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稿>正文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及弟子,论语故事之五十二

05-13 互联网 未知 投稿

关于【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及弟子】,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及弟子:论语故事之五十二:季氏要讨伐颛臾

论语故事之五十二:季氏要讨伐颛臾

季氏是当时鲁国的权臣,左右着鲁国的政治、军事与经济大权,而孔子的两个弟子冉有和子路则是季氏的家臣,有次季氏召开会议,商讨征伐南边的小国颛臾,扩大自己的地盘,而冉有和子路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但是老师并不知道这件事,而学生们出于对老师的尊敬,又不能隐瞒不告,于是只好委婉地对老师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不说要攻打颛臾,而只说将对颛臾做点事,但是孔子又怎能听不出弦外之音,立马就说,季氏的这个做法是不是有点过头了,颛臾也是当时周天子分封的一方诸侯,根据孔安国的注,是伏羲的后裔、风姓之国,本是鲁国的附庸,是祭祀蒙山的东蒙主,是社稷之臣,季氏又怎能去征伐呢?季氏是想据为己有。

冉有没想到一下被老师看穿,之后搪塞道:这是季氏想做的事情,我们两个臣子并不想这么做。可见,虽然有被批评的风险,但是二弟子还是不敢向老师隐瞒,而孔子果然也有不同的看法。

孔子接着说,有位名臣周任曾经说过,做事要依凭道义,道义上不允许的,还是不要做。如果当政的人有危险、有偏颇,一定要尽到臣下的职责,否则当政之人为什么要任用你们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这样的事情是谁的过失呢,虎兕都是一种猛兽,从笼子中逃出来,龟玉是珍贵的宝石,在匣子里被毁掉,这是说冉求他们没有给当政者提供恰当的建议是不应该的。

这时冉有就只好说明征伐颛臾的原因了,颛臾靠近鲁国的费地,如果现在不趁颛顼衰弱的时机夺取,那么以后就会给子孙后代留下祸患,冉有的这套策略,在孔子看来,还是霸王之术,并非王道,王道,应该以道义服人,明明想取颛臾,却还要编造一套说辞,这个是为君子所不齿的。

接下来孔子进一步说,国家里的人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不怕大家都穷,就怕贫富不均,所以现在国际上有很多经济学家在研究收入不均等的问题,收入问题不仅是个经济学问题,还是个社会问题。大家都穷没什么,但是有的很富、有的很穷,收入差距大,就很麻烦,所以我们国家要消灭绝对贫困,先富要带动后富,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合理的社会收入结构应该是纺锤体,中产阶层是社会的主力军,非常富裕的和非常贫穷的占据两头极少数,国家统筹兜底,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才稳定,其实这些经济学、社会学的思想,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所以企业中推行的考核制度,不能只考虑拉开差距,还要考虑如何保持均衡。最终孔子总结道: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所以如果远方的邦国不能顺服,那么就要反省自己,那里做的不对,就要加强自身道德文化的修养,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待道德盛大了,远方自然来朝,那么远方自然就安定了,何必诉诸武力,

现在你们两人,为季氏的家臣,辅佐季氏、参赞军事,远方的人不顺服而不相往来,邦国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住,还要谋动干戈,我担忧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自己的家族中啊。孔子还是有先见之明,透过季氏讨伐颛臾的事情,看出季氏有“萧墙之祸”,这个预言后来也被证实。

最后孔子借冉有、子路的这个事情,总结出兴灭继绝的规律,天下人民安居乐业,则礼乐征伐这些事情自天子而出。如果天下衰弱,则礼乐征伐这些事情成了诸侯的事情,就像齐桓、晋文时期的周天子已经式微了。国家之事由诸侯来做主,那么最多也就维持十世,如果自大夫出,则最多维持五世,如果自陪臣出,陪臣也就是大夫的家臣,那么最对只能维持三世,如果天下昌盛,则政事不在大夫。按照这个规律,孔子说,鲁国三桓的内在问题不久就要爆发了,不用等到征伐别人,自己就要先垮掉。

原文如下: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2、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及弟子,古代文学作品赏读

季氏○1将伐颛臾○2,冉有、季路○3见○4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5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6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7,且在邦域之中矣○8,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9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10有言曰:‘陈力就列○11,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12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13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14,龟玉毁于椟○15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6,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17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18。丘也闻有国有家者○1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20。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21;既来之,则安之○22。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24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25之内也。”

(据1990年中华书局程树德集释本《论语集释》)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及弟子,论语故事之五十二

孔子《论语》

【注释】

○1季氏:鲁国公室衰微,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桓)势力强大,季孙氏最有权势。这里的季氏是指季康子,名肥,谥号康,继其父为鲁国正卿,即宰相。 ○2颛臾:附庸于鲁的小国。故城位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3冉有:名求,孔子弟子,季氏家臣。 季路:姓仲,名由,孔子弟子,季氏家臣。 ○4见:谒见。 ○5有事:有所行动,这里指采取军事行动。 ○6无乃尔是过与: 过,责备。恐怕要责备你吧。 ○7东蒙主:东蒙,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颛臾被封于此山下,使其主祭。 ○8且在邦域之中:况且在鲁国的境内。 ○9夫子:这里指季康子。 ○10周任:古代著名的史官。 ○11陈力就列:陈,陈列、摆出来。 列,位次、职位。能施展才能则就其职位。 ○12颠:倒。 ○13相:引导瞎子走路的人。 ○14虎兕出于柙:兕,独角犀牛,一说野牛。 柙,槛也,关猛兽的笼子。 ○15椟:匣子。这两句是说猛兽关于笼子里却跑掉了,龟玉放在匣子里却毁掉了,看管的人难辞其咎。 ○16固而近于费:固,城郭坚固。费,季孙氏的私邑,今山东费县。 ○17疾:痛恨。 ○18辞:找借口。 ○19有国有家者:指诸侯和大夫。 ○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寡,人口数量少;贫,财物匮乏;均,各得其分;安,社会安定。应该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才讲得通。 ○21修文德以来之:文教和德化。 来之:使之来。 ○22安之:安,使安定。使归附的人民生活安定。 ○24干戈:干,盾牌。 戈,戟。指军事。 ○25萧墙:国君宫门内的照壁,指鲁国王室内部。

【教学提示】

一、本篇题解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是《论语》中的重要篇章,也是一篇比较完整的论辩说理文。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附庸小国,仍然属于鲁国公室所有。季康子要讨伐它一方面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土地,另一方面是要进一步削弱鲁国公室的力量。在军事行动开始之前,孔子与他的两个弟子——同时也是季氏家臣的——冉有、季路展开了一场论辩。孔子周游列国,试图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虽然四处碰壁但是坚持不懈。冉有、季路作为孔子的弟子,虽然作了季氏的家臣却丧失了自己的政治原则,孔子驳斥了他们为季氏做的种种辩解,责备他们不仅没有适时劝阻,反而同流合污。展示了孔子杰出的辩才和高超的语言能力,同时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文章论点鲜明,句式丰富灵活,逻辑严密,语言简练、准确、畅达,对后来的许多成语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及弟子,论语故事之五十二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二、结构分析第一句话交待了这段对话的政治背景。孔子与冉有、季路就此展开了不同论点的交锋。第一个层次,孔子有力地论述了不应该对颛臾动用武力。首先,“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说明颛臾是先王认可的,享有一定的政治地位的。其次,“在邦域之中”,在鲁国内部,并不构成威胁。最后,“是社稷之臣”,颛臾是鲁国的臣属国,即使要讨伐,也应试由鲁国公室,而不应该由季氏。季氏的行为是僭越礼法的。第二层孔子驳斥了冉有为自己推脱的借口,以“虎兕”、“龟玉”为喻,谴责冉有、季路没有尽到作臣子的职责,不能有力地阻止季氏的行为,也不在数谏无效的情况下离开现在的职位,丧失了政治的原则,尸居其位。

第三层冉有在孔子的步步逼进下,进一步推卸责任。孔子明确指出了他的口是心非,提出了自己根本的政治主张:反对武力征伐、以力服人。主张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修文德,来远人,亲善修睦。进一步批评冉有、季路作为人臣,不仅没能帮助国君以礼乐治国,反而谋动干戈。文章最后一句话,点出了季氏的真正目的与野心,一语中的。三组对话构成的三个层次,构成了一篇出色的论文章。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及弟子,论语故事之五十二

萧墙

三、语言特色作为一篇论辩文,文中观点鲜明突出,讲古论今,证据确凿有力,驳中有立,立中有驳,层层推进,逻辑严密,清晰明白,有理有力。同时,运用比喻、排比、反诘、等多种修辞手法,不仅文采斐然,犀利活泼,而且具有极强的论辩力。 语言简练、准确,句式长短交错,转换自如。展现了孔子严肃的态度、清晰的思路、渊博的知识、雄辩的语言。

【思考与练习】

1. 孔子批驳冉有、季路的三个层次是什么?2. 分析文中比喻的喻义具体指什么。

3. 孔子治国安邦的原则是什么?哪些话揭露了季氏代颛臾的实质?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及弟子,论语故事之五十二

《新编大学语文教程》

(选自宁稼雨主编《新编大学语文教程》,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本文关键词: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弟子犯的过错,季氏将伐颛臾孔子主张,季氏将伐颛臾表明孔子什么思想,季氏将伐颛臾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季氏将伐颛臾阐述了孔子的什么政治观点。这就是关于《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及弟子,论语故事之五十二》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