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稿>正文

开悟的人会有爱情吗,开悟的人没有感情(人一旦开悟,还会有爱情吗)

02-01 互联网 未知 投稿

关于【开悟的人会有爱情吗】,开悟的人没有感情,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人一旦开悟,还会有爱情吗?

作者:水木然

世界上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真爱就像鬼魂,人人都在追求,但很少有人见到。

不信你去听听大街小巷的音乐,几乎都是跟爱情相关的。流行歌曲、娱乐节目、电视电影、文学作品都在歌颂爱情,但你再想想身边的朋友,真正拥有真爱的有几人?

这是为什么呢?

爱情,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稀缺的东西,也是维度最高的东西,但是正是因为它太稀缺、维度太高,以至于人人都在歌颂,却极少人能真正地拥有它。

人们总是在歌颂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毕竟如果人人都能得到了,那就太平凡了。

那么真爱究竟是什么样的?

开悟的人会有爱情吗,开悟的人没有感情(人一旦开悟,还会有爱情吗)

世界上的绝大部分爱情都是一个幌子,都是因为人们内心残缺而导致的一种外在需求,然后互相索取,最终就是互相伤害。

绝大多数人口中所谓的“爱情”,都是由于自己内心残缺所需要的一种弥补。是自己匮乏、不圆满、不成熟的结果,他(她)总是期待能够遇到一个人来填充自己。

当他们遇到自己很符合自己口味的人,就期望能通过自己的付出感动对方,让填充来自己的欲望(匮乏、需要)

比如很多男人想找一个生孩子的女人,这就是繁衍需求;还有很多男人想找一个能洗衣做饭的女人,这就是生活需求;

同样的逻辑,很多女人想找一个能够让自己衣食无忧的男人,这就是物质需求,还有很多女人想找一个能对自己无限好的男人,这就是安全感的需求。

很多人内心严重缺乏安全感、存在感、幸福感,所以严重依赖外界和别人给自己带来这些感觉,当遇到了自己可以依赖的那个人,我们认为自己的幸福有归属了,这就是典型的外求,也是一条不归路。

真正的爱情,只发生在两个独立又完整的人之间。

什么叫独立又完整?也就是说实现了三个独立的人:财富独立,人格独立,精神独立。只有做到了以上三点的人,才能搞到爱情入门的资格,这就是很高的门槛,已经足以把绝大多数人排除在外。

只有当一个人走向了成熟、饱满、本自具足。能够做到了爱自己,爱满则溢,然后才能真正地对别人好,因为不再匮乏,所以他们跟任何人在一起,都没有索取的倾向,反而会给予别人。

如果一个人内心是残缺的,匮乏的,褶皱的,怎么可能去爱别人?他们口口声声地“爱你”,只是为了弥补内心缺失的存在感。

即便这些人也愿意去付出,但是由于内心的匮乏,每付出一分甚至都想要十倍的回报,你的回报稍微迟缓一点他们马上就委屈了,愤怒了……说你不懂感恩,骂你不识抬举。

很多人刚开始的时候,口口声声说爱你,但是到了一定阶段往往会要求你做这做那,或者明令禁止你不能去做什么,生怕你不受他控制,这就是内心匮乏的表现。

世界上所有好的关系,只发生在成熟的个体之间,爱情,友情,亲情,合作都是如此。真正爱一个人,就是眼睁睁地看着对方变好就够了。这种爱是不会要求有回报的,而且对对方没有任何期待。

当你不再以占有、独占、霸占对方为目的,而是只想让对方好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爱对方。所谓“我爱你,跟你无关”,指的就是这种境界。

开悟的人会有爱情吗,开悟的人没有感情(人一旦开悟,还会有爱情吗)

所谓:智者不入爱河,究竟是什么意思?

人一旦开悟了,还会有世俗的爱情吗?

这里的“河”是“沉沦之河”。

我经常说,世界上所谓的爱情,都是打着爱情的幌子互相伤害。

很多人所谓的“爱”,都是自己匮乏、不圆满、不成熟的结果。因为他们内心的匮乏和不圆满,所以总是期待能够遇到一个人来填充自己,这是外求,几乎人人都在外求。

当他们遇到自己很符合自己口味的人,就期望能通过自己的付出感动对方,让填充来自己的欲望(匮乏、需要)。

太多人都是把“欲”当成“爱”,一个人内在越匮乏,物质欲、情欲、虚弱心就越旺盛。他们期望能遇到一个人来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对自己好,宠着自己,填充自己的精神空虚。

开悟的人会有爱情吗,开悟的人没有感情(人一旦开悟,还会有爱情吗)

于是他们刚开始的时候是拼命的付出,一旦得到之后就加倍地索取,疯狂地索取。当两个人互相把对方掏空之后,就开始陷入了空虚之中,开始互相内耗了,互相看不惯,多少夫妻耗尽自己一生的精力给对方打差评!

这不叫爱情,这是打着爱的幌子互相侵略,这就是世间的沉沦之河。所以世间所谓的爱情,到了一定阶段就是悲剧。

所谓智者,就是自我圆满的人。他们成熟、饱满、本自具足。因为不再匮乏,所以他们跟任何人在一起,都没有索取的倾向,反而会给予别人。

所谓“自利利他,自爱爱人,自度度人”。只有一个人真正学会了爱自己,让自己走向成熟之后,才有资格去爱别人,否则所谓的“爱”都是空谈。

开悟的人会有爱情吗,开悟的人没有感情(人一旦开悟,还会有爱情吗)

水木然经常说:世人口口声声爱别人,又有几个懂得怎么去爱自己的?爱自己,就是先让自己走向成熟圆满,让自己不再对别人有期待,让自己实现了自我循环,无论是情感还是物质方面。

所谓:爱满则溢,当一个人真正学会了爱自己,他们才会有溢出的能量,才能把这种多余的能量给予别人。这个给予的过程,才是爱。

这种爱是不会要求有回报的,而且对对方没有任何期待。真正爱一个人,就是眼睁睁地看着对方变好就够了。

当你不再以占有、独占、霸占对方为目的,而是只想让对方好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爱对方。所谓“我爱你,跟你无关”,指的就是这种境界。

开悟的人会有爱情吗,开悟的人没有感情(人一旦开悟,还会有爱情吗)

这样的爱是不会痛苦的,痛苦的根源是期待,期待的根源是自己的不圆满。

真正的智者,对他人没有期待,只会对自己的圆满有期待,所以他们只爱自己。

当你真正的学会爱自己,才有资格去爱他人。一个人实现了内心的圆满,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因为这时你散发的都是真正的爱。

智者不入爱河,这条河就是沉沦之河。

智者不为情所困,这个情就是迷情。

然而放眼四望,世界上真正抵达智慧境界的人有几个?99%的人都是不成熟的巨婴,却还为了爱情要死要活,真是一个词:活该。

真正成熟饱满的人只占1%,而两个1%人相遇的几率则是万分之一,这就是世间真爱少之又少的根本原因!

世人呢,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开悟?

开悟的人会有爱情吗,开悟的人没有感情(人一旦开悟,还会有爱情吗)

为什么人一旦开悟,就很难爱上别人了?

爱情的本质就是“执着”,是对一个人的“执念”,是“我执”。

人一旦有了执着,就会有快乐,但也会有痛苦。

所以很多爱情的前半段是享受,后半段就是痛苦。

开悟就是帮我们挣脱各种“执念”的,对人的执念,对事的执念,对目标的执念等等;

人一旦没有了“执念”,就随时“放下”,也就没有了痛苦,当然也没有了世俗的快乐。

破我执,求自在。是开悟最重要的一项功课。

人一旦没有了执念,就能真正的体会才叫“自在”。

开悟之后不是没有“爱”了,反而可以更加潇洒地去“爱”了。

开悟之前,爱的是“人”,人一旦变了,我们就陷入了痛苦之中;

开悟之后,爱的是“情”,人可以来了又走,只要情在就可以了。

人如果不能开悟,就无法领会“爱情”的真谛,也无法体会真情的美妙。

世间绝大部分所谓的爱情,都是两个愚昧个体的相生相杀,他们打着爱的名义互相伤害。

敢问人世间:情为何物?

开悟即有情,得道即是爱。

开悟的人会有爱情吗,开悟的人没有感情(人一旦开悟,还会有爱情吗)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理念:“找到一个好人”,“寻找人生的另一半”,”遇到真命天子“,等等。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各种童话故事,所有的声音都在强调:人生获得幸福的方法就是遇到了真爱。也就是说我们获得幸福的办法就是向外寻找,或者坐等,至于能不能找的到/等的到,那就要看你的运气了。

真的好荒唐:一个人能不能幸福,竟然取决于这个人的运气。

我真不忍心告诉你:“寻找真爱”这件事是一场大骗局。

只要我们还在期盼“真爱”,只要我们还在等待“真命天子”,只要我们还把幸福寄托于另一个人身上,我们就永远不可能幸福。

表面看是这是相信爱情,其实这是内心残缺的表现,只要一个人内心是不圆满的,就期待让另一个人来填补自己的缺憾。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天生就是为了补缺你而存在的,即便是他能补充你内心的残缺,也会变向的要求你去补偿他。

于是你们在一起之后,就会互相要求,一旦发现对方不按自己的想法走,就会互相怨恨,最后变成互相伤害。多少夫妻耗尽自己一生的精力给对方打差评……

我们都喜欢看童话,因为童话太浪漫和唯美。王子和公主历尽周折终于生活在了一起,每个人都想这种故事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可惜“童话都是骗人的”,王子和公主在一起了,故事总是讲到就戛然而止,至于他们怎么才能幸福地生活下去,没有一个童话能讲下去。

这个世界上,很多所谓美好的东西,就像一个美丽的泡沫,当你触摸到它的一刹那,它就立刻破碎在你面前。

如果两个人都带着浪漫主义进入婚姻,那么这桩婚姻一定是个悲剧,因为你们双方都还没有看懂婚姻的真谛。婚姻是一场修行,不是一场享受。

人生在世,最难的就是“人间清醒”。

普通人肤浅又痛苦,高手深刻又轻松。

更多内容,请购买水木然新书《人间清醒》签名版!

水木然作品《人间清醒+价值规律》签名勉励版

¥49

购买

2、开悟的人会有爱情吗:开悟的人没有感情

开悟的人没有感情

理可顿悟,事须渐除

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佛,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如果不识文字就从文字学起。

例如,六祖大师虽然做到了明心见性,但因为不识字所以读经要由别人代读。由此也可见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另一方面,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只授记弥勒佛而并没有授记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见性绝不等同于成佛。开悟只是明理,成佛还需要修行的功德。

参禅之时要明白自己与佛之心无二分别。这个“明白”不是修得的,而是证得的。但我们学习教义的人要登上十信满心时要经过一万大劫。

一万大劫是好长的时间——人的寿岁从十岁每过一百年增一岁直到八万四千岁,又从八万四千岁每过一百年减一岁直到十岁,这样的一增一减才是一小劫。一千小劫才构成一个中劫,一千个中劫构成了一个大劫。

成佛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开悟之人只相当于成就了第一个大劫,之后要修利益众生的事业。菩萨要从五明中求,菩萨都要学习医方、工巧。

而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成佛、与佛无二无别的说法在教义上讲是“素法身”。所以虽然我们的体、性与诸佛已成的体、性平等无二,但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成佛并不能与佛的功德相比。佛有利益无量众生的功德,明心见性成就的只是心而不是利益众生的功德。

明心见性,成就自心

秀才念经,笑死老僧

所以,念经的时候莫要错误理解。我在南普陀的时候,一位老教授到南普陀来,看到墙上的《法华经》经文“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就提意见:“墙上的标语写错了。我每天来双合掌,磕头,可不仅仅是单合掌、小低头啊。可怎么还未成佛啊?”这就是秀才念经,笑死老僧。

我告诉他:“这是对经文错误的理解。任何人单合掌,小低头所成就的是成佛之因。在此基础上才能起修,才能成佛。所以决定成佛的不是现在,而是在所种成佛之因基础上,经过长久的修行才得以实现。”

《法华经》授记了全体的众生。这就是对修禅要有的正确理解。更通俗一点说,禅就是生活,用心来指导生活。

禅的范围很广,变相地说禅即是佛,佛即是禅。前面我们说过,禅是极简单的开示,开示的就是人人都具有与佛无二的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就像人人都有权利来复旦大学读书,但能否进入就要看个人的努力和奋斗。

对于成佛这一目标来说,不仅仅是人,哪怕是一只蚂蚁都有佛性。在佛来看,人性、畜生性、众生性都可以成就佛性。我们知道,“佛陀”是印度梵语Buddha的音译。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逐渐将佛陀省略为“佛”。

佛陀的意义是觉者、觉悟、有智慧。而且这种觉悟不单局限于自己,还能够使别人觉悟。一念恶念已灭,身口意三业存善达到究竟。所以,佛法就是达到善、觉悟、智慧的方法。

如果生活中念念不失觉悟,那么即是成就佛道。而禅就是让我们在生活中念念不失,因此禅所包含的范围很广。例如,禅堂前面挂着“选佛场”三字,就是让人们明心见性的禅通达佛道。

“明心见性”中的心可不是我们身体中的心脏。这个心范围极广,三千大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等等凡用语言表达的事物都在心中。这个心,这个体性,或者经上常说的“觉性”与佛成就的心性平等。

凡夫与佛只有此心迷悟之间的差别。而我们现在所用的心并不是这“真心”,而是妄识。这妄识就是将第七识末那识执着为心,而第七识则执着于第八识阿赖耶识。一分真心,一分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影子。

“明心见性”在教义中达到了“十信”,此时信心具足便不会再起恶念,再造恶业。成就十信之后就进入了“初住”,住于心上。参禅之人与单单学习教义之人的差别,就在于参禅者能够达到明心见性。

这正是禅堂所宣扬的。而单单学习教义者则距此甚远,连十住都没有进入,更不要提《华严》所说的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位。

证据就是入初住的菩萨发菩提心具有大神通力,能够到一百个世界示现为佛与大菩萨渡化众生。有了这样的神通才表明真正进入了住位,发心住的菩萨初发心时成正觉。

而我们平时也经常说发菩提心,但我们所发的只是“欣乐心”。对佛法诚恳与信任而已,并不是真正的菩提心。

我们平时所说的“开悟者”只是不再造恶业,明白自己的心性与佛无二无别。但达到开悟之后还需要继续修行。开悟者连发心住菩萨的神通都没有具备,别说一百个世界,就连在这个世界中都无法示现佛身为众生说法。

这就像从小学、中学、高中最后到大学的一步步教育,每一步都是为后一步做准备。佛教中的修行也是如此,一位一位而不能跳跃,绝不是禅宗所说的“顿超直入,立证菩提”。

这个成佛只能说是明心见性而已。与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的大悟不同,释迦牟尼佛经过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获得了大悟。

就如神童哪怕在智慧上并不比一位经过一系列教育的大学生差,但他却完全不了解教育的一步步过程一样。因此,哪怕是“顿超直入,立证菩提”,也是宿世修行的智慧在此时得以显现而已。

佛教中没有便宜法门。龙女即身成佛,善财童子即身成佛,都是无量劫来修行的结果。所以,顿超直入是由渐而顿。

不仅佛教修行没有便宜,生活中也没有便宜可捡。某些人突然地发财,某些人突然陷入困顿,都是前世与宿世的因缘。

学习中也是这样,有的人一学就会,有的人笨得很,怎么学也不懂。一学就会的人因为宿世积累的智慧才能有今天的“顿”。对于学佛的人来说,我们不能贪图便宜。

众生皆有佛性

参禅靠自己,念佛靠他力

参禅靠自己,而念佛则是依靠他力。通过观想与称名阿弥陀佛或观音菩萨,就会得到他们的加持。现在流行的念佛法门就是这种依靠他力的修行方式。

而参禅却完全不同,参禅的道友会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完全是自力的。念佛的人则完全不同,是要求见佛,仰仗佛菩萨的功德。念佛、观想佛才能得到佛的加持力。两者间的区别大家一定要弄清楚。

在生活中,如果前世有与佛教的因缘,如念过佛、信佛,则今生遇到佛法时便更加兴奋,也能更加投入进佛法中。

如果没有这种因缘,就不见得会有这种热情与投入。地球上现在有六十亿人,信佛的人也很多,但真正投入的却不多。

我说这话也不怕诸位多心,在座的各位虽然听闻佛法但并未投入。你会为佛法付出很多吗?不付出又怎么得到!信只能得到信的功德,付出多才能有更多的功德。

这个与念佛得到的加持是毫不相违背的。今生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是前生乃至宿世的善根因缘。因为这份因缘的存在,我们才能在今生听闻佛法时有深刻的触动,在开始信佛的时候有种战栗的感觉。

产生战栗感觉的原因在于善根深厚,脱离佛法太久,突然得到加持力的缘故。而有的人听到佛号时感觉喜欢,但并没有激动的感情,也没有付出。

有时候还到庙里烧烧香,但我们要知道烧香是风俗习惯而非信仰。信仰与习惯是不同的。真正的信仰是要将佛法与生活紧紧地联系起来。这就回到了“禅”。

我把禅解释为善因,过去无量劫以来的善因。这就是为什么见佛会有欢喜心,参禅而能进入。举个例子,“念佛者谁?”反过来说“谁在念佛?”这一问意味着什么?这是在发明我们的心性,寻找我们的本体。我们的身体是变化的`,无常的,由前世所造业推动的变化身。

像学生中有第一名,也有倒第一名。不可能所有学生都是第一名,也不可能所有人都是倒第一名,必须有一个依次排名的顺序。

如果想超越,就必须付出努力。付出的力量越大,超越的越多。我们学佛的人也是这样,必须一步步超越

开悟的人没有感情

开悟的人三大特征

有一次去寺庙,子曰便和同行者探讨过一件事,即怎么知道那里的和尚,是不是高僧?其中一位同行者,说了一个答案,让子曰印象深刻:

你进门时,先大骂和尚一顿,看和尚会不会起嗔恨心。如果他依然对你笑,那就是个高僧;如果不动声色,那就是个很厉害的和尚;如果拂袖而去,说明水平也还行;如果跟你对骂,那估计是个普通角色;如果一帮和尚出来打你,那你就赶紧跑吧!

这是那位同行半开玩笑说的话,但是却也从表明,像高僧这种开悟的人,他们早已将人世喧哗放下了。那么真正开悟的人,都有什么特征?

特征一:开悟的人,生命会由繁至简。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开悟的人,并不会立马成仙,或者立地成佛。所以他们在外表上,和普通人不会有多大区别。但在他们和一般人心境上,心境还是有很大区别。开悟后的人,放下了一切执念,从而不再受限制,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必须做,也没有什么不能做。

换句话说,世间的一切,如升职加薪、恋爱结婚、生娃养老等,对于开悟者来说,都是不必要选项,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就会去做,只要他们不愿意,谁也逼迫不了他们。但无论他们愿不愿意,他们都不会真正的在意,随时都可以放下这些普通人心中的“人生大事”。

这个特征,是开悟者的基本特质。放下了执念的开悟者,他们的生命会变得简单起来,因为失去了欲望,什么事都无法成为他们的牵绊,所以他们会活成自己,而非被社会和别人塑造出的“我”。

他无需成为“成功的人”,也不用做一个“好丈夫”“好妻子”“好子女”“好父母”,他不会在意别人的看法,一旦突破这根紧绷的弦,你就自然开悟了!

特征二:开悟的人,会身心合一。

没有开悟的人,心中会被各种思绪烦扰。上班族会在下班的时候,着急着开辟副业赚钱;学生会在上课的时候,想着怎么偷偷玩手机;妻子一个人在家时,想着晚归的丈夫在外面有没有花天酒地;年迈的老人,在深夜一遍一遍想着自己会如何离开这个世界。

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做着手上的东西,想其他的人或事,这就是没开悟的人的日常。而开悟的人,他们会身心合一,身体做着什么事,心里也会想着一样的事。无论是道家的打坐,还是佛家的入定,都是在让人培养这种专注力。

开悟的人,往往吃饭时知菜味,走路时便专心看脚下和前方的路,静修时便听自己的呼吸声。所以他们一般都说话不急不慢,遇事不嗔不痴,待人接物不分贵贱。他们是回归到万事万物本身的人,在他们身上,你能体会少有的朴质感。

特征三:开悟的人,不搞个人崇拜。

开悟的人,会明白一个道理,即道是修不出来的,它本身就在那儿,你若心中起了执念,想去修道、得道,那恰恰是误了歧途。

所以真正开悟的人,他们断不会自己称自己为“得道高人”,所以遇到自称“得道”的人,八成是他们在装神弄鬼。同时,开悟的人一般不会去求神拜佛,因为他们懂人心自在,不必强求,以免产生执念。因为想要升官发财是执念,想要菩萨保佑同样也是执念。

这三个特征,子曰觉得自己就是个俗人,竟然一个也没有,因为心中对金钱和爱,还有强烈执念。

开悟的人没有感情

真正开悟的人表现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开悟的人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依然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就像大海一样,表面上汹涌澎湃,变化万端,但里面却是浑厚、宁静与无限的宽广。

开悟的人不会搞个人崇拜,搞个人崇拜的都是没有开悟的人。一个通达“无我”的人,一个觉悟到“万物与我为一”的人,一个认识了平等真相的人,怎么会又怎么可能搞个人崇拜呢?他只能树立道,树立整体,树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树立“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释迦牟尼曾如是说:“以色拜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是什么?如来如去,不来不去——如来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如来是生,如去是灭,不来不去就是不生不灭,如来如去是现象,不生不灭是本质。如来是什么?如来就是道。

道是修出来的吗?道是本自具足、本来如是、自有永有、如如不动、独立不改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变,只能被认识。

所以佛的本意是觉者,即悟道的人。正如黄檗禅师所说:“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已来无次第佛”。修行是一种境界,是变化的、是无常的、是有为法、是生灭法,是永无止境的。修行没有出期,觉悟只在一念,“万般神通皆小技,惟有空空是大道”。

谁在修?我是谁?这才是作为修行者首要解决的问题。觉悟为本,修行为末,本末不分是谓颠倒;觉悟为体,修行为用,体用一如,是谓自然。觉悟是解决“我是谁”,修行是解决有所作为。

真正开悟的人,会有这些表现

不悟道而去修行,一生被妄想所缚,结果是“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悟道之后修行,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鹰击长空、鱼翔潜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开悟的人心不离身,身心合一,身在哪里心就在哪里,他的心定在生命的本真上,“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也只有身心合一的人,才能做到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宠辱不惊,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悲观,“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开悟前是“我在活着”,开悟后是“我看着我在活着”;开悟前是当局者迷,开悟后是旁观者清;开悟前是为成功而拼命,开悟后是“无事以取天下”;开悟前是以局部看局部、以现象看现象,开悟后是以整体看局部、以本质看现象;开悟前“我”在矛盾中生活,开悟后“我”在圆满中存在。

开悟的人是真实的活在圆满里的人。圆满不是没有缺点,圆满不是“拍脑袋”,不是想当然,圆满是优点与缺点、对与错、善与恶、是与非的统一体。

开悟的人会很自信,因为他找到了生命的根。所谓自信,就是对自我生命的本体认识

本文关键词:开悟的人非常厉害,没有开悟的人,只有开悟的行动,开悟的人没有感情天涯,开悟是没有感情,开悟的人没有情绪。这就是关于《开悟的人会有爱情吗,开悟的人没有感情(人一旦开悟,还会有爱情吗)》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