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江上之清风惟什么意思,《兰亭集序》
关于【惟江上之清风惟什么意思】,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惟江上之清风惟什么意思:《兰亭集序》|有些注解,我是看不懂的
说实话,《兰亭集序》的译文注释,我是看不懂的。
读兰亭集序的第一段时,还是充满快乐的。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仅以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佐酒,都可使人感受到无尽的快乐,更何况是名士聚集,把良辰美景、天地万物都拿来入诗,以诗佐酒,以酒助兴,畅叙幽情呢?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然而,每次读到“人和人之间交往,转瞬间就会度过一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我就会从这无尽的快乐当中转瞬间就坠入无尽的迷茫当中。
书上说,这是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根据名士们不同的人生活法开始兴发感慨,展开联想。结合下文,意思就是:人生短暂啊,有的人,人生在谈玄论道中度过;有的人,人生在纵情外物中度过。
但我总觉得很牵强,如果把俯仰一世解释为人生短暂,那跟“人和人之间交往”有什么关系吗?难道说,不与人交往,人生就不短暂了吗?而且,“悟言一室之内”必须要有朋友作陪,难道“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也必须拉上别人一起吗?恐怕不见得,比如比王羲之时代更早的阮籍,曾自己驾着马车,任凭牵引马车的马匹无目的地四处闲逛,一路喝着酒。当马车行至道路的尽头的时候,就放声大哭。
何况,从兰亭集会突然一下子就联想到人生的态度上去了,总觉得这个联想跨度太大,毫无根基,我是无法接受的。
说服不了自己,却要去说服别人,总感觉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于是,我试图去找出一种能说服自己的说法。
在我看来,要理解本文的第二段,首先是看王羲之在集会上做的事,然后还得请苏轼先生来帮忙。
(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兰亭集会中,王羲之负责名士诗文的记录、整理、结集工作。我认为,第一段中说到了诗文的取材是天地万物,良辰美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这一段则可以看做王羲之根据名士诗文的内容进行归类整理,并因名士们的感慨而产生感慨,并表达自己的态度,抒发自己的感情。
流觞曲水,取杯需俯,饮酒需仰,此为“俯仰”。“俯仰一世”怎么理解呢?
历代以来,文人士大夫都有两个世界,一为现实世界,一为精神世界,王羲之们也不例外。尤其在当时政治枷锁异常沉重,政治杀戮异常残酷的社会背景下,士大夫们的人生是撕裂的。身处政治斗争之中,想要在现实中自由谈论个人的理想抱负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只能选择谈玄论道或者是纵情外物、放浪形骸,思想逐渐趋于消极,甚至流行服食五石散,用毒品来自我麻醉。
酒,是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融合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饮酒之前,每个人都带着枷锁,仿佛都隔绝于自己的小天地,是在不同的世界里。饮酒半酣的时候,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渐趋融合,以至于分不清是在人间,还是到了天上。也只有这个时候,才能够撇开枷锁,才敢于“畅叙幽情”,把自己的精神世界完全展示出来。就连王羲之写《兰亭集序》都是在微醺的状态下,醒来修改,反而每次都不能满意。
因此,我认为,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可以解读为:我们这些人彼此相处,酒让我们联系在了一起。意为曲水流觞,对坐饮酒赋诗的这个活动让我们暂时放下俗世的枷锁,也就是俯仰之间,我们就走近彼此的精神世界,了解了彼此的内心深处的情感,精神世界融合为一。
于是才有下文每个人都放开来,在诗文中或谈论人生感悟、襟怀抱负,就像和朋友在室内面对面一样无拘束,或表达自己的情怀。然而无论什么,最后都发现彼此拥有共同的感慨:世事无常和人生易逝。
当然,精神世界融合为一并不意味着大家对任何事的看法都是一致的,就比如人生观的问题:大家的诗文中对生死问题的思考触发了王羲之的感慨,他不能认同士大夫们“生死一同,日趋消极”的生命态度,因此通过对“死生亦大矣”的引用和“岂不痛(痛惜)哉”的叹息表达了婉转的批评。
2、惟江上之清风惟什么意思,惟江上之清风惟的原文及翻译
惟江上之清风的惟释义:只有原文:《赤壁赋》,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惟江上之清风惟什么意思?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惟江上之清风惟什么意思
惟江上之清风的惟释义:只有。
原文:《赤壁赋》
【作者】苏轼 【朝代】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翻译: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吗?(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客人高兴地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本文关键词:惟江上之清风之的用法,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翻译,惟江上之清风还是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 翻译。这就是关于《惟江上之清风惟什么意思,《兰亭集序》》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