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琉璃制品的种类有哪些,建筑琉璃制品的特点(玻璃爱好者必看)
关于【建筑琉璃制品的种类有哪些】,建筑琉璃制品的特点,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玻璃爱好者必看!汉代琉璃集萃
- 2、建筑琉璃制品的种类有哪些
1、玻璃爱好者必看!汉代琉璃集萃
缠丝纹长颈玻璃瓶
尺寸:高13.6厘米
口径:约2.4厘米
年代:东汉
收藏:1987年河南省洛阳市东郊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外表呈黄绿色,口部到底部有一道道旋转的白色拉丝花纹,花纹缠绕在黄绿色的瓶身上,整个玻璃瓶的外观线条流畅。
公元97年,东汉派甘英出使罗马,半途而返。公元100年,罗马安敦尼王朝派使节出访汉朝,到达洛阳,并向汉和帝送上礼物,和帝向使者颁尝最高荣誉——紫绶金印。从此罗马与汉朝正式建交通商。这件河南洛阳东汉贵族墓出土的玻璃瓶,是罗马的制品,应是东汉与罗马建交时传入的。
古代罗马王政时代(公元前753年至前509年)与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属于同时代,而罗马共和国及罗马帝国时期与古代中国汉代为同一时代。前3世纪中叶,罗马统一意大利半岛;公元前3世纪末,西汉建国。其后双方日臻强盛,罗马征服了整个地中海地区,成为“世界”霸主;汉朝也奠定了西逾流沙、东濒沧海的广袤版图,君临“天下”。这两个分处东西、遥相辉映的大国,在人种、语言、宗教信仰、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极大,是从全然不同的背景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两种文明。
由于两国间缺乏直接联系,汉代人很少有机会目睹罗马制品。在近年的考古工作中,这类文物亦不多见。中国境内发现的约20枚东罗马金币,均出土于北朝及隋唐墓。辽宁北票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绿色鸭形玻璃器虽应产于罗马,但传入中国的时代已晚于汉。在这类文物中,最重要的实例为洛阳东郊东汉墓出土的长颈玻璃瓶,它在深褐、橘黄、绀青、暗紫之不规则的地色中缠绕乳白色线纹,又由于表面有风化层,浮现出闪烁的金黄色光泽,斑驳绚烂,非常美观。这是一件典型的罗马搅花玻璃器,吹制成型。在《汉书·地理志》中有汉武帝时使人入海市玻璃的记载。《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裴松之注也说,大秦出产“赤、白、黑、绿、黄、青、绀、缥、红、紫十种琉璃”,对之盛加赞誉。
不过在洛阳出土的这种瓶子,罗马人本用于盛香水。而我国长期使用熏炉燃香,可见两国不同的风俗。根据文献记载,古罗马帝国与东汉王朝曾经有过短暂的接触。《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东汉时任西域都护的著名将军班超曾于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大秦就是当时的罗马帝国,条支位于波斯湾沿岸,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入海处,但甘英终因安息西界水手的劝阻而未能成大秦之行。而“(大秦国)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能自达”。这在后人看来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后来,直到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者抵汉,向桓帝进献了礼物。安敦即是当时的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但此后的罗马帝国与东汉王朝并未有进一步的交往见于历史记载。尽管如此,古罗马帝国与汉帝国间在民间层次上仍存在着间接的贸易往来,尤其是辗转运至罗马帝国境内的中国丝绸等物品,是当时罗马贵族展示高雅时尚的奢侈品,而罗马帝国的一些物品也在汉代墓葬中多次被发现。在《后汉书·西域传》中,还有较多的文字介绍大秦的政治、物产及风土人情。
深蓝色玻璃杯4
广西考古队于2010年6月对位于广西合浦县廉州镇草鞋村进行的汉代建筑遗迹发掘考古工作,已初步确认草鞋村一带为汉代城址。有专家称,从发掘出并予确认的汉代护城河遗迹及建筑遗址来看,草鞋村极有可能是汉代合浦郡郡治所在地,这为探索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合浦港口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
合浦汉代城址考古负责人熊昭明介绍,根据《汉书》等史书的记载,合浦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早在汉武帝时期合浦便成为中国对外通商的港口之一。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合浦共发掘了800多座汉墓及窑址、城址等,出土文物数万件,其中数量众多的琉璃、琥珀、玛瑙、水晶、绿松石等装饰品,印度、希腊风格的黄金饰品等,均与当时繁荣的海外贸易有关。
图为合浦汉墓出土的琉璃杯,平底杯压模成型,半透明,外腹饰以汉代常见的弦纹。
深蓝色玻璃杯(东汉)
名称: 深蓝色玻璃杯
年代: 东汉
材料: 玻璃
规格: 口径7.7厘米,厚1厘米
收藏: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1955年贵县汽车路5号墓出土。广西发现的玻璃器皿,目前已有17件,主要产品有盘、杯、碗等。汉代玻璃杯,有高足杯和平底杯之分,平底杯都是压模成型,半透明,外腹饰以汉代常见的弦纹。广西发现的两件玻璃盘都是压模成型,与河北省满城发现的西汉玻璃盘完全相似。
玻璃耳珰、鼻塞、穿珠(汉)
名称: 玻璃耳珰、鼻塞、穿珠
年代: 汉代
材料: 玻璃
规格: 耳珰:长1.9厘米~2.2厘米;鼻塞:长1.3厘米;穿珠:长1.7厘米
收藏: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1976年、1978年、1979年分别在昭平、贵县汉墓出土。
蓝色玻璃环(西汉)
名称: 玻璃环
年代: 西汉
材料: 玻璃
规格: 直径7.4厘米~7.6厘米,孔径 2.9厘米~3.1厘米
收藏: 合浦县博物馆
1987年合浦县饲料公司7号墓出土,一对。
玻璃杯(汉-晋)
口径:10.8cm
底径:3.2cm
高:8.8cm
收藏: 1995年尉犁县营墓地9号墓出土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模制。口部伤残,腹部饰的圆圈纹凹入,具有波斯玻璃器皿的特点。
流云纹玻璃珠(汉)
高:1.5cm
宽:0.8cm
细墩形。中心穿孔,蓝玻璃地旋白色流云纹。
淡青色玻璃承盘高足杯(东汉)
杯高:8.3cm
口径:6.4cm
足径:5.5cm
托高:2.1cm
口径:12.2cm
底径:9cm
收藏: 1957年广西贵县南斗村汉墓出土,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淡青色玻璃制成。杯子、盘既连为一体,又可分开。此杯口微侈,深腹,高足,覆盘形底,器身腹部饰凸弦纹两道;盘为敞口,浅腹,平底。盘内中心有托槽。此杯形制颇似现代人使用的玻璃托杯,它说明东汉时期玻璃器皿制造技术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玻璃鼻塞(东汉)
高:1.7cm
直径:1.5cm
收藏: 1991年湖南省常德市南坪乡出土 常德市博物馆藏。
深蓝色,半透明。器形如喇叭状,一端径大,一端径小,上下均平面,大端平面中央一圈内凹,器中间束腰有穿孔,器表面未见锈蚀痕。
玻璃珠饰(东汉前期)
1953年广州先烈路龙生岗出土 广州博物馆藏。
半透明,有蓝色 、浅蓝色、紫色,圆形,大小不均,经光谱半定量分析,应为国产品。在广州汉墓中,经常发现玻璃珠饰,多为蓝色,可见当时这种饰物是很常见的。
湖蓝色玻璃杯(新莽)
高:5.8cm
口径:9.2cm
收藏: 1990年合浦县环城乡黄泥岗号墓出土 合浦县博物馆藏。
杯完整,呈湖蓝色,半透明。器壁散布小气泡,杯圆形,饰凸弦纹一周,器壁口沿处厚0.4cm,并往底部逐渐增厚,外壁有制作时造成的细线旋转摩擦痕迹,器底光滑。
深蓝色玻璃杯(西汉晚期)
高:7cm
口径:9.2cm
收藏: 1988年合浦县环城乡红嶺头34号墓出土 广西合浦县博物馆藏。
器完整,深蓝色,半透明。器壁散布小气泡,杯呈圆形,凸唇沿,微敛口,深腹,腹部三道凸弦纹,器壁从口沿往底部逐渐增厚。外壁有制作时造成的细线旋转摩擦痕迹,杯的底部光滑。
玻璃碗(西汉中期)
口径:10.6cm
壁厚:0.3cm
足径:4cm
高:4.8cm
收藏: 1954年广州横枝岗出土 广州博物馆藏。
碗形较扁,模制成型,深蓝色半透明,直口,圆腹下敛,浅足,内壁光滑,因土侵,有少许砂眼,外壁经打磨成砂玻璃状,带染过朱砂的痕迹,口沿下磨出凹形宽弦纹一周。
玻璃弦纹杯(西汉)
高:5.5cm
口径:7.3cm
底径:4cm
收藏: 1987年广西合浦县文昌塔70号墓出土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此杯呈浅蓝色,敛口,弧腹,自腹下内收,小平底,底心略内凹。腹部饰细弦纹3道。该杯保存完整,色料较好,是西汉时期玻璃器中的精品。这对研究广西地区玻璃制造工艺或海内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有着重要意义。
平板玻璃牌饰(西汉)
长度: 10cm
宽度:5cm
收藏: 1983年南越王墓出土 南越王博物馆藏。
长方形。在铸出穗状纹饰镀金铜框内一块浅蓝色透明的平板玻璃。玻璃底部衬麻布,嵌入薄木板,再覆一块铁盖,盖板当中有两个半环钮。此类玻璃牌饰11对。平板玻璃在汉墓中属首次发现。玻璃光洁、透亮、气泡少且厚薄一致。经分析,玻璃属铅钡玻璃,其中铅和钡的含量高达33%和12%以上,在世界古代玻璃中,属中国古玻璃系统。在中国,平板玻璃过去认为出现较晚,这次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玻璃制造业有重要意义。
玻璃带钩(西汉中期)
长度: 7.9cm
1954年广州横枝岗出土
收藏: 广州博物馆藏。
清色透明,素身,钩体扁平,中间隆起,下立一圆柱形纽,鸭形首窄小,头后渐宽,至尾端齐平,造型简洁,经化验,为中国烧制的玻璃品。
玻璃蝉(西汉)
长: 6.4cm
头部宽:2.6cm
身宽:3cm
收藏: 1976年3月26日收购, 阜阳县城郊岳新出土 阜阳市博物馆藏。
玻璃蝉,中间略厚。呈灰白色,刻线较粗,有疵刀。整体逼真,双眼外突出,尾部四线皆刻出右翅。表面腐蚀明显,整体不光泽,有麻点。汉代出土玉蝉较多,为口含葬器,又称晗,玻璃蝉出土较少,比骄傲珍贵。
玻璃壁(西汉)
直径:20.7cm
内径:4.3cm
厚:0.45cm
收藏:河南文物商店藏
该玻璃壁为圆形扁平体,中有一圆孔。壁体通体白色表面有青铜绿染色,微透明,局部有露出白地本色。两面纹饰相同,均满饰细小而密集的谷纹。内外缘各有一周弦纹,外缘平直,内缘为弧形凹痕。整体采用模铸法一次成型,没有溶液灌注不均所产生的气泡,壁体圆度好,厚度均匀,内外缘光滑。
玻璃壁(西汉)
口径:12cm
内径:4.2cm
收藏:1983年平朔露天煤磺生活区出土 山西省平朔考古队藏。
此壁白泛黄,局部有钙化现象。面饰谷纹,内外缘均作一周弦纹,背面光素莹润。
玻璃盘(西汉)
高3.2cm
口径19.7cm
收藏: 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河北省博物馆藏。
盘侈口平折沿,浅腹折收,平底,呈湖绿色,微透明,光润如玉。破口处射玻璃光。经光谱定性分析,与耳杯一样,其主要成分为硅和铅,并还有钠和钡,属中国早期的铅钡玻璃系统。
玻璃耳杯(西汉)
高度:3.4cm
长度:13.5cm
宽度:10.4cm
收藏: 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河北省博物馆藏。
耳杯椭圆形。两侧有耳微微向上翘,假圈足。呈湖绿色,微透明,光润如玉。破口处射玻璃光。经光谱定性分析,主要成分是硅和铅,并含有钠和钡。采用模铸成型工艺,通体抛光,制作精美。对研究我国早期玻璃器皿的制造具有重要价值。
金箍水晶扣嵌玉镶料漆壶(西汉)
金箍水晶扣嵌玉镶料漆壶
西汉巢湖北山头一号墓
该漆罐通腹部被一条宽度为2厘米的条形黄金带所环绕,镶嵌装饰以金带为中线沿罐体上、下对称展开,金带上镶有8颗料珠,紧挨着金带是16块青玉雕成的桃形凤纹牌饰,玉牌造型相同,但上面8块和下面8块的纹饰却有区别。
和玉牌尖端相对应的上、下罐体上分别有8个料珠,罐体上半部分,料珠之间是6块桃形料器牌饰,另外还有两个左右对称的玉质活环铺首,与其相对的下半部分是8块桃形料器牌饰。桃形料器牌饰紧靠在罐肩部和下腹部镶包的银环上,每个银环镶嵌有8颗料珠。
漆罐的颈部和圈足上套有环形水晶圈,水晶圈内侧刻有鸟纹并且描金。漆罐通体彩绘,可惜由于木胎腐烂成海棉状,漆层收缩很难看清。
玻璃蝉3(汉代)
作品名:玻璃蝉
作品年代:汉
技法:範鑄 淺浮雕
尺寸:長3.9-5.2 寬2.3-3.3公分
典藏: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
說明與詮釋:
玻璃唅蟬,唅為葬器,是漢代流行使用的葬儀信仰。乳白色不透明,外觀仿玉的質感,故應為玉蟬的替代品。
根據徐廣稱:「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或世之滋垢。」<說文>:「蛻,蛇,蟬所解皮也。」是知,玉唅做蟬形,似是借蟬的生理習性賦與死者特定的意義,意即人死後,不食和飲露,脫胎於濁穢滋垢之外,不沾污泥濁水。這是戰國以來死者含玉蟬的用意。
墨绿色玻璃方格纹璧(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
公元前一世纪下半叶至公元一世纪
径:12 cm
肉宽:4.7 cm
好径:2.6 cm
厚:0.5 cm
白色玻璃贴金柿蒂纹长方形饰片(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
公元前一世纪下半叶至公元一世纪
长:5.5 cm
宽:4.3 cm
高:0.3 cm
白色玻璃半圆形饰片(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
公元前一世纪下半叶至公元一世纪
长:6.1 cm
宽:3.2 cm
高:0.3 cm
白色玻璃贴金钩云纹长方形饰片(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
公元前一世纪下半叶至公元一世纪
长:5.8 cm
宽:4.3 cm
高:0.3 cm
黄色玻璃兽(西汉中期至东汉)
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三世纪上半叶
长:1.8 cm
宽:1.2 cm
高:1.3 cm
浅蓝色玻璃兽(西汉中期至东汉)
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三世纪上半叶
长:2.3-2.4 cm
宽:1.3-1.5 cm
高:1.6-1.7 cm
白色玻璃工字形配(西汉中期至东汉)
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三世纪上半叶
长:2.4 cm
宽:2.3 cm
厚:0.7 cm
玻璃蝉2(西汉早中期)
公元前二世纪
长:5.0 cm
阔:2.9 cm
高:0.7 cm
玻璃蝉(西汉早中期)
公元前二世纪
长:3.75 cm
阔:2.2 cm
高:0.8 cm
绿色玻璃兽钮印(西汉)
公元前206-公元25年
边长:1.2 cm
高:0.6 cm
绿色玻璃覆斗钮印(西汉)
公元前206-公元25年
边长:1.9 cm
高:1.4 cm
蓝色玻璃漩涡及花瓣纹剑首(西汉早中期)
公元前二世纪
直径:4.6 cm
高:1.1 cm
嵌蓝色玻璃青铜牌饰(西汉早期)
公元前二世纪
长:10.0 cm
宽:5.0 cm
墨绿色玻璃谷纹琉璃璧(战国晚期至西汉)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一世纪
径:13.5 cm
肉宽:4.5-4.7 cm
好径:4.6 cm
厚:0.4 cm
玻璃璧(西汉)
玻璃璧(西汉) 直径14厘米,孔径5.3厘米,厚0.3厘米 1953年广东省广州市出土,广东省广州市博物馆藏。
深蓝色玻璃杯(西汉)
名称:深蓝色玻璃杯
年代:西汉
材料:玻璃
规格:高6.7,口径9.2厘米
收藏处:合浦县博物馆
1988年合浦县环城乡红岭头34号墓出土。广西发现的玻璃器皿,目前已有17件,主要产品有盘、杯、碗等。汉代玻璃杯,有高足杯和平底杯之分,平底杯都是压模成型,半透明,外腹饰以汉代常见的弦纹。广西发现的两件玻璃盘都是压模成型,与河北省满城发现的西汉玻璃盘完全相似。
淡蓝色玻璃杯(新莽)
名称:淡蓝色玻璃杯
年代:新莽
材料:玻璃
规格:高5.8厘米,口径9.2厘米
收藏处:合浦县博物馆
1990年合浦县环城乡黄泥岗1号墓出土。广西发现的玻璃器皿,目前已有17件,主要产品有盘、杯、碗等。汉代玻璃杯,有高足杯和平底杯之分,平底杯都是压模成型,半透明,外腹饰以汉代常见的弦纹。广西发现的两件玻璃盘都是压模成型,与河北省满城发现的西汉玻璃盘完全相似。
绿色玻璃杯(东汉)
名称:绿色玻璃杯
年代:东汉
材料:玻璃
规格:高3.5厘米,口径12.5厘米,厚0.4厘米
收藏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1955年贵县汽车路5号墓出土。广西发现的玻璃器皿,目前已有17件,主要产品有盘、杯、碗等。汉代玻璃杯,有高足杯和平底杯之分,平底杯都是压模成型,半透明,外腹饰以汉代常见的弦纹。广西发现的两件玻璃盘都是压模成型,与河北省满城发现的西汉玻璃盘完全相似。
球形花琉璃珠(东汉)
名称:球形花玻璃珠
年代:东汉
材料:玻璃
规格:直径0.8-1.1厘米
收藏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1958年贵县鱼种场1号墓出土。广西所发现的古代玻璃制品,都是经过科学的考古发掘取得的。除隋代有一件高足玻璃杯,南朝有5颗和宋代有3颗玻璃珠之外,其余都是汉代玻璃制品,主要产品有玻璃珠、耳珰、璧、环、管、鼻塞、龟形器、杯、盘、碗等。其中汉代玻璃珠占的比数最多,总数达万余颗以上,是汉代广西诸民族的主要装饰品。
玻璃珠的制作工艺虽然比较简单,但造型多种多样,有圆算珠形、菱形、橄榄形、鱼网坠形、球形、圆柱形、扁扣形、水壶形等。玻璃的颜色可谓是五光十色,有深蓝、淡蓝、淡青、绿、湖水蓝、月白、砖红、粉红、紫褐、墨绿等十多种,多数玻璃珠质地坚硬,光泽耀眼夺目,透明或半透明,少数不透明。珠的中心都穿小孔,可穿连成串。
仅有的这件花玻璃珠,以蓝色为底,中间镶入白色玻璃条,形似小足球,造型奇特,别具一格,与中原地区发现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完全不同,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玻璃艺术珍品。
淡绿色琉璃杯(西汉)
名称:淡绿色玻璃杯
年代:西汉
材料:玻璃
规格:高5厘米,口径7.3厘米,腹径8.3厘米
收藏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1987年合浦县文昌塔70号墓出土。广西发现的玻璃器皿,目前已有17件,主要产品有盘、杯、碗等。汉代玻璃杯,有高足杯和平底杯之分,平底杯都是压模成型,半透明,外腹饰以汉代常见的弦纹。广西发现的两件玻璃盘都是压模成型,与河北省满城发现的西汉玻璃盘完全相似。
绿色琉璃珠(西汉)
名称:玻璃珠
年代:西汉
材料:玻璃
规格:长约0.5厘米,径0.5厘米
收藏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1975年合浦县环城乡堂排3号墓出土
绿色玻璃璧(西汉)
名称:绿色玻璃璧
年代:西汉
材料:玻璃
规格:直径12.9厘米,孔径3.2厘米,厚0.4厘米
收藏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1971年合浦县望牛岭2号墓出土,通体透亮,可惜略有裂纹。
碧琉璃杯(东汉)
名称:碧琉璃杯
制造年代:东汉
材料:玻璃
规格:高3.4厘米,口径5.9厘米
此碧琉璃杯是195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出土的一件东汉时期的玻璃容器,淡绿色,表面经风化变乌,腰部有三道凸起弦纹装饰。经分析,此杯为一般的钠钙玻璃,与罗马玻璃成分相符,应为罗马传入我国的玻璃器。这是自西汉罗马玻璃器传入对我国玻璃器器型及成型技术改进的又一重要例证。
碧琉璃杯以模铸成型,后又经过抛光处理。模铸法又称为范铸法,是借鉴青铜器的铸造技术而形成的,即模铸法,先用陶土将需要的器形制成模具,或用其它材料制造模具,然后将玻璃熔液灌注其中,再经过冷却、剥模等程序,成型的玻璃器具就此形成。虽然我国古代玻璃制品较早已经采用了这一方法,但限于我国早期铅钡玻璃为主,虽色彩繁多,但易碎的特点,较少制做玻璃容器后来西方钠钙玻璃的传入推动了中国古代玻璃工艺的改进,为以后的发展、创新打下了基础。
而那些罗马玻璃器也就成为了汉朝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最好历史见证,其本身不仅因制作精细而深具收藏价值,且更为重要的是其上所负载的历史信息及历史价值,使其成为真正的无价之宝。这样的玻璃器皿在市场上极少发现,属于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一旦发现同类型的玻璃应谨慎鉴别。
蓝琉璃碗(西汉)
名称:蓝琉璃碗
制造年代:西汉
材料:琉璃
规格:高4.7厘米,口径10.5厘米
1954年,广东省广州市横枝冈出土了一件西汉时期的蓝琉璃碗,这是迄今中国出土最早的罗马玻璃器皿。此碗呈深蓝紫色,以模制技法成型,外壁及口沿经过打磨,口沿下有磨花阴弦纹装饰,但磨地不很规整,与公元一世纪地中海南岸罗马玻璃中心的产品类似。
这件器物的出土,对于中国古代玻璃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西汉以前的玻璃多用来制造小件装饰品或简单的仿玉制品,还没有出现过可以盛装物品的玻璃容器,而这件西汉蓝琉璃碗的出土则证明:中国工人制造玻璃饮食容器的技术,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已掌握。从此以后,玻璃陈设品和生活器具逐渐成为了玻璃器的主流,推动了玻璃制造业的大发展。
中国早期玻璃容器出现较少的原因是与我国自产玻璃的特殊性质分不开的。中国早期玻璃成分多为铅钡玻璃,质轻而脆,不耐寒热变化,不利于作为实际生活器皿,限制了玻璃器皿的发展;到了西汉,由于对外交流的日益繁盛,外国玻璃制品和玻璃制造技术也随之传入我国,我国玻璃制造技术和器型受此启发,得到了一些改进与发展,为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玻璃工艺技术的大转折奠定了基础。因此,收藏者在收藏中应将早期玻璃器皿的异域风格作为甄别的关键加以重视,加强辨别真伪的力度。
玻璃耳珰2(东汉)
玻璃耳珰(东汉)
高2.1厘米,径1.8厘米,河南省洛阳市烧沟汉墓出土,河南省洛阳市文物工作队藏。
玻璃耳珰(东汉)
玻璃耳珰(东汉)
高1.5厘米,径1.6厘米,河南省洛阳市烧沟汉墓出土,河南省洛阳市文物工作队藏。
琉璃耳珰(东汉)
玻璃耳珰(东汉) 高2.4厘米,直径0.9至1.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琉璃耳杯(西汉)
玻璃耳杯(西汉) 长13.5厘米,宽10.4厘米,高3.4厘米 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琉璃盘(西汉)
玻璃盘(西汉)
口径19.7厘米,底径9.5厘米,高3.2厘米,璧厚0.3厘米,
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琉璃璧(西汉)
玻璃璧(西汉)
直径23.4厘米,孔径4.8厘米,1975年陕西省兴平县茂陵附近出土,陕西省博物馆藏。
琉璃璧(西汉)
西汉琉璃璧,通体蓝色均匀,来自国外资料
弦纹圜底琉璃杯(西汉)
名称:弦纹圈底玻璃杯
制造年代:西汉
材料:玻璃
规格:口径9.2厘米
广西省合浦县冈门岭东汉墓出土的弦纹圜底玻璃杯,圆口,圆底,腹部中间部位饰凸弦纹三周,内底中心向上隆起,犹如现代玻璃杯底。通体呈湖蓝色,半透明状。器身虽气泡较多,并含有杂质,但器形规矩,且色泽匀净,是汉代玻璃制品中的佼佼者。
此件玻璃器所反映的正是中国古代玻璃器皿受外国器物形态及烧造技术影响后的生产状况。东汉时中国器皿类玻璃器在西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以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川西为代表的岭南地区出现了以钾为主要助熔剂成分的钾玻璃,形成一种我国自产的玻璃,即后世的“南海玻璃”。
从这件作品既可看到来自罗马玻璃器的影响,又可看到我国工匠的创新,实为难得,此类作品应作为收藏中的珍品加以重视。
龟形器(汉代)
名称: 玻璃龟形器 年代: 西汉 材料: 玻璃 规格: 长5.3厘米,宽3.3厘米,厚0.95厘米 收藏处: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1982年合浦县文昌塔1号墓出土。
琉璃带钩(西汉)
名称:玻璃带钩
制造年代:西汉
材料:玻璃
规格:长7.8厘米
收藏地:广东省广州市博物馆
带钩是我国古代一种钩状服饰用品,是用于束在腰间皮带上的钩,其质地多为金属与玉,原为“胡服’所用,春秋战国时期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地区,古书中称为师比、私鈚、斯比等等,指明是郭洛带,即革带上的铜钩。汉晋时仍沿用带钩。
虽然在战国的金属带钩上有时也可见到镶嵌的玻璃块,但玻璃带钩则出现于西汉。
此图即为1954年广东省广州市出土的一件西汉玻璃带钩,以深绿色玻璃制成,半透明,形制与最常见的铜玉带钩相同,器体扁平状,钩扣弯圆,尾端齐平,有一圆纽,全器光素无纹饰。在带钩使用的时代中,玻璃质带钩所出极少,据推测仅于西汉时生产使用,可作为西汉时玻璃器的典型品种来鉴赏收藏。这件带钩不仅反映了西汉时玻璃制作技术的水平,同时也为研究古代服饰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东汉琉璃蝉
东汉琉璃蝉
长4.5厘米,宽2.6厘米,河南省洛阳市烧沟汉墓出土,河南省洛阳市文物工作队藏。
西汉琉璃珠串
西汉琉璃珠串
最大直径0.8至2厘米,1979年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西沟畔四号墓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藏。
琉璃矛(西汉)
西汉琉璃矛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56年長沙沙湖橋M45號出土
長18.8厘米,刃寬2.2厘米,柄長9.8厘米
通体透明,由綠色半透明玻璃制成,刃鋒利,矛脊兩側有槽,矛柄作圓柱狀,柄的中部凸起成圓球形。玻璃矛僅此一件,是研究西漢時期玻璃制造以及我國玻璃史的重要資料。1956年湖南省长沙市沙湖桥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2、建筑琉璃制品的种类有哪些
建筑琉璃制品的种类有哪些
建筑琉璃制品的种类有琉璃瓦(板瓦、筒瓦、沟头瓦等)、琉璃砖(用于照壁、牌楼、古塔等贴面装饰)、建筑琉璃构件等。
建筑琉璃制品是一种低温彩釉建筑陶瓷制品,既可用于屋面、屋檐和墙面装饰,又可作为建筑构件使用。具有浓厚的民族艺术特色,融装饰与结构件于一体,集釉质美、釉色美和造型美于一身。
相关信息:
琉璃制品的特点是质细致密、表面光滑、不易玷污、坚实耐久、色彩绚丽、造型古朴,富有民族特点。常见的颜色有金黄、翠绿、宝石蓝等。琉璃瓦造型复杂,制作工艺较繁,因而造价高。
故主要用于体现我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以及纪念性建筑上,还常用以制造园林建筑中的亭、台、楼、阁,构建古代园林的风格。琉璃制品还常用作近代建筑的高级屋面材料,用于各类坡屋顶,可体现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富有东方民族精神。
在宋代有哪些琉璃制品?
琉璃筒瓦用于宫殿高级亭榭。与瓦的主轴垂直的截面,呈半圆弧形,制造时将瓦坯土包围在筒装木模上制成筒状坯,分切两半,入窑烧制而成。用于屋檐口的琉璃筒瓦,一头呈半圆弧形,在靠近半圆弧的一头,有钉孔,供固定檐口琉璃筒瓦之用;另一头则是有花纹装饰的圆形瓦当。
琉璃板瓦用于中等档次建筑。与主轴垂直的截面呈四分之一圆弧形,将筒状坯分切成4片或6片后烧制成。琉璃檐口板瓦用于装饰檐口的琉璃板瓦,一头呈四分之一圆弧形,靠屋檐的一头则有垂尖式或鱼唇式装饰。琉璃当沟瓦用于屋顶两坡相交处。琉璃正吻用于屋顶正脊与垂脊相交处,多为龙头式样。
琉璃走兽铺盖在垂脊下端,有龙、凤、狮子、海马、天马、狻猊、押鱼、斗牛、獬豸、行杂等。除了琉璃建筑构件,甘肃省漳县汪世显家族墓里的蓝色莲花形琉璃托盏,也是元代典型的琉璃器代表作。盏高4.9厘米,口径8.9厘米,底径3.4厘米;盏托高1.2厘米,口径15.2厘米。玻璃托盏为蓝色琉璃制成,半透明,胎内含气泡。
盏为七瓣莲花形,饼形足,底心略凹;托也为蓝色,比盏颜色稍浅,体内含气泡较多,口为平口,边沿呈八瓣莲花形,平底,腹壁呈正八角形。托盏造型优美,色彩艳丽,工艺精湛,是最完整的一套元代琉璃托盏。
江苏省苏州张士诚母曹氏墓中的大型涅白色琉璃圭,长42.5厘米,下宽6.8厘米,上宽6.5厘米,是最大的元代琉璃器。
博山美术琉璃被称为手艺与物料的完美结合,对于琉璃制品你了解多少?
对琉璃制品的评价,相信“美轮美奂”这个词汇还是比较恰如其分的,栩栩如生的造型、精益求精的做工以及一丝不苟的操作,则是制作一件琉璃制品必不可少的基本前提。其实博山的美术琉璃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和历史,只不过在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国人似乎将这门古老的艺术逐渐淡忘,从而导致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琉璃制品的美妙之处。当然,现代玻璃技法已经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成功,作为令人津津乐道的民族荣耀,也可以视为琉璃艺术的升华。
众所周知,博山琉璃已经成为当地的地理标志产品,资料记载,早在唐朝年间博山琉璃就已经具备了批量生产的技术条件,明朝初期更是初具规模,这就充分说明博山的琉璃文化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其实现代社会对博山琉璃的传承与发展是知之甚少的,这跟当地缺乏推广和普及发展的意识密切相关,但如果能够细致入微的观察一件成功的琉璃制品,就会发现这种艺术门类的确有其独到之处。
从作品类型的角度来说,博山琉璃的产品类型也不在少数,手镯、料珠、花插、挂瓶以及铺丝等饰品都是比较常见的,甚至在国外工艺品市场也令人赞不绝口。当然,博山琉璃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内画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成就了这款令人难以置信的艺术品,甚至赢得了“袖里乾坤真正大,壶中日月尽包罗”这一诗句的赞誉。
总而言之,博山琉璃能够在历史长河中传承至今,足以说明其在艺术造诣和文化气息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即便是在发展和传承过程中障碍重重,但是从文化和艺术层面依然无法否定其无可比拟的意义。无论是对古老传统的传承还是对现代理念的诠释,博山的琉璃制品都是值得欣赏和拥有的,但前提是对这门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要深入细致的加以了解。
本文关键词:古建筑琉璃,建筑琉璃制品的种类有哪些呢,建筑琉璃装饰,琉璃建筑构件,中国古建筑琉璃构件。这就是关于《建筑琉璃制品的种类有哪些,建筑琉璃制品的特点(玻璃爱好者必看)》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