话,慈禧还可以容忍:“年轻人嘛,总要多锻炼,边做边学,不碰钉子不成材。”
最大的麻烦来自康有为。
这个一辈子没做过官的乡间老书生,在变法期间去拜访了一个外国人——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哄骗康有为:“中国太落后啦,想进步只能追随强国,不如中日英美合并吧,考虑一下?”
康有为太想有为了,居然深信不疑。
他转头就上奏光绪,劝皇帝接见伊藤博文商议“合邦”的事,并且建议交出军事、政治、税务、外交等一切事务。
不知道光绪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只想说:“我信你个鬼,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
这件事太惊悚了,有人专门去颐和园告诉慈禧,老太太马上坐不住,连夜赶回皇宫。
此时的光绪还没有被废。
估计慈禧还有扶上马送一程的想法,只是担心光绪做的太过分,回到皇宫亲自监督,有什么事情也可以兜底。
然后轮到袁世凯出场。
光绪之前不是召见过袁世凯么,见见面聊聊天,试图把袁世凯培养成自己人,掌握一支可用的军事力量。
结果谭嗣同也私下拜访袁世凯,撺掇他起兵勤王,包围颐和园以及杀荣禄,袁世凯听完没说什么就回天津了。
直到慈禧回到皇宫以后,袁世凯害怕了。
万一他们把这事说出去怎么办,一身道行就算废了,那还不如先下手为强,活下来最要紧。
于是才有袁世凯告密的桥段。
这是压倒光绪的最后一根稻草,进一步触碰到慈禧的底线,什么都别说了,瀛台的房子不错,已经给皇帝开好了。
这个话题之前聊过,详见《光绪之死》。
至此“百日维新”结束。
6
胡思敬在《国闻备乘》中说:“光绪元年至十八年为兄弟不和时代,自十八年至三十四年为母子夫妇不和时代。”
光绪18年,是1892年。
自从正式亲政以后,光绪有了所谓的“帝党”,就产生了母子不和,终其一生也没有改观。
慈禧不想退也退不了,光绪想上位又上不去,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就在母子不和之中草草结束。
光绪不是白莲花,慈禧也不是老巫婆。
身处纷乱的时局,个人能做的选择其实不多,往往是被身边的人推着向前走,最后的结局或许早已决定了。
都是时势使然啊。
本文关键词:权力的游戏人物关系图超清,权力的游戏人物关系图表,权力的游戏人物关系图 清晰,权力的游戏人物关系图谱,权力的游戏人物关系图无剧透。这就是关于《权力的游戏人物关系图,权力的游戏人物关系图一张图(那些与真实历史连接的设定)》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