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稿>正文

宿儒是什么意思,教师们收入是多少吗

05-05 互联网 未知 投稿

关于【宿儒是什么意思】,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宿儒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中国古代 “中小学” 教师们收入是多少吗?

教师这一职业,从古以来就是既光荣伟大、为人师表而又艰难困苦、鞠躬尽瘁的。古代的教师是如何教书的?他们的“工资”、待遇如何?社会地位又是怎样的呢?

相信看了下面漆永祥老师的这篇文章,你就会更加热爱自己的老师,理解老师的辛苦,珍惜自己与老师相处的时光。

1

“师”的诸多称谓

宿儒是什么意思,教师们收入是多少吗

关于“师”,历代有诸多别的称谓,例如:

老师,指年老辈尊传授学术的人。《史记》谓“齐襄王时,而荀子最为老师”。古人常夸赞某人为“老师宿儒”,就是年老辈尊而修养有素的儒者。

师傅,老师的通称,先秦即有此一说。《榖梁传》即谓“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再后来将百行各业的高手也叫“师傅”。

师父,教师尊称。《白虎通·封公侯》:“人有三尊:君、父、师。”

先生,本指头生子,《诗·大雅·生民》“先生如达”,即民间俗称老大。《孟子》中“先生何为出此言也”则指老师,赵岐注:“学士年长者,谓之先生。”

教师,我们今天最常用,但此词出现较晚,在中古以后,本指教授歌曲、戏剧、武术等技艺的人,俗称“教师爷”。

教授,宋代学官名。明清以县学为教谕、训导;州、府学为教授。

另外还有师长、经师、人师、博士、教习、教授、讲师、助教、西席、西宾、祭酒、司业、教书匠、臭老九等称谓,这里就不一一讲述了。

2

中国历代官方与民间对教师的重视

尊师重教,的确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民间俗语称“天地君亲师”,将教师的地位排在第五位,并设牌位供而祭之。《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唐代的《太公家教》一书,就有“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之说,“师父”“父师”这样的词语也说明人们将教师与父母等同看待,即民间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来甚至有“天地师君亲”之说,排到了第三位,置于国君与父母之上,可见对教师的重视。

上古时期,知识不下传,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能识文断字的是极个别人。同时,年长者因为接触事物多,社会经验丰富,也大受尊敬,尊师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尊重知识和经验。到了韩愈《师说》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更是将师之功能与重要性扩大化,教师不仅教人以知识,还要承传道业,释疑解惑,同时起到蝭拄纲常、维持教化的作用。

孔子是中国兴办私人教育的第一人,被尊为教师之祖。历代官方也都通过祭孔大典、兴学重教等活动,来体现教师的地位。我们可以在古人著述中,随便择出诸多关于重教重知与尊师爱师的名言。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荀子·大略》)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吕氏春秋·尊师》)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韩诗外传》)

师者,人之模范也。(《法言·学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

师道立则善人多。(周敦颐)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朱舜水)

教师节是一个给学生提供感谢老师辛苦工作以教导自己的节日,同时也是全社会对教师工作的肯定。早在1931年民国时期,教育家邰爽秋等就发表“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和增进教师修养”的宣言,并拟定6月6日为教师节,也称“双六节”,但不了了之。1939年,民国政府以孔子诞辰日8月27日为教师节,但在国将不国的抗战时期,也未能在全国推行。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曾宣布“五一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人们只记得“劳动节”而忘记还有“教师节”的存在。中经“文革”,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教师节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之所以设在9月,大概主要是考虑到除了9月几乎每月都有法定的重大节日,同时9月刚好也是新学期的起始月。但21世纪以来,不断有学者呼吁“教师节”应该有其历史文化内涵与传统,以孔子诞辰的9月28日(阳历)为“教师节”,最为合适。其实,1952年,台湾就以阳历9月28日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至今如此。另外,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年10月5日为“世界教师日”,世界各国也多有不同月份设立了教师节,比如我们的邻国韩国的教师节设在5月15日,这是他们最伟大的国王世宗大王的诞日。

3

历代社会最底层的教师——塾师(童生与生员)

今天的小朋友在上小学前,先到幼儿园学习;六七岁开始上小学一年级,正式踏入学校大门,开始了一生学习的万里长征。古时幼童三四岁时,即可开蒙习字,到六七岁开讲时,可请童生为师。童生就是古代科举考试中自小至老都考不上生员(即秀才)的人,地位低下,仅在不识字的平民之上。而教儿童的童生,多为水平差劣、年老体弱而绝望功名之老童生。十余岁读过一两部经书,可以开讲。十四五岁以上,即可开笔拟写八股文,此时则非秀才不可。有楹联讽刺老童生的塾师曰:

人生七十还称童,可云寿考;

到老五经犹未熟,不愧书生。

此类塾师坐馆,虽曰人师,然多家境贫寒,学识无多,主家不尊,童子不敬,束脩所得,不能养家,甚至饥困寒冻,几同乞儿。蒲松龄曾有《塾师四苦》《学究自嘲》《教书词》《先生论》及戏剧《闹馆》等,述塾师之清苦,活画其态。塾师课徒之余,甚至还要帮主家挑水助灶,忙碌家务,所谓“放了学饭不熟我把栏垫,到晚来我与你去把水担,家里忙看孩子带着烧火,牲口忙无了面我把磨研,扫天井抱柴火捎带拾粪,来了客摸桌子我把菜端”。(《闹馆》,见《聊斋俚曲选》,关德栋选注,齐鲁书社1980年版,99页)此与主家雇一长工无异,即《学究自嘲》谓“自行束脩以上,只少一张雇工纸”者也。

塾师生活待遇如此,则其教学效果不问可知。《塾师四苦》述其教学情景曰:

东村及西村,不止二三五。

清晨便教书,口舌都干苦。

方才教写字,又要教读古。

先生偶出门,小子满堂舞。

据元代程端礼《程氏家塾分年日程》,儿童开蒙之后,自八岁入小学,自此说小学书,即严幼仪。至十五岁尚志之年,小学书、四书诸经正文,可以尽毕。此时即可开笔学八股文,此时非秀才授业不可。秀才虽较童生水平为高,然亦五十步与百步之比也。

古代科举考试,凡县学考试合格者民间称为秀才(即生员),获得秀才资格后,即可去考举人。秀才已然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是国家的人才,受国法保护。秀才如果考不上举人,就必须每三年再参加科考,亦称岁考、岁试(学政在任三年,两试诸生)。一等可补廪生,四等受饬,五等、六等受罚,七等革除功名。倘一直不中举,须三年一考而终其生,除非自己放弃,颇似今日英美雅思、托福、GRE之类考试,每次考试分数,只在三年期内有效,可谓“每至考期到,满园AB声”,山姆大叔莫非乃“以华治华”耶!

秀才多已成家育子,上下将养,辛苦耕蚕,经文生疏,课业多旷。故每至考期,则惶恐百端,临时求抱佛脚。故李笠翁有诗曰:

书生原是秀才名,十个经书九个生。

一纸考文才到学,满城都是子曰声。

——《怜香伴传奇》

秀才虽然过着勤苦不堪的日子,但他们在古代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给无数不识字的孩子开蒙读书,功德无量。其实,新中国成立以来数十年来遍布全国的“民办教师”,正是古代童生和老秀才们的翻版,他们的工资每月最少的时候只有6元人民币(或者记工分),却为这个国家做出了重要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4

历代县学与州府学教师——教谕与教授

今日我们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一般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学龄儿童必须入学学习,否则就是违犯国法,但由于条件与观念所限,仍然有不少儿童失学辍学);再经过高中三年学习后,方可经过高考升入大学。

在古代,大约相当于今日初中生的年龄,学子始入县、府、州学,或入书院课读,县学教谕、府州学教授与书院院长(本称“山长”,乾隆朝改称“院长”)则几乎为举人之专利,其学识自然非秀才可比。然举子倘尚有功名之心,则仍须勤习时文;若功名无望,则亦怠惰荒疏,滥竽充数者多了。

为了防止教谕、教授们滥竽充数而误人子弟,古代规定各省学政(相当于今各省教育厅厅长)要轮流到各地巡考教师。教职当岁考之年,定例亦须考试一场。但多数情况下,学政优恤教官,大都临期散卷,迟数日交卷。教官中年老者居多,多不自作,托学中优等生代为之。若改为扃试,则荒疏诸公,皆大惊恐,惧致曳白,此心摇摇,如悬旌幡。故考教一场,仅为具文。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记载有人作诗讽刺曰:

接谈散卷久通行,谁料今番忽变更。

高踞考棚方桌子,俯求优行老门生。

牢笼一日神都倦,安枕三年梦再惊。

共说阿婆都做惯,者回新妇礼难成。

然亦有进士而求为教职者,若清中叶之凌廷堪,中进士后,殿试三甲例授知县,廷堪投牒吏部,自改教授,曰:“必如此,吾乃可养母治经。”其座师王杰曰:“吾不强子改冷官,子愿之,甚善。”又其座师朱皀题其《校礼图》曰“君才富江戴”,又曰“远利就冷官”。盖甚重之,又甚惜之也。(清阮元《蝟经室二集》卷四《次仲凌君传》)

按校官为冷官(俗称“吃苜蓿盘”),其称由来已久。“冷官”本谓地位不重、事务清闲之官,后多指教授、教谕等。清陆以湉《冷庐杂识》称“学博向称冷官,以其位卑禄薄,不能自豪也”。虽其俸禄地位,不比知府、知县等贪残无度,堆金销银,然较之塾师坐馆,已是天堂地狱之别。故其苦乐节操,多见于所撰楹联中。如苏州教授李恩沛(时庵)自题大堂联云:

扫雪呼童,莫误今朝点卯;

轰雷请客,都知昨日逢丁。

此所谓穷形尽相,大堪捧腹。又联云:

案上存三五卷书,虽学难博;

年中食四十两俸,不养而廉。

盖以教职每称学博,而一年四十两俸外,并无养廉银也。此类楹联,嘲谑喷笑,可谓极调侃之能事矣。然虽自嘲,却也别具身份,棱棱风骨,读之令人肃然起敬。但称教谕、教授为“冷官”“吃苜蓿盘”“豆腐官”,则可知其清苦艰困、门庭冷落、食无鱼肉之情状,与今日中学教师课程重、工资低、生活压力大、社会地位低有着相同的境遇。

5

教师的社会地位亟待提高

教师的职业是崇高而神圣的,在百千行业中,其他行业都有“留一手”的行风,所谓“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只有教师是纯粹的不计得失地教书育人,穷尽所能,倾囊相授,而且期望自己的弟子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传道授业,竭尽其诚,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论在清白之世还是污浊社会,教师都在起着蝭拄纲常、振挽风气的作用。教师素心洁净,无愧天地,是天下最光明磊落的职业。

前已述之,我国任教职者,向来虚位尊崇,所谓“天地君亲师”,甚至有“天地师君亲”之说,但都只不过是虚敬在上的牌位而已。而束脩菲薄,难以糊口,故仲尼周游列国,钵盂求食,困顿至极,累累若丧家之犬。至元代,以官、吏、僧、道、医、工、匠、娼、儒、丐区人为十等,所谓“九儒十丐”,则师儒之名,反在娼妓之下。故历代笑话如《笑林广记》《广笑林》诸书,塾师必为讥刺的对象。

自孔夫子以降,中国历代教师从表面看,都受到至高无上的崇礼与重视,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尽管如此,从乡里塾师到国子监祭酒,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奉献着自己的才华,这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赖以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要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尚任重而道远矣。

宿儒是什么意思,教师们收入是多少吗

上面这篇关于古代教师日常生活的文章选自漆永祥老师的《欲觅金针度与人——语文教育与高考论集》。

漆永祥老师有着学者的慧眼,他连续多年参加高考历史、语文等科目的评卷工作,在阅卷工作中,总能发现很多问题,包括阅卷中暴露出来的教学和高考命题的问题。他一样样去调查思考,写下很多文章,这些文章影响很大,现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汇集出版——《欲觅金针度与人——语文教育与高考论集》。这里面收录了漆老师多年来对于语文教学、高考、阅卷、评分的论述和经验总结,满满都是干货。

温儒敏老师在序言中评价这本书为“实实在在的事情”,教师和学生“能从中获取很多有利于改进教学和备考的启示”,以下内容令其印象深刻:

一是对高考作文的研究和建言

二是对北京市高考阅卷工作的经验总结

三是语文教学不能满足于 “花式改革”

四是从文献学者角度看语文教育

顾之川认为“本书汇集了漆永祥教授近年来有关语文教育教学和高考语文的论著,有论文,有访谈,有演讲稿,有讲义,有序言,有调研报告,可谓精彩纷呈,胜义无限”,“对语文教育和语文高考的许多真知灼见,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设计:任美玲(实习)

编辑:周 丹

主编:吴海涛

2、宿儒是什么意思,宿儒的意思

宿儒是什么意思?宿儒,汉语词语,读音sù rú,意思是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宿儒是什么意思?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宿儒是什么意思,教师们收入是多少吗

宿儒是什么意思

宿儒,汉语词语,读音sù rú,意思是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

出处:

《汉书·翟方进传》:“是时宿儒有清河胡常,与方进同经。”

唐 韩愈《施先生》:“大夫,新进小生,闻先生之死,哭泣相吊。”

鲁迅《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

本文关键词:宿儒的意思是啥,宿儒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宿儒是什么意思,宿儒是什么意思解释,宿儒是什么意思解释词语。这就是关于《宿儒是什么意思,教师们收入是多少吗》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