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稿>正文

如何判断是得了厌食症,如何判断出小儿厌食症(进食障碍患者的“毒瘾”)

01-16 互联网 未知 投稿

关于【如何判断是得了厌食症】,如何判断出小儿厌食症,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进食障碍患者的“毒瘾”:吃完了吐,追求暴瘦的状态

进食障碍为何青睐女性?促使患病人群不断激增的深层原因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走进北大第六医院进食障碍中心、走近患者家庭,倾听她们的故事。

如何判断是得了厌食症,如何判断出小儿厌食症(进食障碍患者的“毒瘾”)

图源:摄图网

把“变瘦、变漂亮”当成“安全感”之源

“以前每天催吐七八次,吃几颗瓜子都焦虑。”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小景(化名)的病情,记者很难将眼前这个浓眉大眼、圆圆脸、24岁的漂亮女孩跟“厌食症”和“贪食症”这两个名词联系到一起。

但细细打量,还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格外纤细的腿,以及指掌关节处暗色的疤痕,据说那是长期用手抠吐的“标志”。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进食障碍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有关。

小景父母早年离异,让她“本质上认为我的‘出厂设置’不好”,这让她“所做一切都不是奔着普通人的‘让自己幸福快乐’的心理,而是奔着‘我很糟糕,我必须改变自己’”,这让她长期处于焦虑、苛求完美的状态中。

由此,当社会上“以瘦为美”等观念大行其道时,在“减肥”这件事上,小景直言,自己“刹不住车”了。

18岁时,她走上“减肥路”。起初,“有点小胖”的小景因为瘦了而受到大家夸奖,这让她逐渐将“变瘦、变漂亮”当成自己的“安全感”之源。之后,她“越发被食物控制”,“靠食物解压”,并经历了从厌食到贪食的转变。

医学定义,神经性厌食的主要特征是患者用节食等方法有意造成体重过低,拒绝保持最低的标准体重;神经性贪食则是反复出现的暴食以及暴食后不恰当的抵消行为,如催吐、导泄、节食或过度运动等。

“贪食”后,小景开始变本加厉,用催吐的方式降低体重,一天能吐七八次,身高158厘米的她最瘦时仅70斤。直到频繁晕倒、“觉得自己这样可能会死”,才开始寻求自我治疗的方法。

进食障碍患者增长势头“挺猛的”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进食障碍学组副组长、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综合三科病房主任李雪霓所在的北大六院,不仅是国内最早治疗进食障碍的医院,也是唯一设有专科病房的医院,在这里,进食障碍患者能得到集中、有针对性的治疗。

据北大六院综合三科统计,2002年到2012年,该院住院的进食障碍患者从年均20余例增长至180余例,2009年医院开设专科病房,住院人数曾出现激增,后由于病房容量不变,2012年以后,每年住院患者人数基本保持在200余例。而医院外,无数患者在排队等待。

中国目前到底有多少进食障碍患者,目前尚缺乏相关研究数据。但结合临床实际,李雪霓认为,进食障碍的发病在国内还处于增长期,“感觉势头挺猛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患病人群普遍呈现年轻化、低龄化。西方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进食障碍患者发病年龄在12~25岁,患病高峰年龄为13~18岁。

2012年,上海市的一项流行病学调研显示:上海儿童青少年进食障碍患病率为1.4%,其中,小学生1.3%,初中生1.1%,高中生2.3%。

从心理疾病的角度来讲,要治疗“进食障碍”,不仅费用颇高,病程也很漫长。

李雪霓直言:“(患病)三年以内的治愈希望较大,三到七年的就挺困难了。如果患病超过七年,就要将更多力量放在如何帮助患者平衡生活,尽可能将危害减到最小。”

相比多年前进食障碍病情的“单纯”——“要么厌食,要么贪食,要么就好了”,现在进食障碍合并的问题复杂得多。

李雪霓皱起眉头:“现在很多患者贪食后,会采取催吐、导泄等极端措施,这在以前很少见。网红‘小粉丸(实属泻药)’泛滥成灾,电商平台公开销售催吐管等商品,也让很多患者习惯性处于‘吃完了吐,追求暴瘦的状态’。”

医学界公认,厌食症是死亡率最高的精神疾病,致死率高达5%~20%。为了让孩子活下去,有的家庭夫妻一方不得不选择全职在家照看。

为了将有治疗经验的患者家人培养成“专家”,继而大范围分享经验、帮助更多家庭,李雪霓发起了进食障碍朋辈专家志愿者培训项目。

通过培训,茫然的家长们得以找到方向:家长和子女应形成同盟,尝试去彼此理解和共同面对,这对治疗起着关键作用。

社会文化影响是造成进食障碍的典型因素

进食障碍还是一种具有“性别色彩”的心理疾病:患者90%~95%都是女性。

在一次志愿者培训会上,家长们对记者集中“讨伐”起当下社会对女性的畸形审美标准,并认为这是诱发孩子患上进食障碍的主要因素。

“‘瘦’在最近几年都变成了‘健康’的代名词了!”作为妈妈的任女士注意到,近年来,网络上不断出现“A4腰”“锁骨放硬币”等话题,明星也纷纷效仿。“这种‘瘦’文化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负面影响特别大。”

在了解进食障碍的过程中,作为爸爸的高先生发现,网上有关减肥的信息对孩子们极具伤害:直播中,有人能一天吃下50斤食物;女儿极其依赖的一款教人精确计算卡路里的某App,会引导用户少吃甚至不要吃……这些都让他愤怒:“太多孩子根本不能够分辨这些商业行为所可能带来的伤害”。

北大六院的志愿者老曹管理着不少进食障碍患者和家属的微信群。他告诉记者,相当一部分女性患者在学校内是尖子生,来求助的甚至不乏北大、清华的高才生。他深感,“社会各方面对女性的要求都过于完美,要求学业好,性格好,外貌身材也要好。这些都跟进食障碍息息相关。”

李雪霓也认为,社会文化的影响是造成进食障碍的典型因素。“一些优秀的女性容易得厌食症,她们本就苛求完美,倾向于通过自我控制来实现目标,在当下病态审美的催化下,完美就跟瘦画上了等号,如果社会审美标准把‘不过百’定义为美,那她可能就追求100斤以下。”

学校应重视起“瘦”的危害

家长没有概念,医院治不过来,如何从源头防治?家长们将希望寄托在了学校。他们认为,对应13~18岁的患病年龄高峰,学校就是进食障碍重灾区,理应有所行动。

高先生的女儿一直在美国读书。当学校通知他女儿BMI(体重指数)不达标、可能患上厌食症时,高先生一度并不相信。如今,认识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重要性,他急切建议,中国学校也应承担这样的功能。“一般来说,人体BMI指数低于18.5属于过低,低于13就是高危。学校应在体测时加入BMI筛查,尽早了解孩子情况,并及时告知家长。”

一些家长也对学校体测所依据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健康标准》)质疑。该标准要求:学生体测成绩达到或超过良好,才有资格参与评优与评奖。张女士就认为,孩子发病跟体测有一定关系。“女儿小升初时体育课成绩很好,就因为BMI超出《健康标准》要求,体育成绩最终只得了60多分。这在孩子心里形成了阴影,每年体测前,她就不敢吃饭。”在张女士看来,这个标准给孩子形成一个印象:只要胖了就是不健康。

这样的案例,李雪霓也经历过。“很多患病孩子都收到过学校告知孩子超重的通知,成绩要被扣分甚至全校通告,这个刺激太大了。但体重过低就没听说学校会在意。”她认为,教育部门不应把健康和体重完全画等号,并建议,尽快对学校心理老师开展进食障碍方面的培训。

疫情的发生,也让很多本来在治疗中看到希望的家庭,再受打击。

李雪霓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北大六院的进食障碍住院部暂停收治,门诊也无法举办之前的培训活动,外地病人进京求治变得异常艰难。

2、如何判断是得了厌食症:如何判断出小儿厌食症

如何判断出小儿厌食症

1、看年龄。

若是1岁以下的婴儿,特别是新生儿发现有明显食欲低下者,多为疾病所致,应该引起重视,可能是由败血症、结核病、佝偻病和各种营养缺乏症等。年纪稍大的小儿要特别留意其饮食的习惯和平时的生活情况,家庭环境等等;因为家庭环境较好的家庭,小儿容易养成不好的进食习惯,喜欢吃零食等,都有可能引起厌食症。

2、看食欲不振的程度。

如果是轻度的食欲不振可能是因为零食过多或者天气、心情不好等原因等所致;若情况比较严重,可能是厌食症或者其他潜在疾病。

3、有无症状出现。

若小儿有轻度食欲不振,但是依然活泼、愉快,多属正常情况。若伴有疲倦、精神萎靡、低热者,多系结核或其他感染。伴有腹疼和便血者应注意胃、十二指肠溃疡,寄生虫等。伴反应迟钝,皮肤粗糙,少汗和发育不良者,应注意甲状腺功能低下。伴多汗、肋骨串珠、方额、颅骨软化等骨骼改变系佝偻病。

4、微量元素的检查

通过微量元素的检查,可以帮助找到是因为哪种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的厌食症,也有助于判断。

孩子的饮食方面,家长是当成重中之重来抓的。小儿厌食症的发生是家长不想面对的,那么要怎么预防小儿厌食症呢?

1、从饭菜上进行变化

让宝宝吃不同口味、颜色的食物,会引起宝宝对饭菜的兴趣,达到促进食欲的目的,因为如果每天吃相同的东西,就算是很小的宝宝也会感到厌烦。当宝宝吃得很好时,家长要适当表扬他,如果是吃饭不专心的宝宝,可以在用餐前15分钟告诉宝宝,让他把游戏停下来,把宝宝的注意力引导到吃饭上,不应该任意批评或者责打孩子。

2、不要给宝宝吃快餐食品

例如薯条、汉堡包、香肠等,都是高脂肪、高盐、高糖分食品,而且含有很多添加剂,应该避免食用。最好是选择健康又营养丰富的零食,包括水果片(新鲜的或干制的.)、天然酸奶、米糕、面包条等。

3、水是最佳和最提神的饮料

要把水作为首选饮料。如果宝宝食欲不振,不能在吃饭前给他喝太多含糖的饮料,因为这些东西会让他感觉不到饿。要注意,不能以瓜果、饮料来代替饭菜,而应将食物品种多样化,合理搭配饭菜。

4、别将甜食当奖励

要想让宝宝喜欢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家长就要以身作则。不能总是把饼干、巧克力当甜食来奖励宝宝,甜食会让宝宝长出龋齿的。另外,别强迫宝宝吃水果,也不能为了让宝宝吃水果和蔬菜而跟他讨价还价,这样会形成一个难以改变的习惯。

如何判断出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的常见原因

全身性疾病的影响

许多急、慢性感染性疾病都有厌食的表现,其中消化道疾病尤为明显,如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肠炎、长期便秘等都可引起厌食。

药物影响

维生素A或维生素D中毒也表现有厌食。一些抗癌药物更容易引起厌食。

微量元素缺乏

锌缺乏常表现有厌食,某些内分泌素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激素相对不足也可表现厌食。

气候影响

如夏天炎热也是引起厌食的原因。

中医如何治疗小儿厌食

验方一

处方 太子参5~10克,山药5~10克,炒扁豆5~10克,生麦芽8~12克,炒鸡内金5~10克,莱菔子(炒、打碎)3~6克,陈皮3~6克。

用法 水煎服,每2日1剂,每日分3~4次服用。

验方二

处方 扁豆、山药、白术、鸡内金各10克,砂仁5克,山楂、麦芽各7.5克。

用法 上药研成细末,装入胶囊,每次服2粒,每日服2~3次。

什么方法预防儿童厌食症呢

规律饮食,少吃零食,少饮高热量饮料,定时进食。 平衡膳食,食物多样化,合理选择食谱,做到粗细调剂,荤、素菜搭配,让孩子吃杂、吃全;讲究花式品种,纠正孩子不爱吃面食,“爱荤不爱素”或“爱素不爱荤”的偏食习惯;鱼要去刺,肉要去骨,菜要切碎煮烂,纤维较粗的要切成小丁、小丝、小块,以适应孩子消化器官尚未完全成熟的特点;多进食含微量元素(锌、铁、铜、碘等)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蛋黄、鱼类、豆类及豆制品、花生、油菜等食物。

创造一个安静愉快的进食环境,用膳要有固定的地方,有适合孩子的餐具、桌椅,让孩子自己坐着吃饭;大人不要谈论与就餐无关的事,更不能让孩子东跑西跑,边吃边玩,分散了吃饭的注意力;父母决不能在孩子吃饭时训斥孩子。有事尽量放到饭后处理,如果非要解决不可,也务必和蔼耐心,切忌粗暴简单而破坏良好气氛。当孩子突然改变环境和生话习惯时,家长应帮助其逐步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生话习惯。

合理喂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从小抓起,4个月以内的婴儿最好采用纯母乳喂养。因为相关的研究表明,纯母乳喂养的小儿很少有厌食。按顺序合理添加辅食,不要操之过急。小儿饮食以主副食为主,不乱加额外的“营养食品”。不要使用补药和补品去弥补孩子营养的不足,而要耐心讲解各种食品的味道及其营养价值。

本文关键词:如何判断出小儿厌食症的类型,小儿厌食症是什么,如何判断出小儿厌食症状,小儿厌食症的表现,小儿厌食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这就是关于《如何判断是得了厌食症,如何判断出小儿厌食症(进食障碍患者的“毒瘾”)》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