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一个人是什么意思,崇拜是什么意思(妒忌与嫉妒、羡慕与崇拜的本质及应对)
关于【崇拜一个人是什么意思】,崇拜是什么意思,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崇拜一个人是什么意思:崇拜是什么意思
简要回答
崇拜就是尊敬佩服某个人所在的高度,或者你期望能达到他那样的高度所产生的心理。还有就是崇拜某种文化。
以前我们在写作文或者举例子老师会让我们说出自己崇拜谁?那么崇拜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来为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
详细内容
例如我国有很多显著的名人,他有很多丰功伟绩,就会受到人们以及后人的尊敬和崇拜。再就是没有什么大的丰功伟绩,但是为人都受到广泛的好评,人们也会去崇拜他。相当于是自己心中的英雄一样。
再就是各个地方有不同的崇拜文化,有的地方是崇拜一些古人名人,有的地方是崇拜某种物件,还有的是崇拜某种动物,把它们当做是一种象征。
崇拜是个体对自身、他(她)人以及某外界事物所具有的高度的尊重、钦佩与信任。崇拜包括自我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神灵崇拜、英雄崇拜和明星崇拜。崇拜外在表现为狂热、迷信、对崇拜对象生活事业经历和其它细节的追捧、崇拜对象的榜样化等等。
2、从心理学与进化角度揭秘:妒忌与嫉妒、羡慕与崇拜的本质及应对
迭代版本:29
妒忌与嫉妒这种情绪,对人的影响可大可小,但无论结果是好是坏,就用户体验来说是非常不好的,因为它会对人造成不可小觑的心理冲击,并且相信几乎没人可以完全躲避开,这种负面情绪的干扰与劫持。
本文,将会从心理学与进化角度,详细解读妒忌与嫉妒以及羡慕与崇拜,这些情绪产生背后的根本原因,并给出如何应对与调整的方法与视角。
或许在深度了解了——妒忌与嫉妒、羡慕与崇拜的本质之后,我们就能够对自己的情绪与心境,有更大的控制权与掌控感,以及获得更多的“心灵自由”。
主题目录如下:
- 妒忌与嫉妒的区别
- 羡慕与崇拜的不同
- 羡慕与妒忌的转化
- 是妒忌,还是崇拜
- 为什么会妒忌与崇拜
- 妒忌心理的激发条件
- 妒忌是一种心理惩罚
- 网络比较出更多妒忌
- 应该如何应对妒忌
- 结语
妒忌与嫉妒的区别
妒忌,是程度较大的情绪——通常是因为内心梦寐以求的东西(包括物质与精神),目前或未来无法获得,但别人却已经拥有了的时候发生。
换言之,妒忌情绪主要是针对那些,对自己来说已经梦想成真,但自己并不认可的人——比如小学同学已经财富自由,而你正在为此努力奋斗。
嫉妒,是程度较小的情绪——通常是因为内心的优越感或认同感(包括物质与精神),被别人有意或无意降低或破坏时候发生。
换言之,嫉妒情绪主要是针对那些,降低了或是破坏了自己的优越感或认同感,但自己并不认可的人——比如小学同学的伴侣看起来十分优秀,这让你突然觉得自己的伴侣,显得没那么优秀了或是有些平庸了。
可见,妒忌是一种针对“不得”的情绪,而嫉妒是一种针对“损失”的情绪——忌是憎恶,嫉是怨恨,忌比嫉范围更广程度更深,比如“忌”已经不能共处一室(拒绝去参加聚会),而“嫉”还能佯装正常交流(聚会上逢场作戏)——但这两者都是由“比较行为”所激发的心理反应,所以没有比较就无法衡量不得与损失,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妒忌与嫉妒。
而在比较中,这种不得与损失的体验,之所以会带来负面不适的感受,就是因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甚至浅处),并不认可这个比较的结果,从而产生了认知矛盾(即不认可但却发生了),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即不服的不得与不服的损失),妒忌与嫉妒就是一种适应性的进化心理策略,即:为了消除不认可的现实而做的心理准备——这意味着之后可能会爆发对抗冲突。
显然,妒忌与嫉妒不是让你认可“比较结果”的,而是本能赐予你的情绪力量,用来针对“比较对手”的。
那么,之所以妒忌的情绪强度要大于嫉妒,就在于“你有我没有”所激发的情绪,要更为强烈一些,而这是因为人们会强烈地追求,他们所认可的“平等”,即“凭什么你有我没有,感觉上我又不比你差”——注意,存在认可的“不平等”,此时不会激发负面情绪,因为不需要为了“平等”而“战斗”。
事实上,妒忌与嫉妒往往总是结伴出现且共同起作用的,其潜意识的心理状态是:把别人拥有的——判定为本应该是属于自己的(产生不得的妒忌),而把自己不及的——则归结为是别人抢夺自己的(产生损失的嫉妒)。
值得指出的是,这里“不得损失”和“损失厌恶”的区别在于——前者来自于不可控的“他人”,后者来自于自己可控的“选择”。
本文,妒忌与嫉妒不做区分,均代表比较中不得与损失后的负面情绪。
羡慕与崇拜的不同
羡慕,是妒忌的对立面,算是相对正面的情绪。因为羡慕,似乎已经认可了比较的结果(或不在意),而妒忌在潜意识里对比较的结果,一定是持有不认可(或否定)态度的。
羡慕有时也会倾向于,想要获得别人已经拥有的东西,但羡慕并不会把别人的拥有,看成是自己的失去,或是自己的获得需要别人的损失,而是会为别人的拥有,寻找与自己得失不相关的原由,比如:个人努力、家庭背景、运气机遇、基因天赋,等等。
崇拜,则是羡慕的更进一步,充满了自我心中理想化的想象,并脑补出了高情绪浓度的偏见与盲目。因为崇拜,不仅认可了比较的结果,还持有一种全面且过分的肯定,甚至可以演变成一种信念与信仰(信念是对信仰的信心,信仰是无证据的相信,相信可以只来自想象)。
那么,一方面崇拜者存在着,想要成为崇拜对象(即寻找相似性),或是拥有崇拜对象(即幻想着婚恋),从而获得其资源、品质及基因的倾向;一方面在崇拜者心中,对自己的身价地位摆放是相对较低的,所以非常容易滋生及隐藏着,自轻自卑与自我否定的心理倾向。
事实上,在感到崇拜的那一刻,控制自身相关精神能量的一些开关,就已经关闭了。
因此,如果说羡慕——还存有理性与自我的话,那么崇拜——就会沉浸入某种感性的代入感,从而主动放弃或无意识丢失了自我与理性。
羡慕与妒忌的转化
有趣的是,在英语中“Envy”的含义,同时既表示羡慕,也表示妒忌。而在现实中,往往也会在羡慕中带有妒忌,在妒忌中带有羡慕。
Envy——前缀“en”表示进去,词根“vy”表示看,合起来表示看进去,即:不断深入地看,就会心生羡慕,羡慕多了就会发展成妒忌。
可见,羡慕与妒忌,应该是由同样的心理机制所引导产生的,并且感受强度相当。
那么,在产生了羡慕与妒忌共通的底层感受之后,接下来更进一步,是羡慕更多还是妒忌更多,则就是由认知层面的信息与逻辑,在潜意识之中所做的判断与选择。
另一方面,崇拜只会由羡慕转化而来,而不会由妒忌转化而来——显然,崇拜与妒忌是截然不同,甚至几乎相反的心理感受。
所以说,很可能是羡慕的程度,主导了崇拜与妒忌的分化,即:羡慕更多就变成了崇拜,羡慕更少变成了妒忌。
是妒忌,还是崇拜
在面对各色人群时,同样是内心的比较——是什么导致了妒忌,又是什么导致了崇拜呢?
事实上,当比较在潜意识里发生的那一瞬间,感受情绪的激发是快速而又明确的,即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内心是在妒忌还是在崇拜(亦或是羡慕),并且这种情绪似乎是突然涌现的,即不必经过思考分析与情绪酝酿,直接就或妒忌或崇拜了。
那么,左右妒忌与崇拜如何分化的底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能力与条件上的差距,如果差不多就会妒忌,但如果相差很多就会崇拜。
这里相差的程度,主要来自于个人的主观判断及感受,而非什么客观的数据证明,所以其中必然充满了自我认知的脑补与偏差。
而能力与条件相差很多,就意味着弱势一方的优越感与认同感,从一开始就不存在,自然也就不会有被降低与破坏的感受;同时这也意味着,高高在上的一方,可能拥有令人难以企及的资源、地位与名望,那么弱势一方自然也就没有了同等想要获得的野望,从而也就不会有不得与损失的感受。
于是这样,妒忌就失去了底层的心理支撑(即被降低破坏与不得损失),至于情绪上会不会产生崇拜,还需要其它因素来共同决定。
事实上,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判断,主要还是依赖于和外界的“作比较”,而我们心理上的“比较偏好”,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自利性偏差”,用“鸵鸟理论”形象地来说,即是:
- 当两只鸡一样大的时候,人家肯定觉得你比它小;
- 当你是只火鸡,人家是只小鸡时,你会觉得自己大得不行了,但小鸡会觉得咱俩一样大;
- 而只有当你是只鸵鸟的时候,小鸡才会承认你比它大。
换言之,你只有拥有了极其明显的压倒性或碾压性的优势,才有可能阻止别人对你莫名产生(不同程度及不同方面)的妒忌心理,反之亦是如此。
由此可见,我们做事情就要“追求极致”——比如说,一个100分和四个60分,就好过于五个90分,甚至可以说前者更耀眼、更吸睛。
第二,近的妒忌,远的崇拜,也有人说这是——“远交近攻”的策略。
这个“远近”,可以是关系圈子的距离,如亲朋好友、同学室友、网络同好;也可以是专业职业的距离,如医生与码农、作家与舞者、打工与创业;还可以是社会地位、阶级层级、权力高低的距离,以及等等。
那么“近距离”——就容易相互了解与相互熟悉,于是这就会充满比较的信息;相反“远距离”——就难以相互了解与相互熟悉,于是这就会缺少比较的信息;而对于“远距离”,潜意识的比较,通常就是由显而易见且容易获取的信息所决定的,如社会价值排序。
据此来看,成功名人与普通人有着“远距离”,并且普通人获得成功名人的相关信息,基本都是经过修饰、扭曲、编造、夸大、渲染过后的正面信息,而鲜有负面信息——于是这种信息不对称,就会让普通人一般不会去妒忌那些成功名人。
但如果都是“近距离”的普通人,人们就会通过各种渠道的——个人信息、专业信息、职业信息、背景信息、蛛丝马迹的脑补信息等等,进行全面地比较,从而削弱差距让“妒忌心”趁虚而入。
从进化角度来看,在丛林部落的时代,人类群居的规模很小(一般在几十到上百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如食物与繁衍的分配),因此在这个“近距离”的圈子里,“妒忌心”是为了应对利益分配的问题,而进化出的一种心理策略——所以,妒忌适应性的场景,其实是熟人圈子与利益分配。
而从基因角度来看,如果“远交近攻”应用于择偶婚配,则就可以增强基因的多样性,以及避免基因的隐性遗传缺陷——所以,对于“远”我们有本能的客气与友好,对于“近”我们有本能的挑剔与不耐,如:远香近臭、远亲近仇、亲不尊熟生蔑,等等。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资源获取与利益分配的逻辑,早已不是部落时代的规则与规模,那么如今的社交场景所激发的“妒忌心”——更多只是“非理性”脑补出的负面情绪,其唯一的效用就是“庸人自扰”。
第三,利益相关的妒忌,利益无关的崇拜。
面对利益相关,就可能有对抗与竞争,而妒忌是具有攻击性的情绪,它会让妒忌对象处于被动与劣势(心理上);面对利益无关,就可能有模仿与学习,而崇拜是具有亲和性的情绪,它会让崇拜对象乐于交流与分享(心理上)。
可见,妒忌与崇拜都是用来维护个人利益,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能情绪。
第四,近的相似性妒忌,远的相似性崇拜,而差异性总是崇拜。
因为,“近距离”的相似性,更容易利益相关产生对抗竞争,就会妒忌;“远距离”的相似性,更容易利益无关产生模仿学习,就会崇拜;而差异性无论“远近距离”,都隔离了利益的重叠冲突,也就消除了妒忌,同时也更容易因为欣赏佩服而崇拜。
第五,同性之间更多的是妒忌,异性之间更多的是崇拜。
从基因遗传角度来看,在同性之间存在着——相互繁衍竞争的利益冲突,而在异性之间存在着——互为繁衍资源的利益结合。
第六,年龄相似则容易妒忌,年龄悬殊则容易崇拜。
显然年龄悬殊,则意味着各个层面的差距与差异,如能力、认知、资源、地位、名望、收入、资产、圈层等,因此相互不容易产生妒忌,而又由于年长者的积累优势,所以这反而让年轻者更容易产生崇拜。
那么相反,年龄相似(如十年以内的一代人),则意味着在各个层面(如工作与择偶)的比较与竞争,从而很容易产生妒忌,甚至是强烈的妒忌。
综上所述,总结起来就是:相近相似利益相关的妒忌,差距差异利益无关的崇拜。
为什么会妒忌与崇拜
如前所述,妒忌具有攻击性,崇拜具有亲和性,两者都有着激励功能,其目的是通过感受情绪所激发的动机与行为,来优化个体的生存利益。
两者不同的是,妒忌体验到的是消极焦虑的负面情绪,崇拜体验到的是积极愉悦的正面情绪——妒忌可以让人,充满憎恨、直面竞争、想要攻击,从而试图削弱别人来获得利益;崇拜可以让人,充满信任、友善尊敬、积极配合,从而试图学习别人来获得利益。
实际上,我们都能感受到,无论是妒忌还是崇拜,都是一种比较强烈的情绪,而这个时候,通常就是“遇到威胁”需要竞争(激发妒忌),或“感到差距”需要学习(激发崇拜)的时刻。
妒忌情绪是负面的,但对抗竞争需要勇气与力量,而负能量也是能量,不爽厌恶其实可以让人快速获得心理能量,并勇于面对威胁与挑战。
崇拜情绪是正面的,显然模仿与学习,需要调用的是智能思考,以及谦卑求教的虚心姿态,而不是掌管憎恶与怨恨的对抗本能。
妒忌心理的激发条件
事实上,产生妒忌心理的场景和条件千差万别,前文的分类也并不能完全概括,甚至还会有相反的情况出现。
- 例如,正在经历感情挫折的人,可能就会妒忌感情幸福的人,哪怕这个人远在天边、素不相识、毫无利益关系。
- 例如,正在经历事业低谷的人,可能就会妒忌事业有成的人,哪怕这个人远在天边、素不相识、毫无利益关系。
由此可见,妒忌最重要的“激发条件”,其实是来自于一个人的认知,这包括了——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比较认知。
那么,如果心理不认同一个人与自己的差距,就会感到妒忌,相反如果心理认同这个差距且差距还很巨大,就会感到崇拜——可要认可双方差距,就要比较行为付出(如努力程度与牺牲大小 ),但别人的行为付出是难以了解的,同时自己的行为付出是容易夸大的,所以妒忌心理的背后,其实塞满了脑补、偏差、虚幻与盲目。
可以说,妒忌一定是在认知上——否定了自己的不足欠缺,或是否定了别人的优秀出色,又或是否定了比较的落后差距,亦或是三者兼有。
因此,也只有改变认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欠缺,认识到别人的优秀出色,认识到比较的落后差距,才能让“妒忌感”真正的彻底消失。
妒忌是一种心理惩罚
事实上,妒忌心在原始部落,是一种效果出类拔萃的心理策略——因为妒忌可以给人憎恶与怨恨,从而在决斗中获勇气与力量,或是让人在背后搬弄是非与挑拨离间,从而增强自己与削弱别人。
但在当今的社会运作中,妒忌的情绪力量与策略价值,已经鲜有效用与优势了——因为本能偏差,让我们只看到了不认同的结果,却忽略了很多不可见的沉默数据,以及大量未知素因的相互影响,同时我们也不能再使用原始本能的蛮力与暴力,来解决问题或是获得利益了。
所以现在,妒忌最大的作用,就只是一种自我心理惩罚——而无任何益于自己、他人与事情。
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社会的合作共赢,是远远优于相互竞争的——但妒忌,却堵住了合作的可能性、孤立了自己的交流圈、树立了更多的敌人、平添了无聊的对抗、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以及遮蔽了长远的视野,并且其强烈的负面感受,也阻碍了我们的进步与成长。
网络比较出更多妒忌
首先,网络拉近了距离,“近距离”带来了合作的可能性,但也就带来了“相似性”的妒忌。
在社交网络上,通常遵循着这样一个,简单又显著的心理模式,即:
- 如果你,并不真正关心,你在某领域的表现时,你就会对别人在这些领域的高水平表现——感到好奇、有趣与赞赏,甚至产生喜爱、佩服与崇拜,并表现出友善、友好、亲切、积极交流与理性讨论。
- 如果你,真的非常在意,你在某领域的表现时,你就会对别人在这些领域的高水平表现——感到不爽、不悦与心烦,甚至产生憎恶、怨恨与压力,并表现出挑刺、讽刺、找茬、冷嘲热讽与针锋相对。
其次,网络带来了大量可比较的信息,并且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充满故事,这让一部分人变得更容易自卑,同时也让一部分人变得更容易妒忌。
不可避免的是,网络中磅礴多样的信息,让一个人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拿来进行比较,并且在比较中,样样都无法获得比较优势——因为成功信息更容易被网络所宣传、传播与放大,失败信息更容被网络忽略、隐藏与沉默,而人无完人且人外有人,再优秀人也都可以在网络上轻易发现很多,和自己相似但更优秀一些的人。
最后,我们的潜意识,会根据社交信息自动触发“比较”,它是我们自我评价系统的一部分,其作用是准确评估个体的社交地位与价值,从而调整个体的社交行为,以获得在群体中的最佳适应性。
但显然,我们的“比较心”,进化适应的是150个人以内的社交部落,而不是几亿到几十亿人的社交网络——于是这种错配,就在网络与我们的心灵之间,源源不断地比较出了——此起彼伏又连绵不绝的“妒忌”。
应该如何应对妒忌
请停止瞎比较。
不可否认,“比较”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技能——只有通过比较,我们才能够有效快速地判断价值与调整行为。
但无论是谁,哪怕是强者、王者、英雄、天才,只要善于比较,就一定会找到自己的不足欠缺,甚至还能找到更多更大的弱点缺陷——如: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来作比较,拿自己的失败与别人的成功来作比较,拿自己的失误与别人的幸运来作比较,拿自己的失常与别人的超常来作比较,拿自己的愚蠢与别人的明智来作比较,等等。
那么试想,那些有所成就的人,会没事去瞎比较吗?
肯定不会——因为他们没时间、也没工夫、更没兴趣,他们都只会,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与目标、关注于自己的问题与困难,并不断地努力、不停地试错、不卷地进步,从而夜以继日地逼近自己想要的结果与愿景。
而当一个人,把时间精力都浪费在了瞎比较之上,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失去了自信、信心、信念、信仰、理想、梦想与勇气、野心、力量的时候——妒忌的温床、土壤、温室、培养皿、孵化器与系统,也就构建完成并准备就绪了,而强烈的妒忌感紧随其后、如影随形、箭在弦上、蓄势待发、一触即发,那么最终被系统性的妒忌情绪,所步步紧逼地扰乱、控制、主导、操控、征服与淹没、吞噬、绝望、崩溃,就成为了路径依赖且指日可待的注定结局,即宿命。
所以,请停止瞎比较——克制住这个本能,专注自己的事情,关注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的事情、完成自己的事情,你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
从佛学角度来看,是“分别心”带来了比较,因为有分别就有不同,有不同就有比较——而有比较,就会有羡慕妒忌恨、有偏好偏爱偏见、以及有各种情绪,相反没比较就没有伤害——所以消除了“分别心”,就消除了比较,就平息了情绪,从而就得到了内心的平静。
那么,如何才能消除“分别心”呢?
有一种方法,就是“转换视角”——显然不同的视角,会让我们看到大量的不同与相同,而转化视角,就是为了看到相同、发现相同、寻找相同,从而消除分别,继而消除比较——就像在宇宙视角下,万物的本质都是相同的原子,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每一次比较都是一次“观测”,这会导致——波函数坍缩、量子叠加态分离、概率随机出确定的结果、可能性消失——而没有了可能性,未来还有希望吗?
人类是依靠希望,即颅内模拟的虚构故事,才能够存在并不断前进的物种,可以说希望是人类最重要的化学故事——换言之,人可以失去一切,但决不能失去希望,因为没有了希望,人就没有了未来,随之也就失去了现在,相反如果有希望,则未来可以有一切——而丧失希望,往往就是从“瞎比较”开始的。
事实上,从人类、文明、地球、宇宙等,远超越自身的宏大视角来看,认识到一个人的渺小、认识到自己的渺小、认识到他人的渺小,就可以有效抵制本能的“瞎比较”——因为在系统演化的层面上,每个人都是无足轻重、无关紧要又毫无意义的“平等”。
那么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发掘内心更深层次的“细微感受”,并依此找到与确定属于自己的原则与准则,就拥有了对自我情绪的控制权与掌控感,从而就获得了更多的“心灵自由”——不再和任何人在任何事上“瞎比较”。
结语
关于妒忌,或许我们应该明确,以下两点:
第一,妒忌与别人毫无关系,全在于认知对本能的控制,这是心智成长的一部分。
第二,我们只应该,真诚地感谢别人的工作与成果——因为别人的付出,直接或间接地减少或免除了,我们自己去艰苦繁琐地迭代试错——这节省了我们的时间与生命,去获得我们想要的结果与生活。
最后,如果“瞎比较”已经不可避免或不可控制,还可以尝试将“妒忌”,看成是一个锚点或是一个信号,用来告诫自己——还需要继续努力、还能够获得进步、还可以做得更好。
本文关键词:没有牺牲的崇拜是什么意思,女性崇拜是什么意思,女人对男人崇拜是什么意思,崇拜是什么意思,阳ju崇拜是什么意思。这就是关于《崇拜一个人是什么意思,崇拜是什么意思(妒忌与嫉妒、羡慕与崇拜的本质及应对)》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