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里的个人主义,在好莱坞往事里所起的作用
关于【好莱坞电影里的个人主义】,在好莱坞往事里所起的作用,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最后带着这样几个问题进入我们本篇文章:1、这部电影是在讲一件事儿吗?2、电影里丑化的那些人导演意欲何为?3、“嬉皮士”在这部电影中是杀人事件的罪魁祸首吗?4、电影的结局到底是“大团圆”还是反大团圆的“荒诞“闹剧?
一、电影里的三条人物故事线
电影的三个主要人物分别是:
▼电视明星道尔顿(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
▼道尔顿的替身搭档克里夫(布拉·德皮特饰)、
▼明星导演波兰斯基的妻子沙朗·塔特(玛格特·罗比饰)
我们在此不论主次关系,单从电影结构的角度讲,这三个人产生的故事线在局部形成了并列关系。换句话说:电影大部分是在演这三个人的生活经历,而他们的经历又多半是分开来演的,甚至互不相搭!这对于看惯商业类型片的观众会不适应,但这就是“昆汀风格”。
这里说点题外话:既然故事要展现三个人物各自的生活经历,那就势必要融入很多的主观视角,这点尤其体现在替身搭档克里夫身上。于是便有了那段“克里夫和李小龙对打”的戏。
注意:这段戏是通过克里夫主观视角回忆出来的镜头!换句话说,他是角色个人情绪的表达。(更何况,两个人对打并没有胜负,势头并没有绝对导向一方,玩笑也并没那么夸张!)
观影大众很容易犯一种荒谬的逻辑错误:那就是电影里演的即是导演想的。就好比一个电影里的角色说出一句“犹太猪”的台词来,看者就想当然地认为导演在歧视犹太人一样。于是,昆汀电影就这么在中国躺着中枪了!
不说现实荒诞的题外话了,回到电影上来。
三条故事线对于导演来说一定不是孤立的,它们自然有其被设置排序的目的,这个我们待会儿再讨论,先看连接三条人物故事线的节点(或者说三个人物间的关系)
二、三个人物间的关系注意:以下三组人物关系所表达出的信息更多展示的是人物的性格。然而从电影主题角度(“好莱坞往事”)来看,这显然不是一部人物传记片(注意:电影三人中除沙朗·塔特是历史真实人物,其他两个应该都是虚构的人物)。
既然电影不是人物传记,那就说明导演选取的这三个人物具有“好莱坞”的代表性!带着这个观点我们来看——
1、道尔顿与克里夫
这俩人标签很明显:一个是老板一个是员工,一个是明星一个是屌丝,一个能文一个能武……
而通过两个人相处的融洽性,我们得知两个人都还不错,至少没从明星老板身上看到他对底层人的鄙视。但要注意,这仅限于两个有着雇佣关系的人之间。换成别人,这个明星道尔顿态度就不一定了。
2、道尔顿与沙朗·塔特
我们从电影开篇道尔顿与“波兰斯基明星夫妇”擦肩而过的偶遇便可得知,道尔顿这个人具有很强的名利欲望,从其他戏份也能看出他有很强的虚荣心,很脆弱(表现为酗酒、情绪波动大、爱哭)……
这当然能代表在好莱坞发展的一批人。一句话:道尔顿追求的就是波兰斯基夫妇的生活与社会地位。
3、沙朗·塔特与克里夫
这两个人在电影中没有对手戏,他们彼此的社会地位、性格也不允许他们能见面。然而两人在电影中作为角色却有很强的对称性与共性:两个人都依附于好莱坞明星...(当然两人还有另外的共性,待会儿会提到)
这里特别提一下克里夫的那条狗,导演用相当的戏份时长以及蒙太奇手法表现了两者,为的就是把那条狗跟克里夫捆绑到一起,形成隐喻。
当我们缕清这些人物关系以及人物个人生活经历后,电影已经过去近两个小时了。换句话说,导演用了一大半的时长做人设布局,来铺垫之后要发生的事件。而既然提到了之后要发生的事件,那就势必要牵涉出连接这三个人物的另一个人(准确的说是另一个人群)——“嬉皮士”。
三、三个主要人物对“嬉皮士”的态度“嬉皮士”几乎是从头到尾贯穿电影的(尽管他们看起来更像是过客,甚至是群众演员)!
我们与其说这个群体是作为那个时代好莱坞的一个地标出现的,倒不如说导演在借嬉皮士进一步展现“三个主要人物”的特点,来看——
1、道尔顿对嬉皮士:重度歧视
2、克里夫对嬉皮士:较友好(但有防备心)
3、沙朗·塔特对嬉皮士:友好
电影中表现三人对嬉皮士态度的戏份如此之多,显然导演是有意为之,而不是随来之笔——他意在产生出一种结构上的对比性与艺术上的对称性。(这点也足以证明昆汀电影虽然显得松散,但其每一个戏份绝对是他本人经过深思熟虑构思、设计出来的)
四、两个背景人物:波兰斯基和查理·曼森这两个人在电影中的戏份很少,但他们是链接电影现实与虚构的桥梁。他们同时也是电影中为数不多的以现实真实人物命名的角色。关于两个大人物在现实中的名气在此不用多说了,一个绯闻大导演,一个杀人魔头,随便哪个网站搜一下就有很多介绍。我们在此重点说说两个人在电影中所起的结构作用及其象征性意义——
波兰斯基对于剧中道尔顿自然是楷模了,这里指的当然不是波兰斯基那些成名的电影,而是他在好莱坞收获的“名和利”!如此,说波兰斯基在电影中是好莱坞名利的象征绝不为过,这在电影中的体现比比皆是。
查理·曼森自然是另一个极端,他代表的是给那些反社会人群洗脑的人,而这种人仇富也好,反科技反商业也罢,他们最终付诸的行为之一便是杀人,甚至杀人成了标新立异的形式,成了跟随者表忠心的标志。
纵观电影中的这两个不显眼的人,一个是好莱坞励志者的楷模,一个是给反社会嬉皮士洗脑的教主。两者具有极强的对称性,这种对称性设置不论好坏,它能体现出导演创作时的社会性思考与思想境界。如此,你能说昆汀做电影是不理性的吗?当然,有没有理性与有没有个性完全没冲突!
回过头来,当我们找到两个人物(波兰斯基和查理·曼森)在电影中形成的对称框架后,再来看剧中那些“嬉皮士”——
五、“嬉皮士”在电影里所起的作用你会发现,想要反社会、反商业、反好莱坞的嬉皮士和想要成名的混迹于好莱坞片场的道尔顿也是对称的,只不过他们各自的精神领袖不同罢了!
我们从电影直观上感受到的是:昆汀真的把那些“嬉皮士”给黑惨了,但不要忽视了,他其实也在讽刺另一波混迹好莱坞的人。举例为证:小李子扮演的道尔顿在每次哭泣的时候,你(作为观众)感受到的是心酸还是滑稽……
我想大部分人会是后者(没人说这是部励志情感片的),这也足以证明人物的讽刺效果!
如此,再看电影尾部的那场屠杀(本人现在也说不清到底是嬉皮士屠杀好莱坞居民,还是好莱坞居民屠杀嬉皮士),你会发现那些嬉皮士跟“杀人结局”的成因根源没半点关系,甚至电影前半部分的那些嬉皮士还挺可爱的!
真正的凶手该是背后的“查理·曼森”。
▼说到此我们可以对“嬉皮士在电影里所起的作用”做一个总结了:
首先,嬉皮士作为媒介辅助表现了三个主要人物的个性特征;
其次,嬉皮士在电影结构上呼应了那批闯荡好莱坞的立志者,形成了对称对立;
再次,嬉皮士辅助电影完成了末端暴力美学的高潮戏;
最后,嬉皮士增强了电影“黑色幽默”感(这也是昆汀电影的特色之一)。
六、电影中的“昆汀风格”我认为《好莱坞往事》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昆汀电影”,即便此片没有了那些标志性的“章节标题”,但无碍昆汀风格的体现——
首先,从整部戏的结构剧情来看,昆汀始终没有走好莱坞商业片的套路,甚至你能看出他在有意反好莱坞套路性编剧模式,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些看似松散,前后不搭让人走戏的闪回剪切镜头;
其次,从台词对话角度,昆汀一如既往地将痞性、荒诞性、与主题不搭性发挥到了极致,即便像“曼森家族杀人事件”这种历史大事,他也能让角色在行凶前来点题外电视剧胡侃,让杀人变成随机的荒诞行为;
▼ 最后我们来谈谈《好莱坞往事》的结局:
电影看似道尔顿一家躲过了曼森家族的屠杀,甚至道尔顿还因此跟邻居“波兰斯基一家”牵上了线,心想所成。两家人就此聚到一起,有说有笑,皆大欢喜,电影结束……
这有点像好莱坞大片的“大团圆”结局,但又好像哪里不太对劲儿了。再仔细一想,本人不觉笑出来,试想:
一个追求名利的好莱坞过气明星,在好莱坞住了数年都没跟邻居(大明星波兰斯基家)搭上关系,最终却在一群自己最讨厌的“嬉皮士”歪打正着的帮助下,终于进了波兰斯基家的大门……
这是多么的“昆汀”式的讽刺呀。在他电影中,几乎没有可被塑造的形象,除了被黑就是被黑吃黑,几乎没人有好下场——从励志的到反抗的,从能文的到能武的包括他自己都崇拜的功夫片明星,无一幸免于于此!这就是昆汀电影了!
本文关键词:美国电影个人主义特点的优点,好莱坞电影里的个人主义是什么,好莱坞电影人物具有类型化特征,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好莱坞电影里的个人主义有哪些。这就是关于《好莱坞电影里的个人主义,在好莱坞往事里所起的作用》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