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和丞相哪个大,丞相和宰相哪个大一些(丞相和宰相,谁的权力更大)
关于【宰相和丞相哪个大】,丞相和宰相哪个大一些,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宰相和丞相哪个大:丞相和宰相,谁的权力更大?
首先要明确一件事:丞相和宰相是两码事。
丞相是官职,宰相是身份。
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宰相一直有,丞相不常有。
宰相可能是一群人,丞相一般都是一个人。
不知道通过上面的说明,大家能不能搞明白宰相和丞相的区别。
其实宰相这个词是由“宰”和“相”两个字组成的,这两个字也就概括了宰相的职权。
宰是主宰的意思,也就是说权力很大;
相是相礼之人,有辅佐的意思,也就是说上面还有人。
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宰相是辅佐君主,同时具备决定权的人。再通俗一点儿说,宰相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那个人或是那群人。
事实上在秦朝之前,无论是宰相,还是丞相,都还不存在。
在西周的时候,拥有这种权力的人,就是直接叫太宰。刚才说了,宰的意思是主宰;太的意思是身份最高。从这个职位的名称就可以看出来其权力之大。
到了春秋时期,直接叫作“相”,战国的时候叫作“相邦”,邦就是国家的意思。可以看出来,在东周的时候,更偏向于辅佐,已经开始一定程度上限制“宰相”的权力。
但无论是太宰,还是相,抑或是相邦,每个国家在君主之下拥有最高权力的都是一个人,也就是所谓的“单相制”,这就会造成宰相的权力过大,进而威胁到君主的地位。
身背六国相印的苏秦
到了秦朝,丞相这个官名正式出现,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宰相就是丞相。丞的意思也是辅佐,进一步强化了宰相辅佐君主的定位,同时开始建立“双相制”,即分设左丞相和右丞相。这样就将原来一个人的权力分化了到了两个人身上,进一步削弱宰相对君主的威胁。
秦丞相李斯
汉朝罢弃秦朝的丞相,改用战国时的相邦,但因为开国皇帝叫刘邦,所以要避讳,便把相邦改称相国。但汉朝的皇帝一样也担心相权过大,于是便将宰相一部分权力分给御史大夫。所以汉朝一开始虽然只有相国,但仍是双相制,即相国为正宰相,御史大夫为副宰相。
相国萧何
到了汉成帝的时候,进一步开始建立“三相制”,进一步削弱相权。相应的做法是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同时让大司马分走部分相权。这个时候,丞相、大司马和大司空都是实际上的宰相。
到了汉哀帝的时候,又把丞相改称为大司徒,这样宰相就是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再后来,大司徒和大司空都把大字去掉了,改称司徒和司空,大司马也换了名字叫太尉,同时权力进一步上升。
这个时候的宰相就是太尉、司徒和司空,太尉算是正宰相。
汉献帝时,曹操大权独揽,又复设丞相,同时削弱太尉和司空的权力,实质上恢复了单相制。
一代权相曹操
三国的时候,三个国家三种制度。魏国是双相制,以相国为正宰相,大司马为副宰相;吴国也是双相制,也就是左右丞相;蜀国则是单相制,丞相诸葛亮大权独揽。
诸葛亮也是权相
可能是有感于汉末和三国时的相权过大,到了晋朝,皇帝进一步削弱相权,直接开始搞“群相制”。
这个时候,四太(太师、太傅、太保、太尉)、两大(大司马、大将军)和两司(司徒、司空)都可以说是宰相。
但有时候步子太大容易扯着淡,一下子整出来这么多宰相,结果就是权力过于分散,大家都是宰相,结果谁说了也不算,谁也不服谁,导致这些人都成了名义上的宰相。
于是,后世很熟的一个官职走上了前台——尚书令。
尚书台一开始只是个秘书机构,但从汉朝开始,皇帝就逐步利用尚书台来限制相权,汉朝的很多权臣,比如霍光,一般都会加上“录尚书事”的职衔。
到了西晋,因为名义上的宰相太多,实际权力反而被尚书台控制,所以这个时候的真正宰相是尚书台的长官——尚书令和尚书左右仆射。尚书令(有时候是录尚书事)为正宰相,尚书左右仆射为副宰相。
至于东晋嘛,这个时候比较乱,官制也同样比较混乱,诸如相国、丞相之类的官名又都拿了出来。
晋朝之后就是“五胡乱华”,也就是所谓的“南北朝”时期,这个时候就更乱了。而且因为同时空存在着很多的国家,官名也就一大堆。像是丞相、相国、中书监、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录尚书事、仆射、中书舍人等等,这些都是当时当时宰相的官名。想要搞明白,真的不是一件容易事儿,知道那么回事就行,毕竟大部分人连当时的国家名称都记不过来。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南北朝之后,就迎来了隋朝这个大一统王朝,隋朝对于官制的最大贡献就是正式确立了三省制度,不过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而是叫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的长官就是宰相,分别是内史令、纳言和尚书令。
唐朝一开始在官制上是沿袭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不过又进一步完善发展。这个时候把内史省改成了中书省,长官由内史令改为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由纳言改为侍中,这样一来,宰相就是中书令、侍中和尚书令,同时允许参议政事的中书舍人、门下侍郎也是宰相。
后来因为李世民当过尚书令,尚书令不再授人,尚书省的两个副职——左右仆射就成了尚书省的实际长官,也就是宰相。
李世民是皇帝,也是出将入相之人。
唐高宗的时候,尚书仆射因为尊贵往往用来赐人,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才算是宰相。同时,参议朝政的百官如果加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加衔的都算是宰相。
盛唐之后,我们又迎来了混乱的五代十国,这个时候的宰相官名也是五花八门,想要搞明白也是不容易的,不过记住一个关键词词——同平章事,问题也就简单了。这个时期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等各种侍郎,还有各部尚书,如果加上同平章事这个头衔,一般情况下,这个人就是宰相。
然后就到了令所有研究官制的人都头疼的宋朝。宋朝的官制,我估计都够开一门研究生的课了。
我们尽量去繁为简,简单的梳理一下:
宋初的时候,记住一个关键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管这个官员身上挂着几个官名,只有带这个官名的才是宰相。这个时候一般是“三相制”,首相加昭文馆大学士衔,称“昭文相”;次相加监修国史衔,称“史馆相”;末相加集贤院大学士衔,称“集贤相”。同时还有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宋神宗元丰改制后,改成“双相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首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次相;同时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宰相。
王安石主导了变法
南宋的时候一度改设左丞相和右丞相,也曾一度恢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职位,大家稍微了解一下就行了。
需要说明的是,宋朝还有“公相”、“使相”、“枢相”和“计相”,也都在某个时间段名义或实际充当宰相。
元朝可能是搞不清三省制度,所以大部分的时间里只有中书省这一个省,那么理所当然的中书令就是宰相了。但元朝的中书令宋朝的开封府尹差不多,照例是由储君担任,所以就成了虚职。在中书令下面还设有左右丞相,以及平章政事,左右副丞及参知政事等官职,这些才是实际上的宰相和副宰相。
明朝一开始的时候是把丞相这个官职又拿出来用的,结果就出了胡惟庸这么个“权相”,于是朱元璋一生气直接把宰相给取消了,什么事情都自己做。所以,从纸面上来说,明朝除了初期,是没有宰相的。
最后的权相-胡惟庸
但是老朱勤政,不代表后面的皇帝都能受得了这份罪啊,于是内廷开始有了“司礼监”,外廷有了“内阁”。内阁大学士虽然名义上不叫宰相,但实际上行使的就是宰相的权力,只不过受约束太多,这个实质上的宰相也算是历朝历代最窝囊的宰相了。
清朝也是群相制,入关前的咱们就不说了。入关后到雍正朝之前,因为清朝实行“阿哥当差”制度,所以清朝的宰相就是管事的王爷和殿阁大学士;雍正朝为了限制阿哥的权力,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成为实际的宰相,殿阁大学士也同时变为虚职。到了晚清的时候,又学西方,设立了总理衙门,内阁总理大臣是为宰相。
常务副皇帝,不是宰相,胜过宰相
你们认为到底是丞相权力大呢,还是宰相权力大呢?
#头条创作挑战赛#
2、宰相和丞相哪个大,丞相和宰相哪个大一些
丞相和宰相是我们所熟知的古代官职或职位,在当时看来,两个官职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丞相和宰相到底哪个官职最大呢?
从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开始,丞相作为中国古代皇帝的左膀右臂,统领大小官员。因此,丞相制起源于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秦国皇帝惠文王就下令设置相邦,自武王,设置左右丞相。但是,丞相最开始是作为相邦的助手。到了汉代,才废除相国(相邦),只保留一位丞相。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明朝,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之后,就废除了丞相这一制度,设立内阁。
宰相与丞相相区别的在于,宰相在古代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官职,它代表了当时辅佐帝王掌握绝大部分权力的一类人的俗称,宰相在历史上的不同朝代,均有不一样的官职来相对应。例如,唐朝设置统领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官员,均为丞相,通俗来讲,它代表了一群人。因此,大家之后不用将两者再做对比了。
本文关键词:宰相跟丞相有区别吗,宰相和丞相谁更大,宰相和丞相哪个厉害,宰相和丞相哪个大一些,九品官职一览表。这就是关于《宰相和丞相哪个大,丞相和宰相哪个大一些(丞相和宰相,谁的权力更大)》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