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达尼号沉没记,泰坦尼克号沉没之谜再揭秘(泰坦尼克号唯一幸存副船长)
关于【铁达尼号沉没记】,泰坦尼克号沉没之谜再揭秘,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铁达尼号沉没记:泰坦尼克号唯一幸存副船长,写下回忆录,详述不为人知的沉船细节
1912年4月14日夜间,泰坦尼克号在首航中与冰山发生碰撞,最终沉入大西洋海底,船上1500多人葬身大海。
这艘被寄予厚望的船只,最终在冰山折翼,甚至于泰塔尼克号遇难时所发出的求救信号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被其他船只所接收到。
后来,人们对泰坦尼克号诸多缅怀,诸多研究,而其唯一幸存副船长,写下回忆录,详述不为人知的沉船细节。
泰坦尼克号的出现
大航海时代的出现使得“航运”应运而生,彼时的英国由于势力强盛,位列列强之首,航运则更是发达。
1836年,经英国议会研究决定将官方航运转到私营公司手中,并且以给予高额补贴的方式促进其发展。
彼时的白星公司,并没有赶上成立航运公司的热潮,而是远在十年之后,借着“淘金热”狠赚一笔之后才算正式打开了规模。
1908年,伊斯梅提出建造空前规模的巨轮,在速度与豪华程度上远远超过其他轮船,并且将其打造为大西洋航线霸主。
与其他公司新船下水之前名字保密的做法不同,白星公司在开工之后很快就公布了三艘船的名字,“泰坦尼克号”就是其中之一。
设计过程之中,伊斯梅提供了许多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许多不可控的潜在危险。
譬如为了能够使泰坦尼克号的顶层甲板更为宽敞,泰塔尼克号的救生艇数量从48减为16;为了使的泰坦尼克号的头等舱更为奢华,降低了船身中段的隔水板高度。
“泰坦尼克号”的设计可谓是空前豪华,除速度之外,奢华与精致体现在“泰坦尼克号”的每个角落。
1912年4月10号,有着“永不沉没”之名的泰坦尼克号,在南安普敦港的海洋码头,在与送行者一一分别之后,启程驶往纽约。
所见所闻,历历在目,永难忘怀
泰坦尼克号的灾难发生的时候,时年38岁的查尔斯·莱特勒是这艘船上的二副。
可最后,他成为了在冰冷海水中侥幸生还的泰坦尼克号最高职位者。
而被救之后,莱特勒写下了十七页纸张的回忆录,将自己所经历的这场可怕灾难详细记录,让后人能够了解当时灾难发生的详细过程。
猛烈的撞击,船身颤抖,莱特勒匆匆从船舱中飞奔而出,过道里,甲板上到处都拥挤着被这剧烈的撞击所震惊的人们。
推开拥挤的人群,莱特勒看到绿色的海水正奔腾着涌进船舱的裂缝,四周尽是一片惊慌失措的叫喊声,人们仿佛已经预料到什么,但是却不敢承认。
一片混乱之中,莱特勒接到了大副给自己的指令:“打开船上的火器箱。”
完成指令之后,莱特勒站在一边等待着下一道指令,大副从箱中取出一把左轮手枪,郑重的放在了莱特勒的手上,看着他的眼睛,说道,“拿着,也许你需要它。”
莱特勒急忙点头应承,船上的情形越来越差,将手枪随意的塞进口袋之中,跑到甲板之上的同时听到了船长新的指令——“妇女和孩子们先走”。
莱特勒走到一位女乘客的身边,“你能随我一起到那只救生艇上去吗?”
这个女人抬头看着莱特勒,摇了摇头,“不,我想还是呆在船上好。”
女人的回答刚刚落地,她的丈夫便立即焦急地问道,“你为什么不愿意上救生艇呢?”
女人含情脉脉的看着自己的丈夫,微笑着,“不,我还是陪着你。”
说完,二人紧紧相拥,莱特勒眼看无法劝动,便不再多做言语,最后深深地看了他们一眼,转身前去安置别的乘客了。
人性的对比,在生死存亡的时刻最为明显,当一支支的求救信号弹升上天空,原本不以为意的众人也都预料到了危险。
而原本那些胆小怯懦的男人为了活命,甚至变着法子的溜上救生艇,企图蒙混过关,获得“重生”。
黑暗中,有人瞥到这群胆小的男人,高声喊道,“看,这艘艇上藏着几名男人!”
被这声音惊动,几名男人惊慌的四处乱看。
莱特勒拿着未装子弹的左轮手枪跳到救生艇上,指着几名男人,大声呵斥,命令他们离开,在左轮手枪的威逼,与周边人谴责的目光之下,狼狈的爬上甲板,等待最后的安排。
看着几名男人从救生艇上离开,莱特勒转头对着甲板方向,高声喊道,“女人和孩子们过来。”
声音喊哑了,却没有几个妇女愿意与自己的亲人分离,他们彼此紧紧的拥抱着,哭泣着,似乎在做着死亡的告别,又似乎在一起等待命运的判决。
莱特勒还在焦急的催促着,突然一个巨大的烟囱倒塌下来,重重的砸向水面,并掀起巨大的波浪,莱特勒和救生艇瞬间被掀到了30码外的海水里。
“啊!”救生艇上,甲板上发出巨大的惊恐声,与此同时,所有的灯光突然熄灭,船身与海面形成垂直的状态。
莱特勒费力爬上救生艇后,听到船身内部发出可怕的隆隆声,肉眼可见锅炉脱离了基座,一路下坠,穿破船身,来不及反应,莱特勒抓紧按照船长的要求组织疏散。
在所有的救生艇都走了以后,“泰坦尼克号”的喧闹瞬间就远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奇怪的宁静。
大家都静静地站在甲板上,船身也越来越倾斜,莱特勒最后看了一眼“泰坦尼克号”,转身毫不犹豫地跃入冰冷的海水之中,已经做好了必死的准备,但是等到再次浮上来的时候,莱特勒无疑被命运眷顾了,他停靠在一搜已经被掀翻的救生艇旁边。
莱特勒获救了,也选择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详细描述下来。
而船上其余高级职员,全都选择了坚守自己的岗位,最终身归大海。
沉没真相,得以披露
很久以后,查尔斯·莱特勒的孙女路易丝·帕顿在她的书中披露了‘泰坦尼克号’被刻意掩埋近百年的沉没真相。
查尔斯·莱特勒
当时航海业从帆船时代转到蒸汽船时代,这也就导致出现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掌舵系统和掌舵指令。
在古老的“船柄指令”中,‘右满舵’意味着左转,而“方向舵指令”中,这个命令意味着右转。
而这则口令两个完全相反的意思,直接造成了泰坦尼克号的悲剧。
当年,大副威廉·默多克发现了两英里之外的冰山,他马上下达了“右满舵”的指令(向右转弯,避开冰山之意),可舵手操作的时候因情况紧急,混乱之下错误理解了大副下达的指令,使得泰坦尼克号左转了。
这样的距离加上错误的操作方向,导致了泰坦尼克号最终撞上了冰山。
而事故发生当时,莱特勒并不在岗。
他之所以能知道,是因为包括他在内的四个高级船员开了最后一次紧急会议,这场会议上,莱特勒了解了所有的前因后果。
并且,莱特勒还知道了另外一桩令人惊愕的事实——事故发生后,白星船运公司主席布鲁斯·伊斯梅竟然秘密说服了史密斯船长继续在大西洋上航行,时间长达10分钟。
这一做法导致海水通过损坏的船壳更快的涌进船舱之中,本就千疮百孔的“泰塔尼克号”根本就承受不起这样的颠簸,如此更是大大的加快了邮轮下沉的速度。
查尔斯·莱特勒的孙女路易丝·帕顿在《像黄金一样美好》中透露“泰坦尼克号”沉没真相的同时表示:如果不是这位伊斯梅的自作主张,或许,泰坦尼克号能够在海面上漂浮,然后等来救援。
布鲁斯·伊斯梅
而这位先生为何这么残忍?根据他的身份,不难知道,作为当时白星船运最看重的泰坦尼克号如果爆出这样的事故消息,他的直接利益包括公司名誉都会受到损害。
莱特勒获救之后,因沉船原因先后接受英国和美国官方调查小组的调查,但是有关舵手希契斯听错命令转错舵,以及撞山之后继续要求前行的老板的指令尽数被莱特勒掩埋。
“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后,后人大多将责任归结于冰山,船员没有及时发现,或者轮船航速太快等,直到真相的披露,才使众人大跌眼镜。
关于祖父的做法,帕顿解释道,莱特勒刻意掩埋真相,是因为他担心万一真相曝光,会令他的老板白星航运公司破产,从而使他在该公司的同事们全部失业。
后来,莱特勒参加二战并成为了一名战斗英雄,他的家人们为了维护莱特勒的名声,对这段真相始终守口如瓶,直到多年以后借孙女帕顿之口公告众人。
面对死亡,选择何其重要
世界第二首富斯特劳斯,美国“梅西百货公司”创始人,在灾难发生的时候,遵循着船长制定的“妇孺优先”的原则,斯特劳斯极力的让自己的妻子罗莎上救生艇,可是不管他怎么做,罗莎始终都是拒绝的。
罗莎脱下自己的毛皮大衣交给自己的佣人,“多少年来,你去哪我去哪,我现在去你去的地方”,随后看向佣人“我用不到它了。”
八号救生艇员看僵持不下,对67岁的斯特劳斯建议道,“我保证不会有人反对像您这样的老先生上小艇。”
斯特劳斯
斯特劳斯摇了摇头,看了眼自己的妻子,坚定地说道,“我绝不会在别的男人之前上救生艇。”
罗莎点点头,并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了女佣,任由斯特劳斯挽着手臂,蹒跚的走到甲板的藤椅上坐下。
二人的双手紧紧相牵,静静地看着逃亡的人们,罗莎将头枕在斯特劳斯的肩膀上,等待着最后的时刻。
生死关头,所有选择都是人之本性,面对死亡,不是所有人都能平静以对,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如“英雄”一般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虽然,莱特勒隐瞒了有关“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真相,但是他确确实实是与“泰坦尼克号”到最后一刻的。
白星公司的“落幕”
撞上冰山的那一刻,“泰坦尼克号”的辉煌已然不再,比起与轮船共存亡的职员们,作为白星公司的主席伊斯梅成功获救。
到达纽约之后,伊斯梅受到美国政府的传唤,接受各方的调查,但是由于沉船真实原因的隐瞒,使得伊斯梅并未受到任何的法律上的制裁。
但是相比较法律,人民的宣判往往是最为致命的,“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使得伊斯梅名声尽毁,事业尽毁。
一片骂声中,伊斯梅也无法再保持淡然,他躲到了爱尔兰的别墅之中,企图能够逃避世人的批判。
后来伊斯梅得了糖尿病之后,右腿被截去,这对伊斯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病痛的折磨,沉船的歉疚始终围绕着伊斯梅,最后走向死亡。
而莱特勒尽心保护的白星公司则元气大伤,一步步走向消亡。
生死的最后一刻,所有的温情,所有人性的好与坏都终将显露出来,也或许就是见到了这样的景象,才让莱特勒始终记忆深刻。
整整17页的回忆录,描写了甲板上的人们的悲欢别离,描写了不为人知的感人回忆,夫妻之间,家人之间,真到生死之关,谁又能割舍的了?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导致了1523人丧生,只有711人幸运获救,及其强烈的数字对比,显示出生命的不易。
作为“泰坦尼克号”唯一幸存的副船长,隐瞒真相是为保护自己的同事们,回忆录中的那些感人的故事也让世人潸然泪下。
时过境迁,对对错错已经无法用言语来评判,“泰坦尼克号”的故事也始终不会随着时间消逝,或许这一代的人会老去,影片和文字却不会。
莱特勒迫于无奈隐瞒“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真相,往后余生这件事也始终成为他的一个心结,真相永远不会被掩埋,即使百年时光,最后还是以帕顿之口来的更具信服度。
参考文献:
《泰坦尼克号二副公开沉船的事实》2017年;
《“泰坦尼克号”沉没真相》2014年
《“泰坦尼克号”老板的幕后结局》2017年
2、铁达尼号沉没记,泰坦尼克号沉没之谜再揭秘
(东西问)施万克:泰坦尼克号沉没110周年,一块木板承载了怎样的荣辱浮沉?
中新社北京6月10日电 题:泰坦尼克号沉没110周年,一块木板承载了怎样的荣辱浮沉?
——专访美国海事历史学家施万克
作者 任雨萌
今年是泰坦尼克号海难110周年。1912年4月15日,天色未明,一艘救生艇在北大西洋冰冷的海水中航行,船员们在黑暗里搜寻着废墟中微弱的生命迹象。数小时前,“永不沉没”的巨型邮轮泰坦尼克号在其首次航行中撞上冰山,缓缓沉入海底。那夜,邮轮上的数百乘客登上救生艇逃生,但更多人随船沉没,仅有一艘救生艇返回事发地搜救幸存者,而他们发现的最后一人是名年轻男子,他是泰坦尼克号上幸存的六名华人乘客之一。
在过去长达110年的漫长岁月里,无数书卷、电影、纪录片都描摹了巨轮幸存者的群像,却唯独抹去了这六张华人面孔。20世纪初西方对华人的种族敌对环境导致了这段历史叙事的缺失。以史为镜,在21世纪的今天,西方叙事框架下华人移民的形象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近日,美国海事历史学家施万克(Steven Schwankert)在中国出版的新书《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面世,他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解读种族主义大背景下海外华人移民群像,以及泰坦尼克号海难至今110年来,西方叙事体系对华人的描摹有何改观。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今年4月,你的著作《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以下简称《六人》)在中国出版后,就引发热烈反响。作为一名美国人,你为何对泰坦尼克号上的华人幸存者尤其关注?
施万克:我比较熟悉泰坦尼克号的历史,也知晓泰坦尼克号上有华人乘客。然而,关于他们的信息却很少。由此我便生出疑问,为什么大部分泰坦尼克号乘客的故事都为人所知,有关华人乘客的线索却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那些亲历沉船事故的华人又为何没有向其他人坦露自己的经历?这些幸存者后来去向如何?我与英国导演罗飞(Arthur Jones)合作拍摄纪录片《六人》便是为了追寻这段失落的历史。
我与罗飞第一次谈及拍摄想法时,他不太感兴趣。他认为,泰坦尼克号的故事人尽皆知,有关这起海难的影片也很多,故事太主流。后来他问周围的中国朋友,是否听说过泰坦尼克号上有华人,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深入挖掘。
《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封面。
中新社记者:你在书中用“一块木板”讲述了幸存者方荣山在海难中凭借不屈意志求生的故事,这是电影《泰坦尼克号》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生离死别经典桥段的灵感来源。为什么说方荣山是女主罗斯的人物原型?
施万克:卡梅隆导演准确地还原了幸存者依靠漂浮的木板最终获救的历史场面。
泰坦尼克号沉没后,该邮轮五副哈罗德·洛(Harold Lowe)指挥的14号救生艇返回事故地点搜寻幸存者,当时只有4人仍存生命迹象,其中就包括方荣山。方荣山逃生多年后,曾在寄给家乡的信中描写了当晚的经历:“天高海阔浪波波/一条棍子救生我/看到兄弟三四个/抹干眼泪笑呵呵”。
卡梅隆了解这次救援,知道这段历史,并决定拍下来。虽然方荣山的原型最终并未出现在影片中,但他获救的经历启发了卡梅隆,并将其改编为杰克和罗斯的故事。
在“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之际,重新制作成3D版复映的影片《泰坦尼克号》上映。中新社发 井韦 摄
为理解方荣山当时在海水中的情况与感受,我曾在英国一所高校做模拟实验,为安全起见,我在12摄氏度的水中浸泡了长达35分钟。而方荣山实际所处水温应为1至2摄氏度。经过测算,他从落入海水到爬上浮板可能只有15至20分钟的时间,绝境求生的心情可见一斑。
中新社记者:在这起沉船悲剧中,华人乘客虽死里逃生,但其后遭遇坎坷。他们获救后的人生际遇如何?
施万克: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在获救后的两年内散落各地。就我们能够追踪到的情况而言,大多数最终都前往北美或欧洲国家,可能有一两人回到了中国。在美国和加拿大,他们因排斥移民的法律如《排华法案》而遭到过羁押。
相比之下,他们的后代现已完全融入当地社会。方荣山的儿子方国民,拥有美国历史最悠久的中餐厅之一Cozy Inn。
将当年幸存者的际遇与其后代生活状况对照的方式研究历史,就像拼一张1000块的拼图——这些小碎片分散在世界各地,生活在不同的国家,说着不同的语言。
而讲述一个100多年前的故事就像卫星摄影。通过技术手段,可以查阅多方史料,从宏观上了解这段历史。但缺点在于,无法亲自会见或采访幸存者,只能凭借现有及后续发现的证据来考证。最重要的是,我们用科学解开了一些谜团。
华人乘客自海难幸存后,西方有谣言称,他们是因躲在救生艇座位下才得以逃生。为此,我们建造了一艘全尺寸的救生艇做模拟实验,证明这一说法不实。
这一过程中,我们始终相信会找到我们希望发现的东西。我们对“被历史遗忘”这一说法嗤之以鼻。如果一开始就放弃希望,那么必然一无所获。
广东省博物馆展出的泰坦尼克号沉船遗址复原模型。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中新社记者:如你所说,这六名华人曾因幸存而遭到西方媒体的污蔑抹黑。当时西方社会对华人移民的整体态度如何?当时西方叙事中华人移民的形象有何特点?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些现象的出现?
施万克:实际上,当时的舆论对男性乘客,尤其是乘坐三等舱的外国乘客都持有偏见,认为他们若是侥幸存活,定是因其行为卑鄙,比如躲在救生艇座位下,或装扮成女人蒙混过关。当时华人被视为边缘种族,8名华人乘客中有6人幸免于难,更成为众矢之的。当然,其他国家的乘客也遭受了同样的对待,包括意大利和中东乘客。泰坦尼克号沉没后,舆论急于寻找一个发泄的窗口,华人很容易成为目标。
总体来看,人们对泰坦尼克号幸存者的看法非常偏激。那些直接坐上救生艇的人,不论是谁,都被认为是可耻的。如果救生艇在水中救起乘客,则无伤大雅。
泰坦尼克号的救生艇 C下水时,并未满载,船上的任何人,包括华人乘客借以逃生均无可厚非。5分钟后,救生艇D在泰坦尼克号的另一侧下水,当时载客量也只有一半。
虽然许多妇女和儿童从海难中获救,但由于丈夫和父亲的离世,她们同样遭受着苦难。男性愿意为妇女和儿童让座是光荣之举,但让救生艇留有空位却是一种可怕的浪费。
中新社记者:《六人》一书虽讲述的是110年前的惨剧,反映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侨民的困境,这些内容对当下具有何种现实意义?110年后的今天,西方叙事对华人的描述是否有改观?
施万克:当下,西方正在重新审视历史,并积极将各族裔,特别是少数族裔的故事纳入叙事体系。其中,早期赴美华工和华人移民对社会的贡献也正被重新评估。曾在北美大陆建造铁路的人,曾在金矿做工的人,或是为规避《排华法案》购买移民文件入境的“纸生仔”(paper son),他们的后代如今都会为祖辈付出的辛劳感到自豪,为前人努力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心怀感激。这是一件好事,人们理应为家族的历史感到骄傲。
北京首都博物馆展出的“护行天下—华侨护照展”。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对我来说,现在也是撰写《六人》故事的好时机,我们通过应用科学揭开了一些历史谜团。值得注意的是,纯粹的科学是不含种族歧视因素的,我们只想展示泰坦尼克号上华人乘客的真实故事,他们应在史册上留下正确的一笔。我希望,在背负一个多世纪的耻辱后,他们能够找回应有的尊严。(完)
受访者简介:
施万克(Steven Schwankert),美国海事历史学家、作家,专注于探索、技术、媒体和文化领域,旅居中国逾20年。
同名纪录片《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首席研究员兼主演,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作品多见于《亚洲华尔街日报》《南华早报》等报刊,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的网站。
本文关键词:铁达尼号沉没记豆瓣,铁达尼号沉没记和泰坦尼克号的区别,铁达尼号沉没记与泰坦尼克号,铁达尼号沉没记 下载,凯瑟琳泽塔琼斯铁达尼号沉没记。这就是关于《铁达尼号沉没记,泰坦尼克号沉没之谜再揭秘(泰坦尼克号唯一幸存副船长)》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