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稿>正文

作家葛亮如何写作,新作《燕食记》借美食写出中国人精神立足史

11-27 互联网 未知 投稿

关于【作家葛亮如何写作】,新作《燕食记》借美食写出中国人精神立足史,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作家葛亮出了一部“岭南梦华录”,新作《燕食记》借美食写出中国人精神立足史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路艳霞

作家葛亮最新长篇小说《燕食记》近日与读者谋面,他以40余万言的篇幅、宏阔的笔力书写中国近现代历史。从香港到北京,葛亮这几天的行程排得满满当当,“周遭一直都在变化,但是我创作的基本原则没变。”葛亮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作家葛亮如何写作,新作《燕食记》借美食写出中国人精神立足史

想写“吃”的小说,由来已久

《燕食记》是葛亮继《北鸢》《朱雀》后潜心耕耘的全新长篇小说。该作沿着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荣贻生、陈五举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及薪火存续为线索,借关于美食的跌宕故事,以细致入微的文笔,生动描摹出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世态人情的雄浑画卷,堪称呈现粤港澳历史文化版图的精心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该作不仅是一部岭南地区的饮食流变史,更是一部中国人的精神立足史,葛亮以叶凤池、荣贻生、陈五举、露露等为代表的五代厨人的命运遭际,写出了普通中国人心中最朴素真挚的家国情怀以及心存向往、溯流向上的风骨。

葛亮说:“食物给我们带来一种感怀,相对于其他物质的遗留仿佛是短暂的,但是食物情感层面的意义在于,它是可以被复刻的,就像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基因或密码一样,会被传递。一个人的记忆可以被食物定义,甚至于一段非常浩大的历史也可以被食物所定格。”莲蓉月饼、虾饺、叉烧包,一道道美食背后,有手艺人的坚韧、坚守,更有中华文化血脉里的持守、求变。

作家葛亮如何写作,新作《燕食记》借美食写出中国人精神立足史

《燕食记》正是从粤港吃茶点的习俗生发开来,不仅博古通今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宏博精深的饮食文化,且深刻探讨了在时代变幻、家国逢难之际,饮食是如何安抚人心、凝聚起中国人的精气神的。

事实上,《燕食记》也是葛亮对岭南这块土地的文学回馈。葛亮在岭南生活差不多20年时间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岭南的饮食文化结构其实是非常好的关于历史、文化、民生,乃至于所谓的社会结构的一个容器,它里面可以装载非常非常多的东西。”更何况,他想写一部关于“吃”的小说,是很久的事情了。正如在《北鸢》里,文笙的母亲昭如,在一个饥馑的寒夜说过,“中国人的那点子道理,都在这吃里头了。”

于是,葛亮在完成《北鸢》之后,就开始着手《燕食记》的创作准备,包括案头、田野调查等都渐次展开,而这一年是2015年。和以往一样,葛亮的每一部长篇小说创作周期都需要5至7年,这也是他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之间形成的某种默契,双方彼此尊重,从容迎接着一部作品的新生。

作家葛亮如何写作,新作《燕食记》借美食写出中国人精神立足史

采风6年,写就“岭南梦华录”

这部作品一出生就赢得了热切关注。文学界人士欣喜发现,《燕食记》落笔于饮食,描绘的却是近代百年的中华世事人情,众生百态皆入书中:岭南的气候时令、菜蔬瓜果,漫长的海岸线与山林乡村,天空四野的云霞雨雾、日月星辰,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贩夫走卒,街檐的旗幡、茶楼的招牌,寺院庙宇、亭台楼阁,还有战争、流徙,有朱门的离散萧索,亦有平民的温存安好,林林总总方方面面,堪称“岭南梦华录”。

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盛赞《燕食记》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和把握,他认为,“《燕食记》是中国文学近年来的重要收获,他坚持写人间烟火,大的历史有时候是不经意的,有时候是闪现的,虚构的人物穿梭在纪实的生活之中,读来令人在温馨朴实之中又有惊心动魄的感觉。”阎晶明称赞,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融合度很高、信息量很大、作品的各种元素都很饱满的一个组合的作品。

事实上,从葛亮有《燕食记》的创作意图开始,6年里,他走访了粤港等多个地区进行采风。他甚至常常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顾客,去感受厨师们的日常。“这些厨师伴随着行业习惯的持守,还有一些自我封闭的状态,沉浸在自己的生活状态中。”葛亮说,进入他们的工作节奏中,需要和他们产生共情,这样才有彼此的打开。

正是在此过程中,葛亮与陈五举的人物原型相遇了。“他原本是个粤厨,后来转型为本帮菜厨师,在我发现他的过程中,有非常大的触动,甚至说惊喜。”书中,这个人物带着师傅的传承,更饱含着对师傅手艺的忠诚,毅然进入了新的文化体系中,不断求新求变。

坚持实地采风的写作方式,对于葛亮而言已成习惯。葛亮说,这是他写作过程中的自我要求,同时也是他身为学院研究者的一种工作方式。“虽然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但我也因此拥有了快乐和享受,这就够了。”他更认为,这样的选择,不仅对自身,对于读者都应该是负责任的,“因为文学的质地之所以扎实,主要还是因为其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质感。”

描摹细节,营造历史在场感

《燕食记》有一个细节,陈五举发现师傅有一个虾饺少了两道褶,而这正是师傅给他上的第一课:每一个虾饺,必须包十二道褶。在细腻、安静的细节书写中,文字呈现出动人心魄的力量。对此,葛亮说:“细节的呈现,是一部作品和读者发生共情的重要因素,我们的日常是细节构成,细节里埋藏着我们的价值观,甚至有历史观。”

葛亮直言,他希望这部小说能通过一个个细节,营造一种历史的在场感。“这种历史在场感,不是单一地走进历史的现场,而是更希望在此过程中有所关照和对话。”因此《燕食记》除了有浸润百年历史的一个个虚构场景,还有一个非虚构的线索,便是书中的“我“。

对于“我”,葛亮是非常看重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作为历史镜像出现的,他代表着一个今人怎样回望历史的过程。”在葛亮的创作意图中,这个“我”还含有心理的递变,“我”一开始和陈五举探访岭南饮食的过程中,对历史有一些质疑,但随着探访的逐步深入,他后来呈现出和历史同声相和的状态。“我觉得这是我们对于历史应有的态度,就是在不断考察、挖掘的同时,进行反思。”

对于葛亮来说,写《燕食记》背后正是深深埋藏着他的反思。“我们现在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态,就是急于想知道我们的未来,但在我看来,这个答案并不在我们触手可见的未来本身,而是在于过去。”他说,每个民族都有自我生长的逻辑,从某种意义来说,这种逻辑有可资借鉴的部分,它往往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也可以让我们寻求到答案。

2、作家葛亮如何写作,新作《燕食记》借美食写出中国人精神立足史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李心月

伴随着金秋十月的馨香,华语青年作家奖来到了第六届。10月17日上午10点,由成都市文联《青年作家》杂志社、华西都市报社、封面新闻联合主办,由大邑县安仁文博产业功能区管理委员会协办的第六届华语青年作家奖在安仁古镇颁出九大奖项(中篇小说奖1名主奖,2名“双子星”奖;短篇小说奖1名主奖,2名“双子星”奖;非虚构作品奖1名主奖,2名“双子星”奖)在现场一一揭晓。其中葛亮《飞发》获中篇小说主奖。

作家葛亮如何写作,新作《燕食记》借美食写出中国人精神立足史

组委会给葛亮《飞发》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葛亮是位眼光敏锐的作家,他有宏大的叙事企图,写作内容和对象常需众多历史线索、风貌和素材来支撑,因此他的小说总是显得耐心、考究。《飞发》是一篇强烈彰显了作者写作风格和写作方向的中篇小说。小说围绕理发行业及其传统展开,文笔细腻,叙写考究,看似日常生活化的内容里,包含着经得起考证的历史风貌,作者笔下悉心写出的老香港城市图景和理发行业的大小物事,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老港剧里悉心搭建起的琳琅满目的影棚。在这样的活色生香之下,传统行业的发展变迁、每一位从业者的个人命运、历史的无常推进都是真实而又沉重的命题。作者的情感也正是在这些复活的城市光景中,得以完美呈现。”

作家葛亮如何写作,新作《燕食记》借美食写出中国人精神立足史

季亚娅代葛亮领奖

受**影响,葛亮无法来到成都安仁领奖。他也录制一段出镜视频,表达他的获奖感言,“首先非常感谢华语青年作家奖组委会及各位评审对《飞发》这部小说的肯定。这篇小说发表于去年的《十月》杂志。 也在金秋十月,获得华语青年作家奖,对我有着特别的意义。这篇小说写的是一群人对自己行业的坚守,也在处理传统与现实,历史与代际的一些问题。我想任何一个文化形态的成长,都伴随着文化基因的内部枯荣。这也是每个创作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这次未能到现场领奖,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遗憾。我恳请《十月》杂志副主编,也是《飞发》的责编、我的好友季亚娅老师代我领奖。”在视频最后环节,葛亮还说,“请允许我再次表达我诚挚的感谢和祝福:希望各位因为文学而走到一起的朋友们,彼此扶持相守,笔下生光。”

葛亮,原籍南京,现居中国香港。文学博士,在高校任职。著有《北鸢》《朱雀》《七声》《戏年》《谜鸦》《浣熊》《问米》《瓦猫》等小说。长篇小说两度入选“亚洲周刊华文十大小说”,并获2016年度“中国好书”“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大奖等。

作家葛亮如何写作,新作《燕食记》借美食写出中国人精神立足史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本文关键词:葛亮散文,作者葛亮,作家葛亮如何写作品,青年作家葛亮,葛亮是个怎样的人。这就是关于《作家葛亮如何写作,新作《燕食记》借美食写出中国人精神立足史》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