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哲学第一原则,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
关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第一原则】,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举世公认的“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其著述宏丰,几乎覆盖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逻辑学、自然科学、天文学、生物学、心理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文学)。代表作品有《形而上学》、《论诗》、《工具论》、《论灵魂》等。
他不仅总结了以前所有哲学家的思想并且澄清了他们的混乱,而且把自然哲学和第一哲学、知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代表了希腊哲学的最高水平。他不仅是哲学大师,而且是逻辑学、心理学、生物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奠基者和重要创始人。他以其在思想史上建立的不朽丰碑,赢得了人们由衷的崇敬和赞叹。
故马克思称之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称之为古希腊思想家中“最博学的人物“,黑格尔誉之为“从来最多才最渊博的科学天才之一“。
1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受柏拉图影响最直接、却反过来批判柏拉图哲学。
1.1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哲学的继承
在本体论上,亚里士多德沿着柏拉图理念论的思路,研究了“作为存在的存在“,把形而上学上升到最高的地位,称之为“第一哲学“。
1.2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哲学的批判
然而,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把理念看做是与事物绝对分离的独立存在。相反,他将个别事物作为第一实体,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
首先,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理念是无用的设定。这样做,就好像一个人要想清点东西,认为东西少了数不清,企图把数目扩大一倍再来数一样。
其次,从物理学的角度说明理念是无用的设定。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只能从运动和变化出发才能认识不变的存在,而不能从不变的存在出发认识运动和变化。
再次,设立分离的理念的理由是难以成立的。认识内容与认识对象并无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例如我们思想的飞马理念没有对应的现实存在,秽物也没有理念。
最后,设定两种认识对象相分离,还会造成“第三者”的逻辑悖谬。即指为了解释两个概念的相似性而设定第三个概念的无限倒退。而且提出分有说和摹仿说也只是带诗意的比喻而已。
1.3 柏拉图哲学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精神差异
一是基本风格不同:柏拉图崇尚理想、激情——亚里士多德以务实、现实为标准。
二是知识背景不同:柏拉图贬低感性事物而对自然科学认识不足——亚里士多德吸收各门学科的成果,具有充分的自然科学知识。
三是治学方法不同: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问答法,热衷辩论——亚里士多德倾向经验性的、探索性的分析。
四是哲学的思路不同:柏拉图追求普遍本质,与个别事物相分离——亚里士多德从实体论中寻求连续的等级系列,克服了分离性,用潜能与实现解决了联系问题。
五是崇尚的境界不同:柏拉图追求真善美的最高境界、神秘的直觉性迷狂——亚里士多德注重理性的思辨活动。
2本原—原因论在总结以前哲学家思想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同样考察了早期希腊自然哲学所关注的本原和原因问题。
2.1 本原和原因
所谓本原,指事物存在、生成和认识由之开始之点。亚里士多德认为本原有三个,即载体、形式和短缺;
所谓原因,指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根据和条件。纵向分为本因、偶因和自发因;横向分为先因和后因、普遍因和特殊因、固有因和偶有因、实现因和潜能因、远因和近因五种。
2.2 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所为因。
①所谓“质料因”指“是所从出的东西”,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如雕像的青铜、酒杯的白银,它是载体的首要含义;
②所谓“形式因”,一是指内在形式,即事物的“是其所是”,也就是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如雕像之为雕像,并不在青铜,而在雕像的本质;二是指外在形式,即形状,是事物表现于外的那个样子;
③所谓“动力因”,即动变的本原,指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如策划者是行为的原因。离开了动力因,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生成;
④所谓“所为因”,亦即目的因。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生成总有一定的目标或目的,如健康是散步的所为因,叶子向上伸是为了接受阳光。
另外,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因和动力因、所为因都属于形式,因此四因可以归结为两个:质料因和形式因。其中形式因高于质料因。
2.3 潜能与实现
潜能与实现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他不仅用这对范畴来阐释质料与形式的关系,而且用以规定运动的本质,解释实体与可感现象的关系。
潜能指事物的这样一种存在状态:具有能够实现其本质和目的的潜在力量,但还没有实现出来,而要实现出来,靠其自身又是无能为力的。潜能的定义是:最原始意义上潜能的主要规定是在他物中或作为自身中的他物的变化的本原。如建房能力不在房中而在建筑者中。
实现是与潜能相对而言的另一种事物存在状态,即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获得了自己本质的事物。
于是,亚里士多德认为,质料与形式的关系就是潜能与实现的关系。质料以潜能状态存在着,形式则是实现。质料一旦获得了自己的形式,它就实现出来,成了现实的存在。所以两者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
3 运动论在观察和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着重讨论了事物的运动问题,建立了颇具特色的运动学说。
3.1 运动的本质、种类和形式
亚里士多德给运动下定义:“潜在的事物作为潜在存在的现实就是运动”。即是说,运动就是能运动物潜能的实现,一旦把这种能力实现出来,变成现实,就是运动。
亚里士多德将运动分为三类:性质的(质变,如水变气)、数量的(增减,如生物的生长)和位置的(移动,如天体运行)。
亚里士多德还指出,运动必须区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环形运动(月上世界,无限的、完美的);二是直线运动(月下世界,有起点和终点,不可能无限)。
3.2 运动的条件:地点与时间
亚里士多德给“地点“下定义是:包容着的物体的界限。这也就是说,地点和所包容物的体积相等,与物体最边缘的界限同一。移动的发生是事物交换地点所引起的。因此整个宇宙都不存在虚空。
亚里士多德把时间定义为“就先后而言的运动的数目”。时间计量运动的数目单位是“现在”,时间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3.3 运动与运动者
亚里士多德首先确立了一个前提:“一切被运动的事物都必然是被某物所运动的。”那么必然有某个最初的运动者,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它是永恒的;第二,它是不能被运动的;第三,它是唯一的。
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在关于自然的运动学说中确立了作为第一推动者的神的存在,为以后的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奠定了基础。
4 存在—实体论自巴门尼德以来,存在问题已经成为形而上学的中心问题,“存在“已经变成了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亚里士多德自然不会忽略这个问题,他的第一哲学正是对“存在“的探讨,由此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存在-实体论。
4.1 存在论
首先,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两种意义的“存在”:一是由于偶性的存在,二是由于自身的存在。“由于偶性的存在”是指某种属性偶然地属于某一事物,“由于自身的存在”指的是在本性上属于主体自身的东西。哲学研究的是后一种存在。
亚里士多德由此引入了范畴概念。范畴体系,就是世界的逻辑结构。亚里士多德断言“由于自身的存在”就是范畴表所表示的那些,因为每一范畴都表示一种与之相同的存在的意义。在《范畴篇》中,他列举了十个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何地、何时、所处、所有、动作、承受。它们囊括了事物由于自身的所有存在的意义或存在方式。
亚里士多德说:“存在着一种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就自身而言依存于它们的东西的科学。”这门科学就是第一哲学,亦即“形而上学”。
4.2 实体论
所谓实体,就是作为“存在”其他意义的依据和支撑者,作为存在背后的那个存在本身。亚里士多德说:““尽管存在的意义有这样多,但‘是什么’还是首要的,因为它表示实体。”
其实,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并不是固定的。随着思考的深入,亚里士多德不断修改着自己的学说,主要论述集中在《范畴篇》和《形而上学》中,我们一般将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4.2.1 具体事物是第一实体
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通过制定判断实体的五条标准,区分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从而提出了他最初的实体学说。
第一条:“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一个主体的东西”。
第二条:“所有的实体,似乎都在表示某一‘这个’”。“这个”指单一的、个别的东西,亦即个体。
第三条:“实体自身没有对立物。”
第四条:“实体似乎无更多或更少等程度上的差别。”即是说同一类实体的各个个体间无程度差别。
第五条:“在数目上保持单一,在性质上却可以有对立面。”
因为个别的具体事物最符合这五条标准,所以它是第一实体。而包含具体事物的种和属是第二实体,因为它们基本上符合标准,但是实体性不如具体事物。
4.2.2 事物的形式是根本实体
在《形而上学》第五卷第八章中,亚里士多德分别区分了四种实体:1.水、火、土、气等单纯物体及其复合物;2.事物存在的原因(如灵魂之于动物);3.构成事物的规定性和标志性的内在部分(如构成体的面);4.事物的何以是,即本质。
然后,他又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实体的双重含义:“或者是最终的主体、载体,它永不对他物作诉说;或者是某一独立的、单个的存在,这是个别事物的形状和形式。”
由此可见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变化:首先,在这里没有第一、第二的等级排列,四种实体和双重含义似乎都是平等并列的,取消了个别事物的至尊地位;其次,排除了种、属概念,增添的都是事物内部的根本性因素,而且第一次把形式作为实体的双重含义之一;最后,判断实体的标准只保留了五条标准中的一、二条,用第一条衡量“主体”或载体,用第二条规定形状和形式。
在《形而上学》七八九卷中,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的深入发展,重申了实体是存在的首要意义的观点,所有事物和范畴都由于实体而存在。分别考察了“载体、普遍、种、是其所是”是否是实体。所谓个体的是其所是,就是那就其自身而言的是、存在。
亚里士多德最后得出结论,个体和它的是其所是是同一的。“是其所是”是实体,事物的形式才是第一实体。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由质料和形式构成,质料是没有规定性的潜能,因而不能独立存在,形式则是实现了的“这个”,是事物的是其所是,所以更是实体。
由此可见,随着哲学思考的深入,尤其在知识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柏拉图主义色彩越来越浓厚了,表现出明显的抬高形式贬低质料的倾向。
4.2.3 纯形式的神是最高实体
《形而上学》第十二卷后五章被看做是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的“神学”。区分了三种实体:非永恒的感性实体(具体事物);永恒的感性实体(天体);永恒的不动的实体(即神,其本质即是现实性,没有任何质料和潜能)。正因为是完全的现实性和无质料的纯形式,所以才成为永恒运动的原因,即第一动者。
从具体事物是第一实体,到(事物的)形式是根本实体,再到(纯形式的)神是最高实体,这可以理解为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的发展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对亚里士多德来说,对神的崇拜是纯思辨活动,是智慧和幸福的顶点。但是这个神并不是宗教神而是哲学神,它是逻辑分析的产物,又是思想(理性)的代名词。
5 灵魂论亚里士多德在吸收前人哲学家的灵魂学说的同时对其进行了批判,他既不同意德谟克利特所说的精细原子,也不同意毕达哥拉斯的神秘灵魂观,更不同意柏拉图断定的绝然独立的灵魂存在。
5.1 灵魂的本质及其与躯体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给灵魂下的定义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物体的形式”。他认为,灵魂不能脱离躯体而独立存在,只有在躯体中灵魂才能发挥作用。
5.2 灵魂的等级和功能
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三种灵魂的等级:一、植物灵魂或营养灵魂(具有营养能力:摄取食物和生殖);二、动物灵魂或感觉灵魂(具有营养能力,感觉、欲望和位置移动);三、人类灵魂或理智灵魂(以上功能并加上推理和思维能力);
6 其它哲学是一门唯一自由的学问。
6.1 哲学是一门唯一自由的学问
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的本性,人们是由于诧异开始研究哲学的,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摆脱无知,并不是为了实用。哲学与一门生产学科不同,它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好处,而仅仅是为了追求知识。正如我们说一个自由的人是为自己活着,不是为伺候别人而活着。哲学也是一样,它是唯一的一门自由的学问,因为它只是为了它自己而存在。
当然,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知识与现代意义下的科学知识大相径庭,对他而言,知识并没有实用的目的,因此哲学只是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动,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自由的学问。
6.2 中道学说
亚里士多德指出,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是“中道”,是一种由于过度和不足而引起的两种恶行之间的中道。如勇敢是怯懦和鲁莽的中道。人们行善只有一途,作恶的道路却是多条,各种邪恶情感和行为没有中道,例如过度的无耻与不足的无耻仍然是邪恶的。
6.3 浅谈《形而上学》
我在这里谈一下个人对这本书的看法。
首先,难读,比《小逻辑》还难。很多抽象概念——如“先于“、“一与多“、“种和属“——弥漫在书本的各个角落,惟恐读者进入不了第一哲学。由于古代的抽象概念没有如今的抽象概念这样固定化,亚里士多德所探讨的一些语词还处于模糊的概念状态,而我们带着已固化的先见去阅读,难免要费不少功夫:这些功夫就是用来拆解头脑中的现成概念,把它们还原为空洞的语词,再沿着亚里士多德的分析道路来充实这个概念。
其次,没有体系,相反,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探究的动态进展。如本篇第四节“存在-实体论“中所述,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随着思考的深入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本书没有固定的哲学体系,阅读每一篇文字之前都要准备好进入一种全新的分析模式。
本文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第一原理性,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第二哲学,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是研究什么的学问,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是研究实体本身,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哲学的定义。这就是关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第一原则,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