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关系的四种类型,恋爱依恋类型三种(决定你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
关于【依恋关系的四种类型】,恋爱依恋类型三种,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依恋关系的四种类型:心理学:你和母亲的关系,决定你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说: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爱是被看见。
(一)
依恋是婴儿和重要养育者之间一种特殊的情感连接,对于大部分婴儿来说,依恋连接的另一端是母亲。
大卫·瓦林说:我们需要另外一个人的心智,用来了解并且“成长”出我们自己的心智。通常这个人就是我们的母亲,可见一个足够好的母亲对于婴儿来说是多么重要!
婴儿最开始从母亲的子宫来到这个世界上,从一个温暖安全的空间,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这个时候TA是充满恐惧和无助的,他最迫切的需要就是被母亲看见,并且被温柔呵护。
当婴儿被母亲看见,并且得到很好的照顾和安抚,那么婴儿就对母亲产生了最初的依恋,婴儿也就从母亲那里得到了最初的安全感。温尼科特说过我们应该做一个“足够好的母亲”那么什么是“足够好的母亲”呢?
足够好的母亲,不仅仅只会满足儿童的需要,而且还会选择性的挫败儿童的需要,足够好的母亲最开始几乎会完全满足孩子的需要,比如在孩子出生后的几周内,母亲和婴儿是完全融合的一种状态,母亲会关注婴儿的任何举动。
这个时期的 妈妈把自我功能借给了婴儿使用,妈妈处于一种对婴儿高度敏感的状态,妈妈的这种“原始母性关注”给婴儿提供了主观全能感和持续存在感,让婴儿的自恋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这个时期的婴儿觉得世界是围绕自己转的,饿了,只要一哭就又奶水到嘴里,冷了,一哭,就有温暖的被褥盖上。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逐渐长大,足够好的母亲就会根据婴儿日渐增长的应对困难的能力而逐渐减少对婴儿的顺从,足够好的母亲会通过关键过渡期逐渐减少对儿童需要的回应,这样的母亲就成功地鼓舞了儿童地自主性。
相反如果一个婴儿从出生开始就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哭了总是不能够被及时地安抚,饿了也得不到及时地喂养,那么婴儿对这个世界不信任的种子就被深深种下了,很可能在孩子以后的人生当中,TA会出现信任方面的障碍,她的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都是有问题的。有的人因为从小缺乏安全感,那么成年之后就去各种关系中寻找。
(二)
再来说说依恋。人的一切人际关系都是从最开始和母亲的依恋关系开始的。
依恋理论的创始人是一位英国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他就是非常著名的鲍尔比。他对婴儿的依恋行为做了很多研究,因为在二战时期,他有机会接触到许多早年跟母亲关系中断的儿童。他们发现这些儿童早期跟重要养育者的分离会对他们产生非常强烈的影响。
首先,儿童会对这个分离做出非常强烈的抗议,会以各种方式去反抗这样的情形,但是无论他们怎么抗议,都无法再见到重要抚养人的时候,这些儿童逐渐会陷入一种绝望的状态,最后会变得完全抽离,这个时候儿童会表现出对周围世界漠不关心的一种状态,然后陷入到自己的内在幻想世界里。
而且这时候儿童的性格,表情都会出现一些异样的变化,这些儿童也会对生活缺乏乐趣,没有活力,情绪也会变得非常难以管理的状态。
可见,依恋就是一个人最初的情感基础,成人婚恋关系中的情感连接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依恋关系。婴儿的依恋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和矛盾型。
成年人在处理亲密关系时,也会出现类似的反应。相信我们都有听到有人说:我明明知道老公是爱我的,但是我就是特别担心他会出轨。我明明很爱对方但是就总是,又想靠近,但是又回避。 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的依恋模式在影响我们的爱情关系。
很多成年人在构建自己的亲密关系的时候,总是期望对方无条件地满足自己,并且希望不要自己开口表达,就能知道自己心理想什么,这就好比一个婴儿对妈妈的期待,越是从小没有得到母亲很好照料的人,在长大后越渴望得到理解,看到,和接纳。当然另外一点是上面已经说到的了,儿时和母亲之间形成的依恋类型,会对自己的亲密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健康人格模型的第一阶段是婴儿在0~1岁的时候,这个阶段是建立基本的信任和不信任。”
而婴儿的依恋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在1岁~3岁之间。婴儿将会拥有什么样的依恋人格,跟妈妈的引导和照顾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安全型依恋的人,以信任他人,与他人保持亲密为特点,他们既能悦纳自己,也能接纳自己,信任和欣赏别人,他们通常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他们对自己和他人都有积极的评价,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既不会回避,也不会担心被抛弃。
他们会有同情心而且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真诚地袒露自己的心声,遇到困难了,能够积极地寻求帮助。跟安全型人谈恋爱也会觉得很轻松,他们一般都能和另一半平等,独立相处,而不安全依恋的人,就会更容易控制和怀疑对方。
鲍尔比把依恋解释为一个终身构建的过程,也就是说儿童会在整个童年期继续维持依恋联结,直到成人期发展起其他依恋关系,如配偶恋人之间的依恋,朋友之间的依恋。
研究发现成人关系发展完善与否其实跟早期依恋经验有关,童年的依恋经历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个体内部独有的心理工作模式或生理表征。
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和成人恋爱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都会在另一方在身边和能够响应自己时感到安全,都有亲密私人性的身体接触。当不能亲近自己想亲近的人的时候,内心会感到不安等这些特征。
(四)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在6岁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之后的人生不过是在这个基础上的重复。
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提出了人生脚本的概念与之相呼应,伯恩把人生脚本定义为:“潜意识对一生的计划。”
这个规划在童年时被父母亲所强化,根据生活中得到的经验,经过选择而达到高潮。
关于潜意识和命运,荣格也有类似的说法:“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你却称之为命运”。
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哪些人,而我们又会选择跟什么样的人过一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性格和熟悉的依恋模式,而性格在童年时形成,选择受到了潜意识的影响。
因此,一个人与母亲关系,会影响甚至决定TA未来的亲密关系,比如他会选择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进入一段什么样的关系。
希望以上心理学的分享,会让你在养育孩子方面有所帮助!
2、依恋关系的四种类型,恋爱依恋类型三种
注:四种依恋类型的分析,皆包含着作者主观臆断的偏见,且没有任何的实证研究,亦没有做过相关的抽样调查和分组实验,各位看官请酌情观看。
回避亲密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疏离型、第二种是恐惧型。
疏离型形成的动因可能是因为“人格过于独立”或者说“过于追求自由”,这样的人内心世界极其强大,且不希望被别人打搅。
疏离型的形成动因还可能是“你并没有那么喜欢对方”。是因为“不够爱”,你才会不愿意对方进入你自己的生活,不愿意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对方的生活进行交换。你可能一开始就觉得这段关系是“搭伙过日子”罢了。可以通过如下四个问题来测试一下,你到底与她有多相爱:
1、你们之间是否有很强的情感联结?对方有多在乎你?你有多在乎对方?你为对方担心过吗?对方的喜怒哀乐是否能够牵动着你的心绪?你有没有不见面就会想念对方?你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是不是想到了对方?
2、当你们交往时,对方认真倾听你讲的话吗?有没有在认真地回应着你?你和她聊得来吗?每次聊天是不是一聊就会很晚,时间过得很快?
3、对方在你心中是什么位置?有没有其他的人,曾经挑战过这个位置?
4、你是爱着对方的这个完完整整的人,是“相中你这个人了”,还是你是在爱着“她对你有用”?这种“有用”包括“对你的事业有帮助”“家里有钱”“到年纪了找个人过日子”……“有用”说明你爱上的是对方的“功能”而不是对方这个人。这在社会上表现为“女的贪财、男的好色”(大概率这样),进而会导致“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而恩绝。”关系便不会长久。同样的道理,财富也不会永远没有波动,一有负向波动可能就会导致“媳妇跟别人跑了”。“有用”还包括:“享受着对方对你的种种的好、无条件的陪伴使得你不再孤独寂寞……”等等,这在大学里面很常见:“我是因为在大学的时候一个人很孤独,才答应做他女朋友的。”“我是觉得他对我很好,才答应他做他女朋友的”,这样的恋情常常“毕业季就是分手季”。
如果上面四个方面你的回答都是积极肯定的话,那么你应该不会陷入“疏离型”,如果你都找到真爱了还会陷入疏离型,那么只能说,你应该去先学会“如何去爱”。
俞飞鸿在对话许知远的时候也表现出来了强烈的疏离型依恋,但是她并不是不婚主义者,她很可能是没遇到真爱罢了。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与人产生联结,需要陪伴。所以她遇到真爱没准也会变成安全型的依恋。
试想一下,如果彭于晏跪下向你求婚,你麻不麻?你还会逃避吗?
第二种是恐惧型,回避亲密表现为“怕”。形成的动因常见于“被渣男伤害过”“感觉不会再爱了”。他们其实是渴望甜美的爱情的,但是被伤害的心灵无法完全愈合,于是启动了自我保护机制,“怕受伤”导致“不敢爱”。不把自己的心扉打开,不去接触外界,当然就关闭了“受到伤害”的通道,当然,也会把真爱阻绝到门外。带着这种心态,即使进入到一段亲密关系,你也会害怕对方抛弃你,你一旦害怕对方会抛弃你,你就会更加地启动保护防御机制,你就不会对这段感情“投入太多”,生怕自己的大好青春荒废在错的人身上,于是想要压抑自己“爱上对方的冲动”,你在本质上并不想“把自己的软肋交给对方”,你的防御机制时刻提醒你自己“如果把对方看的不是那么重要,那么我就不会再次受到伤害”。
恐惧型的“不愿意投入”的行为模式常常会导致“自我实现的预言”,也就是说,你的“不愿意投入”被对方觉察和感知到了,会让对方觉得“你不够爱她”,于是对方也会减少投入,这就跟两个人互扇耳光一样,冲突和矛盾就会加剧,恶性循环。而跳出怪圈的办法可以是——经常给对方“我爱你”的反馈,从而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疏离型和恐惧型的区别是,疏离型是“不怕”,是“爱谁谁”,而恐惧型是“怕”,是怕投入,是怕受伤,是怕这怕那,是瞻前顾后,是“不勇敢”,是“惧怕承担风险”。
渴望亲密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安全型,一种是痴迷型。
痴迷型依然是被“害怕被抛弃”主导的亲密类型,这种类型会发展成“我想永远黏着你”的相处方式。这样的相处方式的害处是,没有给双方的足够的个人空间,对个体的独立性发出了巨大的挑战,对方会无时不刻地受到你的全方位24小时的“监控”,而对你的“指手画脚”还不能还击。痴迷型完全可以生发出非常稳固的婚姻契约关系,即交叉互锁。
一个典型的“交叉互锁”形式的亲密关系是“抖S和抖M在一起”,也就是说,男方在A方面依赖着女方,女方享受着这种被依赖的感觉,且女方在B方面依赖着男方,且男方享受着这种被依赖的感觉,这种“A方面、B方面”的“方面数”越多,关系就会越稳固。
当然也可以是一方对另外一方的全方位的控制,这就陷入到了抖S对抖M全方位的控制。抖S控制抖M,抖M讨好抖S。而现实生活中这种案例太少见了,一个有强烈掌控欲的抖S能有多大概率遇到那个命中注定的抖M呢?而且还需要保证那个抖M完完全全交出自我和独立的人格,去完成这样的畸形的恋爱关系。这个时候,抖M就是在“逃避自由”。
这种畸形的恋爱关系能造就出很稳定的婚姻关系,你愿意吗?
《逃避自由》一书说:“……(抖M)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及感官方面的潜力。自由虽然给他带来了独立与理性,但也使他孤立,并感到焦虑和无能为力。他无法忍受这种孤立,他面临着两种选择:或者逃避自由带来的重负,重新建立依赖和臣服关系;或者继续前进,力争全面实现以人的独一无二性及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最后讲一讲安全型,安全型是不害怕被抛弃,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也对亲密关系有着积极地拥抱的态度。
害怕被弃的依恋类型会时刻关注如下问题:
“你关不关注我?”
“我对你重要吗?”
“如果我有需要,你会及时地回应我吗?”
“你认可我吗?欣赏我吗?包容我吗?”
“你还爱我吗?”
本文关键词:依恋关系的四种类型及影响因素,依恋关系的四种类型测试,依恋关系的四种类型视频,依恋关系的四种类型非安全型,成人依恋关系的四种类型。这就是关于《依恋关系的四种类型,恋爱依恋类型三种(决定你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