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豫之门怎么不播了,华豫之门为什么不播了(河南卫视《梨园春》的长期主义与全新改版)
关于【华豫之门怎么不播了】:华豫之门怎么不播了,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华豫之门怎么不播了
- 2、一出大戏正当红,河南卫视《梨园春》的长期主义与全新改版
1、华豫之门怎么不播了
《华豫之门》还在更新播出,《华豫之门》是河南卫视每周四21:15分播出的一档鉴宝类大型文化综艺节目,是河南卫视三大品牌栏目之一。同时段收视率稳居全国前十。
2、一出大戏正当红,河南卫视《梨园春》的长期主义与全新改版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东风催柳信,山青花欲燃,又到了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春天了,此时姹紫嫣红开遍,又逢良辰美景。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出大戏’,共赴一场和春天的约会吧!”对于亿万观众而言,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主持人庞晓戈的开场白,熟悉家常又温婉典丽。
3月28日,2021年《梨园春》开启“大戏”播出季,以“爱情”为主题,让同一个剧目的不同剧种,不同名家荟萃到同一方“沉浸式”的舞台之上,共演一出大戏。
2021《梨园春》“一出大戏” 本文图片来源: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组
“十部传奇九相思”,本季节目主打“爱情”主题,前四期选择了《红娘》《对花枪》《白蛇传》《风雪配》四出大戏,无论是《红娘》里张生、崔莺莺的终成眷属,《对花枪》里罗艺、姜桂芝的结发情缘,还是《白蛇传》里许仙白娘子的旷世奇恋,抑或是《风雪配》里钱青、高秋芳的佳偶天成,都是对爱情的美好歌颂与礼赞。
这一季节目依旧是每周日晚《新闻联播》后,准时同观众相约荧屏。近日,澎湃新闻记者专程赶往郑州,在河南广播电视台“八号演播厅”(以下简称八号厅)录播现场观摩、采访。值得一提的是,占地一百多亩的“八号厅”并不坐落在电视台院内,而是另辟新址。出租司机在得知记者前来探访《梨园春》,主动提出修改行驶路线——这档已经问世27年的节目,在当地的知晓度可见一斑。
地方戏的人民性,“河南话说慢喽,就是豫剧”
2021年春节,由着大屏小屏上“一群嘎嘎的小胖妞们叽叽喳喳去赴宴”,河南省春晚《唐宫夜宴》破圈,世人开始将目光转向这个中部省份的电视节目。从十几年前选秀节目蔚然大观,到现而今花样百出的综艺秀场,你方唱罢我登场,业界一直有句话,“所有的卫视都在追流量,只有河南卫视雷打不动在唱戏。”
“在唱戏”,说的就是戏曲节目《梨园春》。这档节目于1994 年在河南卫视播出,是中国最长寿的电视节目之一。于前,只有90年代初央视的《正大综艺》《综艺大观》(2004年停播)《曲苑杂坛》(2011年停播)可追。同期可溯,则唯有1997年开播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了。2018年6月,《梨园春》迎来第 1000期节目时,栏目被“世界纪录认证协会”认证为“世界上持续播出时间最长的中国电视戏曲栏目”。
1994年 《梨园春》开播
“敬畏舞台,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把我们节目真正办到老百姓心里面,是我们不变的初心。”坐在八号厅的化妆间,庞晓戈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现如今依旧作为栏目主持人的她,已是《梨园春》的总制片人和总导演。在她看来,“梨园春能在河南做成、做火,同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有很深的关系。”栏目的文学策划、台本导演和振兄是节目组的“宝藏男孩”,“不敢说一期不落,看了800多期总是有的。”1989年出生的他,来自豫北滑县,他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河南农村戏曲文化气氛浓郁,几乎每个镇都有自己的剧团。自己正是从戏文里,懂得了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廉耻。“就不说乡镇的戏台了,省会郑州城隍庙对面就是一个大戏台,开封山陕甘会馆内也有戏台,河南有这样的戏曲文化土壤。”
和振兄的家乡流行大平调,不仅河南唱,山东、安徽、河北都有地方唱,而临近浚县的庙会、宝丰县的马街书会更是远近驰名,“说起来,戏曲曲艺不分家。马街书会的曲艺演出有七百多年历史了,每年正月十三全国各地的艺人,负鼓携琴都要来一展才艺。当地老百姓非常热情,只要你会唱曲儿,来了就管吃管住。”
《梨园春》开播后,正赶上彼时农村大规模普及电视机,“我们那代人都经历过和大人们抢遥控器的时候。李树建老师(豫剧表演艺术家)有句话,因为有了《梨园春》,河南农村的老百姓才有了星期天的概念。当时还有个有趣的统计,周末晚上全省的犯罪率是一周各个时段中最低的,因为都在看《梨园春》。”在和振兄看来,豫剧不仅属于河南,“河南有四个省级豫剧团,这不用说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有省级豫剧团,湖北襄樊也有省级豫剧团,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江苏等地有豫剧团和大量的豫剧戏迷,全国专业豫剧院团就有160多个,民营院团两千多个,从事豫剧事业的演员达十万之众。”
豫剧的普及,也在于河南话本身易听易懂,“不像南方方言,过了长江就不大能听懂”。以京剧为例,所谓“中州韵、湖广音”,京剧的韵白源自河南话音。再者河南自古多灾多难,如果说历史上宋室南渡把朝野精英以及读书种子、巧匠百工带到了吴越江南。千百年来,因着一次次黄河水患,粮食歉收而逃荒求生,河南人把乡音散到了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啥是豫剧?老先生们有句玩笑话:把河南话说慢喽,那就是豫剧。再者,《花木兰》里唱,‘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朝阳沟》里的,‘棉花白,白生生。’这些唱词不都是大白话嘛,豫剧特别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和振兄说。
中国曲协副主席、曲艺名家范军是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关门弟子。在他看来,河南人对地方戏有情结,“从小喝着黄河水,唱着梆子腔,我们血脉里就流淌着二八板流水音儿。为什么《梨园春》生命力如此之强?首先在于河南的地方戏有人民性,和老百姓生活水乳交融。河南人的喜怒哀乐都离不开戏,家里结婚娶媳妇儿要请个戏班子吹唢呐,老人过世了表示孝心,临别送一程也要请戏班,生了孩子满月摆酒也要唱戏。可以说‘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没人不会哼他几句。豫剧、曲剧、越调早就渗入到我们的精神成长,鼓舞起我们的精气神。地方戏就像河南人的一日三餐,烩面、胡辣汤。没了戏,生活都没滋味。”
老倪和晓戈——《梨园春》早期节目老少配男女主持人搭档倪宝铎、庞晓戈
其实不独《梨园春》在当地有深厚的文化和群众基础,掰着指头数数河南卫视“三驾马车”,另外两档知名节目《武林风》和《华豫之门》都创办于2004年,至今也有十几个年头。“鉴宝节目《华豫之门》,自古有道‘问鼎中原’,河南的省博挂牌是‘国家级重点博物院’;搏击类节目《武林风》就更不用说了,‘天下功夫出少林’,禅宗祖庭就在嵩岳少林。”和振兄介绍说。
“谁当擂主?观众做主!”首创平民选秀 主题播出季紧跟时代
2018年《梨园春》第1000期特别节目
2018年那档“千期梨园正青春”(第999期),现在依旧可以在B站上搜到。1994年开播时便和庞晓戈搭档主持的倪宝铎,彼时已经退休。在河南广大观众心目中,是一位类似“赵忠祥”般的老大哥。他登台说道,“回忆初心,(《梨园春》栏目组)有两大愿景,一是《梨园春》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让全国各地不同剧中的艺术家在这里一展风采,交流切磋、薪火相传;二是《梨园春》为天下所有的戏迷朋友,搭起了一座展示自我,勇于攀登的戏迷擂台赛……”特别是,当两位老搭档一同说出经典的开场白,“我是老倪,我是晓戈。戏迷打擂 ,如痴如醉。谁当擂主?观众做主!”掌声雷动,镜头捕捉现场不少人早已是泪流满面。弹幕划过,纷纷的“爷青回!”“味儿对了!”
1999年 5月《梨园春》全面改版,推出戏迷擂台赛
据了解,早在1999年《梨园春》第一次改版,便独创“戏迷擂台赛”,成为全国最早的平民选秀平台。据当地媒体同行回忆,2004年《超级女声》开播前,还曾专门来河南取经。第一届“擂台赛”冠军奖品是一辆富康轿车,轰动一时。不光是河南当地票友摩拳擦掌,当年就有远在新疆的选手来报名参赛。后来每逢年度决赛那几期,观众票都被黄牛炒到两三千块。进场门票每次都要变变设计和形式,因为马上就有人仿制出几乎一模一样的假票来!
广大戏迷、观众参与的积极性,使得栏目收视率不断攀升,最高曾达到35.7%,截至目前,依然常年保持在全国同时段电视栏目类收视率的前列。二十余年来,共有70万人次参与《梨园春》海选,两万余人走上擂台,这方舞台成就了无数普通人的梦想。历届冠、亚军擂主中,有时年8岁的孩童秦梦瑶,有来自东北的小夫妻,有井下作业的煤矿工人……来自天津的明星擂主高玉娟说,“我一个唱评剧的天津人,能够拿到金奖,让我深深地感到《梨园春》是一个包容的大舞台。”
范军回忆说,在擂台赛上大放异彩的曲耀星老人之前曾在预制板厂看大门,“当时他六十多岁了,看着其貌不扬,但天生有一副阎立品大师唱《秦雪梅》的嗓子,一开腔大珠小珠落玉盘,就像个十八九岁的小姑娘。来《梨园春》唱一次就火了,《梨园春》作为20多年的品牌节目,在这里从草根一夜成名的故事太多了。”
知名演员,越剧表演艺术家何赛飞自言和《梨园春》缘分匪浅,“大概是20多年前,《梨园春》还没办几期,我就和小百花越剧团一起来过。这么多年来,我怎么说也上过几十次节目,有表演,也有来做嘉宾评委。”在她看来,河南本就是戏曲大省,《梨园春》聚集了全省乃至全国各个地方的戏曲品种,专业的演员和非专业的票友共聚一堂,各展才艺。4月1日当晚,何赛飞在河南卫视八号厅录制《风雪配•装箱》,主持人和她开玩笑,“您之前就来《梨园春》唱过曲剧版‘阿Q’,也唱过豫剧《红娘》。河南三大地方戏,您就差一出越调了。”“地方戏都和方言相关,我也多少学了些河南话的吐字归音。这真的是出于对《梨园春》的赞和爱。”
《梨园春》导演李维迪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说,自2012年以来,栏目突破散点开始做常态节目,力推“常态节目季播化”,并对栏目多年来所掌握的戏曲资源进行整合,以播出季的形式将其呈现在电视荧屏上,推出了一系列不同主题的季播节目,“综艺节目一直是在发展变化的,从早期的‘你演我看’,到后来的选秀、真人秀、以及文化类综艺。这些元素都在不同阶段的《梨园春》中运用过,但《梨园春》毕竟是个以演为主的戏曲类节目,这个题材本身决定了它不可能从头到尾搞成一般意义上的真人秀,我们还是一个文化类节目。”
自2012年改版以来,《梨园春》先后推出过多个季播节目:名师高徒——讲述文化发展中的师徒传承,通过名师指点,高徒比赛,让名家好戏得以薪火相传,强壮中华戏曲命脉;百团争霸——讲述基层院团的动人故事,为常年活跃在基层的艺术院团提供展示平台,总决赛走进人民大会堂;青春之歌、校园练戏生、花儿朵朵开、梨园春风进校园——讲述青春戏曲梦想,并让戏曲走进大中小学,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辟新的路径;非遗心体验——讲述非遗故事,并通过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梨园春》推出“中国真有戏”播出季,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梨园春》推出“大戏看中国”播出季,通过戏曲展现出中华大地共圆中国梦的人民凝聚力和精神风貌,形象反映了70年来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向着复兴梦想接续奋斗的壮阔征程;2020年推出《美丽乡村唱起来》播出季,聚焦脱贫攻坚、瞩目乡村振兴,把擂台搭在田间地头,让乡村成为梦中的“诗和远方”……正是这些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怀的主题播出季与戏迷擂台赛形成“两条腿走路”的节目格局,有效缓解了观众的审美疲劳。
坊间有人曾将《梨园春》的长青,调侃为抓住了“二老”的眼球,所谓“老干部和老百姓”。
这样的言论片面地强调了支持和重视,并将“老百姓”想当然为中老年观众。“当年喜欢看《梨园春》的老年人,现在有的可能已经千古。如果节目形式一成不变,总是挂着‘老年服装店’的招牌,后面一茬茬儿观众是怎么聚拢来的?再一个,如果节目形式不改变、不调整,别说年轻的观众压根儿不会来看你,即便是中老年观众,他们的审美与接受也在悄然变化。现在就连我妈妈,也是天天抱着手机刷微信,你不改变她都不愿意看。”庞晓戈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进到还是“浸”到戏里?沉浸式舞台有内涵
在总制片人庞晓戈看来,河南省春晚以及《唐宫夜宴》的破圈,让全体河南电视台的员工“见贤思齐”,都看到了自己的可能和方向。“今年河南省春晚就是在八号厅录的,它的破圈让我们再一次深刻地感受到要充满诚意地做节目,深刻地挖掘河南文化的深厚与广博。同时要赋予它现代的表达,这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庞晓戈强调说,《梨园春》的节目立意重在传播,“27年来,我们一直在践行传播之路。作为电视人,要做的是把优秀的戏曲文化传播开去。做好戏曲的普及,就是要引起年轻人的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可能转化为爱好,进而可能成为毕生志业。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个时代不断地去拥抱改变,时代也在不断犒赏那些勇于打破自己颠覆自己的人。对栏目组而言,这也是今年台里春晚带给我们的启迪,不破不立。”
和振兄本身就是《梨园春》培养起来的戏迷,他喜欢引用新生代京剧演员王珮瑜的话,“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在近两年的节目中,《梨园春》融入了更多的青春元素。今年河南春晚破圈,我们就在商量如何吸引那些原本不看戏的年轻观众。那就得用年轻人喜欢的、流行的形式让他们先有兴趣。”
这一季“一出大戏”强调“青春解读”,邀请了互联网上有影响力、有流量的青年戏曲人参与节目录制,比如抖音上的戏曲网红王梦婷,果子菁,一直在做互联网戏曲推广的孙霆,和麒麟剧社的青年演员贾怀胤,通过他们得到解读,吸引更多的青年人走进戏曲,也通过他们的视角,寻找传统戏曲和当今社会的共通点。而“变装秀”则强调“扮上大戏,沉浸体验”——节目在录制前从互联网招募青年人参加节目录制,他们通过抽盲盒,选出自己要体验的角色。专业的化妆师、服装师会为他们画上油彩,挑选行头,来一场戏曲里的古今穿越。同时还引入剧本杀的概念,让他们扮上之后来一场剧本围读会,并且有机会和各个剧种领军人物一起来演戏,从而获得一种沉浸式的体验。
由年轻观众所组成的青春品鉴团,他们的“沉浸式体验”也会被拍摄、剪辑成每期节目的开场短片,并制作成vlog线上传播分享。令这一季“一出大戏”不仅看上去瞬间变得年轻化,也同河南卫视自年初春晚到“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等一系列节目的制作理念一脉相承,暗合广电业内近年来“小、正、大(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怀)”的政策风向标。
导演李维迪陪伴澎湃新闻记者走访了《风雪配》和《对花枪》的体验现场,“什么是蟒袍?什么是靠(盔甲)?怎么做勒头把眼睛吊起来?什么是‘四功五法’(四功,唱、念、做、打;五法,一般是指手、眼、身、法、步)?我们也会请来礼仪老师教授传统礼节,比如拱手抱拳礼,到底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还是反过来?这其实分为‘吉礼’和‘凶礼’,另外男女行礼也不一样。如果说年轻人扮上角色,可以轻而易举联想到二次元cosplay,那么一些文化常识的嵌入,也让人感到了国风、国潮的味道。”
沉浸的“浸”入,先就着眼于人心的照拂,更在于剧场舞美的迭代升级。现而今电视直播形式受限,从央视到地方台多采用录播形式制作节目。“节目制作流程改变了,我们现在的录制几乎就是一录一整天。很多熟人朋友找来要现场票,我也爱莫能助,不好意思让人家来了陪着熬大夜。”庞晓戈认为“一出大戏”之所以叫大戏,一定要雕琢精致。“直播一遍过,很容易丢戏,大戏则要录得尽善尽美,里面一个人的表情都能给到特写。”她介绍说去年由于疫情原因,不能邀请观众进场。今年则既考虑防控要求,也结合了舞美升级后的录制环境,“是照顾现场五六百个观众,还是大屏和小屏前数以万计亿计的观众,我肯定要选择后者。”
导演李维迪介绍说,“沉浸式”舞台的概念来源于“小剧场”。“小剧场的魅力在于舞台和观众间几乎没有距离,以剧中人和观众实时互切的状态来呈现节目。原来所谓的舞台和观众席间是剥离的,从空间上来讲,舞台是舞台,观众是观众,两者没有关系。观众要是出现在舞台上,那就是播出事故。‘一出大戏’在舞台空间上做出改变,原来所谓舞美仅限于舞台,现在舞台区和观众区都融合在一起了,成了一个360度的舞台,舞美也就相应延展开去,甚至散坐在观众区的变装观众(扮上角色不卸妆)也是舞美的一部分。”
“一出大戏”的舞美总设计柳勇介绍说,这季节目把中国古典意象中的小桥流水和亭台楼阁在舞台上用实景呈现,并与大屏素材实现虚实结合,让演员和观众仿佛沉浸在一个实景的演出当中,打破了舞台和观众席的概念,拉近了演员和观众的距离。“在节目制作时,也运用了很多新的科技手段。比如在曲艺串场时进行蓝屏抠像,把动态的曲艺表演,与古代名画相结合,实现‘古今相通,动静相宜’的效果。在戏曲的坐功展示时,运用舞蹈节目常用的‘子弹时间’,用新技术为传统戏曲的赋能。”
柳勇也是《唐宫夜宴》的舞美设计,在他看来AR(增强现实)技术并不神秘,“台里两三年前就在制作节目时用到过。虚拟增强现实通俗讲,就是实时计算摄像机的角度和位置,并且把一些图像添加上去,实现虚拟世界的图像和真实世界图像的无缝衔接。而技术从来都是要服务于内容的,可能再过两三年,AR技术就会被更具扩展性的XR技术替代。在近期播出的《清明奇妙游》中,我们还用到了动态捕捉技术。”
“一出大戏”舞美照
柳勇自道同《梨园春》打了快20年交道,这档节目一直在探索如何让更广泛的年轻受众爱上戏曲。虽说“沉浸式”的舞台,顾名思义要把舞台“围”起来,但他并不想只靠LED大屏围拢,纯靠视频素材堆积来实现,“我们这次做的是实景+大屏的结合,而实景和视频内容的结合,也让舞台本身更有故事性。具体的,会看到大殿的屋檐、廊柱‘框’住大屏,大屏内容则为舞台上的实景服务,比如说在那座小亭子后面,可以用大屏呈现一年四季的变幻,正好去和戏曲情节做呼应。再一个,古人唱戏的戏台上会有‘出将’、‘入相’,实际上就是上场口和下场口,我在舞台设计上也留出了‘出将’‘入相’两个通道。为了不让这两个通道显得突兀,就在LED大屏上掏一个洞,洞后面再放一块大屏,这样感觉人好像就是从屏幕里面走出来一样。”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施鋆
本文关键词:河南台的华豫之门还在播吗,华豫之门什么时候重播,华豫之门现在播出时间,华豫之门不播了吗?,华豫之门还在播出吗。这就是关于《华豫之门怎么不播了,华豫之门为什么不播了(河南卫视《梨园春》的长期主义与全新改版)》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