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稿>正文

真实的大熊猫的故事,两只“三脚猫”的故事——全球首例大熊猫截肢手术和天生断掌之谜

05-08 互联网 未知 投稿

关于【真实的大熊猫的故事】,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真实的大熊猫的故事:两只“三脚猫”的故事——全球首例大熊猫截肢手术和天生断掌之谜

费翔看望大熊猫戴立

“戴立”:冰崖生死劫 截肢获新生

2001年早春2月,川西宝兴县夹金山上仍是呵气成冰。26日下午2点30分,在海拔2000多米锅巴岩附近修筑公路的民工们刚吃过午饭正准备上工,忽然听见远处传来几声凄惨哀鸣,接着又是“啪”的一声响,“什么东西掉到崖下了?”“不好!那叫声该是大熊猫吧……”有曾听闻过大熊猫叫声的民工瞬间醒悟过来。

他们随即放下修路工具,沿陡壁山路,攀灌木丛林至崖边向下探头一看,天啊!一只大熊猫幼仔直挺挺地躺在崖下公路上一动不动。众人慌忙跑下山来,只见它耳、尾、四肢都有大面积创伤,生命体征垂危。正当众人准备用车辆将它送到蜂桶寨自然保护区时,奄奄一息的大熊猫渐渐醒来,乘人不备间夺路而逃,一头钻进山间丛林消失得无影无踪。

寒风中夹杂着雨雪,这只浑身受伤的大熊猫幼仔在荒山野岭中即使不会遇到其他动物的侵害,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下也难以生存下来。通知上级后,一支由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派出所民警、民工及周围村民们组成的临时搜寻队开始在大熊猫逃逸的山林间拉网式搜索,每隔两米一个人,大伙全然不顾被荆棘刮破衣服、刮伤身体。是夜,路边点燃一堆篝火,大家轮流值班。第二天一早,又开始更大规模的搜索,“多延时一会,大熊猫就多一分危险……”

上午10时左右,队员突然发现半山腰处有棵油松树枝在轻微颤动,上面似乎还有一团黑影,走近一看,受伤的大熊猫正用前肢抱着头,躲在树上瑟瑟发抖。

这棵油松左边是悬崖,右边荆棘丛生,队员们先是用一张大网将油松四周罩严实,随后爬上树将这只几乎冻僵,没有反抗能力的大熊猫抱了下来,它身上所流出的血都凝结成鲜红的冰珠。事后医生说,如果晚一会儿,或许它就冻死在树上了……

抢救!抢救!

这只仅有35公斤重,大约两岁的雄性大熊猫幼仔,全身有多处撕裂伤痕,右耳被咬碎成10多块,缺损面达三分之二,右后腿、尾部均有较大面积被咬伤,估计是在与豺、豹等猛兽殊死搏斗后坠崖。宝兴县人民医院医生即刻对它进行救治,3月7日晚上19时30分,受伤大熊猫被转到四川农业大学兽医院。

川农大抢救小组诊断后发现,受伤大熊猫左后肢已严重感染化脓,胫骨露出两三厘米,受伤尾巴和耳朵因发炎后瘙痒难忍,已被它用爪子再次抓烂,从X射线片中还可清晰地看到它左后肢腓骨已完全骨折,创口深约六七厘米并且开始腐烂,专家小组反复会诊,认为若不进行截肢手术治疗必然会危及大熊猫的生命安全。

3月8日的手术十分顺利,医生从它截下来的左后肢进行解剖时发现,发炎的骨头中间还缺了一大块,估计是大熊猫伤痛难忍自己啃掉的,并连肌腱也完全咬断。一个多月的精心调养,伤口逐渐愈合,各项生命指标完全正常,这只大熊猫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为它主刀的川农大兽医院刘长松院长开出了一张不同寻常的“出院证”:这只“三脚熊猫”在野外独立生存能力已大大减弱,需要终生人工饲养。

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康复的它起了个洋气的名字“戴丽”,后改名为“戴立”。

2003年12月28日,“戴立”乔迁新居,独门独院的兽舍足有5700平方米,“刚来时它只有57公斤,体重明显偏轻,就像个发育不良的少年”,工作人员介绍说,“如今‘戴立’有90多公斤重了,虽然比同龄大熊猫还偏瘦些,但对于受过严重创伤的它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调整兽舍,给“戴立”的房内安排了个新伙伴,哪知它举掌便打,管理员赶紧将其分开,细细观察发现,原来已满18岁的小伙子“戴立”心中“有了她”,得了“相思病”的它总是喜欢待在一个地方“登高望远”,那是隔壁“三号院”的大熊猫“月月”,但“月月”还芳龄未满……

截掉左后肢的“戴立”不能爬树,自然也不能进行自然交配,管理员看着它痴情的模样心生爱怜,通过人工取精的方式,希望能繁殖出具有“戴立”基因的后代,以促进大熊猫圈养种群遗传结构的改善。

当歌星费翔听闻“戴立”的故事不禁热泪盈眶,或许感动于人们对大熊猫的救助行为,也或许感慨于“戴立”曾经所遭遇的坎坷,他认养了这个“干儿子”,并为“戴立”取小名为“翔翔”,一个“翔”字表明了他与它的关联度,也代表着对“戴立”的祝福:虽然是只三脚猫,但能健康愉快的生活着,就是一种“飞翔”……

“紫云”:雪夜偷食被困 解救后过上新生活

2005年12月4日下午,夹金山下的宝兴县气温骤降,天空飘起雪花。一夜风雪,宝兴县中坝乡紫云村一组村民杨忠明睡得很不踏实,他总觉得自家院内有些异样的声音,随着响动声愈发变大,他起床拿手电筒走到室外,光照处有团黑乎乎的东西,是一堆还在冒热气的大熊猫粪便。

见怪不怪的杨忠明返回屋内继续睡“回笼觉”,次日清晨他发现屋檐下、柴棚里也有大熊猫粪便,就在他打扫后准备把这些粪便倒进屋后一个废弃砖瓦窑内时,赫然看到一个黑白相间的庞然大物竟然躺在窑洞中。杨忠明吓得险些跌倒,定睛细看,一只大熊猫正在酣睡,旁边还有一堆吃剩下的猪骨头。

杨忠明赶紧扛来一扇门板挡住洞口,用木棒死死抵住。随即向村支书苟必江家跑去,苟支书立刻拨通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电话,保护区中坝管护站员工舒锦峰和大水沟大熊猫野外救护站的冯旭、张先林等人带着铁笼赶赴现场时,已近中午12时。

依然酣睡的大熊猫全然不知已惊动了众人,根据以往经验,大雪天往山下走的熊猫往往都是老弱病残者,它们试图到人住的地方寻找食物。考虑到大熊猫野性尚存难以接近,现场抢救队制定了两套方案:将抢救铁笼安放在窑洞口,用长竿将绳子伸入洞内,套住其胸部牵拉出来,但绝不能套头容易窒息;将封闭的窑顶挖开塞入填充物,缩小其蜷缩的空间,一点一点将它逼挤出来。

苟必江马上组织起20多名村民开始行动,绳套刚刚伸进窑洞,惊醒后的大熊猫一掌扫来,竹竿顿时断成两截,反复多次都难以如愿。

实施第二套方案的问题在于由于窑洞已废弃多年,生怕打洞时弄垮窑洞压伤大熊猫,大伙儿只有用手一点一点往外抠土,谁知位置判断不准,挖出的洞口正对着大熊猫头部,显然不能倾泻泥土,于是大伙又抠出了第二个洞口,随着渣土缓缓倒入,大熊猫一点点退出洞口,当它发现洞口正张开着个铁笼,立刻咆哮不止,无奈窑洞内泥土越堆越多,它只有被迫将身体蜷进铁笼。

大家刚松一口气,关闭笼门时,大熊猫再次挥舞起巴掌,笼口边的钢筋瞬间被打弯,村民们吓得四处逃散,抢救队员赶紧在笼口处又插入一排木栅把它围逼住,此时,夜幕已经降临……

当晚10点,终于将这只野生大熊猫救回大水沟保护站,队员们给它起了个好听名字“紫云”。71公斤重、成年雄性、年龄估计在10岁左右,它耳朵有缺损,鼻梁上也有陈旧伤痕。雌性大熊猫发情时,雄性大熊猫为争夺交配权要相互争斗,只有胜者才能独享爱情,而争斗时最容易受伤的就是面部,看来“紫云”也曾为爱情负过伤。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它的左后腿竟然没有脚掌,是先天缺失还是后天伤害致残?如果是先天缺失,10多年它是怎么走过来的?如果是伤害致残,又是受到什么伤害……这一切,都是难解的谜团。

转至雅安“新家”圈养,“紫云”刚住进别墅时胃口不好、活动也少,甚至有点闹情绪。为能让它尽快恢复食欲,工作人员在用玉米、竹粉、黄豆、鸡蛋、大米做成的窝窝头里还特别加了些维生素、抗生素,“星级大餐”让它渐渐胃口大开,每天都配好的上等竹子,比起山里的风餐露宿,“紫云”过上了饭来张口、竹来伸手的幸福日子……适应了新生活的它只要一走出圈舍,就爬木架、玩塑料球,虽然腿脚依旧有些不灵便,但丝毫不减它玩耍的兴奋度…… (未完待续)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高富华

2、真实的大熊猫的故事,世界性的成功保护故事

作者: 魏辅文

来源: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真实的大熊猫的故事,两只“三脚猫”的故事——全球首例大熊猫截肢手术和天生断掌之谜

陕西的大熊猫(蔡琼 摄)

大熊猫——世界上最濒危的物种之一,以其憨态可掬的形象闻名于世,被大众所喜爱。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濒危状况,也是科学研究和物种保护的重要目标。大熊猫是一个古老的物种,有着漫长的演化历史。其祖先始熊猫出现在约八百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由于这一时期的化石出土于云南的禄丰、元谋一带,因此又被称为“禄丰始熊猫”和“元谋始熊猫”。大约在距今两百万年的更新世早期出现了“小种大熊猫”,其体型相对较小。到距今一百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出现了大熊猫巴氏亚种,又称为“巴氏大熊猫”,它的体型最大。直到全新世,出现了我们所熟知的大熊猫即“现生大熊猫”,一直延续至今。从小种大熊猫到巴氏大熊猫再到现生大熊猫,其体型经历了从小到大再到小的变化过程,有传统观点认为在这样一个体型变化中,大熊猫逐渐走向了演化的尽头。在这样一个漫长的演化历程中,大熊猫的食性由肉食向植食发生了巨大转变。大熊猫是食肉目动物中的素食主义者,几乎完全以各种竹子为生。然而在分类学上它却属于食肉目动物,仍保留着食肉动物的肠道结构特征。

大熊猫的历史分布范围很广,其化石的出土位点显示,它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而且向北一直延伸至北京的周口店附近。然而由于受到历史气候变化和近期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现生的大熊猫仅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东缘由南向北的六大山系:包括凉山、大相岭、小相岭、邛崃、岷山和秦岭。科学研究发现,历史气候的变化曾引起这一个古老物种的种群发生巨大波动,大熊猫历史上经历了两次种群扩张和两个种群崩溃。其中,第一次种群扩张大约发生在200-300万年前小种大熊猫出现及繁盛的时期,而第二次种群扩张出现在3-4万年前巴氏大熊猫繁盛的时期。这两个时期的气候温暖而潮湿,这种适宜的气候条件可能是大熊猫种群扩张的主要原因。而两次种群崩溃分别发生在距今12万前和1万年前,地质资料显示这两个时期的气候较为干冷,这种严酷的气候条件可能导致了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大幅度下降。在这一漫长的种群波动过程中,发生在距今大约30万年前的一次冰期事件可能导致了秦岭和四川大熊猫种群的分歧,秦岭和四川大熊猫种群间很少有基因交流。而近期人类活动尤其是近3000年来的人类活动,则导致了大熊猫分布区的严重退缩并发生了种群隔离,从而形成了现在的分布格局。

真实的大熊猫的故事,两只“三脚猫”的故事——全球首例大熊猫截肢手术和天生断掌之谜

四川的大熊猫(邓建新 摄)

实际上,人类活动如森林采伐、土地开垦、居民点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曾一度将大熊猫推向灭绝的边缘。值得欣慰的是,为挽救大熊猫我国政府付出了举世瞩目的努力。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多项法律法规,实施了禁止盗猎、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工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网络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多项全国性保护举措。目前,在有大熊猫分布的四川、陕西和甘肃三个省份已建立了各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67个,覆盖了大熊猫栖息地的55%左右,超过65%的大熊猫个体在保护区网络的庇护之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立将进一步加强大熊猫的保护。这些措施的实施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在逐渐增长,栖息地面积也在逐渐扩大。

为摸清和掌握野生大熊猫的种群动态,从而更好地指导保护管理工作,中国政府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以每10年为周期,连续开展了4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在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由于人类影响如盗猎、森林砍伐,以及自然作用如竹子开花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野生大熊猫种群严重下降,生存前景令人担忧。之后,随着相关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颁布实施以及各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持续增加。最近一次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864只,栖息地面积为258万公顷,相对上世纪九十年代增加了一半左右的面积。基于这些最新数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这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大熊猫保护成绩的认可。除了对野生种群开展就地保护之外,迁地保护即圈养种群繁殖也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30余年的努力,我国在圈养大熊猫人工繁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圈养种群已超过600只,为大熊猫放归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真实的大熊猫的故事,两只“三脚猫”的故事——全球首例大熊猫截肢手术和天生断掌之谜

陕西的大熊猫(向定乾 摄)

栖息地破碎化导致种群隔离是大熊猫保护面临的重大挑战。在相岭山系的研究发现,孤立小种群由于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受阻而面临崩溃的风险,建议国家实施放归和廊道建设工程以拯救孤立小种群。我国政府先后启动了大熊猫放归和栖息地廊道建设工程,已在小相岭山系放归10余只大熊猫。可喜的是放归个体已开始融入野外种群,其中大熊猫“泸欣”在放归地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内已成功繁殖后代。大熊猫放归工程也被《科学》杂志评述为“野生大熊猫的希望”。同时,相岭山系泥巴山、岷山山系的土地岭等区域的大熊猫廊道正在建设之中,这将促进野生大熊猫在隔离种群斑块间的扩散与基因交流。这些实质性的保护举措及取得的成效,昭示着大熊猫美好的未来,也把中国数十年的大熊猫保护书写成一篇激动人心的、世界性的濒危物种成功保护故事。

科学研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来说极为重要,它不仅可以指导保护实践,还可以给保护带来信心。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大熊猫曾一度被认为已走向进化的死胡同,其原因包括:在演化过程中的大熊猫由小变大再变小的体型变化、由食肉到专食竹的食性高度特化、种群衰退以及可能存在的较低的遗传多样性和繁殖率等。然而,我们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已在形态、行为、生理和遗传等多个方面适应了竹子这种特殊的食物:比如大熊猫演化出了特殊的伪拇指从而便于进食时抓握竹子、具有较低的活动量和能量代谢率以适应竹子的低能量特征、其肠道微生物可协助消化部分纤维素类物质、采用季节性迁移觅食的行为策略以满足对各类营养物质的均衡利用等等。这些特征使得大熊猫能够以竹子这种高纤维、低能量的食物为生。同时,研究还发现与其它的一些濒危动物如金丝猴等相比,大熊猫仍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其种群处于正增长状态,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在自然状态下,大熊猫仍保持较高的繁殖力,其年繁殖率超过了60%。这些研究结果有力地说明,大熊猫并未走到演化尽头,仍具有演化潜力,这些科学发现也给未来的大熊猫保护注入信心。

真实的大熊猫的故事,两只“三脚猫”的故事——全球首例大熊猫截肢手术和天生断掌之谜

四川的大熊猫(杨丹 摄)

保护大熊猫不仅有益于大熊猫及其伴生的其它物种,如金丝猴、小熊猫和扭角羚等,而且还有益于我们人类自己。大熊猫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系统可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如供给服务(提供食物和水等)、调节服务(调节气候、控制洪水和疾病等)、文化服务(精神、娱乐和教育等)以及支持服务(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等),且具有极高的服务价值。研究表明,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每年可达26-69亿美元,是大熊猫保护投入资金的10-27倍,远远高于保护投入,这一研究成果消除了人们对大熊猫保护投入的顾虑。那么,在明确大熊猫保护价值的情况下,未来如何更好地开展保护呢?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点关注:首先,加强栖息地保护和恢复是大熊猫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对大熊猫最偏爱的原始林的保护。其次,注重野生种群保护管理。需要关注不同种群的遗传结构,对孤立的小种群需要开展长期的监测。第三,关注疫源疫病的威胁。需密切关注动物疫病对大熊猫的潜在影响,除了犬瘟热、犬细小病毒等已知病毒的威胁之外,还需注意全球变化背景下新型疫病所带来的重大威胁。应建立大熊猫疫病预警体系,对大熊猫分布区周边的家畜实施免疫防控,同时开展大熊猫相关疫苗的研发。第四,继续实施大熊猫放归和栖息地廊道建设工程,以恢复和复壮孤立小种群。实施科学的放归管理,包括放归个体的性别选择和放归地点选择,尤其需要考虑遗传背景,尽量选取与当地种群具有相近遗传背景的个体进行放归;放归地的选择更需科学论证,应该优先考虑现生大熊猫分布区以解决目前大熊猫仍然面临小种群复壮的问题,而非那些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乃至上百万年曾发现大熊猫化石点的区域。通过科学的廊道设计与建设,进一步提高破碎化栖息地的连接度,促进隔离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第五,建立新的大熊猫种群数量调查和监测技术与方法,如粪便DNA、红外相机、卫星遥感和激光雷达等,以提高调查与监测的精度和效率。第六,进一步完善圈养种群遗传管理。需关注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根据种群遗传结构进行科学管理,不同遗传种群之间尽量避免遗传交流,特别避免秦岭种群与四川种群的遗传交流,在秦岭应建立一个纯秦岭遗传背景的秦岭圈养种群。最后,加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长期监测和科学研究,为大熊猫保护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真实的大熊猫的故事,两只“三脚猫”的故事——全球首例大熊猫截肢手术和天生断掌之谜

甘肃的大熊猫(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影像)

我坚信,在新时代,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中国大熊猫保护事业将取得更大的成功,书写出更加美好的篇章。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图片提供:自然影像中国

本文关键词:大熊猫的真实资料,你不知道的大熊猫故事,关于大熊猫的真实故事,讲大熊猫的故事,真实的大熊猫的故事视频。这就是关于《真实的大熊猫的故事,两只“三脚猫”的故事——全球首例大熊猫截肢手术和天生断掌之谜》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