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稿>正文

职场礼仪论文3000字,职场工作礼仪的论文(叶国良:礼仪与文体)

01-25 互联网 未知 投稿

关于【职场礼仪论文3000字】,职场工作礼仪的论文,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叶国良:礼仪与文体

提要 中国文学中有许多因“礼仪”而产生的“文体”。此种文体的类别众多,是中国文学的特色之一。此种文体既因礼仪而产生,则会受到该礼仪之性质和气氛的制约,容易形成固定的形式与内容,不易彰显文学趣味; 但若有大文豪突破固定形式与内容,亦能创造出杰出作品。唯一当该礼仪在社会上衰亡,其相应产生之文体亦必随之衰亡。

关键词礼仪文体艺术性载体应用性载体文体递变说

作者 叶国良( 1949—) ,孔德成先生弟子,台湾桃园县人。台湾大学中文所博士,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经学、金石学、诗学,为当世著名礼学大家。

Rituals and Literary Style

Ye Guoliang

Abstract: In Chinese literature,some styles resulted from different rituals. The profusionof this kind of styles i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se styles,born ofrituals,are subject to the restrictions of the rituals’nature and the climate in which the ritualswere practiced. As such,the styles are inclined to being fixed in form and content,thusobscuring the literary taste of the works. If great men of letters made a breakthrough of thefixity,there would still be outstanding literary products. The fading of such rituals in societywould,however,lead to the inevitable fading of the styles concerned.

Key words: ritual; style; artistic vehicle; practical vehicle,Evolution of Style

一 前言

研究“中国文学”[1],对于所谓“文体”( 或称“文类”) ,应如何认定,始终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因为“文体”分类的标准,历来宽窄不一,有的只分为极少的类别,有的分成一百多类,差异性很大,这当然牵涉到分类目的的不同、社会的演变、文学观念的差异等等因素。[2] 因而要谈论“文体”,必须注意分类的目的性和时代的差异性。本文拟讨论的范畴,是中国文学中因“礼仪”而产生的文体。此种文体产生的原因都是为了某种具体礼仪而作,且成为该礼仪进行过程中的一部分。笔者对于此种文体的发展的观察,拟贯穿整个中国文学史,因此文中揭举例证时尽量照顾到时代的分布,不一定以最早出现的例证为限。笔者将先讨论历来具代表性的文体分类法,从而指出因礼仪而产生的文体众多是中国文学的特色之一,然后讨论此种现象的深层因素,最后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观察,说明此种文体的发展和其他文体的异同。本文所要探讨的几项议题,部分曾在笔者以往的论文中因论证的需要分别提出过,或详或略,但不连贯,缺乏完整的逻辑架构。本文尝试将这些相关的论点串连起来,成为较完整的论述。读者察之。

职场礼仪论文3000字,职场工作礼仪的论文(叶国良:礼仪与文体)

二 中国文学中的文体分类法

将中国文学粗略地分成韵文与散文,或分成诗与文,固无不可,但这通常是针对初学者编纂读物或教科书而发的,其中大多还会再分类,譬如将韵文再分成诗、词、曲之类。宋代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分成辞命、议论、叙事、诗赋四类,固然简要,但明代吴讷便批评说: “天下之文,诚无出此四者,可谓备且精矣; 然众体互出,学者卒难考见,岂非精之中犹有未精者耶?”[3]换句话说,四类中的任何一类,其中的选文都是“众体互出”,体制上有明显的差异,但真氏并不想去处理,所以吴讷有“犹有未精”的批评。

认真讨论或处理文体问题,起于汉末,盛于南朝。如曹丕《典论·论文》云: “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此说已经点出了不同属性的文体有不同美学特质的意识,但没有再作进一步的分类与说明。晋朝李充《翰林论》原有五十四卷,已佚,今存者出于辑佚,仅有书、议、赞、表、驳、论、奏、赋、诗、诰、诫等十一体,且各仅存寥寥数句而已。挚虞《文章流别》原有三十卷,其议论之部分今存者亦出于辑佚,别称《文章流别论》,仅存颂、赋、诗、七、箴、铭、诔、哀辞等八体而已。以上三种,对文体的分类和说明,或语焉不详,或残缺不完,现今颇难据以讨论。

南朝则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任昉《文章缘起》、昭明太子《文选》等俱为完书,但其写作目的各有不同。刘、钟之书,主要为文学评论之作。《诗品》仅论五言诗,可以排除在本论文所欲讨论者之外。《文心雕龙》宗经但不论经,其余文章则均分体论列,因而有《史传》、《诸子》等篇。任昉之书,标举文体之源而已。《文选》则依文体选文,兼寓分体和评论两种目的,但周、孔、子、史之书基本上不收,必须要具备“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条件才能获选,其所呈现的文学观念,与《文心雕龙》有所不同。《文选》选文的体例,据昭明太子《序》,乃将“远自周室,迄于圣代”的文章分成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共三十七体,“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我们有理由相信,昭明太子的分类,应比李充、挚虞的项目为多。但与《文心雕龙》的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 含对问、七、连珠) 、谐、讔、史传、诸子、论、说、诏策( 含策、制、诏、戒、教、命) 、檄、移、封、章、表、奏( 又称疏) 、启( 又称封事) 、议、对 ( 含对策、射策) 、书记( 含谱、籍、簿、录、方、术、占、试、律、令、法、制、符、契、券、疏、关、刺、解、牒、状、列、辞、谚) 等相比,则较少,但如扣除昭明太子不认同的部分,二书差异不大,只是所用文体名称并不全同。

任昉《文章缘起》,将文体分为八十四类,又比《文选》、《文心雕龙》多出一倍有余。其卷首题辞云“聊以新好事者之目云尔”,显示其分类较当时一般的认知来得新颖而且多样。为何如此? 试看他的分类: 三言诗、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九言诗、赋、歌、离骚、诏、策文、表、让表、上书、书、对贤良策、上疏、启、奏记、笺、谢恩、令、奏、驳、论、议、反骚、弹文、荐、教、封事、白事、移书、铭、箴、封禅书、赞、颂、序、引、志录、记、碑、碣、诰、誓、露布、檄、明文、乐府、对问、传、上章、解嘲、训、辞、旨、劝进、喻难、诫、吊文、告、传赞、谒文、祈文、祝文、行状、哀策、哀颂、墓志、诔、悲文、祭文、哀词、挽词、七发、离合诗、连珠、篇、歌诗、遗命、图、势、约,共八十四类。显然,任昉的分类之所以较多,乃是将某些文体进行再分类,如《文选》中,诗只是一类,任昉则将诗依每句字数多寡分为六类,另又分出歌诗和离合诗,将骚分成骚和反骚,将碑文分成碑和碣,将表分成表、让表、劝进,另外又将前人曾用为篇名的如白事、明文、篇、图、势、约等等也全收入,因而数目达八十四类之多,并非在《文选》之外实质上又增加那么多体制明显不同的文体。

明代依文体选文的专书,著名的有吴讷《文章辨体》,共五十九类文体,徐师曾《文体明辨》,共一百二十七类文体。此两书的编辑体例与《文选》不同的是各体均有“序说”,故有删除选文而保留“序说”的单行本,称《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文章辨体》分五十余体,《文体明辨》则多达一百余体,其情况一如《文选》与《文心雕龙》之于《文章缘起》。《文章辨体》比起《文选》,多出十余体,则是因为社会的演变使然( 详下文) 。

清代著名的文选,以姚鼐《古文辞类纂》为最。姚书也是依体选文,却只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十三类。原因之一是此书讲究的是“古文的写法”,因而诗词之类不收入; 原因之二是姚鼐分类宽松,只重视某一大类的文体的主要写作技巧,而不刻意去分别细目,譬如碑志类,《文章辨体》与《文体明辨》名义多至六七种,而姚鼐只分为一类,吴、徐之书重视不同体制的大小差异,姚书则重视大类别的写作技巧,因而其《古文辞类纂·序》称: “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 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 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神、理、气、味,主要指写作技巧,格、律、声、色,主要指文章体制,于此可见姚书编纂的宗旨偏向写作技巧。

综上所述,可见中国文学的文体分类,历来都在变动中。原因之一是,越到后代,因政治制度、礼仪、社会形态、语言等有所变迁,所以新体制越来越多,譬如魏晋以后出现墓志铭,盛唐以后出现词,元朝有曲之类。原因之二是,学者对于文体,关心的角度不同而有差异,有如上述。时至近代,学者的分类依旧分歧,这只要观察各种《中国文学史》所论述的文体类别多寡不同,便知梗概。整体而言,研究文体的学者,并不认为有加以统一的必要。

职场礼仪论文3000字,职场工作礼仪的论文(叶国良:礼仪与文体)

三 因礼仪而产生的文体众多是中国文学的特色之一

不论文体应该如何分类,笔者要指出: 因礼仪而产生的文体,比起其他语言的文学来得特别多,乃是中国文学的特色之一。单纯的看这个命题,将立刻让人产生中国文学的某些文体其应用性很别强的联想。不错,上揭命题和联想,正是本文想要表达的内容。虽然笔者也认为: 因政治制度及官僚体系的复杂性而产生的文体也特别多,应用性很强,也是中国文学的特色之一。这个命题,也很容易被察觉和了解,不过,此非本文所拟讨论的范围。在进入主要论述之前,先定义本文所谓“礼仪”。由于历史上华夏人士曾将所谓“礼”做过无限扩张,若用最广义的“礼”来看文体,则除了二十世纪某些文人所谓“纯文学”之外,大部分的文体都是因“礼”而产生的。这只要考察十三经中的《三礼》和后代诸如《大唐开元礼》之类的政书,礼的含盖面如此广泛,便能理解。但如从该角度去论述,对当代人士了解中国的文体,缺乏时代意义,因而本文不从该视野立论。礼学研究者,通常将礼分成吉、凶、军、宾、嘉五礼,或冠、昏、丧、祭、乡、射、朝、聘八者,八者分属吉、凶、宾、嘉四礼,其中独缺军礼,[4]当和儒家推崇和平有关。《仪礼》原称“礼经”,内容以冠、昏、丧、祭、乡、射、朝、聘为主。但从今日的眼光看,乡、射、朝、聘是区域性的公众事务和国家间的政务,属于公领域; 而冠、婚( 昏) 、丧、祭是私人生命历程中会遭遇到的大事,属于私领域。本文所谓“礼仪”,指的是私领域。

在私领域的礼仪中,为了配合各该礼仪的性质、气氛或表达私人情感,历史上分别产生了各种相应的文体。下文依照冠、婚、丧、祭的顺序举出因该等礼仪而产生的文体( 首次出现加“”号表示,同一文体的异名不加) ,其后再附以因庆祝生日而新兴的文体,但均以重要者为限,以免过于琐碎。

( 一) 冠笄之礼

《士冠礼》见《仪礼》第一篇,《礼记·冠义》称“冠者,礼之始也”,乃是青年获得参与家庭事务和社会活动资格的第一步。士冠礼的诸多仪节中,有父亲延请宾客为冠者“取字”并口宣“字辞”以祝贺之的礼仪。女子则在许嫁时行笄礼并取字,《礼记·曲礼》: “女子许嫁,笄而字。”又《内则》: “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而嫁。”此一在“名”之外又取“字”的礼仪,为此后二三千年所继承,一直到近数十年才逐渐消失。究竟汉唐之间如何取字,文献极少记载,但既然大多数人都有字,则恳托尊长为之是可以想见的。到了宋朝初年,出现了“字说”的新文体,所谓字说,就是将为某一男女青年取字为某某的原由写成文章,此后直至清末,字说大量在文集中涌现。__。换言之,字说是因取字礼仪的需求而在宋初产生的新文体,并在此一需求消失后衰亡。

字说的别名,依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所举,有字序、字解、字辞、祝辞等,笔者曾指出还有字训、字箴、字赞、改字说等称。

字说有一个受其影响的支流,即“名说”。本来,古人在子生三月后,由父亲在接子礼首度见面时“命名”,见《礼记·内则》,但不以“名辞”祝之,也不说明命名的原由,因而名说在礼仪上缺少清楚的源头。东晋陶渊明曾有《命子诗》,唐代刘禹锡有《名子说》,但只是个别文人的发想,尚未形成一种文体。后来受到字说流行的影响,于是出现名说,《文体明辨序说》所载,还有名序的别称。笔者注意所及,尚有改名说。至于受到字说的影响而有别号说,便不足为奇了。[5]

( 二) 婚礼

《士昏礼》见《仪礼》第二篇,《礼记·昏义》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婚姻俗称“人生大事”,在汉人社会中,自古至今,大致依照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的次序进行。兹依六礼的顺序说明因婚礼而产生的文体。在古礼中,纳采是由男方请托友朋前往女家提亲,因为还有问名、归卜的程序,婚事尚未确定,自无文字为凭。至卜吉、纳吉之后,双方若有默契,仍待正式纳征以确定婚事。纳征,古人或称文定,今人通称订婚,但在古代,经过纳征,婚姻关系便算确定,而具有法律效益,和现今不同。[6]为了使男女双方更有凭据、更为安心,以上四个仪节,到后代便出现“通婚书”,对方则报以答书,见敦煌所出唐代《书仪》,如伯三九九号《今时礼书本》、伯二六四六号《张敖书仪》,[7]而为后世沿用,如苏轼为其长子苏迈作有《与迈求亲启》,为其次子苏迨作有《谢求婚启》,又有《答求婚启》、《下财启》之作,[8]皆属通婚书,简称婚书。亲迎,在古代,男方在黄昏时悄悄前往女家将女方迎至家中,并无外人参加。依照《仪礼》、《礼记》二书所显现的古代婚礼,婚礼只有双方家人参加,并无贺客,婚礼的场合庄严肃穆,并不奏乐。晋朝以后,气氛逐渐改变,有贺客,有音乐,后来更受到周边民族的影响,在亲迎时故意百般阻挠新郎以取笑乐,新郎一行亦喧哗催促新娘上车,甚至新娘来到夫家后,仍有种种仪节,整个过程,场面热闹非凡。在此过程中,遂相应产生“障车文”、“下女夫词”、“催妆诗”、“却扇诗”种种名目的作品,为婚礼增添了许多欢乐的气氛。[9]

( 三) 丧礼

丧礼是中国礼书着墨最多的礼仪,在十七篇的《仪礼》中占了四篇。由于最重的丧服丧期为斩衰三年,所以过程相当繁复。大致而言,其过程可用下表概括:

始死→复→沐浴饭含→小敛→大敛→停殡→成服→朝夕哭→朔月奠→荐新奠→卜日→卜葬→启殡→迁柩朝祖→柩车启行→葬→虞→卒哭→祔→小祥→大祥→禫

在这些过程中,除了因家人进行的仪节而产生的文体外,其君臣、亲戚、友朋、师生会来吊唁送葬,也因而产生了数种文体。兹依序举其重要者叙述如下。

复,即招魂。依《仪礼·士丧礼》,由人执死者之衣登上屋角,口呼死者之名,企盼将死者的灵魂招回而得以“复生”,故称复。战国时期,因此礼而有人创作“招魂”之文,楚辞《招魂》、《大招》即是。

在确定招魂无效而死亡之后,丧家需要告知君臣、亲属、友朋、师生等相关人士,谓之《讣》,后世称为讣闻,古人则为了向政府报备亡者的一生行事,于是而有“行状”,行状成为史馆编纂传记的根据之一。在东汉以后,行状也用以向文士请托为亡者撰写“神道碑文”的基本资料。[10]

停殡之时,柩上插有铭旌,写有亡者之名,安葬时可随入圹中。曹操及晋朝曾四度下达禁碑令,世人遂将神道碑转置圹中,谓之“墓志铭”,铭旌即墓志铭在礼制上的依据。隋唐不再禁碑,因而往往一人同时兼有神道碑与墓志铭。[11]

亡者之君臣、亲属、友朋、师生等相关人士既接讣闻,即陆续前往丧居吊唁。于是君长对臣下遂有“诔”的书写。如《礼记·曾子问》: “贱不诔贵,幼不诔长,礼也。唯天子称天以诔之。诸侯相诔,非礼也。”诔与铭旌均为旗帜状,可供吊客共览。《文选·王仲宣诔》李善注: “郑司农《周礼注》曰: ‘诔,谓积累生时德行。’”《仪礼·士丧礼》曰: “为铭,各以其物。”郑玄曰: “铭,明旌也,杂帛为物,大夫士之所建也。以死者不可别,故以其旌旗识之。”扬雄《元后诔》( 代作) 曰: “着德太常,注诸旒旍。”

停殡期间,丧家须安排安葬日期与葬地,并作送葬的准备。自启殡至柩车启行前往葬地,中间还有朝祖等多项仪式,此一过程时间很长,且政治地位越高时间越长,吊客多在此时前来,且有人提出“吊文”、“祭文”或“哀辞”吊文、祭文往往在现场诵读,哀辞则大多不在吊祭现场诵读。[12]

刘邦在位时,田横自杀,其徒属在柩车启行前往墓田途中吟唱哀歌,是为“挽歌”之祖。见晋人崔豹《古今注》: “《薤露》、《蒿里》,并丧歌也,出田横门人。……故有二章,……至孝武时,李延年乃分二章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亦呼为挽歌。”[13]

( 四) 祭礼

古代祭祀的范围很广,包括天神、地祇、人鬼,不过,在封建时代及专制时代,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资格祭祀三者,《礼记·王制》: “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但任何人都可以祭拜祖先。本文所谓祭祀,与《仪礼》中的《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 下篇为《有司彻》) 相同,指祭祀自己的祖先而言。在《仪礼》中,祭祀过程中有祝嘏之辞的记载( 属吉礼) ,其后遂发展成“祭文”。而吊客在丧礼中的祭文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属凶礼) ,或文士在古人墓前的感念之辞如韩愈的《祭田横文》之类,也与家属的追远之辞同称“祭文”,然而吉凶不同。若以广义之祭礼言之,则如“上梁文”、“青词”等等与礼俗或宗教相关的文体,名目更多,此不赘述。

( 五) 庆生礼

古人本不庆祝生日,六朝末年民间渐有人为之,但被指为“无教之徒”不受认同。如北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篇》曰: “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置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刀尺缄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亲表聚集,因成宴会。自兹以后,二亲若在,每至此日,常有饮食之事。无教之徒,虽已孤露,其日皆为供顿,酣畅声乐,不知有所感伤。梁孝元年少之时,每八月六日载诞之辰,尝设斋讲。自阮修容薨后,此事亦绝。”[14]自唐玄宗以生日为千秋节并诏普天同庆以后,庆生正式拉开序幕,而成为上下共通的礼仪,并衍生出以生日为主题的诗词。唐玄宗庆生之事,见王溥《唐会要》卷二十九、《旧唐书·玄宗本纪》。[15]至明代李东阳、李梦阳等人,贺客祝贺之语遂发展成“寿序”。[16]

职场礼仪论文3000字,职场工作礼仪的论文(叶国良:礼仪与文体)

四 因礼仪而产生的文体是否会受该礼仪的制约

为某一礼仪作文章,其内容与语气会受到该礼仪的性质的制约,是很自然的。譬如求婚启,既然请求女方家长同意求婚,自然会对女方的家风和该女子百般赞美。既然对死者有一份感情而作吊词或祭文,自然会提起往事并赞赏亡者的优点和特质。又如接受请托撰写神道碑文或墓志铭,自然会述及死者的名讳爵里事迹子息等资料,而对亡者的言行则隐恶扬善。其他的文体可以类推。此外,此种文章也会受到该礼仪的场合和气氛的制约。譬如祭文,通常在吊丧的公开场合诵读,使用韵文形式读来较易感动人心,平质的散文形式在那种场合和气氛中并不讨好,因而中国历代的祭文以韵文占绝对多数,散文极少。

由于这两种制约,此种文章很容易形成固定的形式和内容,因而不易提升其文学的高度。不过,以上两种情况,是从礼仪的角度去思考的。若从欣赏文学作品的角度去衡量历代作品,便不尽然了。以《文选》为例,第三十三卷收了《招魂》一首,第五十六卷以下,收了诔八首、哀三首、碑文四首、[17]墓志一首、行状一首、吊文二首、祭文三首,总计二十三首,在诗以外的文体中,文体类别和篇数都占了相当比例。而《文心雕龙》也对诔、碑、哀、吊进行了讨论,《文章辨体》和《文体明辨》约略相同,只是异称较多,《古文辞类纂》在十三类中,碑志与哀祭占了两类。可见以文学成就的角度来衡量,即使此种文体容易形成固定的形式与内容,古今文学评论家仍然认为其中不乏杰作而加以采择。

为何此种文体也能获得可观的文学成就?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有大文豪突破固定的形式与内容。兹以韩愈为例加以检讨。汉末六朝的神道碑文或墓志铭,通常“称美而不称恶”,[18]但是韩愈援用《春秋》褒贬的笔法去评价墓主,并引入各种写作技巧,更新使用的语言,获得很大的成就,而受到其后古文家的学习与效仿。[19]又如祭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摆脱韵文的格局,用散文写作,虽然对后代祭文的写作影响不大,但从文学上看,却是创新之作,而受到袁枚《祭妹文》的模仿。[20]值得注意的是,本节上两段所举出的例证,都与丧礼、祭礼有关,而冠礼、婚礼及庆生礼产生的文章,尽管饶富趣味或具有民俗研究的价值,却缺乏文学上的较大成就,这就说明了需要或容许表达深刻感情的文章,才可能突破礼仪的制约,而发展成很好的文学作品。但是另一种制约是无法突破的。即该文体既因某礼仪而产生,则该礼仪衰亡之时,该文体亦必随之衰亡,于此可见该种文体的应用性极强。前文已指出,二十世纪后半叶出生的人,因受西力东渐的影响,通常不取字,于是字说此一文体便几乎成了绝响。其他因礼仪而产生的文体的兴衰消亡,道理同此。

分析至此,笔者认为应该思考两个问题。其一是,大多数因礼仪而创作的文体,容易形成固定的形式与内容,想要彰显文学趣味与价值而达到明显的成就颇为困难,但仍然产生种类众多的文体及文章,其深层的因素何在? 其二是,此种文体与该礼仪的兴衰消亡同步的现象,对讨论文体演变有什么启示? 以下分两节予以探讨。

职场礼仪论文3000字,职场工作礼仪的论文(叶国良:礼仪与文体)

五 因礼仪而创作文章的深层因素

汉人社会,为何会因礼仪而产生众多文体并创作大量文章? 是很值得思考的课题。笔者认为这和汉族对“名分”以及彼此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的执着很有关系。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确认及再确认彼此的名分和亲疏远近,正是汉族礼仪的重心。这里所谓的名分,指此人与他人的关系为何而言,譬如夫妇、父子、君臣、长幼、师生、朋友,便是汉族社会最在意的名分。《孟子·滕文公》: “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通称五伦,师生则比照父子。这名分通常透过彼此的称谓、行礼时的相对位置和动作以及丧服丧期来确认与再确认。因而当一个人要向另一个人表达其关系特别亲近时,便需要使用语言或文字,而形诸文字比使用语更能突显和流传。魏晋以来各家文集中为礼仪而作的文章特别多,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

汉人对于名分,还追溯亡者。“慎终追远”一语,大部分的注解家认为即指丧礼与祭礼,乃是最受重视的礼仪,因而也最需要去表达彼此的名分和亲疏远近。在这二礼中,允许表达彼此之间的私人感情,这可以说明此种文体中最受重视也最有文学成就的,为什么是碑志文与哀祭文而不是其他文体。

职场礼仪论文3000字,职场工作礼仪的论文(叶国良:礼仪与文体)

六 文体递变说的检讨

因礼仪而产生的文体,基本上会受到该礼仪的制约。虽然大文豪可以予以突破,而获得很高的文学成就,但若该礼仪在社会上衰微或消亡,则该种文体也会随之衰微与消亡。由此吾人便会联想到某些文体递变说的适用性问题。

笔者曾在研究字说的相关论文《冠笄之礼的演变及其与字说兴衰的关系———兼论文体兴衰的原因》[21]中讨论过文体递变说,主要是反省王国维先生的下列说法: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 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 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22]

在该文中,笔者经参酌若干古今学者的意见并经过较长篇幅的探讨后,获得结论,指出王先生“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乃因“通行既久,难出新意”之说有待修正。兹不重复论证过程,而将大意浓缩如下:

古人所谓“文体”,在概念上颇为模糊。辞、赋、诗、词等谓之文体,连珠、策问、碑文、祭文等也称文体。笔者认为应将前者称为“艺术性载体”,后者称为“应用性载体”,二者的演变不能等量齐观。即使艺术性载体,和“通行既久,难出新意”也不一定有关。而应用性载体的兴衰,和“通行既久,难出新意”更是无关,而是由社会环境的变迁来决定的。

该文仅以字说为例加以申论,本文扩大检讨范围,结论仍然相同,各该文体兴衰消亡的原因并不是“通行既久,难出新意”。譬如碑志文与哀祭文,韩愈、欧阳修等古文家仍能在“通行既久”后“迭出新意”; 至于衰亡,则因当今葬礼已大幅度简化而不认为碑志文有何功能,故衰亡乃是社会变迁造成的。综合言之,王先生的观点,不一定适用于艺术性载体,但一定不适用于应用性载体。

七 结论

中国文学中,有不少因礼仪而产生的文体。此种文体的类别众多,是中国文学的特色之一。此种文体既因礼仪而产生,则会受到该礼仪的性质和气氛的制约,容易形成固定的形式与内容,不易彰显文学趣味; 但若有大文豪突破固定形式与内容,亦能创造出杰出作品。唯一旦该礼仪在社会上衰亡,其相应产生之文体亦必随之衰亡。

笔者认为: 汉族为礼仪而书写文章的深层因素,与名分及彼此关系的亲疏远近的确认与再确认有关; 此种文体之中,碑志文、哀祭文的文学成就最大,则与丧、祭二礼允许表达私人感情的亲疏远近有关。

再者,本文主张应将文体分为艺术性载体和应用性载体两类,本文所论的文体,与相关礼仪之兴衰消亡同步,应用性极强,属应用性载体,不适用于王国维先生在“通行既久,难出新意”的概念下提出的文体递变说。


[1] “中国文学”一词,更精确的用语,应是“汉语文学”,因为近世以前,韩、越、日等亦以汉语创作大量与中国文体相同或近似的文学作品; 而在中国境内,也有用少数民族文字书写的文学作品。

[2] 譬如将文章分成文、笔两类,且不愿承认笔一类的作品具有足够的文学趣味。详参[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篇》,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篇》等。

[3][明]吴讷: 《文章辨体序说·凡例》,台北: 大安出版社1998 年版。

[4] 一般学者都认为《仪礼》中“军礼独阙”,语出[宋]章如愚: 《群书考索·前集》卷9,台北: 新兴书局1969 年版。以《仪礼》《乡射礼》和《大射仪》属于军礼,是清代经今文学家邵懿辰《礼经通论》( 收入《皇清经解续编》) 的主张,笔者不甚以为然。

[5] 本小段的详细例证与说明,参拙文: 《冠笄之礼的演变及其与字说兴衰的关系——兼论文体兴衰的原因》,原载叶国良、李隆献、彭美玲合著: 《汉族成年礼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台北: 大安出版社2004年版) ,又收入拙著: 《古典文学的诸面向》( 台北: 大安出版社2010 年版) 。

[6] 参见唐代长孙无忌等: 《唐律疏议》卷13《户婚中·许嫁女报婚书》: “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杖六十。虽无许婚之书,但受聘财亦是。若更许他人者,杖一百。已成者,徒一年半。”台北: 新文出版公司1986年版。

[7] 另参吕敦华: 《唐代婚姻礼俗研究》,台北: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叶国良指导,1995 年。

[8] [宋]苏轼: 《苏东坡全集·续集》卷10,台北: 河洛图书出版社1975 年版。

[9] 参拙文: 《从婚丧礼俗中的异族文化成分论礼俗之融合与转化》,收入拙著: 《礼学研究的诸面向》,新竹: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

[10] [明]吴讷: 《文章辨体序说》云: “行状者,门生故旧状死者行业于史官,或求铭志于作者之辞也。《文章缘起》云始自汉丞相仓曹傅干作《杨原伯行状》,然徒有其名而亡其辞。”

[11] 参拙文: 《韩愈冢墓碑志文与前人之异同及其对后世之影响》,收入拙著: 《石学蠡探》,台北: 大安出版社1989 年版。

[12] 参拙文: 《唐宋哀祭文的发展》,原载《台大中文学报》第18 期, 2003 年6 月,收入拙著: 《古典文学的诸面向》,台北: 大安出版社2010 年版。

[13] [晋]崔豹: 《古今注》,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

[14][北齐]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篇》,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

[15] 另参王翠君: 《唐宋庆生礼俗研究》,台中: 东海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叶国良指导,1998 年。

[16] 清人陈康祺《郎潜纪闻》卷7: “寿序谀词,自前明归震川始入文稿”。(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版) 。按: 归有光年辈虽较王世贞、李攀龙早一二十年。但李东阳《怀麓堂集》、李梦阳《空同集》、何景明《大复集》亦见寿序,较归有光又早五十余年至二十余年。

[17] 《文选》收入碑文五首,但第五十九卷《头陁寺碑文》不属于墓碑,兹不计入。

[18] 此借用《礼记·祭统》语,但《祭统》语乃指子孙对其先祖的态度而言。

[19] 参拙文: 《韩愈冢墓碑志文前人之异同及其对后世之影响》。

[20] 参拙文: 《唐宋哀祭文的发展》

[21] 拙文: 《冠笄之礼的演变及其与字说兴衰的关系———兼论文体兴衰的原因》

[22] 王国维: 《人间词话》,收入《王观堂先生全集》第13 册,台北: 文华出版公司1968 年版。

2、职场礼仪论文3000字:职场工作礼仪的论文

职场工作礼仪的论文

“职业礼仪”,是为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对现代职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基于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形象,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职场工作礼仪的论文,欢迎阅读。

职场工作礼仪的论文

【摘要】

五千年以来中国是以“礼仪之邦”著称的文明古国。在现代中国,随着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讲究礼仪,礼尚往来越来越频繁。现代社交礼仪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备品。在公司里社交礼仪也是必需品。

【关键词】

保持原则 谈话技巧 注重礼仪 提高自己

我将来想在一家公司里做一个职员,通过本次选的选修课—《社交礼仪》,她告诉我在公司里的一些礼仪。从穿着到谈话的方式,我都受益匪浅。上课时老师所讲,给我感受很多,今天就把它写下来。

一、认识职场社交礼仪的重要作用

只有知道社交礼仪的作用,才能对社交礼仪重视。在中国更加向世界开放的今天,随着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讲究礼仪,礼尚往来,对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每个人只要置身于社会,在公司也离不开文明礼仪。文明礼仪无处不在,他不仅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风度和魅力,还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学识和文化修养。 可以说,懂礼仪是每个立足社会的人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人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

二、在职场社交礼仪的原则

在职场社交场合中,如何运用社交礼仪,怎样才能发挥礼仪应有的效应,怎样创造最佳人际关系状态,怎样让社交礼仪帮助我取得更多的成功,这同遵守礼仪原则密切相关。

(一)真诚尊重的原则

我注意到在与同事和上司交往时,真诚尊重是礼仪的首要原则。只有真诚待人,才是尊重他人;只有真诚尊重,方能创造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真诚和尊重是相辅相成的。真诚是对人对事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实意的友善表现。

(二)平等适度的原则

在职场社交上,礼仪行为总是表现为双方的,你给对方施礼,自然对方也会相应的还礼于你,这种礼仪施行必须讲究平等的原则,平

等是人与人交往时建立情感的基础,是保持良好的同事关系的诀窍。平等在交往中,我应表现为处处时时平等谦虚待人,唯有此,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

(三)自信自律原则

自信的原则是社交场合中一个心理健康的原则,唯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在工作中如鱼得水,得心应手。自信是社交场合中一份很可贵的心理素质。一个有充分自信心的人,才能在交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遇到强者不自惭,遇到艰难不气馁,遇到侮辱敢于挺身反击,遇到弱者会伸出援助之手。

(四)信用宽容的原则

信用即就讲究信誉的原则。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在职场中,尤其讲究守时和守约。在社交场合,如没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轻易许诺他人,许诺做不到,反落了个不守信的恶名,从此会永远失信于人。

宽容的原则即与人为善的原则。在社交场合,宽容是一种较高的境界。宽容是人类一种伟大思想,在人际交往中,宽容的思想是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法宝。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一切,是你争取朋友的最好方法。【1】

三、我在公司中应注意的礼仪

(一)修饰与衣着

因为我是去工作的,要庄重,不要给人一种浮的感觉。我觉得不

化妆也不太好,最起码要化些淡妆,这也是对别人尊重的一种做法。

(二)谈话的技巧

首先要注意交谈时的面部表情和动作:

在与同事或上司谈话时眼睛要注视对方谈话时间的2/3。并且要注意注视的部位。若注视额头上,属于公务型注视,不太重要的事情和时间也不太长的情况下;注视眼睛上,属于关注型注视;注视睛睛至唇部,属于社交型注视;注视眼睛到胸部,属于亲密型注视。所以对不同的情况要注视对方的不同的部位。不能斜视和俯视。【2】

要学会微笑,微笑很重要。保持微笑,可以使我在大家的心中留下好的印象;也可以使我感到自信。

另外,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身体语言。当别人谈话时不要双手交叉,身体晃动,一会倾向左边,一会倾向右边,或是摸摸头发、耳朵、鼻子给人以你不耐烦的感觉。一边说话一边在玩笔,有的人特别喜欢转笔,好像在炫耀,你看我转的多酷呀!也不要拿那个笔来回的按。这样做是很不礼貌的。

其次是注意掌握谈话的技巧:

当谈话者超过三人时,应不时同其他所有的人都谈上几句话。谈话最重要的一点话题要适宜,当选择的话题过于专业,或不被众人感兴趣应立即止住,而不宜我行我素,当有人出面反驳自己时,不要恼羞成怒,而应心平气和地与之讨论。

在自己讲话的同时也要善于聆听。谈话中不可能总处在“说”的位置上,只有善于聆听,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双向交流。听别人谈话

就要让别人把话讲完,不要在别人讲得正起劲的时候,突然去打断。假如打算对别人的谈话加以补充或发表意见,也要等到最后。在聆听中积极反馈是必要的,适时地点头、微笑或简单重复一下对方谈话的要点,是令双方都感到愉快的事情,适当地赞美也是需要的。

要掌握好告辞的最佳时机。一般性拜访,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匆忙。一般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若是事务、公务性拜访,则可视需要决定时间的长短。客人提出告辞的时间,最好是与主人的一个交谈高潮之后,告辞时应对主人及家人的款待表示感谢。如果主人家有长辈,应向长辈告辞。

(三)同男女同事的交往礼仪

在与异性交往中,首要问题是要有一个正常的心态。和比自己年纪大些的异性交往,就如同是自己的师长、兄长、大姐;同自己年纪相当的异性交往,就如同是自己的同学、同事、战友、兄弟、姊妹;和比自己年纪小些的异性交往,就如同是自己的弟弟、妹妹。不论是与什么样的异性交往都要大方、自然、有礼貌和有分寸的热情。

工作中不要挑肥拣瘦,拈轻怕重,随便把重活推给男士,使男士产生反感。交往要公私分明,在办公室里,在工作时间就专心致志地办理公务,私人的事不要在工作时处理,特别是与男士有私事商量不要在公众面前进行。

四、餐桌上的交际礼仪

第一,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若以谈生意为主,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

第二,入座的礼仪。先请公司的客人入座上席,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坐下以后要坐端正身子,不要低头,使餐桌与身体的距离保持在10~20公分。

第三,如果要给客人布菜,最好用公用筷子。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者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和重视。

第四,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低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3】

想要做一个懂文明讲礼仪的公司职员,不单单只要不随地吐痰,不说脏话,不乱扔废弃物,这些都是最根本的。关于现代社交礼仪,还有很多我需要学习的地方,生活中礼仪无处不在,我在生活中应该不断的完善自己、充实自己。这样才能展示自己,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98-10l

[2]云牧心:社交与礼仪知识全集[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212-213

[3]熊海艳、蒋蓓蓓:女生面试成功的9大准则[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34

[4]夏志强、翟文明:礼仪常识全知道[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2

本文关键词:职场工作礼仪的论文怎么写,职场关键能力职场礼仪的论文,职场礼仪重要性论文,职场礼仪论文总结,关于职场礼仪的论文。这就是关于《职场礼仪论文3000字,职场工作礼仪的论文(叶国良:礼仪与文体)》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