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稿>正文

清朝名臣故事,曾李之才一世之雄

04-19 互联网 未知 投稿

关于【清朝名臣故事】,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清朝名臣故事:清朝中兴四大名臣谁最厉害?曾李之才一世之雄,唯左公卓尔不群

引言:

晚清四大名臣。

论做人,曾国藩绝对当属第一,流传下来的《曾国藩家书》被无数人奉为圭臬,勤学不缀。

论背锅,李鸿章当是卓绝古今,签署了无数的条约,补了无数的锅盖,成就了满身的骂名。

论治业,张之洞堪为栋梁之才,武大南大华农因他而起,汉阳铁厂兵工厂等也是他所创建。

这三人,可谓各有千秋,皆为一世之雄。

但,也仅仅一世之雄而已,在左宗棠面前,他们都稍逊一筹。

今日,曾国藩的中兴之功在历史渐进中已然不值一提。

今日,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后早已烟消云散。

今日,张之洞的文成武德励志耕耘还在湘湖大地回响。

而左宗棠的历史地位,仅用一件事就足以盖过他们全部,因为他收复新疆的伟业,是足可比肩先贤张骞、卫青、班超等人的事迹。

清朝名臣故事,曾李之才一世之雄

(左宗棠雕像)

一:关于学历的执念。

在清朝末年,确切地说,左宗棠的光辉比不上曾国藩、李鸿章这两人。

但若要问才华智慧,左宗棠绝对是当时最顶尖的人才。

情商不高的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将情商和学历的价值降低到了零,这在中国政坛上,无疑是罕见而又稀有的。

曾国藩是老练的中庸者,李鸿章也是精于人事的政客。

唯有这左宗棠,论学历仅仅举人出生,却成就了惊天的功业!|

要知道,在那个看重科举的时代,按左宗棠的功名,他就是一个县令或者道台到顶了。

连续三年考进士都不中的左宗棠,在当了巡抚幕僚之后,依旧不忘科举,上京赶考。

可见这左宗棠还是有科举之心的,这在后续成了他的执念,以至于听闻消息的咸丰帝都说:左宗棠何必以科名为重。

但这份执念,在左宗棠心中从未消退。

公元1874年,年逾62岁的左公,突然给朝廷上折子说:老板,把我给免职了吧,我要来北京参加科举会试。

这话一说完,让主持朝政的慈安、慈禧两个皇太后都蒙圈了。

他们蒙圈的原因很简单,那时候的左宗棠可不是一般大员,而是官拜陕甘总督的封疆大吏,正在筹措收复新疆的能臣猛将。

这能臣兄,猛将爷突然要撂挑子不干,说要进京赶考,这话语中的言外之意,人精慈禧太后如何不懂?

心中透亮的两宫太后立马颁下谕旨:特赐左宗棠同进士出身,升东阁大学士。

牛人确实不问学历,但偏执的人心有执念,就会念念不忘这学历问题。

一个以退为进,让左宗棠最高学历从举人毕业变成了进士及第。

为了这一天,左宗棠等了四十年。

清朝名臣故事,曾李之才一世之雄

(科举的执念)

二:偏执和脾气。

有执念的人都有点偏执,而偏执的人,脾气往往很大。

这点上,左宗棠用性格诠释了何谓湖南骡子,用才华诠释了何谓眼高于顶。

这性格特征,在他后续飞黄腾达直抵军机处之后都没改过。

受不了左宗棠脾气的恭亲王心腹宝鋆,就曾说左宗棠是:一团茅草。

又臭又硬左宗棠,还是个不屑于政客伪装的人,面对自己欣赏的人,就发自内心地夸奖。

比如和他关系莫逆的林则徐,就是左宗棠欣赏的人,他佩服林则徐佩服的五体投地,称呼林则徐为天人,不属尘世间。

除了不屑于伪装的言语之外,左宗棠的文采和气魄也是一等一的。

他曾经写过一副迎接陶澍归乡的对联。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而归。

这陶澍可是道光朝的名臣,要不是他担任两江总督时的开明帮扶,那有林则徐、魏源、贺长龄、胡林翼、包世臣等人的表现空间。

作为晚清经世致用学问的代表人物,陶澍和左宗棠可谓相得益彰,堪为忘年交。

只不过这忘年交,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差点失之交臂。

受托写完這幅对联之后,左宗棠并未将这件事放在心上。

反而是在馆舍之中看到這幅对联的陶澍,看过之后大为欣赏,得知是一个书院山长所写之后,陶澍立马请知县务必将左宗棠请来一叙。

知县哪敢怠慢,立马去找左宗棠,说是陶宫保相邀。

谁知左宗棠面对这邀约,牛气的说:他作他的总督,我作我的山长,想见我,何不亲来看我呢?我又无求于他,为何要我去见。

眼见劝说无用,知县只能回去复命!

一看左宗棠如此态度,雅量宽宏的陶澍决定亲自前往面见左宗棠。

清朝名臣故事,曾李之才一世之雄

(陶澍雕像)

那个时候的他们,一个是两江总督封建大吏,一个是落榜举子书院山长。

这地位可谓天差地别,但左宗棠丝毫没有胆怯,反而谈笑如故,挥洒自如。

两人一见如故后,谈得特别投机,一直聊了一整晚,一次交往就成忘年交。

后来,这陶澍更是主动提出,让自己的独生子陶桄年跟左宗棠的五岁女儿接亲。

这件事虽被左宗棠婉拒(九年后两人依旧成婚了),可陶澍的识人之明和左宗棠不睦权贵的牛脾气,算得上相得益彰。

牛脾气的左宗棠,对欣赏的人赞誉有加,对志同道合者也是分外有礼,但对其他人那就毫不客气了,为此,他还差点被杀。

左宗棠人到中年,才初入职场成为巡抚骆秉章的幕僚,在成为骆秉章幕僚后,这个幕僚的脾气比巡抚还大,不仅脾气大,只要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还经常替巡抚骆秉章上奏折。

弄得老板骆秉章又气又爱,当时不少湖南人都戏称左宗棠为“左都御史”,意思是左宗棠的权利比老板骆秉章还大。

后来这坏脾气,终于让他得罪了满洲权贵,这群人开始告状上书,言之凿凿要杀左宗棠。

皇帝动心了,但架不住救左宗棠的人更多啊。

从地方大员曾国藩、胡林翼、郭嵩焘,到中枢大臣肃顺、潘祖荫,一个个都为左宗棠说好话,他们让左宗棠躲过了一场危机。

后世人常常说曾国藩和左宗棠有龌鹾。

但,曾国藩对这些其实是不以为意的,反而多次用语言调侃这事,遇见左宗棠有难处还经常出手帮助。这表面看是曾国藩惜才爱才,实质上看,是曾国藩敬畏左宗棠之才而已。

两人其实也算互相欣赏,曾国藩死后左宗棠曾说自己不如曾国藩。

这话对于牛人牛脾气的左宗棠而言,无疑是殊为难得的。

清朝名臣故事,曾李之才一世之雄

(抬棺出征左宗棠)

三:收复新疆,撅劲的体现。

低学历,低情商,牛脾气,超人一等的执念,成了左宗棠的标签,也成就了他实现收复新疆的伟业。

没有这样的脾气和执念,今日西部会如何就未可知了。

1875年时,左宗棠率军出关,抬着棺材的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要知道那个时候的新疆,内有阿古柏叛乱,外有沙皇俄国影响,俄国人占据了伊犁。

无数人都担忧左宗棠的安危,并且说此行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按照李鸿章的说法就是:岂料新疆必可复也?复之必可守耶?此何异盲人坐屋内说瞎话。

除了李鸿章之外,左宗棠的好友沈葆桢也表达了反对,曾纪泽、郭嵩焘也经常劝说左宗棠。

可功成名就的左宗棠,并没有因此而胆怯。

那一刻的他,比急流勇退的曾国藩,患得患失的李鸿章,多了一份坚持和理想。

收复新疆的难度,财政困境是其一,国际局势是其二,国内掣肘是其三。

面对财政困境,左宗棠用一己之力在胡雪岩配合之下找洋人借贷,弄了近千万两的军费,整个仗打下来花了五千万两军费,其中五分之一都是借的。

这让他在战后深受清高的士大夫指责,说他好大喜功。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他毫不畏惧,举兵西进时候,从不胆怯,用勇气和胆魄,表达自己的态度,完成了收复新疆的任务。

面对国内掣肘,他和李鸿章来了一场大辩论,终于让清政府知晓了孰轻孰重。

撅劲的体现,在收复新疆那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清朝名臣故事,曾李之才一世之雄

(洋务派)

四:办洋务,他也是认真的。

今日中国有两个企业,一个技工贸的华为,一个贸工技的联想,他们一个主张自主研发为核心,一个主张赚钱是第一要务,结果一个成了中华之光,一个成了买办头子。

清朝洋务运动的时候,也有这样的路线之争。

有人说,一定要掌握自主核心技术,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就是左宗棠,为此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借不如雇,雇不如买,买不如自造。

借的永远不是自己的,雇的永远是外人,只有自己造出来的,才是自己的。

而这个观点的另一面就是依托外人,这个代表人物就是李鸿章。

他们两人在收复新疆问题上争锋相对,在洋务运动如何干的问题上也意见相左。

但孰是孰非,历史自有公论。

尾声:

今日回看,晚清四大名臣各有功业,各有特色,但若要说最值得欣赏的无疑还是左宗棠。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

有人是一时之才,有人是万世之雄,有人是全局之雄,有人是一隅之才。

这就是区别吧?

2、清朝名臣故事,清朝牛人短故事

王麓/文

清朝名臣故事,曾李之才一世之雄

张好古的故事当然是虚构出来的,但在清朝,却发生了一件跟张好古相似的真实故事

机缘巧合

有个叫刘玉书的人,生性迟钝,脑子不开窍,小时候读书,每天教他10个字,一天下来忘了八九个。

父亲很着急,儿子笨成这个样子,今后咋得了哦!就花钱给他捐了一个杂职候补,希望有一天能捡个差事混口饭吃。

等了20年,刘玉书终于得到了广东某地巡检的职务。

按照清朝的制度,候选的官员级别低的,不用进宫谢恩,在午门外谢恩即可。但在午门谢恩的做法,已经很久没有实行了。

刘玉书虽然笨,但他心眼实在,举止庄重,走路规行矩步,说话时半天憋不出一句话。

刘玉书以前听说过午门谢恩的事情,他得到职务后第二天一大早,就穿戴好朝服朝冠,恭恭敬敬地到午门外行三跪九叩的谢恩礼。

当时下着大雨,刘玉书仍一丝不苟地跪拜着。这一幕,被赶去军机处值班的某亲王看到了。

亲王大为诧异,让随从去问是谁,刘玉书恭敬地回答说:“新选广东某司巡检刘玉书叩谢天恩。”

亲王到了朝房,遇到刚进京来觐见皇帝的两广总督。亲王想把看到刘玉书的事情当做笑话告诉总督:“你那里某县某司巡检刘玉书……”

话刚说几个字,太监就喊皇上召见亲王。亲王打住话头,去见皇帝了,也没再与总督谋面。

总督回到广州,刘玉书到省城报到。总督看到他的名字,想起亲王专门给他提到这个名字,对刘玉书特别和蔼,叫刘玉书代为问候亲王好。刘玉书讷言,唯唯诺诺应承着。

一年不到,刘玉书被任命兼管附近某厘金局,捞了一大笔。

清朝名臣故事,曾李之才一世之雄

不久,刘玉书因公事拜见总督,总督说,你的职务太小了,为何不捐资升升官呢?

刘玉书嗯嗯嗯地应承着,很快因捐资升为知县。他又不断捐资,不断升官,居然升为候补道台。

按规定要进京觐见皇帝。行前,总督准备了土特产并书信,叫他带给亲王。

亲王早就把多年前刘玉书的事情忘了。总督一直以为刘玉书是亲王的关系户,在信说刘玉书心地忠厚,才干优异,已保荐为候补道台等。

亲王看得莫名其妙,认为刘玉书是总督的关系户。恰好有个道台的位置空缺,皇帝问谁能胜任,亲王一时间想不起别的人,就只记得刘玉书这个名字。

于是,刘玉书当上了道台。

犯忌

湖南有一个大领导,姓名中带“申”字。他最讨厌别人别人在他面前提到“申”字,所以手下人汇报工作时,都很注意避开这个字。

一天,有个李知县来见他。这个李知县并不知道领导有“申”字的忌讳。

领导问李知县:“那个案子咋样了?”

李知县说:“已经申报知府大人了。”

领导听到“申”字,心中很不痛快:“你不用‘申’不行吗?”

李知县没听出领导话中的意思,摇着头说:“这怎么行呢?卑职如果申报给知府,知府不理,那就申报给按察司。按察司不理,就申报给巡抚。一次不理,我就申报二次,二次不理就申报三次,三次不理就申报四次。申来申去,直到申死为止!”

领导听得鬼火冒,想把李知县一口吞下去吃掉!

最终,领导无可奈何,只好苦笑着把不懂事的李知县打发走。

不是许仙

清朝名臣故事,曾李之才一世之雄

福建莆田有个知县,有一年正月,他在衙门里设宴演戏招待宾客。

戏演的是《白蛇传》,知县看得入迷了。当演到许仙听信法海的话,把白娘子扣在钵里时,知县大怒,叫人把许仙拖下来打板子。

演许仙的人大喊:“我不是许仙,我是演他的人啊!”

知县哼哼笑了两声说:“我当然知道你是演许仙的人。你要真是许仙,我非打死你不可!”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本文关键词:清朝著名人物及事迹,清朝历史名人及故事,清朝有名大臣的故事,清朝名人故事,清朝名臣故事大全。这就是关于《清朝名臣故事,曾李之才一世之雄》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