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稿>正文

王坛镇上王村历史,探访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05-05 互联网 未知 投稿

关于【王坛镇上王村历史】,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王坛镇上王村历史:探访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试点)——上王村

2019-01-06 15:50 | 柯桥日报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张影 文 通讯员 沈浩根 摄

近日,王坛镇上王村传来喜讯,该村被列入2019年度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试点。毗邻嵊州交界的一个山区村,究竟隐藏着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它有何魅力成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试点?带着这些好奇,记者走访了这个云山竹海中的“千年古村”。

千年文化积淀的风雅之地

古桥古台门、古风古民俗……走进上王村,粉墙黛瓦的民居,潺潺流淌的溪水,在青山的环抱中显得格外秀气。上王村系小舜江源头,潺潺溪流终日穿村而过,仿佛诉说着村庄从古至今一路走来的悠悠历史。

这九曲回肠、曲径通幽处的上王村,承载着千年的文化积淀。这种浸润,使得这里的村民个个气色平和。冬日暖阳里,台门口坐着的老人,在满是皱纹的脸和安详的笑容中,足见其精神内守的智慧。

这是一片有着千年文化积淀的风雅之地。看似貌不惊人的村庄,聚居的多是书圣王羲之的后裔。《上王村志》记载,村民主要为书圣第49至58代孙,均是嵊州金庭的分支。最早由南宋时的王庠率家人定居于此,至今近800年。

这里耕读传家之风浓郁。在村民王炳元家,看不到像样的家具和电器,但屋内摆满了一柜子的各类书籍。王炳元自豪地说,村里一直有耕读传家的祖训,他的儿子王孙龙也深受影响,前些年考上了中科院硕博连读的研究生。

记者了解到,上王村户籍人口2000余人,截至目前,已经培育出了2名博士生,25名硕士研究生和477名大学毕业生。“我们村的《王氏宗谱》已经延续千年,敬老爱幼、耕读传家、邻里和睦这些祖训代代相传,已经成为大家认同并践行的价值观。”村党总支书记王济淼如是说。

地理环境独特的“世外桃源”

这是一片地理环境独特的神奇土地。上王村的地形既复杂又有趣,村民带着记者朝上王溪东面望去,蜿蜒曲折的山峦,一直从上王溪东边的铜锣山延伸到溪的东面山脚,其形状酷似象鼻饮溪,被村民称为象鼻山;再朝上王溪西面望去,威武上翘的山型,就像是雄狮昂首,被村民叫作灯檠山。传说这是狮子、白象在给村庄看门。当你静静凝视,两山相隔仅二三十米,犹如日夜不息的卫士,守护着百姓的安宁。

奇特的地形,也给世世代代的村民出行带来了一定的不便。然而,上王人不畏辛劳,勇于突破限制,开山辟地,修路造桥。

相传公元1136年,从当时的嵊县灵芝乡南岙村入赘上王柴家为婿的王筵公发现,上王村百姓到嵊县的县城、三界、蒋镇等地赶集,需绕远路,尤为不便,便决心开辟一条路以方便村民出行。他利用地头山间劳作之余踏看地形、熟悉山况,继而开挖山路。春去秋来,寒暑易节,一条蜿蜒的山路慢慢在东山上伸向远方。百姓被筵公的精神感动,纷纷加入开山筑路的队伍,凑资金、捐石板、筑石道……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此路终于以更加平坦的姿势,蜿蜒在村庄的东方。为纪念其功绩,百姓把这条路誉之为王筵岭。

走在王筵岭,两侧古木参天,偶有村民背着竹子下山,那画面仿佛是误入了桃花源。该古道起于“王氏宗祠”东面上王溪上的小坝,终于上王与杜家堡交界的“界牌邱”(田名),全长约3公里,平均宽度约为1.5米。

历经岁月洗礼的王筵岭古道修复和保护已被提上日程:将古道按原格局进行修复,重新铺设缺失的石阶石板,重建原来的游步道,重建古道上的凉亭,保护好古道边参天的红枫古木,还古道以本来面貌。

王济淼说:“古道的保护和开发,可为上王人提供乡愁技艺。相信修复后的古道,将为游览者游走古道、寻古探幽提供理想场所,成为村民和游客观光休闲、摄影采风的好去处。”

致富不忘乡梓的“最美乡贤”

在上王村,除了村民们津津乐道的王筵公开筑王筵岭的故事,还流传着南宋年间,上王村始祖庠公从嵊县南岙迁居上王拓荒造田、栽茶种竹,为王氏后裔创下基业的故事。

上世纪50年代初,上王村先后修建家塘山、羊腿湾、东坞、官山、半坑岙、王筵岭等48个大小山塘水库,彻底解决了村域内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

怀着“天堑变通途”的决心,上王村于1971年建成通往罗镇的机耕路。改革开放以来,村里涌现出一大批在各地创业、成就不凡的乡贤,面对薄弱的村级集体经济,他们把发展建设家乡作为自己的责任,在各项民生实事上慷慨解囊,也形成了上王村欣欣向荣的“乡贤助村”现象。

上王也是王坛镇第一个成立村级乡贤会的村,同时还成立了党员爱心互助基金会、公益事业协会等。目前共有乡贤60名,这些乡贤大多在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创业,至今已筹集资金700多万元,用于各项村级建设及资助困难群众。

在乡贤的资助下,1985年至1988年,上王村建成双蒋公路,不久,上王村通公交车;1998年,村民们捐资50多万元,又将双蒋公路改建成柏油路;2005年6月,下双线上王段建成水泥路,这座与外界交往受阻千年的村子气脉一通……如今,村内18条大小道路共4000米全部实现了道路硬化,村民们纷纷购车,步入了经济建设发展的快车道。而这个风光秀美、历史悠久的村庄,也日渐成为各地游客前来探幽的旅游胜地。

为了振兴乡村旅游,村两委通过挖掘王氏历史、民俗文化、工匠文化、孝德文化、书法文化等,提升旅游内涵和品质,还在村内种下了大大小小六七百棵珍贵的银杏树。2018年村里又建起了文化礼堂,进一步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也是我们充分利用村庄的自然禀赋,使村庄建设更加多样化、丰富化,形成鲜明的旅游特色,打造新型的休闲旅游基地。”王济淼说。

2、王坛镇上王村历史,文史记忆后王村

2018-02-20 15:47

王坛镇上王村历史,探访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编者按】“小邹鲁”金华,文化资源丰富、地位独特。为充分挖掘、展现这一丰富的资源,提升浙中生态廊道的文化内涵,金华市政协文史委联手市社科联、市方志办、市文物局、市档案局、市婺文化研究会和金报全媒体中心、金华晚报、浙江新闻客户端、金华之声共同推出“文史记忆”,寻找八婺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文化力量。

在金华市区西北罗埠镇,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古老村庄——后王村。这个有着500余人的村庄,90%以上的村民都姓王。据王氏宗谱记载,居住在此村的王氏为黄路派后人,乃南宋丞相王淮之后。后王村王姓始祖为贞二七公,字汝楫,讳高孙,于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定居后王,如此算来,后王村距今已有635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王氏先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生活于斯,并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历史遗存。

已逾百年的后王村古宗祠

一棵古樟树默默地伫立在村口,河水环绕,在村子南边,王氏宗祠显得古朴而庄严,宁静又肃穆。每个后王村人自小就和小伙伴们在祠堂里追逐打闹,这里是他们儿时玩耍的主要场所。里面还有一座古戏台,小孩们时常偷偷地想方设法爬上戏台,站在台上咿咿呀呀叽叽喳喳比划着,演绎各种故事。至今在戏台后面墙壁上,还留有当年演戏演员的名字,黑白相间,依稀可见。

据宗谱记载,后王村先人之前都是前往金华府城王氏金华宗祠一原堂祭拜先祖尊祖敬宗,由于金华汤溪两地相隔30公里,每次祭拜均需徒步前往,来回多有不便。黄路派后人于是商定在村里建造宗祠,以方便祭拜。康熙二十三年(1684),村民们商议后,或出钱或捐地或出力,在村南造了一座三层两天井,外观颇为壮观的小宗祠,以后的一两百年间时有修缮。

至咸丰辛酉年(1861),战乱波及汤溪县,百姓民不聊生,位处当时兰溪至汤溪县城官道边的后王村也不能幸免,村中宗祠修缮不能继续。直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黄路王氏贤人辈出,看到宗祠已经破败不堪,于是合力倡议修复,并改曲为直,增修东西两廊,即现在人们看到的结构。

宗祠内部木雕精美,图案活灵活现。柱子下的木刻文字:忠、信、孝、義(义)等,体现出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传统文化精髓,也是金华王氏家规家训的体现。中堂匾额上“三槐挺秀”四个大字,三四十年前还是金漆发亮,经风雨侵蚀已变得模糊难辨。

祠堂历经百年风雨,依旧承载着村上婚丧嫁娶各种大事,真不知它那孱弱的身躯还能坚持多久。最令人瞩目的,当属宗祠屋顶上的建筑勾践。王氏先人在屋脊上从下到上,叠放了两只直径缩小的大水缸,在上面那个水缸上又叠放了一个葫芦。这种造型在整个金华地区也属罕见,其中到底有何含义?

有村民说,在汤溪民间,葫芦谐音“福禄”,体现王氏先人对未来美好的期望。不过,这也许是后王村先人尊祖敬宗传统的一种体现,因为后王村始祖就是从兰溪葫芦塘迁居到此。在祠堂大门口台阶上,阴刻有“大清乙亥年黄锺月吉旦”字样,斑驳不清的文字,诉说着后王村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传承。

建于明嘉靖的括塘堰

关于堰之说,最为人们熟悉的莫过于都江堰了,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率众所修。堰,潜筑土以壅水也,其实就是拦河蓄水以利于农田庄稼的灌溉的设施。

金华地区最出名的要算白沙堰了,东汉大将卢文台退隐所修,有南宋丞相王淮题诗:“白沙三十有六堰,春水平分夜长流。毎岁田禾无旱日,此乡农事有余秋。功驰汉室为名将,泽被吴邦赐列侯。千古威灵遗庙在,至今血食遍遐陬。”

在后王村也有这么一处不起眼的古堰,村民俗称“大堰”,因为在村口农田边还有一口“小堰”与之相连。那里承载着村民们太多的童年欢乐,每到暑假,天色还没有暗下来,小孩们就撒开腿欢快地跑到这里来戏水游泳,空气中弥漫着喜悦的气味。

渐渐的,有人发现原来这口水塘石条上还有文字,左边是“括塘堰王增锺建造”;右边是“道光十年(1830)冬月重修”,有些字迹已经风蚀剥落。当初清澈的溪水已经被成片的水葫芦占据,古堰没有了昔日的欢声笑语与繁华,静静地老去。

据民国二十年版的《汤溪县志》记载:“(前志)括塘堰县北十里四都,原名沈溪堰,万历间邑令文龙因水注维艰,改迁今所,乡民赖焉”。括塘堰当地人俗称“后王壩”,另据黄路派王氏宗谱记载,石堰最初是由黄路派王氏堰长王童关率众在明朝嘉靖元年(1522)所修建,距今已有496年历史。

经历近500年的岁月变迁和风催雨淋,如今的石堰已如耄耋老者般脆弱,不堪一击。

有着199年历史的听月桥

古人讲究功德功名,造桥修路,造福后人从而福荫子孙。据王氏宗谱记载,北宋年间,三府君槐由义乌凤林迁居金华,其后人又由金华迁居兰溪葫芦塘。后王村始祖贞二七公(汝楫公),因为做生意,经常往来兰溪葫芦塘与黄路间,见这里风俗淳厚水美田肥,又居兰溪县城和汤溪县城的交通主道边,于是在此购买了土地并盖起房子开了杂货铺,以方便路人。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五月,兰溪祖宅遭兵变,遂举家逃离至黄路。

在后王村还有一座古听月桥,至今横跨黄路溪上。古桥侧面石板阴刻有“听月桥嘉庆廿四年冬月王氏福六公派下合族子孙炜增忠宫四代造谨立”的文字。黄路派王氏宗谱也有关于听月桥的记载:“听月一桥所上通汤邑下接兰江固属往来行人之要道也,嘉庆廿四年间……”

嘉庆二十四年就是1819年,距今已有199年历史,可以算得上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置身其间,匆匆而行亦或缓步徘徊仿佛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作者 叶骏 贡小兵 王少丹

本文关键词:上王村一日游,王坛镇上王村王氏宗祠,王坛镇上王村搬迁,上王村怎么样,上王村旅游攻略。这就是关于《王坛镇上王村历史,探访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