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稿>正文

进士和状元的区别,古代进士和状元的区别(秀才、举人和进士)

03-02 互联网 未知 投稿

关于【进士和状元的区别】,古代进士和状元的区别,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秀才、举人和进士

在我国古代实行科举制度时,所谓秀才,是经县里考试及格,被认为有德行道义的人;所谓举人,是乡试(即省试)中选,可以参加考进士的人;所谓进士,意思是可以进受爵禄的人。

我国科举制度是隋统一全国之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设立“进士”科目录取人才时开始的。到了唐朝,科举制度基本确立。明、清时期,人们对科举制度更为重视,它成了入仕的唯一进身之阶。科举考试当时共分四级:

一是县试,也是考秀才,经乡大夫或县上考试合格者,可到县、州、府学里读书,通常称为秀才,也称黉门秀士或生员。

二是乡试,又叫省试,是考举人,每三年一届,一般在省会对秀才进行考试,考取者称为举人,别称孝廉。

三是会试,这是考进士的第一阶段,由礼部主持,在乡试的次年三月在京都举行,又称春闱、礼闱或礼部试,应试者必须是举人。清时会试在北京贡院举行,会试由皇帝亲自出题,共分三场,每场三天,即三月初九、十二和十五。会试中选者统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四是殿试,是最后定进士科名,即由皇帝亲自主考的意思,实际只是虚设御位,供行礼施仪用,皇帝并不到场,而是由大臣宣读考题。清时殿试只出一道考题,主要是回答时务、政务方面的问题,一般千字左右,当日交卷,午后交由八位读卷官轮流批阅,并拟出前十名,进呈皇帝亲自决定一至十名的名次。前三名通称一甲或鼎甲,赐进士及第,一甲第一名俗称状元或殿元,一甲第二名俗称榜眼,赐进士出身,一甲第三名俗称探花,赐同进士出身。新取进士的名单用黄绫榜公布于长安街,称为“金榜题名”。

殿试之后还要朝考,以分配官职。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看朝考、殿试和会试的总成绩,分别授于翰林院庶吉士(学习研究性质的官员,需三年后再经考试,分配官职),各部主事(相当各部的处长),以至知县等职。

唐朝以后,还有武科取士。清朝时就设武院试、武乡试、武会试与武殿试,分别录取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科举制度到清末取消,辛亥革命时期彻底废除。

2、进士和状元的区别

进士和状元有什么区别?

状元是进士中的第1名,1300年科举史上只出不到700状元,而进士多达十几万,这个难度不是一个等级的。举人通过了会试都可以称之为进士,但是只有在殿试中被皇帝钦点为第1名的才叫状元。状元每三年才有一个,而进士却多达几百人,这就是差距。

在过去科举考试里,能考中状元的,都属于非常顶尖的人才。以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为例,当时的状元,不仅是一个称呼,更是在殿试中荣获第一的人,含金量非常高。

因为在对于一个生活在明、清时期的读书人来说,他们想要成为状元,就要经过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的多重考核。

每一个考核的难度会不断叠加,享受的待遇也不断上升。如果他们通过童生试,就可以成为秀才。秀才可以享受见到县官不跪,免除赋税等待遇。

通过乡试后,秀才就成了举人。这个时候,就有直接当官的权力。不过,职位较低,大多是县官、教谕的职位。而且,举人还可以全家免除赋税。这是一个很大不同。通过会试、殿试后,他们就正式成为进士。而进士的第一名,就是状元。

也就是说,状元属于进士的一部分。但进士当中,并不完全是状元。进士被分为三个级别。第一个级别就是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他们被称为一甲。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状元

进士和状元的区别

进士和状元的区别:

1、状元是进士中的第一名,1300年科举史上只出不到700个状元;而进士多达十几万;

2、举人通过了会试都可以称之为进士;而只有殿试中被皇帝钦点的第一名才叫状元;

3、状元每三年才有一个;而进士却每年都有。

科举殿试

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为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俗的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

以上就是进士和状元的区别,就像今天考大学,有一本、二本、三本,分数线不同,录取的成绩也不一样,高分就上名牌,状元就是名牌中的第一名。

进士跟状元的区别

进士的第一名为状元。

封建科举制下,乡试第一名为解元,礼部主持的会试第一名为会元,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所取第一甲为“赐进士及第”,第二甲为“赐进士出身”,第三甲为“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扩展资料:

科举制始于公元7世纪的隋朝。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扩大统治阶级的政治基础,废除九品中正制,下诏令分科取士,最初设有“志行修谨”(有德)和“清平干济”(有才)两科,这种分科取士已经具备了科举制的雏形。

到隋炀帝杨广时期,又分“孝悌有闻”和“文才秀美”等十科,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设置“明经”(通晓经义者)和“进士”(可以进受爵位者)两科,并用考试策问的方式取士,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唐朝继承和发展了科举制,并使它更加完备,首先是考试分“常科”和“制科”两种模式进行。所谓“常科”是每年分期的考试,而“制科”则是皇帝下令临时举行的考试。考试最初由吏部主持,后来改为礼部,因此通常称为“礼部试”。

其次,明经、进士两科最受重视,并将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或“状头”,唐代宰相许多人是进士出身,除此之外,唐代还产生了“武举”科目的考试。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科举史话

本文关键词:进士和状元的区别和宪法与民法,古代进士和状元的区别,进士和状元的区别_进士能当什么官_进士相当于...,进士相当于什么学历,状元一般封什么官。这就是关于《进士和状元的区别,古代进士和状元的区别(秀才、举人和进士)》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