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稿>正文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24名志愿者演看守和囚犯

04-10 互联网 未知 投稿

关于【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斯坦福监狱实验:24名志愿者演看守和囚犯,第六天实验为何中断

1971年夏天,24名心智健康的志愿者走进了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地下室。此时他们的身份是演员——演看守和囚犯,薪酬是15美元(约97.17人民币)。

这看起来是不错的工作,毕竟他们只需要在这里待14天,就能得到一笔不菲的报酬。可没人想到,这次地下室之行,将会是他们一生的噩梦。

任何人都知道环境是会改变一个人,但几乎没人相信,情境会立刻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因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总是会刻意“表现”自己。

而斯坦福监狱实验,却证明了情境刻意立刻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一个风度翩翩的绅士,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变成夜魔。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24名志愿者演看守和囚犯

图|斯坦福监狱实验

让我们正式步入正题,介绍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内容。

内容其实很简单,24名志愿者分成两组——一组演囚犯、一组演看守。每次实验前,每组只有九个人(剩下三个人做后备)。

这场类似于“真人秀”的科学实验,随着“囚犯们”穿上囚服,正式开始。

被选为当看守的12人,事先并没有接受任何培训,只被告知了一件事:可以做任何维持监狱秩序、法律的事情。

这无异于告知他们另外一件事:只要囚犯犯事,你就可以为所欲为。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为在正常生活中,几乎没人能为所欲为。但这里,可以!

第一天晚上,看守做了第一件事——树立威信。树立威信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人在极度不愿意的情况下,被迫做某件事。

所以当半夜囚犯们休息时,看守故意吹响床哨,逼迫囚犯们依次排好队。事实证明效果还不错,每一个囚犯都照做了。

之后因为囚犯犯错,看守命令他们做俯卧撑,为了达到惩罚的效果,看守还会坐在囚犯身上。阶级的压迫,使得囚犯们萌生了“反抗”心思。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24名志愿者演看守和囚犯

图|电影《斯坦福监狱实验》

其实不管是真正的囚犯,还是这次做实验的志愿者,在面对压迫时,总会反抗。因为人是向往自由且存在利己倾向的,一旦对自己不利,负面情绪就会扑面而来。

可这里不是别处,是一处模拟现实的监狱。面对囚犯的负面情绪,迎来的是更加负面的压制。

囚犯们开始抱团,他们将门堵住、将隔断打通,九个人成为了一个集体。这让换班的三个看守十分恼火,因为他们的职务是维持监狱秩序。

现在的秩序并不好,看守们开始使用灭火器喷囚犯、扒掉囚犯衣服,并将带头的关进禁闭室。这样做的效果是显著的,但也有缺陷——三个人并不能管好九个人(看守分三组,每组三个人,八个小时轮换一次)。

外力没有办法,就从内部瓦解这个小团队。他们将“罪过最轻”的三个人单独关在一个小隔间,让他们吃更好的食物、更好的待遇。

紧接着他们又将“罪过最重”的三个人关进这个小隔间,桌面上残留的食物、厕所的牙刷、正常的衣服,都让这三个人觉得另外三个人告了密——若不是告了密,他们凭什么得到这些东西?

人就是这么奇怪,即便没有发生的事情,但凡出现在不合时宜的时间,就会招来各种猜忌。看守的目的达到了,原本团结一致的囚犯们开始互相猜忌。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24名志愿者演看守和囚犯

图|斯坦福监狱实验

不信任,让每个人防备着彼此。

终于,有人受不了了!生活在光鲜亮丽的阳光下,如今却要见识到人性最黑暗的一面,让他们开始崩溃。

第一个人宣布退出,但实验依旧在继续!
留下来的囚犯开始商议“越狱”,这让看守和教授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假戏真做。他们将囚犯转移到其他地方,并告知实验结束。辗转一圈之后,囚犯又被转移了回来。

此时囚犯真的就以为这是真的监狱,即便有所怀疑,在看守更加疯狂的压制下,他们也不得不相信这就是事实。

当有人提出离开,其他囚犯称他是一个坏囚犯,这让想要离开的人急迫的证明自己不是坏囚犯,并表示不走了。

直到教授提醒囚犯,这不过是一场实验,你的生活并不属于这里时,囚犯才恍然大悟,离开了这里。

精神失常、崩溃,使得这里的囚犯丑态匕现。但行为更加丑陋的,是那些看守者,乃至于教授。

这些看守者的行为愈加疯狂,原本只是让囚犯做俯卧撑,接着就是想出各种法子惩罚他们。这种方式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维持正常秩序,而是虐待。

可这一切在前面五天,没有人说出不妥,就连被虐待的囚犯也没有。所有人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之中。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24名志愿者演看守和囚犯

图|斯坦福监狱实验

直到第六天,实验组织者们发现看守们会在深更半夜对囚犯更加残暴。而前来参观的一位教授,也认定这种实验已经超越实验本身的目的。

这个时候沉浸于法官角色的教授,才幡然醒悟。原本以为这场实验只是针对24名志愿者,结果自己也深陷其中。

实验终止了,主持实验的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深受触动。他决定利用心理学,针对这次实验,解决那些成人、儿童因害羞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或许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任何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保持独立的思考。

但你是否思考过,当大众、甚至于不用是大众,即便是你的家人一起做某件事,你即便不喜欢,也会照做。

就像这些志愿者一样,扮演囚犯的志愿者最开始是清楚自己的身份的,所以有人会主动提出离开。可被扮演看守的志愿者各种压迫之后,特定的情境让他们产生了怀疑,就愈加顺从这种方式。

而看守者们在这种情境下,心中的恶魔被释放。平时他们有所约束,但现在他们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维持监狱稳定(使实验进行下去),因此他们的行为才显得疯狂。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24名志愿者演看守和囚犯

图|斯坦福监狱实验

结语

很多人或许都会说,不要轻易试探人心。其实人心可以考验,但绝不适合实验!

2、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Cosplay,也就是角色扮演,一直都是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各种游戏,动漫,影视爱好者喜闻乐见的事情。各大漫展最重要的主题,都离不开各种cos表演。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24名志愿者演看守和囚犯

而40多年以前,有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则把cosplay融进了一场相当残酷的心理学实验,搞了一波大新闻。


极度真实的体验

1971年一个夏日的清晨,一辆警车打破了加州某个社区9名大学生的宁静。在邻居恐惧与不解的目光中,他们被押上警车,送往监狱。嗯?他们犯了什么罪?不,他们没罪,这只是这位心理学家为了真实,联合警方开始实验的第一步。而这种贯穿始终的真实,正是研究团队需要的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24名志愿者演看守和囚犯

被带上警车

这位心理学家名叫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eorge Zimbardo),同时还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已退休)。他和团队打算做的,是一次监狱实验。还有这种实验?没错,为了这个实验,他们已经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24名志愿者演看守和囚犯

教授本人

首先,他们在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里模拟建造了一个监狱,并根据美国真实监狱的规格,尽可能还原了其中的细节。

然后便是征集实验的志愿者,这个过程通过面试的方式完成。征集的通知发出后,顿时吸引了70名大学生前来。而征集的要求很严格,需要生理和心理方面足够健康,且没有犯罪记录和不良嗜好。经过重重检测和筛选,最终有24名大学生成功入选。而参与的动机,是那每天15美元的报酬,这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24名志愿者演看守和囚犯

后来,才发生了开头那戏剧性的一幕。参与的24人随机分配角色分为两组每组9人(3人后备),一组扮演狱警一组扮演囚犯。他们将在这里以自己分配到的角色,上演一场为期14天的监狱生活真人秀。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24名志愿者演看守和囚犯

为了让整个情景更加真实,大家尽快入戏,实验团队先是从入狱开始,就按照一般监狱的模式开始打造形象和人设

在这里,囚犯们被脱光衣服,清洗身体,最后穿上连衣裙一般的囚服,还给右脚带上了镣铐;不能使用真实姓名,称呼上全部由编号代替;并且3人一个小牢房吃着最差的伙食,平时除了放风,不能自由行动;原则上必须如真实监狱的犯人一样,无条件遵守命令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24名志愿者演看守和囚犯

狱警们则是穿着制服带上墨镜工作时3人一组每组工作8小时,并且轮换着来。只要能维护监狱的秩序和规则,做任何事都可以(在安全的范围内,且不得使用暴力),权利非常大。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24名志愿者演看守和囚犯

这场“戏”的剧本,除开给了他们角色的形象,人设和动机外,不会告诉你具体做什么,怎么做

残酷的惩罚

这些大学生们受过良好教育,给人的印象也是单纯无害的,互相之间也没有什么仇恨。一开始,他们也觉得就是一场有酬劳的游戏而已。所以第一天刚开始时,两组角色间还都是有说有笑的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24名志愿者演看守和囚犯

而充当监狱长,同时也是总导演的津巴多,觉得这样不行,他要求狱警们必须更加强硬。于是乎,第一场大戏开始了。第二天凌晨时狱警粗暴地叫醒了熟睡的囚犯,要求他们排队站好,并且一遍遍大声念出自己的代号,一旦有错就会被罚做俯卧撑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24名志愿者演看守和囚犯

欢乐的气氛逐渐消失第二天早上,备受摧残和折磨的囚犯们,开始了与狱警的对抗—他们堵住了门,不让狱警进来,死活不听狱警的命令还顺便嘲讽他们。轮班的狱警非常生气,他们不容自己的权威被挑战,于是一系列惩罚措施相继出炉—俯卧撑,剥光衣服,拿走饭菜,用手直接洗马桶等等。反正是花招百出,狱警们也开始越来越入戏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24名志愿者演看守和囚犯

而为了更好地管理囚犯,狱警们还想出了另一个花招—逐个击破。他们让表现稍好的囚犯住到另一个房间吃更好的饭食干最少的活,总之是给了一番优待;而那些不听话的,除了体罚外,还不准他们使用马桶,只能在房间内的水桶里大小便,最后弄得屋里一股恶臭。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24名志愿者演看守和囚犯

这样的手段很奏效,本来一帮联合对抗狱警的囚犯联盟,就这样土崩瓦解,一种不信任的情绪围绕在了囚犯之间。他们也逐渐失去了反抗能力,变得唯命是从,任人宰割

情况开始失控

而作为背后主宰的津巴多教授并没有做出任何干预。在这样压抑黑暗,充满对立的氛围里,很快就有人受不了了。一个代号“8612”的囚犯在实验开始的36小时后开始精神崩溃,一再央求离开监狱。经过一番鉴定,教授只能让他离开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24名志愿者演看守和囚犯

“8612”的报告

双方都越来越沉浸于角色之中,甚至已经忘记这只是个实验。囚犯们已经彻底屈从在了狱警的淫威下而狱警们从最开始的克制,到了最后甚至开始享受这种肆意虐待的乐趣,惩罚的花样层出不穷,力度也丝毫未减。

而在此期间,有50多人参观了实验过程。这段时间内,允许囚犯们的父母探监,但每次只有10分钟。父母们甚至还在一位牧师的帮助下,寻找律师,提出假释要求,如同在真实的监狱里一样。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24名志愿者演看守和囚犯

这期间,津巴多教授还告诉囚犯们—如果选择保释,那么这几天的酬劳就拿不到,你猜囚犯们如何选择?无一例外,他们宁愿放弃酬劳,也要离开这个非人的地方。而当教授说需要考虑一下时,囚犯们则都乖乖回到了牢房。可见他们已经被完全洗脑,认同了“囚犯”这个身份

比如一个编号“819”的囚犯,坚持不住想要离开,正当他收拾东西时,一个狱警召集了其他囚犯排队齐声呼喊道:“819是个坏囚犯!”听到这话的“819”瞬间痛哭起来,立马回到了监狱,拒绝离开。理由是因为这样才不会被当做是个坏囚犯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24名志愿者演看守和囚犯

第六天的时候,教授的女友—同为教授的克里斯汀娜·玛斯兰也来参观实验。不同于其他人,当她看到狱警的各种羞辱和惩罚行为时,感到极其震惊和难受,对这场实验提出了抗议。在女友的提醒下,教授终于如梦初醒,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于是实验进行了6天就宣布提前结束

影响,思考和争议

事后,研究团队对这些参与者进行了大力的心理疏导和事后走访,所幸没人患上心理疾病。后来,教授还将这场实验的内容写成了一本书—《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24名志愿者演看守和囚犯

后来,还有几部以实验为题材的电影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24名志愿者演看守和囚犯

片段来自2001年德国电影《死亡实验》(Das Experiment)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24名志愿者演看守和囚犯

片段来自于2015年美国电影《斯坦福监狱实验》(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这场惊世骇俗的实验,也成为了心理学领域的著名实验之一不过这场实验也充满争议,教授也因此遭到不少批评和质疑。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24名志愿者演看守和囚犯

争议点除了实验细节的不人道外,另一个方面就是对于其真实性的质疑。比如,人们认为第一个离开的“8612”囚犯,他精神崩溃的行为,是在演戏;而某些狱警的行为,是受到了教授的指示,并非完全出于本意

当然,教授予以了反驳。他强调当年的实验的确不够严谨,但是绝对够真实。那个囚犯是否演戏,很难定论;而狱警的行为也不是他指导后的结果(他居然还有知乎的账号)。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24名志愿者演看守和囚犯

不过抛开争议,实验其实也有一些积极作用。起码对于监狱系统的环境和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并获得了采纳。


说白了,实验的目的,就是看环境或情境对于人性善恶的影响。我只能说,人性很复杂,善恶就在一瞬间,在一定的环境影响下,的确是有可能改变的。比如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经历过家庭变故可能变得内向压抑;一个善待他人的人,也可能在狐朋狗友的影响下,变成一个欺凌他人的恶棍。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24名志愿者演看守和囚犯

所以,也许只有设法离开某些不好的环境和人坚定自己的是非观,道德观,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

本文关键词: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斯坦福监狱实验研究的是,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启示及应用,斯坦福监狱实验目的和过程。这就是关于《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目的,24名志愿者演看守和囚犯》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