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稿>正文

建设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有啥好处(或将为地方粮食产能提供“绩效”标准)

01-13 互联网 未知 投稿

关于【建设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有啥好处,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国标实施,或将为地方粮食产能提供“绩效”标准

10月1日起,《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22))正式实施,这也是我国2014版《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发布实施七年以来的首次修订。修订后,《通则》明确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划分区域,列出了高标准农田地力参考值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参考值。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孔祥斌认为,这意味着,各地在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农田建设的成果将与粮食产能挂钩,这些参考值或将为地方粮食产能提供“绩效”考核标准。

因地制宜 明确各地粮食产能指标

从2004年高标准农田的概念首次进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定一定比例的国有土地出让金,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粮食产能,到2014年第一版国家标准发布,再到2021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下称《规划》),我国对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持续推进。

土地平整、设施完备的高标准农田,是改变我国农业“靠天吃饭”、保障粮食安全的利器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按照《规划》,到2030年,将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12亿亩,改造提升2.8亿亩,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按照此前《规划》要求,新修订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下称《通则》),需根据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 制定分区域、分类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及定额,健全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标准。

而对比旧版,新版《通则》在因地制宜的原则上更加明确,并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西南区、西北区和青藏区等七个区域,分区域制定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农田地力参考值,以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参考值。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基础也有所不同。长期以来,由于气候、地貌、土壤条件的差异,我国北粮南菜的格局愈发明显。孔祥斌告诉新京报记者,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农田,在遵循自然地理条件、细化优化建设内容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种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意味着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不会忽视当地的耕种习惯,而尊重农民的习惯,也会让农民更多地参与进来。”

孔祥斌指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的原则将促成国家、地方、农户形成合力。若只是国家重视、投入,地方被动应付,农民不做响应,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设参考值 或将成为绩效考核标准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新版《通则》分区域分省列出了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应达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参考值。以新版《通则》中各地稻谷产能参考值举例,黑龙江省每公顷稻谷的产能参考值为7800公斤,而在广西,每公顷稻谷产能参考值为6300公斤。

按照农业农村部此前的官方解读,这充分凸显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的,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在我看来,这个参考值可以简单理解为国家对于不同省份产能预期的目标值。”孔祥斌更加明确地指出,这意味着农田建设的成果将与粮食产能挂钩,参考值或将为地方粮食产能提供“绩效”考核标准。

实际上,根据上述《规划》,绩效考核机制贯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全程,而《通则》中,一系列参考值的出现,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建成高标准农田”不是绩效考核的尽头。

专家视角下,后续考核的维度或将更全面。“包括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为当地提高了多少产能,降低了多少成本,是否会间接拉动这个区域粮食的种植,带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这些可能都会成为考核的指标。”孔祥斌说。

注重生态 绿色发展理念贯穿《通则》全程

除了对产能的重视,新版《通则》较旧版也更关注绿色生态,绿色生态为《通则》的基本原则之一。

为什么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特别关注绿色生态?孔祥斌在介绍相关背景时指出,近半个世纪以来,为了养活更多人口,包括大量化肥农药投入到耕地之中,让耕地迸发出更大的产能,但同时也造成了土地的退化和污染。“建设高标准农田最重要的目的,肯定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实现高产、稳产,应对气候变化。而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则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迈进。”

而在《规划》中,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药化肥利用效率、提升农田生态功能,也是建设高标准农田带来的生态效益。

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例如新版《通则》明确水资源贫乏区域,水土流失易发区、沙化区等生态脆弱区域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限制区域;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田块平整时不宜打乱表土层与心土层,应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等。

孔祥斌还特别提到绿色工艺和材料的运用,防护林、作为缓冲隔离带的坑塘等都可以减少对农田环境的不利影响。

孔祥斌指出,在这个《通则》标准下,各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过程中,通过综合治理改造提升,农民的劳动强度会减轻,化肥农药的投入会降低,污染源也将被阻断,从而实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磊 校对 刘军

2、建设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有啥好处

高标准农田有啥好处

标准高在哪里

“我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水缺,耕地质量总体不高,中下等质量耕地占70%左右,后备资源不足。稳住粮食安全,既要确保耕地数量,还要不断提升耕地质量以及整个农田的综合产能。”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说,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升粮食安全生产能力的关键。

建设高标准农田,就是要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农田。如果按1亩高标准农田1000斤产量来计算,12亿亩就能稳定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这约占当前粮食总产量的90%,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极其重要作用。

在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看来,除了产出能力高,高标准还体现在多方面。一是农田质量高,二是抗灾能力强,三是资源利用效率高。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完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在节水、节电、节肥、节药、节人工等方面均有明显效果,亩均粮食产能一般增加10%至20%,亩均节本增效约500元。

建设怎么推进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产业经济室主任刘长全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受到农民群众普遍欢迎,各地也探索积累了不少丰富经验。不过,在过去一个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资金使用、建设内容、组织实施等方面要求不统一。随着建设的深入推进,集中连片、施工条件较好的地块越来越少,建设难度不断增大,建设成本持续攀升,资金需求大、筹措难。受此影响,一些地方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不完善、工程措施不配套,难以达到国家标准。

此次《规划》明确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方面内容。同时提出,综合考虑建设成本、物价波动、政府投入能力和多元筹资渠道等因素,逐步提高亩均投入水平,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资一般应逐步达到3000元左右。

“针对资金难题,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源头整合,设立农田建设补助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农业农村司副司长姜大峪说。

《规划》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分成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等7个区域,提出各分区建设重点和分省建设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副司长邱天朝说,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区域布局方面,强调“两个优先”,即集中力量在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优先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将现有或规划建设的大中型灌区范围之内的有效灌溉面积建成高标准农田。

管护如何展开

确保良田良用,不仅要建好,还要管好、用好。记者了解到,一些地方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日常管护不到位,设施设备损毁后得不到及时有效修复,常年“带病”运行,工程使用年限明显缩短。部分地区存在建成高标准农田被占用问题,个别地区甚至出现撂荒现象。

“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不仅要完善农田设施的管护制度,还要将其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郭永田介绍,现在许多地方已经出台了管护管理办法,明确了相关的政策要求。农业农村部指导地方探索多元的管护资金筹措机制,地方通过政府补一点、经营主体拿一点、水价电价改革筹一点等多种方式,筹措了管护资金。有的地方实行经营主体自管模式,有的地方因地制宜实行委托专业化机构管理模式,还有的地方采取了购买工程设施保险的方式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取得了很好成效。

此外,高标准农田建设还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工程。张桃林说,要在建设全过程,包括管理和后期的运营维护方面,加强技术创新,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工程技术和装备。希望早日形成良田良制、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相融合与集成应用的格局

高标准农田有啥好处

近些年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大量的农村土地搁置荒废,推广实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的呼声是越来越高。不管怎么的农业生产模式,都需要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土地,当然,无土栽培不需要土地,但栽培的蔬菜口感真的跟地里种的不能比。

而与此同时,我国现行的土地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则让土地零碎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的规模化发展,特别是在山区,耕地坡度大、零碎化程度更高,这样的土地往往就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种吧,投入大产出少,划不来;不种吧,荒着可惜了。所以,为了破解这样的一个难题,让农村零碎的土地能够“化零为整”,提高耕地的生产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经过推行试点之后,我国开始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

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到2025年累计建成10.75亿亩并改造提升1.05亿亩、2030年累计建成12亿亩并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

那么,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是否意味着传统每家每户小农生产模式的终结呢?农民是否希望终结现在的这种种植模式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否是小农生产模式的终结?——其实不是,是为了提高耕地的生产力和粮食的产量。

现在农村耕地的现状。相信有过农村生产生活经历的人们都记得,以前的农村,每年农作物收获之后的秋、冬两季,就到了侍弄土地的时候,而往耕地中拉运农家肥,是必需的一项工作,动物的粪便、草木灰等,都是极好的农家肥。而现在,耕地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人去施用农家肥,更多的是用各种化学肥料,这就导致现在的农村耕地,土壤板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肥力急剧下降,因此带来的问题也显而易见,耕地的生产力逐年下降,粮食的产量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质量更是与施用农家肥种植的粮食无法相比。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内容。高标准农田建设,并不是说一味的去追求土地的平整度、规模化,其主要追求的还是高产出、高质量。在基本农田的建设过程中,除了平整土地之外,还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土质改良、修建灌溉排水设施,也会进行村间道路、电力覆盖等基础设施建设,还会对农民进行适当的农技培训,从通行条件改建、灌溉排水设施完善、电力升级改造等方面,来提高农村耕地的抗灾能力,同时,通过举行农技培训,提高农民种植农作物的技能,从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为规模化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再加上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势必会有更多的资本投入到农村农业,那么,肯定会对原来每家每户、单打独斗的小农生产模式带来冲击,农民对此怎么看呢?

越早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越好,越早终结小农生产模式越好

农村已经很少有人种地了。现在的农村,土地没有流转出去,还在种植农作物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大多数都是55岁以上的农民,一边在家带孙子,一边侍弄着家里的.几亩地,而且,也不像以前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作物的种植中,更像是一种副业,产出多少无所谓,别让地荒着就行。三四十岁的青壮年,一年到头,除了中秋、春节等节假日,村子里基本见不到,都忙着在城镇务工,能种地、会种地的已经没有几个了。

农民种地确实不挣钱。现在的农民种地,所面临的局面是投入多、风险大、产出少、不挣钱。耕地、种子、地膜、肥料、人工等需要投入,而与之相反的是,购买种子有不出苗的风险,农作物生长也需要面对干旱、暴雨等风险,更糟的是,农民种植的农作物,出售价格比较低,往往是一亩地下来,挣的钱很少,甚至会出现赔本的情况,确实是不挣钱。但是,到了市场、超市,农产品的价格又是“高不可攀”。

土地流转让进城务工的人们少了一份牵挂。农业生产活动,是重劳力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现在农村种地的,又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年轻人大多数都是外出去务工。但是,到了农作物收获的季节,虽然家里的老人都说让孩子去忙,但是,身为儿女的,还是不放心只让年迈的父母去收获农作物,是一份牵挂,就不得不放下工作来农村帮忙。

规模化种植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出去务工的农民提供了就业的机会。虽然说规模化农业生产活动,大多数农事活动能够通过大型机械来操作,但是还是有一部分是需要人工来完成的。而农村留守的老人,恰恰又具备长期的农作物种植经验,只是因为年龄较大,没办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但从事一些体力要求比较低的农事活动还是绰绰有余的。所以,规模化种植,也为这部分农村留守的农民带来了就业的机会,能够在照顾家里的同时赚取一定的收入。

本文关键词:高标准农田的含义,高标准农田有啥好处呢,高标准农田建设好处多,标准农田和高标准农田的区别,高标准农田效益。这就是关于《建设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有啥好处(或将为地方粮食产能提供“绩效”标准)》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