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前二十回重要情节解析,黛玉葬花的灵性成长意蕴及宝黛故事的另一种解读
关于【红楼梦前二十回重要情节解析】,黛玉葬花的灵性成长意蕴及宝黛故事的另一种解读,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的经典场景,被视为预示宝黛爱情结局的一曲凄婉悲歌。哀伤凄恻、抑塞不平是这一场景的主基调,读来让人为之落泪。但历来较少读者从佛禅灵性成长的角度解读黛玉葬花,而整部《红楼梦》,佛学思想贯穿始终。作者写得清清楚楚,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讲的是生命从无明,痴爱,烦恼,痛苦走向觉悟、解脱的故事。而黛玉葬花正是这一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充满了佛禅意蕴。由此我们也可以对宝黛故事进行另一番解读。
佛学最基本的思想可概括为四法印: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这在黛玉葬花中体现得无比深刻。(当然,涅槃寂静代表的是觉悟和解脱之境,并不是能轻易达到的,但正因为对痛苦的最深体悟,才会需要超越和解脱。)
首先是诸行无常。红楼梦中充满了无常之叹,从开始的好了歌,到太虚幻境中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乃至借小红之口说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而其中最诗化的表达莫过于黛玉葬花。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写的是一切事物都不能永恒,无论多美好动人终将凋谢枯萎。在《三国演义》里,这是另一番景象,“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苏轼的词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主题都是一样,“生死无常”,万物流转不息。
诸漏皆苦有时又作诸受皆苦 (一切情绪皆苦)。正因为万物都是暂时聚集,终归离散,人心却执着于这些暂时的事物,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爱恨情愁,幻想能长时拥有所爱的美好的事物,当幻象破灭,将体会到深沉的痛苦。“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作为诗人,黛玉对美有极高的敏感度,正因为爱过桃花的娇艳明媚,花的凋谢便显得如此悲哀,偶然踩到了落花,已觉得残忍无情,不堪触碰。黛玉更进而联想到自身的命运,“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对于“诸受皆苦”,佛法指的是宇宙人生之理,具有普遍性,即每个人都将遭遇生死无常。而一般的现代人如果没有遭遇大的灾祸打击不易体会,或者虽然能感受到但会寻找各种方式麻醉自己,不直面生死无常的真相,因为太深沉的痛苦,多数人难以承受,只有选择麻木或忘却。而在佛教看来,感受并认识这种痛苦是通向解脱的必经之路。
因此,黛玉的痛苦,在一般人看来主要是对人生境遇的悲叹,对美好爱情的挽歌,如果她处境更好一些,快乐会更多一点。可如果我们从渗透到《红楼梦》全书的佛禅哲理来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人生如梦,幻灭不可避免,所有的红楼梦中人都是历劫而来。所谓历劫,是经历各种顺逆之境,大死大生,最终获得圆满解脱。我们从这个角度对宝黛故事进行另一番解读。
黛玉,本为绛珠仙草,受神瑛侍者甘露灌溉之恩,到人间为报恩还泪而来。这其实是留下一个疑团的,既然是报恩,为何却要还泪,虽然绛珠解释: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但应该还是存在其他报恩方式的,比如更传统的以身相许。有人也许会一笑,觉得太俗气,可在我们很多民间故事里,如白蛇传、牛郎织女等,这确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对此,应归结于红楼梦的立意,绛珠仙草的报恩,是帮助神瑛完成人间历劫的修行,用最深的爱以及爱的毁灭让彼此感受到最深刻的悲剧和痛苦,开启觉悟之路。
因此,真正的木石前盟,并非红尘中的美好姻缘,而是灵性成长之约。草木有本心,石头也有天然的淳朴和灵气。它们得天地之精华,有一种独特的慧根。这一慧根使他们与其他凡夫俗子相区别,是通向觉悟的基础。这一慧根为何?笔者看来,应是一种慈悲平等之意,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内心单纯毫无功利。这在黛玉葬花中也有展现。
书中,黛玉葬花出现了两次。第二次是读者们熟悉的葬花吟的场景,第一次的情感色彩并没有那么悲伤。当宝玉在桃花下读着会真记,一阵风吹下满身满地的花瓣。他不由对落花产生了怜惜之情,本要将身上的花片抖将下来,唯恐脚步践踏了,于是兜到池边,抖在了水上。但地上还有很多花瓣,宝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宝玉对每一片落花都怀着怜爱。与他有相同情怀的,是黛玉。
(黛玉)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在他们眼里,每一片花,都是有生命有灵魂的,不能被随意践踏,应该被珍视、呵护,即便死亡,也应保持美和纯洁的本质,回归大自然中。正是这样一种对生命的爱,对美的尊重感动着千千万万的红楼梦爱好者。
这种对所有生命的敏感、尊重和爱,既使宝黛等人有对痛苦更深刻的体验,也是他们最终成长觉悟的基础,同时还是他们心灵相通的根源。
与木石前盟的灵性特征相比,金玉良缘是现实导向的,金玉是尘世富贵的极致,代表着支撑世俗世界的财富和物欲。从诗的风格来看,与黛玉葬花吟这样表达内心的诗相比,宝钗善写应制诗,如“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等句。虽宝钗也有其它类型的佳作,但诗风确实是更加现实导向的,即便如大展诗才的螃蟹诗,也是着眼于讽谏世态,而更少对内心深处情感的披露,性灵的关注。
宝玉排斥仕途经济,对宝钗的劝谏不以为然,而听到黛玉的葬花吟,却受到极大内心触动。宝玉的这一性格,过往被视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现在很多人并不认同,但又有一种声音把宝玉视为真正的愚顽、不爱读书、不思进取的纨绔子弟。这都在于不了解红楼梦的真意,作者寻找的是心灵的觉悟,宝玉最终将以情悟道,而黛玉则是他的灵魂知己,以爱和生命促成宝玉的修行圆满。
那么,爱的悲剧是如何通向解脱之路的呢?答案依然是爱与慈悲。从佛禅的角度来看,诸行无常,一切生命个体都要经历成住坏空,生死离别是无从避免的。如果执着于有形事物,最终将体会到深重的痛苦和空虚。但如果把心中之爱,无差别地灌溉到宇宙万物,个体之爱便转化为了大爱与慈悲。尽管有形的个体是要毁灭的,生命却依然生生不息,生命的精华和灵魂还在。
或许,有人会举出宝黛等人各种与平等博爱相悖的言行来论证,他们这样深宅大院中的公子小姐,能具备慈悲获得圆满吗?自然,他们身上有各种环境带来的习气,如所谓孤芳自赏,不知人间疾苦等等,但红尘中人,哪个身上不习气浓厚、各种缺点。佛说,人人皆有佛性,只要心中有一念慈悲,便是觉悟的基础。能爱身边的一草一木,自然也可以怜悯众生,爱天地万物。
就宝玉来说,本具“情不情”的特质,会对着星星月亮说话,和鱼儿燕儿交流,对女性乃至丫鬟有尊重平等之心。在经历了红尘繁华,感受过生离死别之后,宝玉将洗去尘埃,发出平等慈悲的自性之光,由个人小爱转为天地大爱,走向最终觉悟,一如本书的作者曹公,以慈悲智慧静观人生百态。
黛玉此生的使命为报恩还泪,她以一曲葬花吟般的爱情悲歌完成这一使命,诠释了生死无常,情为何物。她的觉悟,当是在死亡恢复仙子的身份之后,因为已了却这段尘缘,看到了前因后果,也就不再有痛苦牵挂。但觉悟圆满,并非不再有爱,而是更多更完美的爱、爱的无处不在。此时的石头与仙草,当是在更高的某个世界中,拈花一笑,心心相印,红尘中留下这缠绵悱恻,让人百转千回的葬花吟。
本文关键词:红楼梦前二十回经典故事,红楼梦前二十回重要情节解析视频,红楼梦前二十回故事梗概,红楼梦前二十回精彩片段,红楼梦前二十回章节目录。这就是关于《红楼梦前二十回重要情节解析,黛玉葬花的灵性成长意蕴及宝黛故事的另一种解读》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