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稿>正文

三纲五常是腐朽思想吗,贫穷,是因为思想太落后吗

04-11 互联网 未知 投稿

关于【三纲五常是腐朽思想吗】,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三纲五常是腐朽思想吗:贫穷,是因为思想太落后吗?三纲五常是什么?

晚清到民国以来,部分知识分子极度地仇视儒学,务除之而后快,为何如此仇视呢?

因为他们认为只要儒学死了,中国才有希望。

什么希望?

富强。

言下之意,中国的贫穷落后都是儒家造成的。也就是说,他们粗暴的将贫穷简单的归因为儒家思想,好像一个国家的贫穷就只是思想决定的,其他原因根本不重要或完全没有。

其实这样的单一思维方式,现如今仍旧大行其道:

1、你之所以贫穷,是你太守规矩,太老实,不敢越轨!

2、你之所以贫穷,是你不够努力!

3、你之所以贫穷,是你没知识!

4、你之所以贫穷,是你认知格局太低!

以上几种观点相信很多人听过乃至信奉过!

而且上述观点在不同时期流行过,比如第一个观点就在改革开放后90年代大肆流行过,很多的书都在教你如何敢闯,如何敢冒险,如何突破什么的禁忌,认为只要这样就能挣钱。

这些观点有没有道理,当然有道理,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人信呢!但是,对不对呢?肯定是不对的,原因很简单,贫穷怎么可能只有一个原因导致呢?

三纲五常是腐朽思想吗,贫穷,是因为思想太落后吗

就拿西方国家的所谓的富裕来说吧,他们怎么富起来的呢?

难道你真的认为是工业技术的发展吗?其实,他们的原始积累完全是靠剥削和抢夺

英国为何是当时的日不落帝国?因为全世界搞殖民,到处利用比别人强的武力来抢夺资源和财富。

我们近代知识分子却看不到这点,他们天真的认为只要学到科学技术,只要学会所谓先进制度就能让国家富强起来。很快,他们发现儒学与科学、民主完全是对立的,阻碍所谓现代化的进程。

结论便是:“儒家不死,中国就无法真正进入现代化”。儒家是现代社会的敌人,他们如是坚信着,直到现在,他们的信徒们还是如此迷信着。

那么,他们为何认为儒学与现代是冲突的呢?

因为他们认定儒学的本质就是“三纲五常”,而所谓的“三纲五常”就是吃人的礼教,就是束缚中国人思想的枷锁,就是陈旧的思想观念,就是不自由不民主!

而现代社会是不讲这些的,现代社会讲的是平等、自由。

实际上,近代讲自由、民主的那些知识分子们都是空想家,根本无力扭转中国贫穷的局面,为什么?

因为民主、自由根本不是西方人富强的主要原因,所以这些知识分子注定失败。

所以,一个国家的富强不是单一原因促成的,认为只要科技强就富,是幼稚;认为只要制度好就富,那也是妄想;认为只要勤劳就能富,那也是意淫而已。

结论是,现代化不一定会让传统消失,把传统消灭了也不会加快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是不会消失的,没有传统哪里会有现在的我们呢?

那些将传统与现代对立的起来的观点,统统都是幼稚的、肤浅的、缺乏思考的。

也就是说,不论“三纲五常”到底是什么,本质上说,它都不构成对国家富强的阻碍,也不构成对现代的阻碍。就如同近代那些大讲自由、民主的知识分子也没有使国家富强起来一样。

三纲五常是腐朽思想吗,贫穷,是因为思想太落后吗

现在很多还是拼命说三纲五常是多么的可怕,好像一碰就会死一般。这完全是观念恐惧症的表现。究其原因,是没有搞清楚其基本含义。为了消除思想混乱起见,有必要澄清此概念。

儒家系统阐述“三纲五常”,见于东汉班固《白虎通》。其中说道: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故《含文嘉》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又曰:‘敬诸父兄,六纪道行,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诗》云:‘亹亹文王,纲纪四方。’”

这里所谓“三纲”,是指君臣、父子、夫妇的相处之道。如何相处呢?

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后来儒家对此解释是同意的,如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引《礼纬·含文嘉》云:

“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

一般的理解就是:君管臣,父管子,夫管妻,臣、子、妻就只有服从、依附的分,自己根本没有独立性。这也是现在大多数人的理解。

实际上这是错误的。

班固《白虎通》讲“三纲”为“君臣、父子、夫妇”,其后他又对做了解释:

“所以称三纲何?一阴一阳谓之道,阳得阴而成,阴得阳而序,刚柔相配。”

也就是说,“三纲”是君臣、父子、夫妇之间阴阳相互和谐的关系。

如何才能和谐呢?

西汉扬雄《法言》举“君”为例说明:

“君子为国,张其纲纪,谨其教化。导之以仁,则下不相贼;莅之以廉,则下不相盗;临之以正,则下不相诈。修之以礼义,则下多德让,此君子所当学也。……如纲不纲,纪不纪,虽有罗网,恶得一目而正诸。”

也就是说,君、父、夫是有责任先做好自己,然后才能得到臣、子、妇的尊重和效法。这其实是对君、父、夫提出高的要求,或者说是作为一个男人应该做的事。男人负责任、有担当,作出表率,女人尊重之,如此男女和谐相处,家庭一定和睦有序。

推广开,整个社会都是如此,社会不就和谐了吗?

难道你认为,男不男、女不女是好事?男的没担当,女的轻浮,这样的社会能好吗?

而“三纲”是要以五常为根基的,所以扬雄才会说“导之以仁,则下不相贼”,“修之以礼义,则下多德让”。

班固《白虎通》也讲“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才有可能做到君父夫率先垂范、臣子妇随后效仿,实现“纲纪为化”,正如网之有纲而万目张。这就把“三纲”与仁、义、礼、智、信“五常”联系在一起,而且认为“五常”是“三纲”的心性基础。

三纲五常是腐朽思想吗,贫穷,是因为思想太落后吗

有人说了,女的不能担当吗,男的不能跟着女人后面吗?你这是大男子主义!

当然可以,古代就有这样的事。就看看《红楼梦》就知道了,一家之主就是史老太君,她就是一个女人。子孙对她都很尊重,因为她很慈爱,有担当。

如今男女平等,女占主导完全没问题。但是,社会还要多给男人施加要求,他们要担当的更多才行,因为他们在生理有优势,至少体力好与女人,至少也不用生孩子。

而不能对女子要求太多,不能让她们担负太多压力,这其实也是在保护女性,根本不是什么大男子主义。

一个应该,一个是事实,两个是不同的。在责任上,男人应该担负更多,应该做表率,但实际上可以根据情况变动,不可能那么死板。

有人又说了,男的占主导,就会导致男人的霸权,他们会理所当然地对女人形成暴力或压迫。

这个主导是责任上的,是付出,不是搞什么权力斗争。当然,在现实中,男的觉得自己付出多,想事事控制别人,满足自己的权力欲,这其实一种变态心理,不是正常的。

因为如果单论权力,女人掌握了权力也是一样的,女人同样会对男人形成压迫和暴力。

所以,三纲一定要以五常为基础,要有仁义之心。

如《大学》所描绘的世界: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在儒家看来,孝从来都是不是单方面,悌也不是,父慈爱子,子才会孝顺父,彼此虽然身份不同但是都要彼此尊重。

一般情况下,长辈、位置高的人要主动表现出慈爱和关照,晚辈和位置低的人才做出回应。这其实也符合人性的,一般人在所谓的权威面前都是害怕的,所以权威主动是可以消除对方的焦虑和不安的。

2、三纲五常是腐朽思想吗,中包含着最伟大的社会秩序基本原理

“三纲五常”有没有问题?有问题,但都是小问题。在根本上,三纲五常是非常伟大的,因为它给出了正确的社会秩序基本原理,告诉人们,真正稳定而良性的社会秩序,只能建立在人性的基石之上。偏离和忽视人性,都所建立的社会秩序,都不可能是真正稳定的、真正良性的。

事实上,现代人只知三纲五常是封建糟粕,但对其内容和内涵基本是无知的。

何谓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三纲”的实质是什么?是三组人际关系:君臣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三纲”实际上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在这三组人际关系中,前者是后者之主导、纲领。“三纲”的问题主要存在于这里,把这种主导、从属关系机械化了、固定化了,混入了专制因素。

第二层含义是,这三组关系是人类社会所有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因此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和纲领。人类关系可以有无数种,譬如朋友关系、兄弟关系、生产中的雇佣关系等等,但是这三组才是最基石的,这要把这三种人际关系处理好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就会出现。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稳定而良性的人际关系?答案是基于人性的相互尊重,即让自己的人性成分发挥,也要让别人的人性充分发挥。这就是《中庸》说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中庸》的这句话还包含着另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人心,与让别人的人性也充分发挥之间,不仅不存在矛盾,而且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性中存在关系基因、秩序基因,天然地存在着尊重别人人性的因素,天然存在维护良好秩序的因素。

孟子对这一点做了更详细而精到的论述,概括为两个字:“性善”。

“性善”不仅是说人性是善的,而且,人性是完全的、完美的。所谓人性的完全、完美,就是指人性中包含完全的人际关系因素、社会秩序因素,天然地具备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能力。只要充分遵循和发挥人性,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就会自然出现。

“性”其实是“心”之性,而“心”则是人的思考认知器官,这个器官是逻辑上的、职能上的,因而也是虚拟的。所谓虚拟的,是说“心”的存在是一个逻辑推导的结果,是对人的思考认知活动的概括总结,并非说人在生理上真的存在一个具体化的“心”。既然存在思考认知活动,那么就应该存在一个思考认知活动的发出主体。

三纲五常是腐朽思想吗,贫穷,是因为思想太落后吗

也就是说“心”是一个抽象概念,而且在人类所谓的概念中,是最抽象的。一般所说的抽象都是针对思考认知对象的,都是对“物的抽象”。而心则是直接针对思考认知活动本身的,是“心的抽象”。

“性”就是“心”的基本结构,也是心在进行思考认知活动时,在进行判断和选择时,所依据的基本原则。

孟子说:“心之所同然者,谓之理,谓之义”。也就是说,人心是具备相同的基本结构的,基本相同的人性,正是因为如此,在判断和选择上,存在共识。这个相同的人性就是“理”、“义”,也可以称之为:义理、道、道理、道义等。

“义”、“理”是人心的基本结构,也是人性,是内置于人心之中的,人天生具备的判断和选择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义”、“理”都是内在的,内在与人心,而非外在的,不是外在的规则条款。

同时,“义”“理”也是高度抽象的,并非物理上实际存在的,而只能通过人的判断和选择来呈现,即通过人的外在行为来呈现,通过做事、事来呈现。

“义”、“理”表现在外在的事件之中,就是“仁、义、礼、智”。但是外在的“仁、义、礼、智”,不过是内在的人性的呈现、外化,内在的义理的呈现、外化。

为了说明这一点,孟子提出了“心之四端”说。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公孙丑章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既然,“仁、义、礼、智”根植于人心人性,由人心所发端,因此,也可以将“仁、义、礼、智”直接等同于人性。

到了西汉,董仲舒在“仁、义、礼、智”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个“信”字,将其称之为“五常”,成为“五常之性”。

因此,“五常”的实质是人性,也是作为社会秩序的“三纲”的基石。“三纲五常”是对孟子“四端”说的发展,继承和保留了孟子心性观、秩序观的内核。

但是,在孟子学说里,外在的“仁、义、礼、智”仅仅是“心”进行思考和判断和选择的效果、结果。因此,问题的关键在思考,在判断和选择,而非对教条的机械遵守。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不得”;“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权”就判断和选择,“执一”机械固守外在条款。

因此,孟子也不重视“信”,反对机械的“信”, “执一”就是机械的信。 他还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

董仲舒却加了一个“信”,与“仁义礼智”并列,这不是加了一个字的问题,还代表着基本理念的变化。整个两汉,都是迷信之风盛行。董仲舒本人就迷信灾异和天人感应。这导致,董仲舒把儒家思想教条化、机械化了。无论是“三纲”,还是“五常”都成了要求人们去信仰和服从的教条。

董仲舒将“阴阳学”混入了儒学,以及机械的阴阳思想,强解人际关系和人性。并且要求人们去“信”,其实就是迷信。

三纲五常是腐朽思想吗,贫穷,是因为思想太落后吗

迷信很容易和暴力专制结合在一起,最后发展成“君叫臣死,不敢不死;父叫子亡,不敢不亡”的悲惨局面。

大家一定要清楚,将秩序根植于心性之上,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特征。两汉之后,将这一理念逐渐发展成为“三纲五常”。因此,“三纲五常”包含了中国文化的秩序基本原理,但是也混入了迷信和专制因素。

从整个人类历史看,存在四类秩序类型,但是唯有中国的秩序是稳定和良性的。

中国的秩序可以称之为“心性秩序”、“道义秩序”。道义即义理,发端与人心,也是人性。

现代之前,西方秩序是宗教秩序,其基础是人对神的信仰、迷信。

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存在过“法家秩序”,国王的意志通过成文法来体现,然后以暴力专制对法律进行贯彻。这种法家秩序在古波斯、古希腊等地都曾短暂广泛存在。

现代西方秩序,则是一种“制度秩序”,“民主秩序”。这种秩序与“法家秩序”非常接近,只不过,法律不在是国王意志的体现,而是公民利益和权力的体现。“民主秩序”的基石是个人经济利益、权力。实际上是保障个人在利益争夺上保持平衡、妥协,让利益争夺不那么混乱。因此,不可能真正稳定和良性,无论是曾经的两次世界大战,而是当下西方,尤其是美国发生的社会分化分裂已经清晰地证明这一点。

因此,在已经充分全球化的今天,唯有中国文明能够为全球提供一个真正稳定而良性的秩序,就是根植于心性和道义的“心性秩序”、“道义秩序”。

本文关键词:三纲五常是腐朽思想吗 知乎,三纲五常是腐朽思想吗为什么,三纲五常四维八德,三纲五常的利弊影响,三从四德。这就是关于《三纲五常是腐朽思想吗,贫穷,是因为思想太落后吗》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