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轻 自古而然,曹植时期的文人(曹丕说“文人相轻)
关于【文人相轻 自古而然】,曹植时期的文人,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文人相轻 自古而然:曹丕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有人不同意……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有一句话:“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意思是说,文人之间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这句话虽然不大好听,似乎可以举出来的例子却不少,不但在政见上的“相轻”,还有写作上的“相轻”……总之一句话,就是别人不如自己,自己才是最好!其实就心理学进行分析的话,“文人相轻”多半源于唯我独尊、妄自尊大、过于自恋。
但从1956年到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工作了三十多年的马靖云看来,她所见识到的那些大作家,所领导也好,普通人也罢,从来没有过“文人相轻”的表现,反而可以用“文人相重”来形容。为了新中国的文学事业,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工作,不仅进行文学创作,还进行文学理论研究,有的还要负责行政业务,或者别的琐碎事务。
马靖云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她可以在“文学研究所”这一个小小的所里,或者通过文学研究所,与那么多知名的老作家、老艺术家近距离地结识,甚至耳闻睹他们的言行举止;当然,能看到《文人相重》这本书的读者们也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有了当年马靖云记下的工作笔记,她得以在几十年后把她的所见所闻转化成为文字,让更多的人得以与那些大作家们“面对面”。
细细数来,一大把的老作家在《文人相重》这本书里“扑面而来”:郑振铎、何其芳、俞平伯、钱锺书、周扬、李健吾、毛星、老舍、沙汀、路遥、王琦……或许有些作家不怎么广为人识,但从马靖云的回忆里,真的可以算是“认识”!所里当然会有领导,不过这些大作家,无论郑振铎还是何其芳,都没有什么架子,而是非常诚恳。比如马靖云,她刚到文学研究所工作,因为工作中遇到了苦恼,第一次见面就不揣冒昧地向所长郑振铎倾诉;而郑振铎也“立刻认真地做出了回答”,正是他的几句话,让马靖云此后受益匪浅。比如第二任所长何其芳,对待工作极其认真负责,但他自己却觉得自己做得还很不够,不止一次检讨:“我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
像郑振铎和何其芳这样的领导,在今天还真的不是很多了。不摆架子就已经很不错了,更何况要做到那么谦虚谨慎呢?毛泽东当年讲过“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话说得很简单,但真要做起来却很不容易;一辈子一以贯之地做到“两个务必”,那就更不容易了!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件事,马靖云在《文人相重》里进行了记录,那就是当俞平伯因为《红楼梦研究》受到批判,以至于那些批评、批判“像台风一样席卷全国”的时候,作为所长的何其芳做得就很得体。他说:“尖锐的批评是需要的,但尖锐不等于粗暴。学术问题常常是比较复杂的,必须进行自由讨论。有不同的意见应允许大胆发表。被批评的人也可以进行反批评。有不同意见的少数人可以坚持自己的意见,学术问题不能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解决办法,只能服从真理。”这话放到当时那一种大气候下就已经难能可贵,直到今天仍足以让人觉得,说得真对!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当时碍于形势做得过火,如果以后能认识到错误并且改正,那就还是个好同志,可以原谅。
看来,只要坐得直、行得正,即使真的“相轻”,也真的没有什么;更不用说,那些老作家做得很好,把“文人相轻”变成了“文人相重”,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2、文人相轻 自古而然,曹植时期的文人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句话出自篡汉的魏文帝曹丕之口。三国时期,著名的三曹即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和才高八斗的曹植。
众人皆知曹植惊天泣鬼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谢灵运评价曹植,“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从谢灵运嘴里可以看出曹植文学造诣实在是很高。众人亦知曹操雄才大略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断不能想起曹丕有什么称得上名号的著作。
曹丕是有才的,只是他的才能开疆扩土上不如曹操,其文下不胜曹植,所以人们多不在意他的文学造诣。
有人说古今只有父亲传位给儿子,而曹操的位置却是曹丕给的,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曹操本是魏王,他的帝号是他死后曹丕追封的,封为魏武帝,这就是著名的儿子生父亲事件。
把汉献帝赶下台后,曹丕曾笑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由此可知历史上传位佳谈的禅让制原来是个骗局,所谓历史就是胜利者所书写的故事罢了,想必仁义道德,也只是强行为利益集团所解释的工具罢了。
这对父子一个比一个聪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高喊“我做周公,匡扶汉室”,以至于能打着汉室的旗号席卷八方,等到三足鼎立之事已成,面南命孙权称臣,又想把汉献帝取而代之,若不是荀彧“文死谏”,阻止曹操称帝,汉室或许要更早灭亡了。
返回到“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句话上,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讲的意思昭然若揭,不过就是说文人之间相互贬低,看不起对方。曹丕不亏是皇帝,一句话说到的古今的弊病上,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又包涵了多少感慨,看的那么透彻。就像他点破尧舜的禅让制一样,丝毫不给遮羞布,让所有的文人脸红。
原文选段如下: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之。
译文如下: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多少文人才子,有点才就狂的没有边际,嘴上不承认,心中早已认为“小爷我天下第一”,别说看不起同辈人,即便是苍耳白发的学者,也称其为苍髯老贼,可是小子又何所畏呢?
现代人和古人是同一个结构的躯体,思想上也一脉相承,这种文人相轻风气当然也一脉相承,尽管科技在进步,人性却是不变的。比于古代屈指可数的文人,现在教育的普及化,普遍开了民智,所以就“百家争鸣”了。
所有人都在社交媒体上宣传发布自己的思想,都互不相让,知乎、微博、头条、微信朋友圈还有哔站之类,动不动就掀起一场震惊寰宇的骂战。虽然都只是自己的一面之词,但他们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是文人相轻。
什么是文人相轻?不过就是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不接受他人的任何价值观输出,自己又在拼命的输出价值观。更多人是拿不出什么支撑的理由,完全是一种反逻辑的语言暴力。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唐朝的韩愈在《师说》写到: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仿佛这种情况又席卷了现代,或者说这种弊病一直存在于中国社会中,清末李鸿章和翁同酥同朝为臣,相互拆台,结果间接造成甲午战争失利;孙文找李鸿章参奏,李鸿章避而不见,孙文更是被众人讥讽为孙大炮,孙中山就发动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学而优则仕,士大夫是这样,而文人们更是相互指责,书法届、文学界、艺术届莫不是这样,如果都是这样相互轻视,社会怎么能够和谐呢?不过是斗争哲学罢了,每天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真的其乐无穷吗?
更微妙的是,比如在生活中,有些人说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分享了自己的成果,便有人凑上前来,既没有任何有价值的评论,也看不到支持,更有甚者有的只是讥讽,于是我们便内心大骂“人心不古,世道浇漓”。
古时候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态度傲慢,后来,老禅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
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大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吗还倒呢?”禅师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吗还要到我这里求教?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应该是社会的主旋律,也应该是人际交往的主旋律,我们都应该对身边的人放下成见,即便是仇人也应该就事论事,“相逢一笑泯恩仇”。
这就是关于《文人相轻 自古而然,曹植时期的文人(曹丕说“文人相轻)》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