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稿>正文

忽见陌头杨柳色,古典边塞诗王昌龄

04-21 互联网 未知 投稿

关于【忽见陌头杨柳色】,古典边塞诗王昌龄,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自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再到唐宋,很多的文人都作了闺怨诗,王昌龄的这首堪为经典。闺怨诗这个主题的诗来自于《诗经》,是《诗经》中思妇诗的延续和发展。《诗经·周南·卷耳》、《诗经·卫风·伯兮》、《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几首诗是闺怨诗的源头。《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亦是一首闺怨诗。《诗经》中的思妇诗是以征人之妇为背景,丈夫为了保家卫国而打仗,而后世闺怨诗的女主人又有了其他的分类,有丈夫在外求仕途而留下妻儿在家的,有丈夫在外从商而抛下妻子的,而以征人之妇为题的闺怨是为正统。在外求仕漂泊的文人游子,怀着济世安民的理想,以这样游子之妇为题的诗也属于正统,而商人之妇的闺怨诗仅仅是为了反应现实,属于讽刺的范畴。王昌龄的这首《闺怨》是《诗经》思妇诗的正统传承。

忽见陌头杨柳色,古典边塞诗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南北朝苏子卿的《南征诗》中有:“南中地气暖,少妇莫愁寒”

唐朝王建的《秋夜曲》中有“城乌作营啼夜月,秦州少妇生离别”

“少妇”是指刚结婚不久的女子,刚结婚不久,丈夫就去边疆打仗去了。本是闺怨,王昌龄在第一句却写了少妇不知愁,为后面的诗句作了铺垫,起到反衬的作用。

忽见陌头杨柳色,古典边塞诗王昌龄

春日凝装上翠楼

“凝装”是盛装之意,常居家在闺房中的少妇,每天都是简衣简妆,因为今天要出去散心登楼而进行了比较正式隆重的装扮。就这样,上妇因为不知愁而登楼,而登楼带来的却是忧愁。在古诗词中有“一登楼,就发愁”的说法,这源于“登楼”的意象。东汉“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写了一篇《登楼赋》,抒发了自己生逢乱世、客居他乡,抒发了怀才不遇和忧国忧民之愁。从那以后,文人士子们在诗中的登楼必然表达忧愁,如我们熟悉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古典边塞诗王昌龄

忽见陌头杨柳色

“陌”是指道路、街道,一般指小路。“杨柳”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这个意象来自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描写了征役归来的丈夫在途中思绪万千、百感交集的情感。杨柳一般和离别联系在一起。刘禹锡在《杨柳枝词九首》中有:“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李白在《劳劳亭》中有:“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回到此诗中,少妇因不知愁而登楼,登楼以后看到的是街旁的杨柳,内心顿时生起了离别之情,想到了远在边疆的丈夫。

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句诗的“教”字用得很传神,“教”读一声jiāo,涵义是“让”,而不是四声教育的意思。她后悔当初自己同意丈夫去参军,去建功立业。

第一句的少妇不知愁,少妇把愁藏在了心底,少妇的愁至始至终都是存在的,但是由于登楼看到杨柳的景色而彻底勾起了心中的幽怨,最后一个孤独带怨的闺中少妇完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比宋朝,唐朝重武轻文,唐朝常年战争不断,很多男子当兵服役,与家人一起饱尝着生离死别的痛苦。闺怨诗并不是专门描写爱情的诗,是借女子的闺怨来反映现实、诠释离别、歌颂英雄气概、抒发家国情怀的。

本文关键词:忽见陌头杨柳色的柳的含义,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意思,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忽见陌头杨柳色的柳的暗示,忽见陌头杨柳色的下一句。这就是关于《忽见陌头杨柳色,古典边塞诗王昌龄》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