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稿>正文

新加坡金融市场,新加坡金融市场是最早的亚洲货币市场(成为亚洲第一金融中心吗)

01-18 互联网 未知 投稿

关于【新加坡金融市场】,新加坡金融市场是最早的亚洲货币市场,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新加坡会超越香港,成为亚洲第一金融中心吗?

据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英国智库Z/Yen集团在中国深圳和英国伦敦联合发布“第32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显示,新加坡超越中国香港,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仅次于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

新加坡金融市场,新加坡金融市场是最早的亚洲货币市场(成为亚洲第一金融中心吗)

而在此之前,亚洲第一,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的位置长期被香港所占据。关于香港和新加坡的亚洲第一金融中心的争论就此走向舆论前端。有不少人对香港的金融地位表示悲观,认为新加坡取代香港,成为亚洲第一金融中心已成必然。

队长却不以为然。香港的金融地位不是天生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中央政府给的。只要中央政府继续支持香港作为中国国际金融的桥头堡,香港作为亚洲第一金融中心的地位就很难被新加坡超越。

我们先要弄清楚,香港为什么能成为亚洲第一大金融中心?这离不开两大强国。第一个是英帝国,第二个是中国。在英殖民时期,香港是一个三不管地带。英殖民政府对推动香港的繁荣发展没有兴趣,但是对利用香港获取亚洲财富很有兴趣。

新加坡金融市场,新加坡金融市场是最早的亚洲货币市场(成为亚洲第一金融中心吗)

大家都知道,香港没有什么制造业,也没有什么实体产业。最大的实体产业就是房地产,但香港的房地产也已经高度金融化了。本质上,香港的房地产仍然是金融业的一部分,金融属性远远超过住房属性。

这与英殖民政府对香港的放任不管有很大关系。这种“放任不管”不是完全不管,而是只要香港不大乱,其他的随便怎么搞都行。这就导致各种黑恶势力在香港滋长,贩毒的、走私的、赌博的,抢劫的、诈骗的、开地下钱庄放高利贷的,还有从大陆逃过去的黑户难民等,这些人的财富都有很大的非法性。

新加坡金融市场,新加坡金融市场是最早的亚洲货币市场(成为亚洲第一金融中心吗)

如果在一个法治严明的社会,这些人都叫黑恶势力,这些钱都叫黑钱。但是,由于英殖民政府的放任自流,让香港在无形中成为了亚洲最大的金融自由港。钱的自由度非常高!

不管你的钱是怎么来的,到了香港,都能合法地换成英镑、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要完成这些货币的兑换,香港就得开设众多的资产管理机构和货币交易中心。每一笔钱从香港流过,香港都要抽佣。这是零风险,一本万利的生意。这极大地推动了香港金融业的发展,也帮助香港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新加坡金融市场,新加坡金融市场是最早的亚洲货币市场(成为亚洲第一金融中心吗)

香港金融业有个最大的特征就是:金融中介。

全世界各地的钱流入香港,香港都有完善配套的中介机构和交易平台,帮助这些钱完成自由兑换。同时,香港也是中国内战和越南战争的受益者。在中国内战时,香港因尚未收回,没有受到战火波及。而在战后,香港又成为国民党人财产转移的重要桥梁,大量的大陆资产都被转移到了香港。

越南战争同样如此,大量的越南富豪辗转香港逃难,也带去了巨额的财富。这些财富进入香港后,就自然助长了香港的财富管理和金融中介业务,壮大了香港的金融地位。

新加坡金融市场,新加坡金融市场是最早的亚洲货币市场(成为亚洲第一金融中心吗)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香港要保持高度的独立性和自由性。不管什么钱到了香港,它就是独立的,自由的,随时可以进来,也随时可以出去,任何人都不能冻结。香港殖民政府只想抽佣,收税,赚一把大的,无意去帮助香港夯实产业基础。这就在客观上让香港拥有极强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在香港回归后,中央政府对香港实施一国两制。在这一阶段,香港的金融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还得到了显著地加强。因为中国大陆的经济红利成为了香港金融业的第一大推动力。

新加坡金融市场,新加坡金融市场是最早的亚洲货币市场(成为亚洲第一金融中心吗)

在改革开放初期,外资担忧中国政策转向,普遍选择先在香港开设一个投资机构,试探性地向中国内陆投资。香港就成了内陆引进外资的一座核心桥梁。对外资而言,这样做的好处是,万一内陆政策转向,他们也能从香港快速抽身,减少损失。

可随着内陆经济的腾飞,外资在内陆业务迅速取得爆发式增长。但外资终究是外资,他们永远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他们把业务部门设置在内陆,把亚洲总部设置在香港,赚的钱全部先从在香港归集,再转出到国外。这进一步推动了香港的金融发展。

当内陆企业发展起来,开始走出去后,香港依然是那座最重要的桥梁。华为、腾讯、恒大、融创、联想等内陆知名企业,无一不在香港设置分部。这样做的好处是,随时可以把钱兑换成国际货币,开展国际业务,如海外投资并购,海外融资等。外资进来,内资出去,都走香港这条通道,香港就在桥的两端开设收费站,这一进一出之间,香港金融业仅仅赚佣金都赚麻了。

新加坡金融市场,新加坡金融市场是最早的亚洲货币市场(成为亚洲第一金融中心吗)

在股市上,同样如此。港元跟美元采取一定区间内的固定汇率,使得港元币值和美元紧密挂钩。只要美元不大跌,港元就不会大跌。美元强势,港元就强势。这能确保世界各路资本进出香港,都不会遭遇显著的汇率风险。

从以上就能看到,香港作为国际金融桥梁的地位不是天生的,是中央政府给的。如果把香港视同中国境内的一个普通城市,香港的金融地位也就没了。而要取代香港也很简单,对海南封关,把香港的金融政策搬到海南,海南很快就能取代香港。

金融业是一种虚拟经济,迁移速度是非常快的。不像制造业,还要先建厂房,培育供应链,寻找廉价的劳动力,培训工人,调制生产线,提高良品率,降低物流成本等等,迁移难度非常大。

新加坡金融市场,新加坡金融市场是最早的亚洲货币市场(成为亚洲第一金融中心吗)

和香港对比,新加坡显然是没有这种优势的。只要中央政府继续把香港定位为国际金融中心,对人民币外汇进行严格管控,外资进来或者内资出去,香港都还是最便捷的通道。

虽然有不少外资和内资企业的亚洲总部都设置到了新加坡,但钱还不能在新加坡和中国内陆之间自由流通,钱还是要走香港渠道。其中,lazada、shein、tiktok、shoope以及冬海集团等互联网公司在新加坡设立总部,更多的是贴近东盟市场,以便于开拓东盟业务。

据香港证监会发布的《2021 年资产及财富管理活动调查》报告显示,香港的资本管理和财富管理规模超过35万亿港元,预计2023年将成为全球第一大跨境财富管理中心。

新加坡金融市场,新加坡金融市场是最早的亚洲货币市场(成为亚洲第一金融中心吗)

在资本市场上,港股总规模为63.86万亿港元,新加坡股市总市值约为43.76亿港元,占港股的68.52%。在资本管理和财富管理的总规模上,香港都是领先于新加坡。

新加坡的金融业表现不如香港强劲,这也跟新加坡的国策有关。香港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它可以不发展制造业,直接依托于内陆市场,搭建强大的金融业,但新加坡不行。

新加坡是一个主权国家,它不能不做实业。新加坡的第一大产业是高端精密制造业,如半导体、微电子、医学仪器、石油化工以及生物医药等。凭借扼守马六甲海峡的黄金水道,新加坡不产一点油,却是全球第三大炼油国。新加坡拥有全球顶尖的石油化工产业,但没人说新加坡人破坏环境。相反,新加坡的环保是世界一流水平。

新加坡金融市场,新加坡金融市场是最早的亚洲货币市场(成为亚洲第一金融中心吗)

对新加坡而言,金融业的发展只是锦上添花而已。为了限制超级富豪和家族办公室的涌入,新加坡还提高了投资移民门槛,从2500万人民币调高至到1亿人民币。由于超级富豪的迁入,新加坡2022年的人均GDP有望突破8万美元。

但这对新加坡普通老百姓而言,并不是好事。他们推高了新加坡的物价,如租金、房价等都大幅上涨。就好像一个旅游城,突然来了很多神豪外地人,把当地的物价一下子给拉上去了。

新加坡金融市场,新加坡金融市场是最早的亚洲货币市场(成为亚洲第一金融中心吗)

对金融业的发展,新加坡是积极而谨慎的。积极吸引外资涌入,但不断调整相关政策,防止外资如洪水一般冲了龙王庙。新加坡更希望引入的是产业资本,用产业资本去哺育新加坡的高端制造业。

在这一点上,新加坡和香港有着很大的不同。香港作为一座金融桥梁,赚的是佣金,自然是希望流入流出的钱越多越好。

新加坡金融市场,新加坡金融市场是最早的亚洲货币市场(成为亚洲第一金融中心吗)

对于是否超越香港,成为亚洲金融中心,对新加坡而言,不是第一位的。但缺乏实体产业的香港,当下以及未来都将难以摆脱对金融业的依赖。

在队长看来,香港要科学地发展,不应把自己的命运绑在金融业上。香港有必要向新加坡学习,把靠近深圳的北部都会区好好地利用起来,引入一些高精尖的制造业,推动香港实现均衡发展。

香港金融地位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新加坡,而是上海和深圳。一旦上海和深圳的金融走向开放,面向全球,香港金融业还有什么可以支撑呢?

新加坡金融市场,新加坡金融市场是最早的亚洲货币市场(成为亚洲第一金融中心吗)

香港要积极融入内地,利用香港的资本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上游地位。与其担心新加坡超越香港成为亚洲金融中心,不如学习新加坡,夯实高端精密制造业,为香港的持续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没有先进制造业,金融业就是空中楼阁。

2、新加坡金融市场

新加坡金融市场

新加坡是一个面积很小的岛国,1965年才取得独立。新加坡自然资源缺乏,国内市场狭小,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不利因素。但新加坡也存在许多优势。

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分析

新加坡金融市场

新加坡是一个面积很小的岛国,1965年才取得独立。新加坡自然资源缺乏,国内市场狭小,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不利因素。但新加坡也存在许多优势。首先,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优越,而且基础设施比较发达,使得他成为东南亚的重要贸易中心和港口,也为金融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英语在新加坡广泛使用,而英语是国际金融业中通用的语言,这就为新加坡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到70年代初,新加坡已经发展成为亚大地区金融业最发达的国家,成为亚洲美元市场的中心。通过新加坡的金融市场,地区外的资金得以被吸收到东南亚地区,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筹集了急需的资金。

对新加坡自身而言,金融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为金融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动力。根据金融界的惯例,一般将国际金融中心分为一体型和分离型两大类。一体型是指国内金融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融合在一起,居民和非居民都可以在一国金融市场上进行借贷活动。

伦敦和香港是典型的一体型国际金融中心。分离型中心是指国内金融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严格分开,只准非居民参与离岸金融业务。新加坡的离岸金融中心即是分离型中心的典型。

新加坡金融体系

1、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成立于1971年,它履行除发行钞票以外所有的央行职能。发钞权现在仍属于货币局。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目标是维持货币稳定,保持经济的加速增长,并促进金融机构的设立,以帮助金融结构的现代化。金融管理局实现上述目标的工具主要有对国库券和贸易票据的再贴现、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规定流动资产比率和最低现金储备率。

2、新加坡货币局。新加坡货币局创立于1967年,并于1967年6月开始发行新加坡元。新加坡元的发行一直以100%的黄金和外汇做担保。

3、商业银行。新加坡的商业银行是随着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和经济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其银行体系是从独立以前的殖民银行体系演化而来的,因而保留了本地银行和外国银行并存发展的“双重银行体系”。

新加坡独立后的银行体系经历了数次变迁。最初新加坡政府允许外国银行从事当地银行可进行的所有业务,但此后为了保护本国银行业,逐渐开始限制外国银行的业务领域,先后开始颁发限制性银行执照和离岸银行执照,最终形成了目前的三大类商业银行:

(1)完全执照银行。完全执照银行能够在新加坡内毫无限制地从事所有银行业务。而且只有完全执照银行才能在新加坡开设一家以上的分行。完全执照的发放到1971年停止,共有13家当地银行,24家外国银行获得这一执照。完全执照银行可以获得亚洲货币单位(ACU)执照,从事主要离岸业务。

(2)限制性执照银行。限制性执照从1971年到1973年颁发,共有14家外国银行获得这一执照。限制性执照银行不得接受新加坡货币,不得接受定期和储蓄存款(25万美元以上的定期存款),而且只能在新加坡境内设立一家办公机构。限制性执照银行可以获得亚洲货币单位执照,从事离岸交易。

(3)离岸性执照银行。离岸性执照从1973年开始向外国银行颁发,此后开业的银行大都获得这类执照。根据规定,离岸性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于亚洲货币单位交易上。从1978年开始,离岸性银行可以从事国内金融业务,但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a)不得从事新加坡元的普通存款业务;

b)不得吸收新加坡居民的新加坡元定期存款;

c)非新加坡居民的新加坡元定期存款只有等于或超过25万新加坡元的方可接受;

d)每家离岸性银行的新加坡元存款不得超过5000万新加坡元

e)在新加坡不能成立一家以上的分行。

到1990年3月31日,共有92家外国银行持有离岸性执照在新加坡开业。

4、新加坡发展银行(DBS)。DBS建立于1968年,其宗旨是向工业提供长期信贷,以促进经济发展。主要方法是提供中长期贷款,股权参与和担保等。1969年,DBS开始办理商业银行业务。目前DBS的业务范围一般包括发展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和商人银行业务。

作为公共部门的一个金融机构,DBS对融资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因而对小的地方工业企业的贷款需求不能完全满足。

5、财务公司。财务公司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大量建立,其发展的主要动因是当时对存款利率实行最高限限制和对贷款利率实行最低限限制,使许多银行开始组建财务公司,以便以较高的利率吸收存款。

财务公司可以吸收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但不能吸收活期存款。其中定期存款是最大的资金来源。其存款利率一般比银行高1—2%,其贷款利率因而也高于银行贷款利率。财务公司的业务主要有住房贷款、分期付款信贷、租赁融资、房地产投资、证券投资等,但不能从事离岸金融业务和外汇业务,也不得发放5,000元以上的无担保贷款。

6、商人银行,随着对工业融资和大型集团贷款需求的增加,商人银行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在商人银行发展的初期,多数商人银行致力于贴现和短期货币市场业务。1972—1974年四个贴现行建立后,贴现业务逐渐从商人银行的业务中分离出去。

商人银行的功能主要是安排融资,而非直接对项目融资。商人银行不能从社会公众直接吸收存款,因而其资金来源有限,必须从银行间市场借人资金。

新加坡政府对商人银行的国内经营没有规定,其业务涉及中长期公司融资、承购股票、股票投资、单位信贷许可、黄金交易、祖赁融资等,但一般每一家商人银行都只从事某一项或几项他擅长的业务。

7、邮政储蓄银行(POsB),邮政储蓄最早始于1876年,后于1972年脱离邮政系统独立出来,并获得稳步发展。

8、中央公积金(CPF)。中央公积金成立于1955年,是一个政府法定的储蓄机构。主要是由雇主和雇员定期存入款项,以便在员工退休后或失去工作能力后支付其生活费。

此外,新加坡的金融体系中还存在着许多其他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国际货币经纪商、黄金交易商、祖赁公司、单位信托等。

货币市场

新加坡货币市场主要由银行间市场和贴现市场组成。在银行间市场上,拥有多余资金的银行和资金不足的银行通过经纪人达成交易。一般银行由于必须保持法定最低现金储备率和流动性资产比率以及清算支票而出现的短期资金不足可以在银行间市场上借入补足。

贴现市场是指由银行将多余的资金以短期存款的形式存放在贴现行,贴现行则利用这些资金投资于国库券、政府证券、贸易票据和新加坡无可转让存单等,并将所得收益支付给存款人。与银行间市场不同的是,银行不能从贴现行借入资金。

银行间市场和贴现市场的发展很快。特别是在60年代和70年代开始发行大量国库券和政府证券,更进一步促进了货币市场的发展。从1973年开始,国库券的发行方式由随要随供方式(tapsystem)转向招标方式,使得金融管理局可以主动控制每次发行国库券的规模,而不是被动地等待金融机构的需求。从货币控制的角度看,招标方式更有利于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

目前新加坡政府发行4种国库券,分别为91天、182天、273天和364天期限,其中发行量最大的是91天期限的。国库券的面值为10,000新元或其倍数,一般在10,000—100万新元之间。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对贴现市场上的贴现行采取指标管理方式。第一个指标是债务/资本比率,即规定贴现行可借入的金额与其资本和储备的比率。第二个指标是资产比率,即规定贴现行持有的各项资产,如国库券、商业票据等的比例。

资本市场

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刚刚独立时,两国仍共用一个证券市场,直到1973年5月马来西亚政府决定中止两国货币的互换性后,证券市场也随之一分为二。1973年6月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作为一个独立的交易所正式营业。从此新加坡资本市场开始发展起来。

1、新加坡股票交易所(SES)。

新加坡股票交易所由三个主要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第一个是证券行业委员会(SIC)。它成立于1973年,是制定整个股票行业政策,决定发展方向的金融管理局的顾问机构,它负责实施《证券行业法》和《接管和合并法》。证券行业委员会的主席是金融管理局的主要官员,其成员由金融管理局从政府及私人机构中挑选,大都来自私人机构。

国家对证券市场的管理主要是通过证券行业委员会发挥作用。第二个是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它主要对交易所进行管理和监督。第三个机构是交易委员会。这是新加坡股票交易所的自律性机构,直接管理新加坡股票交易所。其成员由9名委员组成,故又称为“九人委员会”。其中五名由金融管理局任命,四名为来自股票交易所的经纪人。

因此委员会基本反映金融管理局的立常该委员会作为交易所有限公司的执行机构,在完成交易所经营目标,执行交易所决策方面具有广泛的权力。该委员会指派一名总经理领导一个管理班子,负责交易所的日常经营活动。

经纪人是新加坡股票交易所的成员。到1991年为26家。经纪人主要从事自营交易、认购和经纪,同时也提供投资咨询和其他服务。经纪人不允许开设分支机构。

1975年以来,新加坡股票交易所被分为第一交易部和第二交易部。在第一部交易的上市公司股票必须符合较高的标准。如果一家上市公司不符合第一部标准,则从第一部转入第二部。在第一交易部挂牌交易的公司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已发行股本不低于500万新加坡元;(2)股东不少于500人;(3)每年至少要有25万股股票或实收资本的5%上市交易;(4)前三年每年最少要有5%的股息或10%的总收益;(5)公司必须符合交易所的上市规定以及财务事项公开的规定。如不符合上述条件,则应归人第二交易部交易。

在新加坡证券业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78—1983)中,新加坡股票交易所设立了证券金融公司,开设了保证交易,同时还设立了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中央票据清算所,所有的会员公司均可通过该清算所进行交易,从而可以加速交易进程并降低管理成本。

政府证券和企业债券也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上市交易。根据交易所规定,企业债券要上市交易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每一期限的证券价值必须至少为350,000新元;

(2)证券持有人至少为200人;

(3)公司必须表明其有令人满意的发展前景,而且该公司所从事的业务应对投资者有吸引力。

但新加坡的私人企业几乎不发行公司债券,而政府证券的交易也很少。尽管政府证券的发行量很大,但大多数被各种金融机构持有到到期。总的来看,公共债务吸收了资本市场的大部分资金,但真正在股票交易所交易活跃的是私人企业的股票。

债券交易不活跃是新加坡股票交易所的一大弱项。为了促进债券的二级交易,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中央公积金参与政府证券的买卖;降低政府证券交易的佣金率、降低每手交易的最低金额等。

1977年2月,SES开始引人期权交易,成为亚洲第一个有组织的.期权交易市场。1984年,新加坡股票交易所又在亚洲最先引入金融期货交易。外国公司的证券也可以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上市,但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外国公司申请上市的证券必须已经在其注册国的证交所上市。如果未在本国上市交易,则必须符合下列条件方可在新加坡上市:(1)持有100股以上股票的股东数不得少于2,000人;

(2)公众拥有的股票数量必须超过200万股;(3)在世界各地的有形资产净值应在5,000万新元以上;(4)过去三年累计税前收入应在5,000万新元以上;或在过去三年中任何一年税前收入在2,000万新元以上。

新加坡上市公司共分为工商业、金融业、旅馆业、房地产、种植业、矿业等六类,其中以工业股为主。目前上市的证券种类主要有普通股、政府证券、公司债券、公司信用债、认股权证等。

新加坡最重要的股价指数有两个:一个是《海峡时报》集团公布的“《海峡时报》工业指数”,这一指数包括30种股票,每天按简单算术平均数法计算两次;另一个是SES计算的SES股票指数,这一指数除了计算所有上市股票的总指数外,还计算工业、金融业、旅馆业、不动产业、种植业、矿产业的股价指数。此外,华侨银行公司还计算华侨银行公司指数,包括55种股票,按市价总值加权。

2、SEsDAQ市场。

sESDAQ市场成立于1987年2月,主要宗旨是为成长中的中小型公司提供最佳融资渠道。因此其标准比新加坡股票交易所要低。1988年3月,SESDAQ又与美国NASDAQ连接,从而使新加坡投资者也能买卖美国店头市场的股票。

SESDAQ是通过电脑屏幕进行交易的系统,井由一些注册的造市者(Market—maker)负责维持市场。投资者要买卖5ES-DAQ的证券必须通过该系统的参与者进行。这些参与者包括新加坡股票交易所的会员公司和获准交易该系统证券的合伙人。中央保管有限公司(CDP)是所有交易的清算所,还负责保存交易记录和更新所有SESDAO证券帐户。

1990年3月,共有13家新加坡公司的股票在sEsD4Q市场交易,同时sEsDAQ也可以对NASDAQ上市证券进行交易。

1987年5月,新加坡开设了“政府证券自动报价系统”,该系统利用电脑系统对政府证券进行从发行、交易、兑付到转让、过户及登记注册等一系列处理过程。

3、CLOB国际市场。

CLOB国际市场成立于1990年1月,宗旨是避免马来西亚公司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重复上市。但由于投资者仍愿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对马来西亚公司股票进行交易,因此,CLOB国际市场主要是作为没有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上市的马来西亚公司的股票交易的场所。

目前,新加坡政府有意将该市场办成一个亚大地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其他东盟国家公司股票的交易市场,因而今后可能鼓励这些国家的公司在CLOB国际市场上市。到1990年3月底,共有144家公司的股票在这个市场上市,其中有131家马来西亚公司,12家香港公司,1家菲律宾公司。

新加坡金融市场

新加坡是一个面积很小的岛国,1965年才取得独立。新加坡自然资源缺乏,国内市场狭小,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不利因素。但新加坡也存在许多优势。

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分析

新加坡金融市场

新加坡是一个面积很小的岛国,1965年才取得独立。新加坡自然资源缺乏,国内市场狭小,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不利因素。但新加坡也存在许多优势。首先,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优越,而且基础设施比较发达,使得他成为东南亚的重要贸易中心和港口,也为金融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英语在新加坡广泛使用,而英语是国际金融业中通用的语言,这就为新加坡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到70年代初,新加坡已经发展成为亚大地区金融业最发达的国家,成为亚洲美元市场的中心。通过新加坡的金融市场,地区外的资金得以被吸收到东南亚地区,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筹集了急需的资金。

对新加坡自身而言,金融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为金融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动力。根据金融界的惯例,一般将国际金融中心分为一体型和分离型两大类。一体型是指国内金融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融合在一起,居民和非居民都可以在一国金融市场上进行借贷活动。

伦敦和香港是典型的一体型国际金融中心。分离型中心是指国内金融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严格分开,只准非居民参与离岸金融业务。新加坡的离岸金融中心即是分离型中心的典型。

新加坡金融体系

1、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成立于1971年,它履行除发行钞票以外所有的央行职能。发钞权现在仍属于货币局。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目标是维持货币稳定,保持经济的加速增长,并促进金融机构的设立,以帮助金融结构的现代化。金融管理局实现上述目标的工具主要有对国库券和贸易票据的再贴现、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规定流动资产比率和最低现金储备率。

2、新加坡货币局。新加坡货币局创立于1967年,并于1967年6月开始发行新加坡元。新加坡元的发行一直以100%的黄金和外汇做担保。

3、商业银行。新加坡的商业银行是随着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和经济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其银行体系是从独立以前的殖民银行体系演化而来的,因而保留了本地银行和外国银行并存发展的“双重银行体系”。

新加坡独立后的银行体系经历了数次变迁。最初新加坡政府允许外国银行从事当地银行可进行的所有业务,但此后为了保护本国银行业,逐渐开始限制外国银行的业务领域,先后开始颁发限制性银行执照和离岸银行执照,最终形成了目前的三大类商业银行:

(1)完全执照银行。完全执照银行能够在新加坡内毫无限制地从事所有银行业务。而且只有完全执照银行才能在新加坡开设一家以上的分行。完全执照的发放到1971年停止,共有13家当地银行,24家外国银行获得这一执照。完全执照银行可以获得亚洲货币单位(ACU)执照,从事主要离岸业务。

(2)限制性执照银行。限制性执照从1971年到1973年颁发,共有14家外国银行获得这一执照。限制性执照银行不得接受新加坡货币,不得接受定期和储蓄存款(25万美元以上的定期存款),而且只能在新加坡境内设立一家办公机构。限制性执照银行可以获得亚洲货币单位执照,从事离岸交易。

(3)离岸性执照银行。离岸性执照从1973年开始向外国银行颁发,此后开业的银行大都获得这类执照。根据规定,离岸性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于亚洲货币单位交易上。从1978年开始,离岸性银行可以从事国内金融业务,但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a)不得从事新加坡元的普通存款业务;

b)不得吸收新加坡居民的新加坡元定期存款;

c)非新加坡居民的新加坡元定期存款只有等于或超过25万新加坡元的方可接受;

d)每家离岸性银行的新加坡元存款不得超过5000万新加坡元

e)在新加坡不能成立一家以上的分行。

到1990年3月31日,共有92家外国银行持有离岸性执照在新加坡开业。

4、新加坡发展银行(DBS)。DBS建立于1968年,其宗旨是向工业提供长期信贷,以促进经济发展。主要方法是提供中长期贷款,股权参与和担保等。1969年,DBS开始办理商业银行业务。目前DBS的业务范围一般包括发展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和商人银行业务。

作为公共部门的一个金融机构,DBS对融资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因而对小的地方工业企业的贷款需求不能完全满足。

5、财务公司。财务公司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大量建立,其发展的主要动因是当时对存款利率实行最高限限制和对贷款利率实行最低限限制,使许多银行开始组建财务公司,以便以较高的利率吸收存款。

财务公司可以吸收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但不能吸收活期存款。其中定期存款是最大的资金来源。其存款利率一般比银行高1—2%,其贷款利率因而也高于银行贷款利率。财务公司的业务主要有住房贷款、分期付款信贷、租赁融资、房地产投资、证券投资等,但不能从事离岸金融业务和外汇业务,也不得发放5,000元以上的无担保贷款。

6、商人银行,随着对工业融资和大型集团贷款需求的增加,商人银行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在商人银行发展的初期,多数商人银行致力于贴现和短期货币市场业务。1972—1974年四个贴现行建立后,贴现业务逐渐从商人银行的业务中分离出去。

商人银行的功能主要是安排融资,而非直接对项目融资。商人银行不能从社会公众直接吸收存款,因而其资金来源有限,必须从银行间市场借人资金。

新加坡政府对商人银行的国内经营没有规定,其业务涉及中长期公司融资、承购股票、股票投资、单位信贷许可、黄金交易、祖赁融资等,但一般每一家商人银行都只从事某一项或几项他擅长的业务。

7、邮政储蓄银行(POsB),邮政储蓄最早始于1876年,后于1972年脱离邮政系统独立出来,并获得稳步发展。

8、中央公积金(CPF)。中央公积金成立于1955年,是一个政府法定的储蓄机构。主要是由雇主和雇员定期存入款项,以便在员工退休后或失去工作能力后支付其生活费。

此外,新加坡的金融体系中还存在着许多其他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国际货币经纪商、黄金交易商、祖赁公司、单位信托等。

货币市场

新加坡货币市场主要由银行间市场和贴现市场组成。在银行间市场上,拥有多余资金的银行和资金不足的银行通过经纪人达成交易。一般银行由于必须保持法定最低现金储备率和流动性资产比率以及清算支票而出现的短期资金不足可以在银行间市场上借入补足。

贴现市场是指由银行将多余的资金以短期存款的形式存放在贴现行,贴现行则利用这些资金投资于国库券、政府证券、贸易票据和新加坡无可转让存单等,并将所得收益支付给存款人。与银行间市场不同的是,银行不能从贴现行借入资金。

银行间市场和贴现市场的发展很快。特别是在60年代和70年代开始发行大量国库券和政府证券,更进一步促进了货币市场的发展。从1973年开始,国库券的发行方式由随要随供方式(tapsystem)转向招标方式,使得金融管理局可以主动控制每次发行国库券的规模,而不是被动地等待金融机构的需求。从货币控制的角度看,招标方式更有利于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

目前新加坡政府发行4种国库券,分别为91天、182天、273天和364天期限,其中发行量最大的是91天期限的。国库券的面值为10,000新元或其倍数,一般在10,000—100万新元之间。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对贴现市场上的贴现行采取指标管理方式。第一个指标是债务/资本比率,即规定贴现行可借入的金额与其资本和储备的比率。第二个指标是资产比率,即规定贴现行持有的各项资产,如国库券、商业票据等的比例。

资本市场

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刚刚独立时,两国仍共用一个证券市场,直到1973年5月马来西亚政府决定中止两国货币的互换性后,证券市场也随之一分为二。1973年6月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作为一个独立的交易所正式营业。从此新加坡资本市场开始发展起来。

1、新加坡股票交易所(SES)。

新加坡股票交易所由三个主要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第一个是证券行业委员会(SIC)。它成立于1973年,是制定整个股票行业政策,决定发展方向的金融管理局的顾问机构,它负责实施《证券行业法》和《接管和合并法》。证券行业委员会的主席是金融管理局的主要官员,其成员由金融管理局从政府及私人机构中挑选,大都来自私人机构。

国家对证券市场的管理主要是通过证券行业委员会发挥作用。第二个是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它主要对交易所进行管理和监督。第三个机构是交易委员会。这是新加坡股票交易所的自律性机构,直接管理新加坡股票交易所。其成员由9名委员组成,故又称为“九人委员会”。其中五名由金融管理局任命,四名为来自股票交易所的经纪人。

因此委员会基本反映金融管理局的立常该委员会作为交易所有限公司的执行机构,在完成交易所经营目标,执行交易所决策方面具有广泛的权力。该委员会指派一名总经理领导一个管理班子,负责交易所的日常经营活动。

经纪人是新加坡股票交易所的成员。到1991年为26家。经纪人主要从事自营交易、认购和经纪,同时也提供投资咨询和其他服务。经纪人不允许开设分支机构。

1975年以来,新加坡股票交易所被分为第一交易部和第二交易部。在第一部交易的上市公司股票必须符合较高的标准。如果一家上市公司不符合第一部标准,则从第一部转入第二部。在第一交易部挂牌交易的公司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已发行股本不低于500万新加坡元;(2)股东不少于500人;(3)每年至少要有25万股股票或实收资本的5%上市交易;(4)前三年每年最少要有5%的股息或10%的总收益;(5)公司必须符合交易所的上市规定以及财务事项公开的规定。如不符合上述条件,则应归人第二交易部交易。

在新加坡证券业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78—1983)中,新加坡股票交易所设立了证券金融公司,开设了保证交易,同时还设立了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中央票据清算所,所有的会员公司均可通过该清算所进行交易,从而可以加速交易进程并降低管理成本。

政府证券和企业债券也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上市交易。根据交易所规定,企业债券要上市交易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每一期限的证券价值必须至少为350,000新元;

(2)证券持有人至少为200人;

(3)公司必须表明其有令人满意的发展前景,而且该公司所从事的业务应对投资者有吸引力。

但新加坡的私人企业几乎不发行公司债券,而政府证券的交易也很少。尽管政府证券的发行量很大,但大多数被各种金融机构持有到到期。总的来看,公共债务吸收了资本市场的大部分资金,但真正在股票交易所交易活跃的是私人企业的股票。

债券交易不活跃是新加坡股票交易所的一大弱项。为了促进债券的二级交易,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中央公积金参与政府证券的买卖;降低政府证券交易的佣金率、降低每手交易的最低金额等。

1977年2月,SES开始引人期权交易,成为亚洲第一个有组织的.期权交易市场。1984年,新加坡股票交易所又在亚洲最先引入金融期货交易。外国公司的证券也可以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上市,但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外国公司申请上市的证券必须已经在其注册国的证交所上市。如果未在本国上市交易,则必须符合下列条件方可在新加坡上市:(1)持有100股以上股票的股东数不得少于2,000人;

(2)公众拥有的股票数量必须超过200万股;(3)在世界各地的有形资产净值应在5,000万新元以上;(4)过去三年累计税前收入应在5,000万新元以上;或在过去三年中任何一年税前收入在2,000万新元以上。

新加坡上市公司共分为工商业、金融业、旅馆业、房地产、种植业、矿业等六类,其中以工业股为主。目前上市的证券种类主要有普通股、政府证券、公司债券、公司信用债、认股权证等。

新加坡最重要的股价指数有两个:一个是《海峡时报》集团公布的“《海峡时报》工业指数”,这一指数包括30种股票,每天按简单算术平均数法计算两次;另一个是SES计算的SES股票指数,这一指数除了计算所有上市股票的总指数外,还计算工业、金融业、旅馆业、不动产业、种植业、矿产业的股价指数。此外,华侨银行公司还计算华侨银行公司指数,包括55种股票,按市价总值加权。

2、SEsDAQ市场。

sESDAQ市场成立于1987年2月,主要宗旨是为成长中的中小型公司提供最佳融资渠道。因此其标准比新加坡股票交易所要低。1988年3月,SESDAQ又与美国NASDAQ连接,从而使新加坡投资者也能买卖美国店头市场的股票。

SESDAQ是通过电脑屏幕进行交易的系统,井由一些注册的造市者(Market—maker)负责维持市场。投资者要买卖5ES-DAQ的证券必须通过该系统的参与者进行。这些参与者包括新加坡股票交易所的会员公司和获准交易该系统证券的合伙人。中央保管有限公司(CDP)是所有交易的清算所,还负责保存交易记录和更新所有SESDAO证券帐户。

1990年3月,共有13家新加坡公司的股票在sEsD4Q市场交易,同时sEsDAQ也可以对NASDAQ上市证券进行交易。

1987年5月,新加坡开设了“政府证券自动报价系统”,该系统利用电脑系统对政府证券进行从发行、交易、兑付到转让、过户及登记注册等一系列处理过程。

3、CLOB国际市场。

CLOB国际市场成立于1990年1月,宗旨是避免马来西亚公司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重复上市。但由于投资者仍愿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对马来西亚公司股票进行交易,因此,CLOB国际市场主要是作为没有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上市的马来西亚公司的股票交易的场所。

目前,新加坡政府有意将该市场办成一个亚大地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其他东盟国家公司股票的交易市场,因而今后可能鼓励这些国家的公司在CLOB国际市场上市。到1990年3月底,共有144家公司的股票在这个市场上市,其中有131家马来西亚公司,12家香港公司,1家菲律宾公司。

新加坡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体系是指其子市场的构成形式。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其中,货币市场包括承兑贴现市场、拆借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资本市场包括储蓄市场、证券市场(包括发行市场、交易市场)以及中长期银行信贷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

什么是金融市场体系

金融市场体系是指其子市场的构成形式。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协议市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大面额可转让存单市场。资本市场包括中长期银行信贷市场、证券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

概念

金融市场体系是指其子市场的构成形式。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其中,货币市场包括承兑贴现市场、拆借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资本市场包括储蓄市场、证券市场(包括发行市场、交易市场)以及中长期银行信贷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

金融市场体系中几个主要的子市场都有其共性的东西:

1、风险性(不确定性):如,股票市场的风险、外汇市场的风险。2、价格以价值为基础,供求关系的影响:股票价格的波动、债券价格的波动,最终都反应其价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3、影响债券流通价格、影响股票价格、汇率波动等的基本面分析既要考虑宏观经济影响,也要考虑微观经济的影响等。

金融市场体系中的相关相近或相异的内容:

1、金融市场的功能,同业拆借市场的功能,债券市场的功能,股票市场的功能,外汇市场的功能,期货市场的功能等。

2、外汇市场参与者,期货市场的参与者,同业拆借市场的参与者。

3、贴现,转贴现,再贴现。

4、汇票,本票与支票的异同等等。

分类

金融市场体系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而一般根据金融市场上交易工具的期限,把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大类。

1、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是融通短期资金的市场,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协议市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大面额可转让存单市场。

2、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融通长期资金的市场,包括中长期银行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中长期信贷市场是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之间的贷款市场,证券市场是通过证券的发行与交易进行融资的市场,包括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等。

3、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共存的金融市场体系。上世纪80年代是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的起步阶段。1984年国务院《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逐步建立包括资金、劳动、技术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我国金融市场建设首先从货币市场开始,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国债回购市场先后得到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1981年开始恢复国债发行,资本市场的发展也逐渐起步。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1992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建立,1997年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建立,成为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转折。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外汇市场。

新世纪以来,各类金融市场发展明显加速,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市场基础建设不断增强,交易和监管机制不断完善。2004年1月,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要求。

2005年,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又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概念进一步扩大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上述变化既反映了对金融市场作用和认识的不断深化,也反映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作用的不断增强。

联动关系

在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体系中,尽管包括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在内的主要金融市场具有不同的金融功能,驱动它们演进的随机因素也有所差异,但是,由于市场参与主体的统一,

由于各种可以在市场间套利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存在,从而使得各个市场间具有相当稳定、密切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因果关系。2000至2004年中国货币市场(银行间拆借市场和回购市场)、国债市场(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股票市场(上交所A股)之间三个层次的联动关系:

第一,各个市场的收益率或价格是否具有稳定的无套利均衡关系;第二,一旦无套利均衡关系被打破,市场是否能够迅速进行调整,以恢复先前的均衡关系;第三,市场间是否存在短期的相互影响效应,即短期因果关系。

由这三个层次的联动关系,即可以大体反映我国整个金融市场体系的效率。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存在明显的制度缺陷我们没有将交易所的回购市场纳入研究视野。同时,由于存在过度的管制,也没有分析规模很小的企业债券市场。

本文关键词:新加坡金融市场发展过程,新加坡金融市场的特点,新加坡金融市场是最早的亚洲货币市场,新加坡金融市场调查,新加坡金融市场由谁监管。这就是关于《新加坡金融市场,新加坡金融市场是最早的亚洲货币市场(成为亚洲第一金融中心吗)》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