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稿>正文

一战简史一战爆发前夕的欧洲形势,梳理大战前夕欧洲局势演化的脉络

12-01 互联网 未知 投稿

关于【一战简史一战爆发前夕的欧洲形势】,梳理大战前夕欧洲局势演化的脉络,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从萨拉热窝事件到一战爆发,梳理大战前夕欧洲局势演化的脉络

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秩序划分不对等,欧洲各国因为新旧矛盾激化而被爆发了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即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以后,在各国签署的《凡尔赛条约》中,协约国认为德国应当担负起大战爆发的全部责任,并将战争的根本原因定性为德国争霸世界的企图,然而这种观点显然是值得商榷的。

一战简史一战爆发前夕的欧洲形势,梳理大战前夕欧洲局势演化的脉络

1914年前夕的德国正处于国力突飞猛进的阶段,当时的德意志帝国已经超越大英帝国,与美国并驾齐驱,成为最有希望继承世界霸权的两个国家之一。不过从当时德国的外部情况来看,形势却不容乐观。英国、法国和沙俄之间的协作关系越来越强,更有意思的是这三个国家之间并不存在一种正式同盟关系(法俄之间存在盟约),但三国之间却拥有很好的外交技术协调。甚至英法两国总参谋部很早就已经开始共同运算如何在未来战争中协同作战、调遣兵力等问题了。相比之下,德奥两国虽有正式盟约,两国总参谋部却几乎没有沟通,即便德国对俄宣战以后也没有完成两军协作事宜。

这一现象反映出俾斯麦下台以后,德意志帝国高层军事和外交政策的一系列混乱和失误。这种决策失误后来的确是大战爆发的因素之一,但绝对不会是全部责任。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以后,欧洲涉事各国高层的表现都是手足无措的。德皇威廉二世签署完总动员令以后,曾对逼迫自己的德军将领预言他们早晚会后悔的。德国对外宣战前夕的前宰相毕洛夫也曾质问时任宰相贝特曼·霍尔位格,询问局势为何糜烂如斯,却见后者脸色苍白、六神无主的坦言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沙皇尼古拉二世在面临国内大臣们压力,要求签署总动员令之前,也曾央求给予时间来做缓冲。英国和法国方面的决策高层,同样没有料到战争的发条竟然会转动的如此迅速。

一战简史一战爆发前夕的欧洲形势,梳理大战前夕欧洲局势演化的脉络

事实上,虽然1914年一战前夕的德国面临协约三国方面越来越紧密的压力,但作为世界霸主的大英帝国却和德国的关系迅速好转。当时英德海军竞赛已经清晰化,英国不再担忧德国方面会挑战英国海上霸权,两国也开始在中东、非洲等一些海外热点问题上进行利益协调。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英国资本的流入,德国经济收益颇多,英德两国的利益竟然有渐渐趋同的倾向。而当时,对于英国来说,其世界霸主面临的最大潜在挑战并不在欧洲,反而是远隔重洋的另一崛起国家美国。

不过,由于自19世纪末以来,欧洲许多国家的军事、外交政策都是以大规模战争必然爆发作为前提的,尤其是德国。受到政策惯性(换言之,也就是决策机制僵化)的影响,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直接引发了欧洲“七月危机”。由于奥匈帝国始终存在对巴尔干半岛斯拉夫国家塞尔维亚的领土想法,故而在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日这一天,奥匈皇储费迪南大公被塞族青年刺杀身亡。此事在当时引发轩然大波,欧洲舆论普遍同情或偏向奥匈一方。

一战简史一战爆发前夕的欧洲形势,梳理大战前夕欧洲局势演化的脉络

奥匈皇储费迪南大公的死,对奥匈帝国内部政治造成重大影响。一方面皇储被害激发了奥匈国内主战派的战争欲望和民众复仇情绪;另一方面由于费迪南大公本人是温和派,他的死本身也扫清了主战派的障碍。费迪南大公坚决反对以武力处理和斯拉夫人的事务,甚至认为应当给予帝国境内斯拉夫人平等地位,将帝国从奥地利-匈牙利二元制演进成为三元帝国。而随着他的遇刺,这些政策主张的呼声不复存在了,奥匈帝国要和塞尔维亚清算,他们认定刺客一定受到了塞尔维亚的官方支持,塞方有口难辩。

不过,由于奥匈帝国缓慢的行动效率,当它正式决定对塞尔维亚采取措施的时候,已经是几周以后了,此时欧洲舆论对奥匈的同情已经迅速淡化了,甚至德国驻奥大使也在劝辅奥匈帝国保持克制。但是,德皇威廉二世显然并不这么认为,他在给驻奥大使做出的批示中明确表示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并在7月5日与奥匈驻德大使的交谈中,给予了一张空白支票。奥匈驻德大使迫切希望德国能够对本国行动给予支持,威廉二世欣然应允,但却并未了解清楚奥匈帝国的具体行动是什么,这是相当危险的。当然,在德国看来,战争的结果无法局部战争和欧洲大陆全面战争,并非是不可接受的。

一战简史一战爆发前夕的欧洲形势,梳理大战前夕欧洲局势演化的脉络

在德方看来,一旦战火点燃,如果爆发的是奥匈和塞尔维亚之间的局部战争的话,则奥匈必然占据优势,这是德国能够接受的结果。如果沙俄处于和塞尔维亚之间的“大斯拉夫主义”纽带而卷入战争,则势必对奥匈宣战,那么在德奥同盟之下的德国也将对俄宣战,俄法同盟之下的法国也将对德作战,最终演变成为一场欧洲大陆的全面战争。不过只要英国人不参与,这场战争就没有达到难以预料的境地,德国依然有获胜的可能。而就在7月,各国展开外交斡旋之际,英王乔治五世向威廉二世的弟弟海因里希亲王保证英国不会参加一场欧陆战争,而是要保持中立姿态,如此德国人也就放心了。

在威廉二世做出空白支票的保证以后,德国外交部门一直在探寻奥匈行动目的的边界在哪里。7月23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塞方在两天之内对萨拉热窝事件做出答复。塞方的回答相当克制和忍让,但奥匈并不满意,并命令驻塞外交人员全部撤回国内,战争迹象愈发明显。奥匈的异动让沙俄如坐针毡,国内充斥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沙俄无法忍受塞尔维亚被奥匈打败,于是在7月26日开始了第一次总动员。欧洲局势急剧恶化,英国人对此提出欧洲各主要大国之间召开大使级别的会谈,协商处理事务,但是德国并不同意。

一战简史一战爆发前夕的欧洲形势,梳理大战前夕欧洲局势演化的脉络

德国固然恐惧于全面战争的来临,但也为此做好了极具冒险倾向的作战计划,那就是施里芬计划。德国之所以不同意英国要求召开大使会谈的提议,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战争动员。由于沙俄已经开始总动员令,那么德国也就必须随着开始动员起来。当时德国方面的优势在于它的动员速度和效率远胜于俄国,能够迅速集结兵力,在战场上形成数量优势。但是俄国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虽然动员速度慢于德国,但兵源庞大。如果德国同意英国的提议,那么俄国就可以在会谈期间渐渐凝聚起庞大的军队,那样一旦会谈破裂,德军的优势将不复存在。不过德国拒绝会谈的消息,给奥匈帝国发了一个错误的信号,7月28日奥匈正式对塞尔维亚宣战了。

就在7月28号这一天,德皇和沙皇之间通过电报热线展开紧急磋商,德皇威廉二世强烈要求沙俄停止总动员,并威胁这将迫使德方不得不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沙皇尼古拉二世权衡再三,决定暂停俄国的总动员,转而展开的是局部动员,即仅在南部军区(也就是针对奥匈方向)动员兵力。7月29日,英国给德国的一份电报,打破了德方此前的局势设想,英国表示一旦欧洲爆发全面战争,英国绝对不可能保持中立,这让德国宰相贝特曼·霍尔位格十分着急,他立即向奥匈方面发送电报,敦促奥匈停止对塞尔维亚的施压行动,不过为时已晚。由于德意志帝国内部决策机制的混乱,30号的时候普鲁士总参谋部还在催促奥匈总参谋部加强备战,这让奥匈感到德国方面的决策混乱,更不会停止战争的步伐了。

一战简史一战爆发前夕的欧洲形势,梳理大战前夕欧洲局势演化的脉络

由于奥匈并未停止对塞尔维亚的战争动员,沙俄就必须选择介入巴尔干事务。但沙皇的局部动员造成了俄国军事和策略上的混乱,因此在大臣和将领的要求下,沙俄开始了第二次总动员。为了防止沙皇再次改变主意,将领们掐断了德皇与沙皇之间的电报热线。德皇威廉二世并不愿意被卷入一场全面战争,所以就咨询总参谋长小毛奇,想要推行一个仅仅对俄作战的方案,暂缓与法国的战争。然而小毛奇表示施里芬计划是德国唯一的陆地作战方案,而该计划认为不论战争爆发于何处,德军都将首先进攻法国。

7月31日,奥匈帝国宣布总动员。

8月1日,法国和德国宣布总动员,同日德国对俄宣战。

8月3日,德国对法旋宣战,并向比利时递交最后通牒,要求利用比利时领土迂回至法国腹地,遭拒。

8月4日,英国对德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当晚12点之前答复,确保比利时中立地位,否则自动进入战争状态,德国并未予以同意。

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一战简史一战爆发前夕的欧洲形势,梳理大战前夕欧洲局势演化的脉络

综上所述,从萨拉热窝事件到一战全面爆发,欧洲各主要大国都曾在不同程度尝试避免全面战争。然而由于一战之前的欧洲局势太过僵化,各国政策均以世界大战必将爆发为前提而设立的,缺乏政策灵活性和足够的外交空间,最终如同机器一样一环一环的被牵扯其中,进而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其中固然有德国方面一系列的决策失误的因素,但也绝不应该将全部责任归结于德国。

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以及签署的《凡尔赛条约》,欧洲战胜国(主要指英、法)过分夸大自身正义性,抹黑战败国的战争动机,并极力压榨德国,最终导致凡尔赛体系在欧洲普遍不受认可。凡尔赛体系的脆弱最终导致德国的重新崛起和复仇,成为二战爆发的根本诱因。

2、一战简史一战爆发前夕的欧洲形势,梳理大战前夕欧洲局势演化的脉络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是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为主的同盟国阵营;与以大英帝国、俄罗斯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意大利王国、美利坚合众国、比利时王国、塞尔维亚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和希腊王国等协约国阵营之间的战争。

在这场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中,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战简史一战爆发前夕的欧洲形势,梳理大战前夕欧洲局势演化的脉络

其实,这一战绝大部分发生在欧洲战场,实际上就是名正言顺的欧战。当然,由于美国、中国、日本等这些非欧洲国家参与,就又不是欧战了,但称其为为世界大战,似乎感到有点勉为其难。

美国,地处北美大陆,在同盟国和协约国打成胶着状态,双方都疲惫不堪状态下出兵了,上百万美国子弟兵投入欧洲战场参战,成了压塌同盟国阵营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战简史一战爆发前夕的欧洲形势,梳理大战前夕欧洲局势演化的脉络

中国,受到了控制海洋的协约国邀请参战,经过慎重考虑以后,段祺瑞的北洋政府采取了“明示中立、暗示参加”的策略,方法是“以工代兵,赴欧参战”。

于是,北洋政府外交部和法国于1916年5月,共同创建了一个名为“劳工海外输出公司”的招聘机构,招聘劳工前往欧洲。

一战简史一战爆发前夕的欧洲形势,梳理大战前夕欧洲局势演化的脉络

据事后统计,从1916年8月到1918年11月,中国共派出超过14万人的劳工前往欧洲;除此之外,俄国也招募了约5万华工,赴欧参战。挖战壕、修工事、筑路架桥 、运送弹药、野战救护、运尸埋尸等,从事最艰苦繁重的工作,同协约国士兵一样战斗在最前线。

日本,1914年8月12日,对同盟国宣战,实则意在攫得中国胶州半岛,以及德国在太平洋上霸占的一些岛屿,日军出动陆军和部分海军陆战队,9月2日,在龙口登陆;10月6日,占据济南车站,抢夺了胶济铁路;10月底-11月7日,围攻并攻陷驻守青岛的德军。

一战简史一战爆发前夕的欧洲形势,梳理大战前夕欧洲局势演化的脉络

第一次世界大战,除了导致大量人员死伤,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以外,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20余年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同时一战加速了欧洲的分化,欧洲由一战前的18个国家,战后形成了27个国家,多出了9个国家。

一战简史一战爆发前夕的欧洲形势,梳理大战前夕欧洲局势演化的脉络

一战之前,欧洲总体格局中,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大部分领土位于亚洲,且并不像沙俄一样拥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特征,因此并不能将其视为一个纯粹的欧洲国家。

西部是西班牙、葡萄牙;北部是挪威、瑞典、丹麦;西北是英国,东部是俄国;中部和西面是法国、荷兰、比利时、德国、奥匈帝国;南面是意大利、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18个国家。

一战简史一战爆发前夕的欧洲形势,梳理大战前夕欧洲局势演化的脉络

发生在欧洲大陆的这场战争,将欧洲打得遍体鳞伤,在英法意等战胜国的支持下,以“民族自决”旗号下,欧洲出现了独立潮,奥匈帝国瓦解了,哈布斯堡王朝不复存在,分裂成奥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南部的一些领土被割让给意大利。

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一部分领土,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并入塞尔维亚,成为南斯拉夫王国;特兰西瓦尼亚并入罗马尼亚;俄国内部发生革命,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波罗的海三国独立,以及波兰、芬兰、乌克兰,比萨拉比亚被并入罗马尼亚。

本文关键词:一战欧洲战场形势图,一战前的欧洲和一战后的欧洲,一战前后的欧洲,一战爆发前的欧洲局势,一战前夕欧洲时局图。这就是关于《一战简史一战爆发前夕的欧洲形势,梳理大战前夕欧洲局势演化的脉络》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