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高原的介绍,蒙古高原的范围(因为它是中原王朝最大的梦魇)
关于【蒙古高原的介绍】,蒙古高原的范围,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蒙古高原为何如此可怕?因为它是中原王朝最大的梦魇
- 2、蒙古高原的介绍
1、蒙古高原为何如此可怕?因为它是中原王朝最大的梦魇
现在人们一提到蒙古,马上就会想到我国的内蒙古和已经独立的外蒙古,这种认识是很片面的。蒙古高原以戈壁大漠为界,分为漠南和漠北,漠南就是现在的内蒙古,漠北除了现在的蒙古国,还包括现在俄罗斯的唐努乌梁海地区和布里亚特蒙古地区,我们也可以把他们统称为俄属蒙古地区。这样一算,整个蒙古高原的面积足足有260万平方千米,甚至比青藏高原还要大。这片广袤的高原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来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拥有快马弯刀的游牧民族和绵长隐忍的中原王朝都把长城两侧当成了竞技的舞台,每次电光石火的猛烈碰撞,都极大地影响着历史的进程。
01 蒙古高原自古就是最大的地缘威胁
中原王朝占据了东亚最好的地缘位置,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从而形成了稳固而繁荣的农耕文化。中原王朝也对这块土地很满意,自称中央之国。
在中国古代,向东是茫茫大海,隔海相望的只有日本,基本上构不成什么威胁,一些流窜到东南沿海的倭寇也只是些疥癣之疾;向南是湿热的东南亚雨林,那里大部分时间处于部落社会,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国家,与其说会威胁到中原王朝,还不如说是那里湿热的瘴气阻挡了中原王朝的对其扩张的步伐;西南方向巨大的青藏高原和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中原王朝天然的屏障,一个长期分裂的印度次大陆难以对我们构成任何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就来自于北方,也就是正北方、西北方和东北方向,其中尤其以蒙古高原所在的正北方向最为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呢?
蒙古高原范围
我们打开亚洲地形图,可以发现蒙古高原属于第二级阶梯,它的边缘被一些著名的山脉隔开。它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北界为萨彦岭、雅布洛诺夫山脉,南界为阴山山脉和燕山山脉,地势很平坦,平均海拔1580米。在地理位置上离中原王朝的核心区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很近,尤其是在游牧民族占领河套平原的时候,威胁就更大了。一方面,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属于第三阶梯,地势低平,蒙古高原相对于平原地区具有“势”的优势,俗话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骑兵对于农耕民族的步兵来说,就是降维打击。在这种情况下,仗是没法打的,那只有修筑长城被动防御。
进入现代社会后,以前无往不胜的骑兵让位于汹涌的钢铁洪流,装甲集群在机动性、火力和持续作战的能力上更令人生畏。我国的京畿重地离边境只有568公里,并且都是一马平川的高原,防守压力可想而知。
02 游牧民族的战略谋局
秦汉交替时期,匈奴的一代天骄冒顿单于统一了蒙古高原,东击东胡,西败月氏,北服丁零、坚昆等部,向南占领了富饶的河南地(河套平原),后来又征服了西域,从而成为西汉帝国最大的威胁。匈奴根据自身的战略需要,结合蒙古高原的地缘特点,对自己进行了全方位的布局。
匈奴单于占据最重要的中央地带,汉朝初年设置南北两个王庭,阴山和河套地区是其前进基地,大本营设在漠北的色楞格河流域,非常有弹性,进可攻退可守。在战略方向上直接对准汉帝国的心脏地带,对汉朝的北地、上郡、定襄、代郡等北方边郡威胁极大。公元前166年,匈奴断绝和亲,大入上郡、云中,又侵入代句注边,边塞的烽火甚至照亮了甘泉宫,逼近长安,威胁汉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烽火甘泉”事件。对汉帝国来说,正北方的单于本部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里特之剑,随时就有可能落在自己头上。
除了单于的中央本部,在匈奴的右翼,东边的左贤王以黑龙江上游草原为根据地,核心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主要侵犯辽东和代燕;西方的右贤王以蒙古高原西边的大湖盆地为据点,经略西域和河西,从西北方向威胁陇西地区。匈奴这三部分互为品字结构,互相策应,进退有据。
匈奴后来在汉帝国的持续打击下,相继失去了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损失惨重,但退到漠北草原的深处后,以色楞格河流域为依托休养生息,又与汉帝国争锋了几百年才退出了历史舞台。随后相继崛起的鲜卑、柔然、突厥、蒙古等草原帝国都是沿用匈奴的老套路,利用蒙古高原居高临下的优势,实施中央突破,不断入侵中原,甚至入主中原。
有人说宋代的辽金都是东北民族,他们是从东北方向过来的。其实,整个宋朝就没有控制燕云十六州,北方的门户一直大开着,根本不用走蒙古高原。至于满清确实是从东北方向过来入主中原的,但当时吴三桂已经主动降清,曾经久攻不克的山海关已经在自己的身后,也就用不着再舍近求远的迂回到蒙古高原。满清在入关前,蒙古诸部已经臣服了,当时即使吴三桂没有投降,满清也有多条路线入关,只不过是难度大一些而已。
晚清重臣左宗棠对蒙古高原的认识十分清醒:“保新疆就是保蒙古,保蒙古就是保京师”,认为蒙古高原是大清安全上的重中之重,不能有任何闪失。如果蒙古从大清分裂出去,那就相当于在大清“胸膛”上开了一个可直插大清左右“两肺”并直抵“心脏”的切口,由此就可对大清长期保持最有效的战略压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蒙古高原在东北亚的地缘政治博弈中处于影响全局的关键板块。
清朝版图
03 中原王朝的破局
针对蒙古高原的特点,中原王朝要想抵御游牧民族骑兵的进攻,必须占领关键的几个节点。首当其冲的就是河套地区和阴山一线,中原王朝只有占领这个地方,才能建立整个安全屏障,这里是必须要拿下的地方。然后向西占据河西走廊,经略西域。如果再进取一些,谋划整个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
匈奴从周朝时期就开始骚扰北方,给秦、赵、燕三国没少出难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军三十万打败匈奴,夺回河南地,但只是驱逐了匈奴,并没有进行有效杀伤。一直到秦末诸侯并起,秦朝摇摇欲坠之时,北方还留置了一支数量可观的军队。可能秦人也畏惧“灭秦者,胡也”这句话。
汉初,汉高祖刘邦被冒顿单于几十万骑兵围在白登山,差一点丢了老命,说明当时的匈奴太过强大,汉朝暂时还不能与其争锋。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反击的条件成熟了,由此揭开了汉匈百年战争的序幕。
公元前129年到公元前124年,卫青先后取得龙城之战、河南之战和漠南之战的胜利,夺取了河套地区,汉朝设置朔方郡。漠南之战的重大意义是打掉了匈奴的前进基地,解除了对关中地区的直接威胁。
随后,年轻的骠骑将军霍去病,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这是华夏政权第一次占领河西走廊,从此丝绸之路得以开辟。汉帝国占领河西走廊,标志着汉帝国已经成功地斩断了匈奴的右臂。
漠北之战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让霍去病和卫青分别带领军队,进行北伐,力图全歼匈奴。最后单于远遁,左贤王被歼七万多人,大获全胜。最后,霍去病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封狼居胥,禅姑衍山,兵锋直逼瀚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卫青、霍去病虽然取得了漠北之战的胜利,但由于农业民族的特点,认为苦寒之地不易逗留,并没有占领那里,使得匈奴得以喘息。一直到东汉时期,窦宪在漠北彻底击溃北匈奴,迫使北匈奴西迁。但汉军依旧打完仗就撤,留下的战略真空很快就被鲜卑占据。鲜卑后来南迁占据了条件更好的黄河流域,把身后的蒙古高原让给了自己曾经的奴隶柔然,自己反而被柔然骚扰了百余年。
由此看来,中原王朝要想彻底解决北方问题,就必须要转变思维,一定要把蒙古高原拿到手里,只有这样,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在这方面,唐帝国做的也不太到位,虽然东、西突厥都被灭掉,但广大的蒙古高原属于羁縻统治,统治力很弱,没过多久后突厥又开始造反侵扰北方。中国历史上也只有元朝和清朝真正做到了把整个蒙古高原囊括在版图之内。元朝不必细说,因为它本身就是在蒙古高原起家的。相比之下,清朝在这方面就做得就很好。
清朝在蒙古地区进行非常有效的统治,内蒙古实行盟旗制,外蒙古实行札萨克制。为防止外蒙的割据,清廷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进行管理,并在库伦(乌兰巴托)设置大臣,定期举行军事演习,保障疆域的稳定。更重要的是,1727年中俄签订的《恰克图界约》,从国际法的意义上肯定了蒙古属于中国领土。整个大清一朝,除了前期的准噶尔汗国作乱以外,整个蒙古高原局势稳定,困扰中国几千年的心腹之患解决了。
04 后记
时局难料,随着大清的衰落,北方的沙皇俄国又成了新的边患。沙俄的地缘政治眼光独到,它非常了解蒙古不仅对清朝、对它自己也具有重要意义。斯大林就说:“假如有军事力量从外蒙古向苏联进攻,切断西伯利亚铁路,苏联就会遭受沉重打击。”于是,它先占据了唐努乌梁海地区,等于先在蒙古高原拿走了一大块,然后制造蒙古分离,成为它“第十六个加盟共和国”。于是,我们的“三北”再一次暴露给了北方,好在现在是和平年代,一切岁月静好。
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蒙古高原的介绍
蒙古高原的介绍
蒙古高原海拔1.58千米。蒙古高原大部为古老台地,仅西北部多山地,东南部为广阔的戈壁,中部和东部为大片丘陵。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蒙古高原包括蒙古国全部(外蒙古),俄罗斯南部的图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与外贝加尔边疆区,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北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地区,与中国内蒙古高原为一体。
地形地貌
内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边境一带是断续相连的干燥剥蚀残丘,相对高度约百米。高原地面坦荡完整,起伏和缓,古剥蚀夷平面显著,风沙广布,古有“瀚海”之称。
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使高原普遍抬升,并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溢,填充了低洼处形成熔岩台地,广布于高原东部,台地呈阶梯状,台面略有起伏。
高原上普遍存有5级夷平面,形成层状高原。内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从西北向东南略呈弧形分布:高原西北部边缘为砾质戈壁,往东南为砂质戈壁,高原中部和东南部为伏沙和明沙。伏沙带分布于阴山北麓和大兴安岭西麓,呈弧形断续相连;
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里斯沙漠、白音察干沙漠、浑善达克沙地、乌珠穆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
土壤分布
内蒙古高原上散布着数址众多,形状多样的封闭和半封闭盆地与洼地。这些水草较好的盆地与洼地在锡盟、乌盟和伊盟的许多牧区地方被称为“塔拉”或“柴登”。
内蒙古高原上的各盆地中发育起来的各类土壤从盆地边缘到盆地底部中心洼地依次排列着沙石原始地带性土壤环、壤质半水成土壤环、壤质草甸土壤环和盐碱土壤环。这四个基本土壤环的相互结合与更替就构成了盆地中的土壤环状分布规律。
自然景观
内蒙古高原内蒙古地区之主体自然景观为高原温带草原。其区域特征可概括为:高原为主体的地貌;中温带半干旱为主的气候;内、外流河兼备的陆地水文;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为主的自然植被;栗钙土、棕钙土为主的土壤;温带草原动物群为主的野生动物;呈干湿地带性的区域分异规律。
蒙古高原的介绍
内蒙古高原形成历史久远,早在距今1.3亿年前就奠定了高原地貌的基本轮廓。此后,地壳相对稳定,经过长时间的风化、流水和风蚀等外力的剥蚀作用,把高地削平,低地垫高,致使原来起伏不平的地表趋于平坦均一。
这个作用在地貌学上叫准平原化。到了距今200~300万年以来,地势才明显上升成为高原。近万年来,高原变得愈来愈干旱,河流很少,地表植被稀疏,水力侵蚀作用非常微弱,风力作用强盛,使很多地方粗沙砾石遍布,甚至石骨巉露,形成戈壁和沙漠。
内蒙古高原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位于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西,北至国界,西至东经106°附近,介于北纬40°20′~50°50′,东经106°~121°40′,面积约34万平方千米,内蒙古高原是一个向北渐降的碟形高原,南缘地带高,北连蒙古大戈壁,南临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东西承接欧亚大陆与太平洋西岸。
蒙古高原平均海拔1580米。
蒙古高原泛指亚洲东北部高原地区,亦即东亚内陆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北界为萨彦岭、雅布洛诺夫山脉,南界为阴山山脉,范围包括蒙古全境和中国华北北部,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蒙古高原包括蒙古国全部,俄罗斯南部的图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与外加贝尔边疆区,中国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全境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地区,与中国内蒙古高原为一体。
蒙古高原大部为古老台地,仅西北部多山地,东南部为广阔的戈壁,中部和东部为大片丘陵。平均海拔1580米。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年平均降水量约200毫米,多湖泊、大河。冬季是亚洲大陆的冷源之一,最低气温可达-45℃,夏季最高温可达30—35℃。由于这一带自古以来为蒙古族活动区域,常称为“蒙古地区”,简称“蒙古”。
蒙古高原的介绍
内蒙古高原历史沿革
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古代各民族从事畜牧、狩猎以及农业生产的场所。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甲骨文中有“土方”、“鬼方”的记载,史书中则记载有“戎”、“狄”等族称。
公元前21世纪至前3世纪,内蒙古地区分布着的一些游牧民族与中原华夏族建立的政权发生了密切关系。到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文献记载的北方民族有了新的具体称谓,活动在今天内蒙古境内的北方各族主要有林胡、楼烦、东胡和匈奴。
战国时期,林胡和楼烦活跃在内蒙古高原上。匈奴强大起来以后,林胡和楼烦又归属了匈奴。
春秋战国时代,东胡人的活动地域大致在今天的呼伦湖以东、嫩江以西的大兴安岭山脉北段和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这一地区,森林繁茂,禽兽众多,绿草如毡,水系如网,是古代居民以渔猎、采集和畜牧的主要区域.东胡人在这里从事着畜牧、渔猎和采集的生产方式,孕育了渔猎文化。
春秋时期,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匈奴吸收了诸戎、狄成份而强大起来,战国时被汉文献称为匈奴。初见于汉文字史籍记载的匈奴,主要活动在今天内蒙古境内的阴山及河套一带。
公元前310年左右,匈奴地域已与战国的燕、赵、秦三国相邻。战国末年,匈奴东界已达燕长城以北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东部一带.战国中后期,匈奴广泛分布于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匈奴人在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地区和呼和浩特平原曾经驻牧,生息繁衍,生居死葬。从以上具体史实可以看到,战国时代内蒙古高原的大部都在北方游牧民族的掌控之下,从事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秦汉时期,匈奴民族部落和中原人各自建立了两种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和文化内涵的集团,在长城沿线进行了密切接触,游牧和农耕两大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和交融。在战国末期,当时的燕国、赵国以及秦国的领土已经拓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后来中原的华夏民族便逐渐开始迁移到内蒙古南部地区定居。
大约在公元7世纪以前蒙古族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一带,后来西迁到了鄂嫩河上游不尔罕山(大肯特山)和克鲁伦河一带。在我国唐代史籍中称为“蒙瓦”,《辽史》中称为“萌古”。
公元11世纪,他们结成了以塔塔尔为首的联盟,强大一时,因此,“塔塔尔”或“鞑靼”曾一度成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称。后来西方通常就将蒙古泛称为鞑靼。
公元12世纪,蒙古族已经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并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尔、翁吉剌、克烈、乃蛮、汪古诸部。
它们大小不等,经济文化发展亦不平衡。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称作“有毡帐的百姓”,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森林地带的`被称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从事渔猎业。
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在汉文史籍中就统称他们为“蒙古”。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建立政权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国,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1368年,朱元璋领导农民起义灭元建明,蒙古部族退守回内蒙古高原。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统一全国,清朝满洲部族征服漠南蒙古各部,参照满族的八旗制度
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按照所居地域逐渐形成为三大部分,即: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的蒙古人称为漠南蒙古,即科尔沁部;分布在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称为漠北蒙古,即喀尔喀部,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肃一带的蒙古称为漠西蒙古,即为厄鲁特蒙古。
清雍正年间(1723-1735),统治者开放边内商民,到大青山采伐木材到内地贩卖。据《朔平府志》记载,清统治者准予杀虎口关每年向木材商贩发放“特许在大青山采伐木材”的照票(采伐证)一百张,仅毕克齐一地,就有木材“商贾百余家”
大量的木材被贩运至长城以南出售。乾隆四年(1739年),在归化城(现呼和浩特市)东北建绥远城。
清朝末期,清政府推行“移民实边”、“开荒放垦”的政策,在绥远、察哈尔地区实行大规模的官办垦务,开垦蒙旗土地,用开垦蒙地所得收入,弥补财政不足。大量被开垦的土地由山西、河北的农民前来耕种。
本文关键词:蒙古高原的介绍和特点,内蒙古高原的介绍,蒙古高原是什么,蒙古高原包括哪里,蒙古高原的地理位置。这就是关于《蒙古高原的介绍,蒙古高原的范围(因为它是中原王朝最大的梦魇)》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