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平息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安史之乱”为何被称为最血腥的叛乱)
关于【谁平息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安史之乱”为何被称为最血腥的叛乱,为何花了八年时间才平定?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秦灭六国实现全国统一后,封建王朝便在华夏大陆开始了长达上千年的统治。这其中的每一个王朝都有其鼎盛衰败,没有谁能逃得过被改朝换代的命运。
要说哪个王朝鼎盛时期实力最强,那么唐王朝绝对可以排上候选名单之前列,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贤明治理,大唐盛世的美名时至今日都是家喻户晓的。
那时候的人们安居乐业,不仅长安城各处熠熠生辉,还有多国使者前来觐见。更形成了著名的贞观之治,长安城一片繁华昌盛。
但太宗也有行将就木的一天,不是每一位统治者都可以千古流芳。强盛的大唐迎来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即位,玄宗的早期统治也是无可挑剔的,甚至超越前人,将大唐推至全盛时期,又名开元盛世。
但在天宝末期,一场浩劫将盛唐的繁荣打碎,这场灾难就是“安史之乱”。自此之后,盛唐不复存在,唐朝开始走向衰败。
图丨贞观之治
“安史之乱”为何持续这么久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内部斗争,是以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军,发动的一场对大唐政权的冲击,故取二人姓氏命名此事件。
天宝14年,即公元755年,手握重兵的安禄山率领属下,联同契丹等少数民族队伍打着“忧国之危”的旗号在范阳起兵,宣称自己奉密诏亲率15万人讨伐杨国忠,实为反叛,安史之乱就此爆发。
因为盛唐的局面已经持续了许久,此时都城的大多数士兵们大多都久疏战场,从未经历过真正的战争。
然而安绿山的手下部足却不同,这些将士大多是唐朝外定四方的边军,战力之强远胜都城的大唐军队。
因此,安禄山率步骑精锐烟尘千里,由于河北本在安禄山统辖内,他所过之州县均望风瓦解,很快便掌控了河北全境。
图丨安绿山
而反观唐玄宗,在收到受降城的上奏后,依然质疑情报的真假,还是不愿相信自己的肱骨之臣居然会反叛自己,可见其统治末期的昏庸。
而要说到唐玄宗李隆基,在史书上对于他的评价往往都是毁誉参半的,在他执政初期,不仅广纳建贤,勤政体民,很快就将此前大唐的各种沉疴杂症一扫而空。而后励精图治,加强了对边塞的管理,再创大唐极盛之世,后世称之为开元盛世!
要知道李隆基在位时,开元盛世的辉煌不比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大唐盛景差,甚至说得上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此处其实也能看出,玄宗李隆基的魄力、手腕、能力在大唐的数代君主中,都是极为强悍的存在。
但是为何这样一位雄主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以至于让“安史之乱”差点直接断尽了唐王朝的气数呢?
图丨唐玄宗李隆基
其实,这也与玄宗李隆基自己晚年的昏聩息息相关。在统治前期,李隆基无愧于雄主之称,然而步入中年和晚年的李隆基却不尽然,开始走上了安逸享乐、滥用人臣的路数。
大家都清楚,大唐强盛之时,那是天下俯首,万邦来朝的盛会,之所以能出现这种盛况,主要就是因为唐王朝极度自信的文化、经济和军事实力。
也正因如此,唐王朝的军队组成几乎是历史上罕见的,不仅不分族类大用异族统帅、士兵,而且几乎不对其作任何的限制,这放在其他朝代,几乎是不敢尝试甚至去想的。
而除了这几点,真要说还有什么东西能让万邦臣服,那就是当代君主的个人魅力了。从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开始,无论是高宗李治还是玄宗李隆基,几乎全是一代雄主,个人魅力毋庸置疑。
因此,安禄山这个异族之人,才能借助李隆基的宠妃杨玉环顺利上位。要说安禄山有多大的本事,其实很难说清楚,因为在他反叛时,唐王朝内部已经逐渐溃烂,玄宗李隆基已经走上了荒淫无度之路。
图丨唐玄宗李隆基
但要说玄宗李隆基晚年有多昏聩,事迹却是数不胜数,就拿他最宠爱的杨玉环来说,他对杨玉环的宠溺,已经到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资治通鉴》一书中记载到:“自是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
这句话的描述很委婉,但放在封建王朝时期,一个臣子可以不视宫禁,自由出入贵妃寝宫,闹出声响后还无生命之危,说匪夷所思都不为过。
也正是由此,就不难看出,此时的李隆基已经有些“神志不清”了。所以,直至同年11月,玄宗才相信了安禄山反叛的事实,便与宰相杨国忠共议此事。
此时的玄宗还算是有些理智为了阻挡叛军,玄宗派出了大唐名将: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和金吾大将军高仙芝,带兵平息叛乱。
图丨杨玉环
“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其实是阶级矛盾的爆发,纵观大唐盛世,战争爆发前人口其实已经饱和,每个人手中的资源是不平等分配的。
经济矛盾和阶级矛盾与日俱增,朝廷内部的矛盾也逐渐扩大,玄宗后期的昏庸统治和偏爱杨贵妃等一众行为,无一不体现着统治阶级的腐朽。
百姓的赋税负担,也因为统治者的肆意妄为而更为加重,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统治阶级与老百姓的矛盾日益变大,这才导致虽然始作俑者安禄山仅在反叛一年便被杀,但还是有很多人走上了反唐的道路。
而八年的战争带给百姓的只有更多的痛苦,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经历了漫长战争后,最终还是迎来了久违的和平。
图丨安史之乱
帝国双璧,边疆的开拓者
高仙芝何许人也?虽不是汉人,但骁勇善战,英姿飒爽,年纪轻轻便闯了一番事业,更是凭借着夫蒙灵察的赏识,和自身的雄才武略,到玄宗末年任兵马使。
他经常在军中着装艳丽,十分显眼。封常清在听说了高仙芝的才能后,遂萌生了追随他的想法。
虽然一开始高仙芝并不待见封常清,但最后还是被封常清的锲而不舍所打动,便让他做了自己的随从。
此后二人陆续平息了达奚叛乱,封常清主动写好了捷报奏表,表中将大大小小的胜利,战况和战术写得一清二楚,有条有理。
这封奏表更为封常清自己的为官生涯打开了大门,经高仙芝的推荐,封常清平步青云,屡立战功。
此后高仙芝每次出征,都会任封常清为留后使,二人百战百胜,名号也越来越响,被赞誉为“帝国双璧”。
图丨高仙芝
此后二人的名号更是一路传入了玄宗的耳中,当时大唐数次征讨小勃律未果,这个难题也是困扰了玄宗许久。
小勃律是连接大唐和吐蕃印度的重要通道,它本是大唐属国,但由于与吐蕃政治联姻,便逐渐偏向于后者。有了吐蕃撑腰的小勃律便开始四处袭扰邻国,不但欺压周边小国,更中断了对大唐的朝贡,亟待解决。
于是,玄宗便派高仙芝前去征讨。高仙芝率领唐军行军近百日,翻山越岭,期间制定了兵分三路的方案,终于在当年七月进入小勃律境内。
三路大军合攻连云堡要塞,不日便取得胜利,高又乘胜追击,先断了吐蕃援军之路,而后一举将小勃律都城阿弩越城拿下。
图丨封常清
小勃律被平定收复后,周围邻国闻讯纷纷俯首称臣,继续对大唐朝贡。帝国双璧的战功又记上一大件,并收获了另一个称号:山地之王。
此后高仙芝便在大唐边疆施展拳脚,又取得了多次胜利,但在西域遭遇了滑铁卢。由于他个人的判断错误,引发了怛罗斯之战,加上部下的反叛,此战高仙芝大败,于是被玄宗降至右金吾大将军,封常清接任节度使一职。
直到安史之乱的发生,二位大将才得以被重新启用。
图丨高仙芝(剧照)
洛阳沦陷,帝国双璧枉死刀下
封常清和高仙芝被重新启用时,由于玄宗第一时间并不相信安禄山的反叛的之说,因此大唐各地精锐的边军没有被第一时间召回,失去了先机。
而远水不解近渴,内地空虚的问题一下被暴露无遗,无奈之下,封常清和高仙芝只得临时在长安和洛阳募兵。
但这些市井子弟怎么可能和正规士兵相提并论,他们大都空怀满腔热血,没有严格的训练和战斗的经验。再加上杨国忠的无能,安禄山的大军就像如入无人之地一般,很快便攻陷了洛阳。
为此,唐军只得退守潼关,二人分析当下局势,认为只有固守待援,等叛军疲惫意志涣散后才可一击击破。
图丨唐军
于是二人便作出了周密部署,在守军的严防死守下,叛军的士气果然大不如前。眼看事态已经往好的方向发展,怎料出现了一个奸臣。
此人名为边令诚,因与高仙芝有过节,便向玄宗进献谗言,诬告高仙芝与外敌谋反。
而玄宗此刻也是利令智昏,几乎没做任何调查,遂派边令诚将二人问斩。就这样,帝国双璧没有战死沙场,最后倒在了奸臣谗言之下。
二位大将一死,前线唐军的表现更加糟糕了,这让安禄山是喜出望外,而后就于天宝15年正月初一,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虽然愤怒之极,但身在长安的玄宗只得无可奈何地看着安禄山自立皇帝。
图丨高仙芝含冤被杀前怒视长安(剧照)
潼关失守,长安告急
在李隆基斩了高仙芝和封常清二将后,无人可用的他重新启用在家抱恙的哥舒翰。此人的勇猛不在那二人之下,在他到达前线后,也决定采用拒守不出的策略,又击退了数月间一直攻城的叛军。
眼看强攻不下,安禄山便一边保存实力,一边命令崔乾佑屯老弱士兵于陕郡,企图诱使哥舒翰出城。
哥舒翰也是久经沙场,他深知此战只得拒守,但玄宗又接到了陕郡兵弱的情报,强行下令让哥舒翰出城收复失地,加上无能的杨国忠又进谗言,哥舒翰迫于玄宗的压力,又担心自己步高封二人后尘,只得出城迎战。
两军相交,唐军被叛军偃旗欲逃的计谋所迷惑,被诱进隘路。霎时间伏兵四起,无数弓箭和滚石从天而降,打得唐军慌忙撤离。整整20万兵马,回到潼关的仅剩不到万人,潼关因此失守。
图丨哥舒翰(剧照)
拿下潼关以后,长安就已经是近在咫尺了。此后,安禄山不费吹灰之力便攻破都城,叛军进城后烧杀抢夺,昔日鼎盛于世的长安城顿时化作人间地狱。
不久前还繁华的长安闹市,此时已经堆满了尸体,数百万的百姓死的死,逃的逃,一片繁华顷刻间化为烟尘野草,再也没有往日光辉。
反观玄宗在潼关失守后,便弃长安而逃。此时他的昏庸臣子们都看在眼里,但他们不能将愤怒发泄到玄宗身上。
于是,为了肃清朝纲,众将士将发泄的目标转移到了杨国忠和宠妃杨玉环身上,而将士们心中压抑许久的不满之情,在队伍行至马嵬坡时,也终于彻底爆发。
图丨马嵬坡
面对此时的马嵬兵变,李隆基已经没有任何能力和办法进行阻止。只能任由兵士们将无能的杨国忠一家老小直接处死,而后在兵士给予的压力下,玄宗又含泪赐死了自己的爱妃杨玉环。
虽说玄宗内心极为不舍,但彼时的情况已经非他能控制。但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举措,稳定了即将散掉的军心,为日后复政打下了基础。
公元756年,太子李亨登基,称唐肃宗。
肃宗即位后,派郭子仪和李光弼收复河北,二人会师常山,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将河北收复。
图丨唐肃宗李亨
安禄山被杀,长安光复
正当唐军接连告捷收复失地时,远在长安的叛军内部也出现了矛盾。原本就患有眼病的安禄山视力渐渐减退,开始大肆打骂左右侍从,当时常为安禄山服侍更衣的宦官叫做李猪儿,由于饱受毒打,怨气也最大。
而安禄山次子安庆绪由于父亲又得一子,担心日后帝位不保,每天茶饭不思。安禄山的军师严庄也恐宫中事变于己不利。
随后,有着共同目标的三人便沆瀣一气,将安禄山围杀,自立新帝,并改年号载初,内部的动荡使得叛军的势力明显下降,这也给了唐军很大的机会。
同年,唐军收复都城长安,安庆绪溃败至邺城,而其下精锐数万人尽数溃归于史思明。日益壮大的史思明也越发膨胀,开始起了异心。
图丨安庆绪杀害安禄山
而在安禄山死时,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一年有余。但这场灾难,并没有因为他的消失而停下,反而是叛军内部的混乱再也控制不住,开始了巨大内耗。
并且安庆绪自己也没有什么军事才能可言,在唐军君临邺城城下之际,他无奈向史思明求援,并答应传授帝位,史思明遂亲率数十万大军向范阳出发。
唐军由于肃宗的软弱战略,不设将军,久攻邺城不下,形势愈发危急。史思明大军到来后,叛军势力锐增,就在大军与唐军缠斗之际,史思明进城杀了安庆绪,控制了所有叛军。
他妄图成为第二个安禄山,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自称大燕皇帝。不过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他反叛不久,史思明也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害,真正意义上成为了第二个安禄山。
史思明死后,叛军内部逐渐离心离德,猜疑不断,走向了分崩离析,唐军趁此机会屡战告捷。到了公元763年,史朝义的大将纷纷降唐,史朝义无路可走,最终在逃亡的路上自杀。
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彻底结束,虽然唐王朝从这段泥泞中慢慢走出,但衰败之相已显,逐步走向灭亡。
图丨安史之乱首领死因
结语
对于彼时的大唐来说,这些人还不知道“安史之乱”是唐政权由盛转衰的重大转折。虽然肃宗成功平息了战乱,但大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安史之乱”不仅使得大唐失去了天朝的威严,也失去了大唐震慑霄小的众多精锐军队,更重要的是,安史之乱让此前臣服的周边各国,看到了大唐此时内部的衰弱,。
而经过连年的战乱,大唐的经济体系已经混乱不堪,此后大唐虽有中兴之主和中兴之世,但再不复此前盛举。
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历史,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从中借鉴和学习。此前太宗皇帝李世民曾有一句话: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
如今的我们正坚定地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目标,都在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着。
而文明延续的好处就是,我们有足够的历史阶段值得我们借鉴、探讨,最终走出一条符合我们自己国情的发展之路,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以史为鉴,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谁平息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
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
安史之乱是郭子仪和李光弼平定的。郭子仪和李光弼皆为唐朝名将,两人齐名,世称“李郭”。
安史之乱爆发于公元755年12月16日,又因为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被称为天宝之乱,最终结束于公元763年2月17日。
郭子仪的介绍郭子仪是唐代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后,授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收复两京有功,加司徒,封代国公。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病逝,获得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唐代宗庙廷,陪葬于建陵。
李光弼的介绍李光弼是契丹族人,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经郭子仪推荐而任为河东节度副使,东出井陉,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年),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
上元二年(761年),以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出镇临淮,震慑诸将,次年又命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以功进封临淮郡王。
安史之乱是谁平息的
安史之乱是郭子仪平息的。郭子仪(697—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
唐朝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出身太原郭氏。郭子仪武举高第,累迁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乱后,拜朔方节度使,率兵勤王,收复两河(河北和河东)地区,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辅佐广平王李俶收复两京,迁司徒,册封代国公。
乾元元年(758年),拜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承担相州兵败之责,去职赋闲。宝应元年(762年),平定河中兵变,册封汾阳郡王。
广德元年(763年),在吐蕃攻破长安后,奉命调兵遣将,驱逐吐蕃敌军。广德二年(764年),抵抗仆固怀恩引叛乱,单骑说服回纥,合兵大破吐蕃。唐德宗即位后,拜太尉、中书令,充皇陵使,赐号“尚父”,剥夺实权。
安史之乱是哪一个皇帝在位?是怎么平定的?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在位,由李光弼平定的。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开始。扩展资料: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
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其余部分叛将投降,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唐廷任命降臣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本文关键词: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朱温,安史之乱是谁平复的,安史之乱谁造成的,安史之乱有多吓人,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时期。这就是关于《谁平息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安史之乱”为何被称为最血腥的叛乱)》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