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稿>正文

现代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看文化与科技融合

04-04 互联网 未知 投稿

关于【现代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现代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六百年的故宫里,看文化与科技融合

现代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看文化与科技融合

◎本报记者 张盖伦

游客走进故宫,看到的是皇城,是建筑,是文化。而看不到的,是背后的技术。

让科技与文化共生,让科技助力文化创新,引导社会向上向善发展,是故宫一直在思考的课题。

它历史悠久,也拥抱创新。故宫与社会机构、科技企业展开广泛合作,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传播和服务游客能力,创造出大量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创新性成果;也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将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典守珍护,不断提高遗产保护能力。

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监测技术

古老的故宫里,其实布放着很多现代化的遗产监测设施——这也是开展文物预防性保护所采取的必要监测手段。

故宫博物院拥有全国体量最大、体系最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团队。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在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方面的探索取得了系列成效。

针对目前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关键技术问题,故宫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为依托,联合国内高水平科研队伍,形成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联合攻关队伍,开展技术研发和理论研究。

例如在“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劣化风险监测分析技术和装备研发”项目中,针对监测装置“小型化、低功耗、高精度、多参数、智能化、实时稳定”的重大需求,项目团队研发或集成了7类14种专用监测装置,已经实地验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监测技术。

“大型明清古建筑(群)安全风险预警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面向大型明清古建筑(群),基于建筑物规模、密度、结构、材质、整体空间与景观、可移动文物数量与保存等多维度特征和历史风险数据,研究古建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编制安全风险判定与预警体系及综合防控指南。例如,以古建内人员异常行为风险分析预警算法模型,研究高密度人流人群动态精准计数技术;结合古建自身属性和历史风险数据,研究不同季节、不同时段、复杂天气等因素影响下的火灾动态风险感知及分析预警方式能力;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火灾探测器及监测技术提出新要求,构建古建筑(群)安全风险感知与预警平台,并开展应用验证。

目前,故宫已形成完整的不可移动文物监测与应对体系,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为依托,建立起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数据平台体系与应急指挥平台,实现了“变化可监测、风险可预报、险情可预控、保护可提前”的预防性保护管理目标,使得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

用数字技术让文物历久弥新

众多技术手段当中,文物的数字化是最重要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利用数字科技加速文物的数字化资源转化,可以完整、准确、真实地永久保存文物信息,形成文物的数字档案,为故宫博物院文物的保护、研究以及展示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故宫博物院已拥有全部186万件院藏文物的文物信息资源,85万件/套院藏文物影像,采集制作了1500余件院藏文物的高精度三维模型。此外,为配合古建保护修缮工作的开展,故宫博物院还重点采集制作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养心殿、御花园等区域的三维模型,采集了全部开放区域的高精度360°建筑高清全景影像。视音频资源方面,目前采集总时长超过8500小时,覆盖古建修缮、文物修复、口述历史、院内学术会议活动等多个方面。

院藏文物基础影像采集工作是近年来故宫开展的一项关乎故宫文物保护利用的基础性工作。这项工作任务繁重、时间跨度大,需要集合全院和社会力量。为此,故宫博物院专门开发了针对文物基础影像采集工作的大数据管理工具——院藏文物基础影像采集数据看板,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技术,加强文物数字资源采集进展的动态统计和实时反馈,对采集工作进行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管理与调整。

“数字故宫”也是数字技术助力文物保护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数字文物库”“数字多宝阁”“全景故宫”等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让文化资源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

前不久,故宫博物院还联合高校和科技企业成功申报了“十四五”重点研发项目“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数字孪生关键技术研究与服务示范”。该项目将通过研究数字孪生理论和构建方法,搭建数字孪生公众服务平台,为数字孪生相关技术在博物馆行业中的规模化应用提供技术验证和应用示范。项目成果将在故宫博物院北院区进行展示。

故宫博物院期待,将来能够进一步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和文物领域科技应用水平,带动解决重点难点和瓶颈问题,支撑引领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让文物保护拥有更坚实的依靠,也让穿越千年的文化得以永续保存,历久弥新。

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来故宫的游客会发现,故宫的垃圾桶不是那么好找了。

绿色发展理念要深入人心,就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故宫博物院希望通过“零废弃行动”,向故宫工作人员、向每年前来的游客潜移默化地传递这样的绿色发展理念。

“故宫零废弃”项目自2020年起分为两个阶段逐步推进,即“零废弃办公”和“零废弃游览”,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对院内非开放区域和游览区域进行废弃物的合理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将故宫博物院打造成为国际领先的零废弃博物馆。

2、现代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用科技点亮文化

26日,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分论坛”举办。 北京文化论坛主办方供图

中新网北京7月27日电 (徐婧)传世古画变成动态长卷,百年前的古人生活跃然眼前;故宫瑰宝在AI画屏上跳动,文物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北京,科技点亮传统文化,文化正在激发城市活力。

26日,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分论坛”举办。分论坛以“创新·赋能·发展”为主题,通过嘉宾发言和圆桌对话等形式,一同交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与会嘉宾表示,当前数字化成为文化产业变革的基础,数字技术为文化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科技赋能当代文化表达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我们采用的是人海战术,17000多名演员整齐划一,展现我们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几千人就像一个人在表演,那时我们急于向世界展示我们拥有什么、我们到底是谁。”

时隔14年,担任冬奥会闭幕式导演的北京锋尚世纪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沙晓岚深深感觉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时,“我们不用再说自己是谁,我们变得更加自信。我们可以只用3000名演员,就获得超过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口碑。中国艺术家之所以能如此自信地讲述当代文化、当代美学,最重要的就是依靠科技赋能。”沙晓岚说。

沉浸化是文化产业融合方向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中服务于艺术家创意的科技企业之一。该公司以超高清LED及物联网技术助力打造主火炬和部分地屏表演系统,实现了主创团队“一朵钻石般闪耀的雪花”和“一块晶莹浪漫唯美的冰”的极致创意,为全世界呈现出一场极富科技感、立体感、动态感、唯美感和体验感的全新视听盛宴。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炎顺认为,数字化是文化产业变革的基础,文化供给体系、媒介体系、需求体系全链条、全要素数字化是文化产业变革的前提和基础。交互化是文化产业场景特征,大屏小屏、屏内屏外、人与内容的跨屏交互,正在取代传统的单向内容呈现,成为万千文化数字化场景的重要特征。沉浸化是文化产业融合方向,人们正在通过5G 8K、XR、AI、IoT等技术,推动寻求构建实体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无感切换、无缝衔接的沉浸式物联网融合体验。

文化大数据建设应秉持共享理念

“文化大数据既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场经济变革,同时还是一场国家治理的创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提出,文化大数据建设应该秉持数据开放和共享的理念。

在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核心的生产要素。“根据国际数据公司的测算,到2025年我国拥有的数据总量占全球27.8%,远高于美国的17.5%,这就意味着构建全球领先的大数据要素市场的条件已经具备。”祁述裕表示,只要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勇气、扎实的工作,就一定能够实现从数据大国向数据强国的转变。

他还指出,开放数据是为了让公众更好地分享数据,最大限度发挥数据效能。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数据使用便利度、降低成本。

首届北京文化论坛于7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举办,由开幕式暨主论坛、四个分论坛及相关活动组成。论坛力争打造成为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文化建设经验的重要交流平台、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合作平台、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传播平台。(完)

本文关键词:当今世界,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互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例子,现代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的例子,现代科技与文化的关系。这就是关于《现代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看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