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协调可持续,实现共同富裕的四个原则
什么是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实现共同富裕的四个原则
本期主题:近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如何理解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本期《理论圆桌会》推荐六篇文章,从多层面、多角度带您学习与理解。
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张占斌撰文指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质要求。面对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新起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红线贯穿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
文章指出,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不是没有差别的同步富裕、同等富裕、一样富裕,不是劫富济贫,不是养懒人,不是城乡和地区差异彻底消失。而是通过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发展来共同分享整个国家进步的成果,也就是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逐步富裕。前提是鼓励勤劳创新致富,靠勤劳实干兴邦,靠勤劳实干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最重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了,物质财富的蛋糕做大才更好分配,也更有分配调整的回旋余地。
文章指出,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工程和一连串事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进方向,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牢牢把握“两个毫不动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调动方方面面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快构建目标明确、方向一致、相融相济、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共同富裕要兼备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
浙江工商大学校长、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郁建兴撰文指出,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这两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我们或许可以先回答共同富裕不是什么。首先,共同富裕不是无差别地在结果上“均贫富”。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目前,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已经被写进宪法,这决定了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我们都不会通过“削平”先富起来群体的财富来实现共同富裕,而是通过“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通过补齐社会低收入群体的“短板”,在增加社会总体财富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框架内实现共同富裕。
其次,共同富裕也不能只是依靠不断加重个人税赋负担、出台过多的社会政策、过多过高承诺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来实现。一方面,工资收入差距并非造成我国居民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过多过高承诺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将面临财政不可持续的挑战。北欧国家由于国土面积有限、人口稀少,其“高税收、高福利”的模式不具有普遍意义。同时即使在北欧福利国家,也已出现活力不足问题,跨国企业和资本外流影响了经济领域的“造富”能力。可以说,“高税收、高福利”不适应中国的特殊国情。进一步来讲,中国推动共同富裕的行动路径应当主要基于中国丰富的经济社会实践及独特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在当代中国推动共同富裕的几个关键元素: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这些既是共同富裕的核心要素,也是推动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三者缺一不可。
首先,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就包括:经济总量增强、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社会文化生态等协调发展,等等。经济总量增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为社会福利分配提供财税保障、为消费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其次,共享性是共同富裕的底色。共同富裕的共享性必须要体现“共同”“公平”“平等”等元素,但又要避免走入平均主义的歧路。在我国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在顶层设计上强化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通过制度创新使人民都有能力和机会参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并共享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正如强调,要“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
最后,共同富裕的第三个关键要素是可持续性,包括发展的可持续和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性意味着发展要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共享的可持续性不能只依靠不断加重个人税赋负担、出台过多社会政策、过多过高承诺社会保障水平来实现。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体现了富裕的全面性
清华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在谈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时撰文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逐渐呈现出新的面貌,特别是体现在自主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平性、包容性等方面。其中,在谈到“全面性”问题时指出,西方国家能够解决富裕问题,但是很难解决“共同”“全面”的问题,只能是实现一部分人富裕、少数人富裕,而多数人还是贫穷的,两极分化严重,这种情况并没有随着西方现代化进程而消除,反而有扩大之势。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体现了富裕的全面性。按照党的共同富裕“路线图”,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可见,中国式现代化解决了西方现代化伴生的两极分化问题。而且,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探索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道路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副院长厉克奥博联合撰文指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后,中国**提出的新的奋斗目标。
那么如何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道路?第一,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在实践中,将共同富裕狭义理解为解决收入差距的“唯收入论”,在认识上的误导性极大。因为从本质上讲,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发展绝不只是经济收入的提高,更本质和关键的是教育及健康水平、主观获得感等方面的提高。
第二,共同富裕既要提供平等发展机会,又要安抚和援助社会竞争失利的地区和人群。我们必须认识到仅仅是发展机会的平等并不能必然带来满意度的提升。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初始发展条件存在明显差距,不同社会个体的认知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健康水平等方面存在客观差距,因此要在机会平等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对社会竞争结果进行适当补偿的机制。
第三,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必须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可塑性以及可改革度,避免僵化性,坚决防止掉入“福利陷阱”。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体制必须保持一定的灵活度,能够随着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而动态调整。
第四,政府与市场同向发力,建设高效的共同富裕体制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政府与市场要同向发力,应该认真总结好宣传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共同富裕这一课题上,该原则同样适用。
特别值得强调的一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政府直接或间接持有了大量的生产资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优势,也是未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林光彬撰文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党中央提出的又一个重要阶段性发展目标。2021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庄严宣告:“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021年6月10日,党中央与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这表明我国推进共同富裕正在加速。
林光彬认为,实现共同富裕,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全国上下、中央与地方、各行各业都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通过创新发展解决经济发展动力问题。促进收入增长、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速度、效能和可持续性则依赖于发展的动力。
通过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协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全面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树立协调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推动区域、城乡以及社会各阶层、各行业之间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协调性。
通过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更高要求。
通过开放发展促进经济内外联动。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顺畅稳定,推动形成顺畅的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形成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更好地服务和引领世界经济发展。
通过共享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全体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重点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建设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助推共同富裕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撰文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浙江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缩小收入差距提出了具体意见建议,特别是赋予浙江建设“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的任务。
文章指出,共同富裕不是搞平均主义。推动共同富裕,需要有更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等为重点,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意见》提出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这对于实现“率先在优化收入分配格局上取得积极进展”的目标有重要意义。在谋划这一行动计划中,要将中等收入群体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消费和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的重要支撑,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橄榄形社会构建,积极为全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积累经验。
什么是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志强调:“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我国正处于并将处于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国家的昌盛,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只有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了,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才能在国际格局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发展势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九点六,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二〇〇五年已经达到二万多亿美元,跃居世界第四位。但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仅略高于百分之四,人均仅一千七百多美元,仍属于中低收入国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按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到二〇一〇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实现这一目标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对于我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我们强调加快经济发展,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是目前用的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具有综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优点。但是,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不能全面反映人们实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要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看待国内生产总值,防止任何片面性和绝对化。要把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真正体现了发展的硬道理。
第二.坚持“五个统筹”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各方面的发展相适应,各个发展环节相协调。
“五个统筹”是总结我国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来的。同志说过,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处理建设中重大关系的基本方法。同志提出,“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同志强调,“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众的利益。”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党,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五个统筹”的思想,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统筹兼顾的思想,是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统筹城乡发展,就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就要积极推进西部大,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
“五个统筹” 深刻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坚持“五个统筹”,必须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在统筹协调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增强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辩证思维能力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准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各种关系。
一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要讲究生态环境效益。要抓紧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要着眼未来发展,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要从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满足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实现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切实为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保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整体,从根本上说,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是一致的。局部要服从全局,全局要照顾局部,要兼顾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努力实现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良性互动。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充分发挥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作出重大部署、制定方针政策时,既要考虑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也要照顾不同地区、部门的特点和利益,区别对待。地方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做好工作,但必须坚决维护的统一领导,维护权威,自觉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要不断增强在大局下行动的自觉性,坚决克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只有把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都发挥好,才能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三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运动是事物发展的重要特征。事物发展是一个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再到不平衡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实践表明,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大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既不是毫无波折的平衡增长过程,也不是一边倒的绝对非均衡增长过程。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不同的地域、体、行业和领域,因发展起点、资源条件和自然环境以及资金、人力、知识等方面的差异,不平衡发展是必然的。一刀切、一个模式、齐步走是不可能的。要坚持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既巩固已有的基础和优势,又要着力加强薄弱环节;既善于调动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注重持续稳定发展,努力实现发展的均衡性。
四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和场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增强经济的活力和效率;同时又要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和调控的作用,注重克服场的缺陷和不足,解决场不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和改革攻坚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在促进就业、调节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实现社会公平、协调城乡和区域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中的作用,努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辩证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