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诺贝尔奖历史,100万亿奖金的搞笑诺贝尔奖
关于【搞笑诺贝尔奖历史】,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搞笑诺贝尔奖历史:100万亿奖金的搞笑诺贝尔奖,今年得主:五个中国人
——津巴布韦币
当然,也简单给大家换算一下……
100万亿,分给10个获奖者,每人10亿:10万亿津巴布韦币的钞票,大约相当于4美元。
但因为2009年津巴布韦停止使用本国货币,这可怜巴巴的10万亿……还是仿造的假钞!
咳。
就像搞笑诺贝尔的宗旨一样——“让人发笑,然后思考。”
今年是搞笑诺贝尔奖的第三十届,却也是不同寻常的一年:颁奖大会没有在哈佛大学的桑德斯剧院进行,而改为了线上。
举办方提前制作好了精美的动画,把每年的纸飞机传统改成了参与者的视频——
形式虽然改变,内容依然精彩!
今年的搞笑诺奖主题是:Bugs
所有获奖者,都会获得一个“奖杯”需要自己打印组装的六面盒!
五面都印着各种各样的“bugs”——跳蚤、蟑螂、计算机bug、诺如病毒、和甲壳虫轿车……
还有一面,是粘贴指南。
不过,当我们看到这些稀奇古怪的研究时,还是要由衷的感慨一句——
他们值得。
诺贝尔声学奖
吸了氦气的鳄鱼也会发出高亢的搞笑声音
我们都知道,人类吸入氦气之后,声音会变得又尖又细,就像是搞笑视频中的配音一样。
因为,人在说话的时候,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本身并不大,而是靠着声道共振才让听众得以听到。
但在吸入氦气之后,密度很小氦气的存在,让声速增加。震动频率不一样,人们听到的声音也会变得完全不同。
而鳄鱼,也是一个十分喜欢吼叫的动物。
科学家雇佣了一只特别喜欢吼叫的中国扬子鳄,并将其放入氦气氧气混合的密闭空间,混合气体能让它们正常呼吸。
而后,科学家开始放录音,诱导鳄鱼也开始吼叫。
嗯。
鳄鱼的声音也和人类一样变尖了。
而这个实验的意义?
证明鳄鱼也有声道共振,它们会利用声音在发情期判断其他鳄鱼的体型……
诺贝尔心理学奖
我们可以通过眉毛判断一个人是否自恋
有些人明明那么普通,却那么自恋。
在心理学家论文的导言中,他们写道:自恋者最初看起来迷人而诱人,但交往起来却往往带来十分负面的效应,所以,识别和避免自恋者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事情。
但很多人,明明还没有过任何交流,却一眼觉得他是个自恋者,所以,心理学家想知道:我们是通过什么部位,判断出一个人是否自恋的呢?
他们招募了39名大学生摆出中性表情拍照,并且填写了调查表,确定他们是否自恋。
在一系列研究后,他们得出了结论:
眉毛是面部最富表现力的特征之一。
在颁奖的时候,科学家特意,把自己的眉毛也遮了起来……
谁都不可以猜测我是不是自恋人▼
诺贝尔和平奖
印巴关系紧张时
外交官:凌晨3点,按完门铃就跑。
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很紧张,但2018年情况特别严肃,头两个月就有434次交火。
我们想象的国家对抗:高风险的谈判、互放间谍,核威胁……
实际上的国家对抗:
半夜3点,切断对方水电、狂按对方门铃,按完就跑。
2018年,印巴双方都抱怨自己驻对方的大使馆是这种小学生行为虐待的受害者。
这次的获奖者,是印度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
不过,两方都拒绝到达颁奖现场……
诺贝尔物理学奖
蚯蚓也可以醉酒蹦迪
自然界也有高频率振动的时候——遇到地震的时候,蚯蚓会如何行动?
作为一个身体内部充满液体的直线动物,在地震时,它们会变成波浪线动物吗?
它们会跟着地震一起摇晃吗?
科学家把蚯蚓用20%的酒精麻醉了一下,让它平平躺下,不要乱动。
而后,在塑料板上来一点上下振动的正弦波。
实验证明,蚯蚓会以法拉第波震动!
蚯蚓:我啥也不知道,突然就喝醉了,突然就开始跟着音乐蹦迪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
贫富差距越大,人们越喜欢接吻
接吻几乎可以算是普世文化了,在表达爱意的行为上,接吻一直十分重要。
然而……
科学家根据过敏健康状况、GDP、相对财富,测试了六大洲13个国家的受访者对于接吻拥抱等互动关系的态度。
结果证明:
收入不平等与接吻的相关关系,是与拥抱的五倍以上!
当贫富差距明显,人们就倾向于用亲亲维护关系稳定。
(づ ̄3 ̄)づ╭❤~
诺贝尔管理学奖
雇凶杀人层层外包,200万到杀手变10万
杀手:我选择不杀
首先,恭喜这次获得诺贝尔管理学奖的五位中国人!
虽然最后获奖者不愿意领奖,但是他们的行为,已经让全世界人民为之惊叹……
故事是这样的:
2014年,大哥找到二哥,要用200万杀一个人。
二哥找到三哥,200万变100万。
三哥找到四哥,100万变27万。
四哥找到五哥,27万变20万。
五哥找到杀手:给你10万,帮我杀个人。
(图源:南国早报新媒体中心)
杀手:就10万啊?这太亏了。
他找到被暗杀的对象:要不你小子跟我合作一下,配合照两张照片,然后躲一躲。
被暗杀对象同意了,但是他三个月后报了警。
最后,从大哥一直到杀手,都被判进了监狱……
非常具有管理学意义了。
诺贝尔昆虫学奖
昆虫学家也怕蜘蛛
科学家发现,自己的同事明明也是昆虫学家,每日与虫子相伴。
但是!
有一天午餐的时候,他拿出一只密封在袋子里的活的棕色蜘蛛:
五秒后,同事原地消失。
另外,他在野外工作的时候,同事还会警告他。
“不要过去,那里有蜘蛛。”
他拧开蜘蛛的盖子,同事尖叫着跳走,就像是蜘蛛要杀了他一样……
所以,这位科学家的研究方向,从研究“昆虫”变为了研究“昆虫学家”。
为啥都是昆虫学家了,还会害怕蜘蛛呢………………
诺贝尔医学奖
“吧唧嘴恐惧症”
2013年,三个患者因为听到别人吧唧嘴要疯了,被送到强迫症研究中心。
而医学奖得主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精神类疾病:恐音症。
就像是讨厌指甲划过黑板的声音一样,有些人一听到别人咀嚼就会出奇暴躁、感到崩溃。
他们研究了42位恐音症患者,发现触发的声音都是人为产生的。
比如81%的患者讨厌吧唧嘴,64%的人讨厌别人呼吸困难时粗重的鼻音,59%的人讨厌键盘打字声。
所以有可能是讨厌人类而已。
顺带一提,他们提出了解决方案。
如果别人吧唧嘴实在让你要当场发疯的话,尝试一下把吧唧嘴的声音想象成鞋子走在湿哒哒的泥土上的泥巴声,也许会好一点。
诺贝尔医学教育奖
疫情中,政客比医生更能影响到人们的生死
获奖者:巴西、英国、印度、墨西哥、白俄罗斯、美国、土耳其、俄罗斯和土库曼斯坦的国家领导人(从左到右,不分顺序)
恭喜各位领导人,虽然他们都没有出席这次的颁奖典礼,但相信他们获得奖项也会感到荣幸。
毕竟,这是对他们制定的灾难性政策的一种肯定——足够灾难,甚至导致全球50多万人死亡。
诺贝尔医学教育奖:学医救不了地球人。
诺贝尔材料科学奖
冰屎刀切不了东西
外国有个传说:一个因纽特人被家人抢走了工具,自己被困在风雪。
于是他用自己的粪便做成刀,用刀杀死狗,用狗的尸体做成雪橇,并且让另一只狗拉着他走出风雪。
这次的科学家,从高中开始就迷恋这个因纽特人的传说。
所以,他真的用了八天的时间模仿因纽特人的饮食,并且把自己的大便冷冻起来,做成刀具。
实验证明——不行。
刀子融化了,并且在猪皮上面留下了便便的痕迹。
科学家:戒骄戒躁、不气不馁,未来会尝试在更低温度下的冰屎刀。
这些研究,一个个也是沙雕中透露着严肃了……
在疫情之中,虽然没有在哈佛大学的礼堂举行,但今年的颁奖典礼,却更加有新意。
可以看出来,大家是真的很爱这个搞笑诺贝尔奖了。
2、搞笑诺贝尔奖历史,搞笑诺贝尔奖的英国科学者们
搞笑诺贝尔奖是对诺贝尔奖的有趣模仿,参与者当然也是科研学者,评委中不乏真正的诺奖得主,希望可以选出“貌似令人发笑,实则发人深省”的研究。
1997年搞笑昆虫奖:一只虫子撞到车窗上会留下痕迹。
2015年搞笑数学奖:历史记载摩洛哥皇帝30年生888个孩子,论证方法:若每天与后宫佳丽行房0.83~1.43次,就能成立。
2016年搞笑诺贝尔医学奖:左边身体痒就对着镜子挠身体右边,会发现不怎么痒了,反之亦然。(仔细想想是不是搞反了?但还是有很多人尝试后哈哈大笑)。
这些冷幽默让人哭笑不得,但是他们还不属于英国学者研究的结果,英国人都在研究什么?
喝酒可以产生不同的情绪,喝啤酒和白酒心情完全不同;
婚姻关系可以保持心脏的健康;
驾照通过率和智商成反比;
这些更加堵心的研究体现出英国学者的“学术性”,而这个民族也成了搞笑诺贝尔获奖大户,为什么研究这些奇怪的学术?这可以从英国国内的学术环境一探究竟。
一、成熟的期刊杂志文化英国在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宣传刊物历史悠久,很多已经是百年老号。
《泰晤士报》(Times)18世纪末创刊;
《观察家报》( The Observer)1791年创刊(1976年后几次易手);
《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1843年创刊;
《柳叶刀》(The Lancet)创刊于1823年;
《自然》 (Nature) 创刊于1869年等等。
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运作平台,它对人们和受众的吸附力非常强,也在潜意识中形成了标杆的形象。
但凡是在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物,亦或搞创作、搞研究的人群,能登上这些百年期刊是无上的荣耀。
《自然》 (Nature)
二、大学教育文化背景
牛津和剑桥是世界公认的高等学府,牛津大主教约翰·纽曼在他的讲演集《大学的理念》解释了学院制的重要性,他一直秉承训练和塑造的理念,一个年轻人来到学院,最重要的是承担起前人的担子,而学院要做的就是开阔年轻人的视野,让他们成为对全人类有有益的人群,最起码是对社会用贡献的人,能够名垂青史当然更好!
剑桥
更重要的是教授会定期与学生组织交流会,希望他们真正理解社会,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此外,剑桥一学年分为三学期(美国也类似,区别只是假期的间隔)。剑桥的三个学期分别是10月~12月的秋学期(米迦勒学期),1月~3月的春季期,4月~6月的复活节学期。
除了这些时间以外,学生们的事情就是听讲座、和导师做实验、做研究以及大作业和考试复习。
这些假期做实验和研究的过程,熏陶和培养了剑桥及牛津学生的探索精神,他们都会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引以为荣。
牛津
三、贵族文化传统亚洲很多豪门世家想尽办法将孩子送到英国的私立学校,希望把他们培养成真正的贵族。
但是传统意义上的英国贵族精神远非极尽奢侈与权势,而是推崇英勇、正义的高贵人格,这与学院教育的初衷不谋而合。
非贵族身份的平民,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获得更多的名望也是另一条出路,英伦文化独特的贵族精神,一直流淌在这个古老国家的血脉里。
以上三个主要原因,促使英国学者的研究发生了“形变”:
第一要素就是标新立异;
第二是最小代价,“单点”攻破;
第三是快速论证,而统计方法并不严格。
尤其是第三点,变成了研究方向和结论时而荒唐的原因。
人的因素以外,英国社会也有相应的框架配合
在英国有一个资助项目叫“卓越研究框架”,其资助标准是学者能否将成果登陆到《自然》或者美国的《科学》期刊。
另外,如果某个人搞怪出了名堂,就会被称为“英国怪人”,这种怪人文化受到了社会的包容,所以大家也不会被舆论所左右。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了日本文化,这两个国家都是“搞笑诺贝尔奖”的最大获益者。
日本教授研究"香蕉有多滑"摘得搞笑诺贝尔奖
意想不到的结果:更多俄罗斯人被戳中笑点,成为了英国学术界的“宣传者”众所周知,俄罗斯人的性格鲜明,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纯粹”。这个自尊心极强的“战斗民族”,在生活中的性格表现却是那么简单爽朗。
很多接触过俄罗斯民族的人发现他们性情比较急躁,总是感觉没有什么耐性;
在文明礼貌方面极为讲究,外人要是在排队的时候加塞,可能会引火上身,他们认为不按规矩就是被人看不起的;
另外处理问题的方式比较极端,如果你出门不带帽子被别人感觉你冷,就会强行出手相助。如果你是路痴,遇到一个非要把你送到目的地的人也很正常。说道俄罗斯人喜欢高度酒精饮品,打架斗殴的事我们就不展开了,各位可以在网上看到很多。
俄罗斯人还有非常讲究卫生、文化底蕴深厚等特点,大多数人都会至少两种语言。
笔者一个朋友在俄罗斯邂逅一位兄弟,这位俄罗斯兄弟建议他多交几个外国女友,不然错过有点可惜,这样的朋友是否太热情好客了?
战斗民族总体表现出来的风格就是慷慨,喜怒分明,想到就去做,如果你摊上了热情的人,不给他帮忙的机会也不是什么好事。
俄罗斯人的全民幽默感直爽的民族与生俱来的幽默感是外露且坦率的,性格是的黑白分明自然就会有很多的“弱点”和“漏洞”,因为他们的性格很粗粝。
粗粝的幽默方式也多半带着自嘲,这种善意的幽默更能让人们接受。
为了测试汽车的封闭效果,日本人会说:“晚上放进一只猫,如果第二天它死了,就说明密闭性好!”
俄罗斯工人说:“晚上放进一只猫,如果第二天它还在车里,就说明密闭性好!”将大大咧咧的性格用自嘲的方式表达出来,也让人觉得很可爱。
全民上下都是段子手,要是找一位代表人物也当属普京。
关于对乌克兰天然气涨价问题,普京说:“你去德国任何一家店,说免费给我辆奔驰,谁会卖给你。那为什么我们要半价销售?”
有个俄罗斯人通过电话问普京:“是不是因为一个地方而要绞死萨卡什维利?”普京反问:“怎么是一个地方?”
当自嘲的幽默感遇上脑壳疼的研究大坑我们相信在任何一个有关诺贝尔研究的科学成果都有一定的根据,但研究结果让较真直率的俄罗斯人看到,最后发现只是博人一笑又缺乏立论,不和你较真才怪。
你挑战我的智商,竟然还那么一本正经!从很多年前俄罗斯人就开始编排以“英国科学家”为开头的文章与笑话,这也导致了俄罗斯成为英国科学家研究结果的消费大国。
这些文章诸如:
英国科学家发现山羊可以识别人的情绪;
英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从墙里走出去的方法,这个东西叫做“门”;
英国科学家算出了灰姑娘鞋跟的高度;
英国科学家发现,生日过得越多,证明寿命越长……
当然也其他说法,比如有人背后故意推广了各种笑料,达到贬低英国学者的效果,以防止他们找到证据,将被毒死的特工和克里姆林宫扯上关系,这个无从考证。
不管怎样现在英国科学家已经成了俄罗斯全民的“梗”,当地也出现了《英国科学家》的流行歌,以及“英国科学家”连锁咖啡店等等。
看热闹不嫌事大,热闹背后的体会值得思考为什么现在的科学研究越来越难出现大的成果,当今世界的研究学者水平参差不齐,而且竞争越发激烈,如果不能在短时间获得突破性成果,可能远远被抛在后面。
上个世纪的科学家大都以整套体系的知识理论,来颠覆世界对科学的认知(比如相对论),而今的研究者更擅长单点突破,甚至是一个很细微的研究领域不断深入下去,理论框架都是前人的果实。
现在的学者有更强的功利心,再加上英国人特有的文化气质,他们的思维已经转变到求新、求异,更有博人眼球的味道。
“为科学而奋斗”慢慢演变成了为声望而研究,为经费而研究,将严肃的科学研究演变成了生存策略。
换个角度,对于科学研究和科学氛围来讲,英国和日本倒是给出了包容的态度,他们可以在不考虑“为人类而奋斗”的基调上,填补着细沙一样的小空白,貌似搞笑的研究成果,说不定在架构大的科研过程中,扮演“子模块”的角色也不好说。
这种平常心还是值得肯定的,总体来讲更丰富的科研氛围也是孕育新的思维方式的土壤,看他怎么运用了。
近些年来,我们也有了自己的搞笑奖,其中一个被称为“菠萝科学奖”,这些有地域色彩的研究也让我们捧腹大笑,诸如:
“数钱可以减轻疼痛”;
“我们识别老板的脸更快”;
“棒棒糖舔多少下可以舔完”;
“结婚份子钱公式”……
这是不是也算和世界接轨的一种现象呢,对这个问题朋友们怎么看?
本文关键词:历届搞笑诺贝尔,搞笑诺贝尔奖2017,搞笑诺贝尔奖历年,搞笑诺贝尔奖得主,搞笑诺贝尔奖历史小说。这就是关于《搞笑诺贝尔奖历史,100万亿奖金的搞笑诺贝尔奖》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