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货币名词解释,基础货币是指什么(央行资产负债表<负债篇>)
关于【基础货币名词解释】,基础货币是指什么,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狭义流动性的分析起点:央行资产负债表(负债篇)
央行的负债端一共包括7大项,根据2021年年底数据,各项目及明细如下表:
其中,最重要的有两项:储备货币占比达到83.3%,政府存款占比达到10.9%。
一、储备资产(基础货币)
储备货币就是我们常说的基础货币,我们在《流动性系列2》中曾经对该名词做过解释,此处不再赘述。
自2013年以来,储备货币的整体占比基本在 80%以上,是央行负债的绝对大头。
基础货币是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体现在数据上就是M2 = 基础货币 * 货币乘数。
但是,基础货币(储备货币)口径既包含法定存款准备金,也包括超额存款准备金和现金,而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不能进行信贷派生的。
所以,央行认为广义货币M2增长与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基础货币之间并无固定关联。在2020年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曾开设专栏论述:货币乘数是广义货币 M2和基础货币之间的恒等式比例。广义货币 M2的创造取决于银行行为,而银行贷款创造存款后所产生的缴纳法定准备金的需求,央行既可以通过缩表的降准对冲,也可以通过扩表的再贷款工具提供,这意味着货币乘数其实是一种事后的恒等式结果,并不存在分子和分母之间的直接逻辑关联。
即,广义货币(M2)与基础货币之间并无固定关联,广义货币的创造由商业银行通过贷款等信用扩张创造出来的,信贷派生的核心在于实体融资需求(贷款创造存款),货币乘数只是一个倒推项目。央行则通过相关货币政策工具(比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调节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从而对银行的信用派生行为提供支持和约束。
储备货币包含三个子项目:
1、货币发行
货币发行是央行发行的人民币,核算的是从央行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减去回流到央行的货币。包含流通中现金(M0)以及银行的库存现金,流通中现金(M0)占了货币发行的 90%以上,主导了货币发行走势。
央行货币发行 = M0 + 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库存现金。
商业银行从央行提现后,如果居民和企业将资金取现,就会形成流通中的现金(MO),如果资金暂时没有提取,依旧存放在商业银行,就会形成商业银行口径下的库存现金。
货币发行项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春节企业要发年终奖,居民过年也要取现用于走亲访友等支出,M0 因居民大量的取现需求而出现全年的峰值。相应地,货币发行也会存在类似的季节性。春节过后,部分流动性就会再次回流到银行。
比如,2014年春节是1月31日,1月M0环比增加了1.8万亿,同年2月份则减少1.4万亿。货币发行在1月份环比增加了2万亿,同年2月份减少1.6万亿。
春节的取现需求会对银行间狭义流动性造成明显压力,随着银行库存现金的消耗,银行就会使用超储来满足居民等的取现需求,狭义流动性收紧。反之,在春节次月,随着原先外流到实体的资金回笼,狭义流动性会变得宽松。
为平滑这种资金面的波动,央行往往会在春节前通过降准、增加MLF(包括TMLF)、逆回购等的投放规模来为银行提供狭义流动性支撑。
2、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
金融性公司存款,理论上包括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和其他金融性公司存款。但是,央行并不接收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
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两项。
法定存款准备金指银行吸收存款后,被强制要求按规定比例缴纳的资金,这部分准备金被冻结在央行。
在 2012年之前,外汇占款的持续增长推动央行资产负债表被动扩表,为避免市场流动性泛滥,央行不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冻结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国内的存款准备金率整体处于上行通道, 2011 年,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21.5%。之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入下行通道。
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升的影响,该项目也和商业银行吸纳的存款基数有关。随着国内经济规模不断扩张,居民和企业融资需求不断增加,贷款创造存款,派生出更多的存款,推动其他存款性公司在央行的存款快速上升。
商业银行出于维持日常资金支付需要等考虑,通常会持有一部分现金,但直接持有现金没有利息,所以,商业银行一般会将资金放在央行,形成超额存款准备金。
超储类似于商业银行存在央行的活期存款,可以随时支取,是市场衡量狭义流动性的重要指标。
3、非金融机构存款
非金融机构存款主要指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央行的客户备付金存款,目前,最常见的是支付宝、微信、京东等。
该科目曾在 2008 年被取消, 2017 年又重新设立,主要是因为近年来网上支付发展迅速,该类资金规模越来越大。
客户备付金指非银行支付机构为办理客户委托的支付业务,而实际收到的预收待付货币资金。比如,我们放在支付宝余额上的资金、微信钱包里的零钱等。还比如,淘宝购物付款后,资金暂时留存在支付宝上,等确认收货后,才会转给卖家,而这笔暂存在支付宝上的资金也是客户备付金。
按照监管要求,全部的备付金需要上缴到央行的备付金集中存管账户。
二、政府存款
政府存款占比约 11%,是央行负债端的第二大项目,它既包括地方国库,也包括中央国库。
在当前财政预算体系下,我国政府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类,称之为“财政四本账”。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最大。
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8万亿元,占比51.3%,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9.5亿元,占比 24.5%,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 3877 亿元,占比 1%,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8.9万亿元,占比23.1%。
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由社会保险基金专户进行运作,真正影响央行口径财政存款的仅有∶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这三本账。考虑到第三本账规模小,数据可得性差,一般习惯从第一、第二本账出发对政府存款做解读。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素会影响该项目:1、国债和地方债的发行及偿还。2、国库定期存款。2006 年,央行开始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通过招标等方式,将政府存款放在商业银行账户,获取利息收入。央行开展国库定期存款是向商业银行投放流动性,反之定期存款到期体现为回笼市场流动性。国库定期存款规模月均变动不大,对基础货币的流动性较小。3、国库存款和财政专户之间的一些资金往来,比如一般公共财政支出能够补充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资金补充国库等等。
一般我们有如下公式∶
政府存款变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支出)+国债净融资+地方债净融资+其他误差。
根据以上公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拟合政府存款的变化,但 12 月份会存在较大的差距,有两个原因∶1、政府年末可能会使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以及往年结转结余等来平衡财政收支;2、《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规定在年末时,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将国库集中支付结余列支入账,而在平时,财政收支采用的都是收付实现制。比如,12月,政府采购一批物资,价值300万,约定1月货到付款,按照收付实现制,这300万应算作1月支出,而按照权责发生制,则算在12月支出。而 12 月份历来是财政支出的大月,这意味着一些支出已经记账,但钱实际上没花出去,这意味着账面上财政存款减少的规模会大一些,但实际政府存款的下放力度并不高。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收入,占比一般在80%以上。由于缴税从全年来看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相应地,政府存款也有季节性规律。一般季初的政府存款会明显增加,季末的政府存款则会明显下滑。季末(3 月、6 月、9 月、12月)是财政支出的大月,政府存款下降,流动性有支撑,此时央行往往会减缓公开市场操作力度;而 1 月、4 月、5 月、7 月、10 月,均为缴税大月,其中 1、4、 7、10 月为季末的次月,5 月为上一年企业所得税缴纳的时点。作为财政收入的大月,政府存款上升,对流动性有收缩作用,此时央行往往会增加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来进行对冲。
在纳税截止日前一周,缴税会从市场上抽离较大规模的资金,导致市场流动性趋紧,在这时候,央行可能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来缓解缴税带来的资金面压力。
政府债发行从市场上抽离流动性,形成财政存款的方式和缴税类似。比如,商业银行认购了1000亿政府债,那么,就直接将自己存放在央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上缴到了国库,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减少,同时政府存款增加。
财政支出则将前期通过缴税、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的资金下发,会对市场流动性形成明显的补充。
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收入减少时,流动性从央行流出,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有正面影响;反之,财政支出缓慢、央行账上趴着更多的财政存款,对银行间流动性是“紧缩”效应。
三、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
该项目包括两部分:1、财务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缴纳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之所以不计入储备货币,是因为这些非银机构货币派生能力远不及银行;2、证券公司等其他金融公司为满足支付清算需求存入央行的款项。
从非银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可以看出非银存款规模的变化。2017 年前,非银尚未受到监管,非银存款准备金持续走高,之后随着资管新规开展,非银存款出现断崖式下跌。
四、债券发行
该项目主要是指央行自己发行的票据,简称央票。央票的发行与 2014 年之前外汇占款的快速上升密不可分。一开始,央票就是央行为了对冲外汇占款被动投放大量流动性而设立的。发行央票将会起到回笼流动性的作用,商业银行在支付认购央行票据的款项后,就会减少其可贷资金量。
2014 年之后,随着外汇占款的下滑,央票逐渐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发行规模急剧下降。2014 年至 2018年,央行阶段性停发过几次。直到 2018 年 11 月,央行出于稳定人民币汇率等方面的考虑,开始在香港发行离岸央票。2018 年 11 月至 2019 年 11 月,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在中国香港发行了 13 期、1600 亿元人民币央行票据。
央行的债券发行科目变动极小,同时因为是离岸市场发行,对境内银行资金的影响有限,主要是消耗境外机构在央行的人民币存款,一般不用过多考虑。
五、国外负债、其他负债以及自有资金
国外负债是指央行对境外非居民机构的负债,主要是境外央行或者外国金融机构出于资金清算、国际合作(比如货币互换协议)等目的存放在央行的资金。
该项目历史上有两次跳升。2011 年主要是因为央行科目的变更,将境外金融机构的存款从“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转入这一科目,2016年可能和中国认缴IMF份额有关。
“其他负债”主要是指正回购余额、经营负债以及金融机构以外币缴存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正回购余额反映了央行回笼基础货币的程度。以外币缴存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是与央行资产端中的“其他国外资产”相对应的。
2014年后,央行不再进行正回购操作,随着此前正回购资产到期,其他负债与正回购规模无关了。
2005 年汇改后,央行要求总部驻京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必须用外汇交付上调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然后将范围扩展到所有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叠加这一时期央行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的其他负债科目明显上调。后续随着外汇兑付压力缓解,该政策的影响逐渐减弱。
除了这两项外,其他负债内的具体科目暂时没有明确的解释,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框子。因为对该项目的分项不确定,叠加规模较小,一般也不予考虑。
“自有资金”是中央银行资本金,全部资本由国家出资,类似于所有者权益,因此自有资金也即国家资本,相当于是中央政府存入央行的资产。
除了在2002 年5月出现了135亿元的减少,可能是对历年亏损的结转,除此之外,这一科目常年保持稳定,占比也非常低。
2、基础货币名词解释:基础货币是指什么
什么是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base currency)
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强力货币、始初货币,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 Money),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公众持有的通货(C)。
基础货币概述
从理论上讲,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之积。
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基础货币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基础货币的特征
基础货币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从质上看,基础货币具有几个最基本的特征:
一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而不是中央银行资产或非货币性负债,是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二是通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对它的影响,达到调节和控制供给量的目的;
三是支撑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商业银行不持有基础货币,就不能创造信用;
四是在实行准备金制度下,基础货币被整个银行体系运用的结果,能产生数倍于它自身的量,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财政与金融中的“基础货币”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基础货币,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
基础货币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从质上看,基础货币具有几个最基本的特征:
1、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而不是中央银行资产或非货币性负债,是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2、通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对它的影响,达到调节和控制供给量的目的;
计算基础货币量的多少,通常所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根据基础货币的定义进行计算,即将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二者加总求出;二是根据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用基础货币方程式进行计算。
扩展资料
基础货币由现金和存款准备金两部分构成,其增减变化,通常取决于以下因素:
央银对商行等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动
这是影响基础货币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这一债权增加,意味着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资产增加,同时也说明通过商业银行注入流通的基础货币增加,这必然引起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使货币供给量得以多倍扩张。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减少,就会使货币供应量大幅收缩。通常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对这部分债权有较强的控制力。
国外净资产数额
国外净资产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其中外汇、黄金占款是中央银行用基础货币来收购的。一般情况下,若中央银行不把稳定汇率作为政策目标的话,则对通过该项资产业务投放的基础货币有较大的主动权;
基础货币包括什么
基础货币有包括这4种:
第一种: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
第二种:公众持有的通货(C);
第三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中,基础货币包括央行的货币发行(M);
第四种:央行担保的银行债务(存款准备金,R)。
拓展资料:
特征:
一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而不是中央银行资产或非货币性负债,是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二是通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对它的影响,达到调节和控制供给量的目的;
三是支撑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商业银行不持有基础货币,就不能创造信用;
四是在实行准备金制度下,基础货币被整个银行体系运用的结果,能产生数倍于它自身的量,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货币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用来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的一种职能,是货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
商品的价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就是商品的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根据各种商品的价值大小,把它表现为各种各样的价格。例如,1头牛值2两黄金,在这里2两黄金就是1头牛的价格。
2.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出卖者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购买商品。在这里,货币发挥交换媒介的作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货币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它作为流通手段职能的前提,而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价值尺度职能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一件衣服是100元,你用100元钱买到了这件衣服,这就是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充当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储存起来的一种职能。货币能够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是因为它是一般等价物,可以用来购买一切商品,因而货币贮藏就有必要了。
货币执行贮藏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货币,因此只有金银条块或金银铸币才能执行这个职能。
4.支付手段
在货币当做支付手段的条件下,买者和卖者的关系已经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例如货币被用来支付商品赊买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来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等就是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5.世界货币
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由于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货币流通超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于是货币便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如:一个国家直接以金、银向另一个国家购买商品;平衡国际贸易的差额,如偿付国际债务,支付利息和其他非生产性支付,支付战争赔款等。
本文关键词:基础货币的定义和作用是什么?,基础货币是什么?,基础货币到底是什么,什么叫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什么货币。这就是关于《基础货币名词解释,基础货币是指什么(央行资产负债表<负债篇>)》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