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稿>正文

南海一号发展史,这艘800多年前沉船的秘密你知道多少

04-10 互联网 未知 投稿

关于【南海一号发展史】,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南海一号发展史:“南海一号”考古工作明年结束!这艘800多年前沉船的秘密你知道多少?

7月25日,在福州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此也成为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泉州在宋元时期是一个极其繁荣的国际大港,一艘艘满载精美瓷器、纸张、铁器、漆器、金银、麝香等货物的商船,从泉州起航出发,经印尼、印度,一路行至阿拉伯地区,再运回香料、药材、犀角、珠玉等货物。

说到泉州的海上贸易史,2007年被整体打捞出水的“南海一号”宋代商船,最早便是从泉州出发,它不仅是中国考古界最为有名的一艘沉船,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南海一号发展史,这艘800多年前沉船的秘密你知道多少

崔勇

7月28日,红星新闻记者联系到全程参与了“南海一号”打捞工作和考古研究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崔勇,他告诉记者,自从将这艘传奇商船打捞出水后,经过十多年的细致发掘考察,目前相关考古工作已近尾声,“预计明年可以结束。”

虽然“南海一号”声名远播,但关于这艘船的许多考古小秘密,并不为大众所熟知。除了相关学术讲座外,崔勇在《了不起的文明现场》一书中,也曾详细记述过“南海一号”前世今生的幕后故事。

南海一号发展史,这艘800多年前沉船的秘密你知道多少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书封

刺 痛:

中国决心开展水下考古的直接诱因

南海一号发展史,这艘800多年前沉船的秘密你知道多少

1984年,职业海上盗捞者迈克·哈彻(Michael Hatcher),在我国南海海域打捞了一艘名为“哥德马尔森”号的沉船。根据记载,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冬,这艘东印度公司的商船满载着瓷器和黄金从中国南京出发,驶向荷兰阿姆斯特丹,航行16天后,在中国南海水域触礁沉没。

哈彻很早就成立了一家沉船打捞公司,长期在世界各国寻找航海古籍,以图从中发现可能存在沉船的海洋区域。此前他就曾在中国南海海域打捞起一艘明代沉船,船上的文物令他获利数百万美元。

这艘“哥德马尔森”号沉船上,满载着清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器精品百万余件,而哈彻打捞成功后,做的第一件事竟是下令将这些瓷器大部分砸碎,仅保留了23.9万件青花瓷器。原因是他深知收藏市场的定律:物以稀为贵。

挑选和毁坏工作结束后,哈彻将这些“战利品”拖到公海。一年后,他以无人认领的沉船允许拍卖为由,获得拍卖许可,委托荷兰佳士得拍卖行进行公开拍卖。

1986年4月,拍卖行为这批文物举办了规模盛大的专场拍卖。消息传回国内,国家文物局翻遍了国际海洋公约、各国海洋法,也找不出一条可行的法律依据阻止文物外流。当时中国关于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法律也是一片空白。

“买回来”成了留住这批文物的唯一方法,中国故宫博物院派了两位专家带了3万美元去参加拍卖。但最后他们连一次举牌的机会都没有,因为每一件瓷器的起拍价都在估价的10倍以上……最终,近24万件珍贵瓷器被尽数拍卖,迈克·哈彻则从中获利2000多万美元。

崔勇说,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中国考古界,也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决心要成立自己的水下考古机构。令人欣慰的是,1987年“南海一号”便被发现了,我们也牢牢地保护好了这一艘珍贵沉船。

高 难:

从水到陆 采集数据精确到毫米

南海一号发展史,这艘800多年前沉船的秘密你知道多少

上世纪80年的中国,还没有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大家算了一笔账:让潜水员学考古,还是让考古人员去学潜水?“算出来潜水员学考古要花4年时间,考古人员去学潜水只要花半年时间。中国有这么多年轻的考古人员,找几个去学潜水并不难。”

就这样,中国终于有了第一批水下考古队员。然而,更大的困难还在海里——风浪大、水下能见度极低,无法展开考古作业。最终有了一个“一次性放置沉箱、整体打捞沉船”的计划,而这个计划在当时也冒了很大的险:岸上已经在建博物馆,如果沉船打捞失败,博物馆也就白建了。

船体出水后,人们用气囊作为滚木,排气、充气将“南海一号”牵引进了博物馆,然后封闭墙壁,把海水灌上,让沉船回到在水下的状态,“这是对于文物最好的原生保护状态,船体也不会再损坏和变形。”

南海一号发展史,这艘800多年前沉船的秘密你知道多少

当年打捞“南海一号”的“华天龙”号起重工程船

“南海一号”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艘被整体打捞起来的沉船。至于如何发掘,考古人员采用的方案是保水挖掘。“就是放一点水再挖一点,现在看我们挖的成果,这个方案非常成功。”崔勇说,“我们可以对沉船进行非常精细的研究。可以清晰地看到船上共有15个舱,每个舱里的瓷器包括它们是哪个窑口烧制出来的,都看得清清楚楚。”

崔勇认为,作为一条南宋商船,“南海一号”的最大价值,并非某一件或几件奇珍异宝,而是它的高度完整性。从打捞到发掘,我国考古人员对这一遗存的方方面面都做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利用。“我们采集到的考古数据都可以精确到毫米级,这在全世界都是首创。”

2020年5月,“南海一号”项目被选入“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前崔勇主持的古椰贝丘遗址发掘和“南澳I号”的发掘工作,也曾分别荣获2006年度和2010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反 常:

没有压舱石 上重下轻的远洋商船

南海一号发展史,这艘800多年前沉船的秘密你知道多少

出海的大船一般都有压舱石,现在用得较多的是压舱铸铁和压舱海水,目的只有一个:增加船体下部的重量,让它在航行过程中保持稳定,不易倾覆。

然而,在“南海一号”所属的时代,中国商船底部装载的,几乎都是相对较轻的货物。当时除了瓷器,中国还大量出口铁器,所以中国商船通常是瓷器和铁器混装。

“按照保证稳定性的考虑,大家肯定觉得铁器应该装在下边,对吧?”崔勇说,“但事实上,现在发现的所有宋元时期的沉船,也包括一些明代、清初的船,只要是铁器和瓷器混装,全是铁器在上面。”

南海一号发展史,这艘800多年前沉船的秘密你知道多少

“南海一号”当年运送的瓷器

崔勇说,上轻下重的装载,类似不倒翁——轻轻碰一下就会晃,但不会翻。因此船的稳定性越好,也就越爱晃。“中国商船主要是装瓷器,那就一定要保证这船瓷器尽量完好,如果船体摇晃得太厉害,运到国外就是一船碎瓷片,还有什么利润可言呢?”

于是就有了这样“上重下轻”的堆货方式:铁器放在上面,让摇摆周期变缓、摇摆幅度变小,瓷器的完整率就会提高。“现代造船业有专门的措施来减缓船的摇摆幅度,提高舒适度,在保证稳定性的情况下抬高重心,但是古人没有这个理论和技术,完全是靠经验来处理。这种处理方法虽然简单,但它跟中国造船技术中的水密舱、平衡舵一样,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但这种做法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就是翻船的风险也更大了。只要遇上恶劣天气,别说台风,哪怕是强烈的季风,也可能造成翻船事故。

崔勇说,“南海一号”上装了满满一船货,最后清理出的铁器总共约有130多吨,瓷器18万件(套),另外还有几万枚铜钱,以及金银、漆器、朱砂和丝绸等。“它是宋元时期典型的大商船,完整长度应该有30~35米,装了三四百吨的货物。”据考古学家推测,“南海一号”沉没的原因,很可能就是遇到了强烈的季风,加上合理但不安全的装载方式,导致倾覆。

饮 食:

有咸鸭蛋和胡椒 注重补充维生素

南海一号发展史,这艘800多年前沉船的秘密你知道多少

崔勇将沉船比作一个“时间胶囊”,一个在短时间里沉入水底的胶囊,“它把所有的时间固定在里面,它就是最小的生存单位和最小的等级社会。”

因此,在大量珍贵精美的文物之外,考古人最在意和重视的,其实是通过这个“时间胶囊”呈现出的当年航海人的生活模样。

因为是整体打捞提取出水,“南海一号”的遗存信息被保护得很好。其中也包括当年生活在这条船上的人们的吃与住。其中,一罐保存完整的咸鸭蛋令考古人员印象深刻。此外,船上还有大量植物遗存,主要是谷物、水果、瓜类、香料以及少量中药材,调料中还发现了花椒和当时很珍贵的胡椒,说明当时船上的人们吃得还不错。

南海一号发展史,这艘800多年前沉船的秘密你知道多少

“南海一号”上发现的部分植物遗存

在水果类别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梅子、槟榔、橄榄、南酸枣、滇刺枣、葡萄和荔枝的核或籽。在这些水果中,橄榄和南酸枣的维生素含量都特别高,虽然口感不太好。这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维生素对于预防航海过程中常见的败血症很重要(败血症主要是因为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要摄入新鲜水果蔬菜才能防治)。

在住的方面,大部分人应该是住在甲板上,也有货主会住在货舱里。“南海一号”有15个舱,考古人员在清理其中一个舱时,发现里面铺了一张大约1米5宽的双人床这么大的平板,下面堆有瓷器。这与北宋地理学家朱彧在《萍洲可谈》中的记载十分吻合——“下以贮物,夜卧其上”,就是在货物上面铺个板子,人就能直接睡在上面。

贸 易:

半成品首饰运去斯里兰卡镶宝石

南海一号发展史,这艘800多年前沉船的秘密你知道多少

“南海一号”也是目前出水金银器最多的南宋遗址,并且它们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加工得很好,但很多都像是半成品,比如没有镶宝石的金戒指等。

唐代时,中国的金器加工已相当成熟,拉丝、焊珠等工艺都特别精致。但中国不产宝石,中国出现的大量宝石都产自斯里兰卡。宋代商船的航线,大多是行驶到东南亚,然后通过马六甲海峡,穿越印度洋,也要经过斯里兰卡,最后抵达阿拉伯地区。

南海一号发展史,这艘800多年前沉船的秘密你知道多少

“南海一号”上发现的半成品金戒指,可镶巨大宝石

因此,考古人员们得出结论:这些半成品的金器是在中国制作完后,运到斯里兰卡去镶上宝石,再运往目的地销售,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成本。一条成熟的贸易之路,在“南海一号”的缩影中闪闪发光,从中也可见宋元时期确实是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繁荣高峰。

崔勇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目前船体内的考古发掘工作都已完成,多年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明年圆满结束。“我们后来在船体外又发现了不少文物,推测多半是当时堆放在船体较高位置、随着船体倾覆掉出了甲板外的。它们主要是给我们的考古工作提供了更多有关沉船被掩埋过程、文物摆放层次和水动力等方面的信息,对将来国内水下考古的工作都会有帮助。”

作为中国第一批水下考古队员,崔勇表示,自己有幸从一开始就遇见了“南海一号”,并与这艘传奇沉船打了30多年的交道,“现在我快要退休了,刚好这个工作也要完成了。我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

崔勇最后还告诉记者,自己老家就是成都,他在成都出生长大,家人亲戚也多在成都,他和三星堆考古工作站站长雷雨是多年好友,不过最新发掘的几个祭祀坑他还没去看过。“等忙完了这条船的工作再去看吧。”

红星新闻记者|乔雪阳 图据受访者

编辑|段雪莹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南海一号发展史,这艘800多年前沉船的秘密你知道多少

2、南海一号发展史,重浮水面的大船

南海一号发展史?新华社北京1月25日新媒体专电题:重浮水面的大船:探寻“南海一号”前世今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南海一号发展史?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南海一号发展史,这艘800多年前沉船的秘密你知道多少

南海一号发展史

新华社北京1月25日新媒体专电题:重浮水面的大船:探寻“南海一号”前世今生

新华社记者 呼涛

十五年前,在中国南海海域的二十多米水深处,身着潜水服的水下考古人孙键和同伴崔勇在黑暗中摸索,“突然一下就碰到它了!摸索下去,感觉就是艘大船”。

这次水下触碰注定了孙键和大船割舍不断的机缘,而这艘宋代沉船就是让世界震惊的考古重大发现“南海一号”。

今年1月初,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局等单位公布了“南海一号”考古发掘的最新进展。

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海一号”保护发掘现场,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孙键指着已经完成表面淤泥清理的大船说,从已发掘暴露的船体结构和船型判断,“南海一号”沉船是长宽比较小、安全系数高、耐波性好、装货量大的短肥性船型,属于中国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类型。

“非常难得,‘南海一号’沉船的船体保存较好,存有一定立体结构,这在以往的中国沉船考古中较为鲜见。”孙键说,从已经发现材料以及船载货物时代分析推测,沉船年代应属于南宋中晚期,即十三世纪早中期。

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忙水道的淤泥之中重浮水面,到被保护在专门为其营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中,这艘满载丰富船货的宋代大商船在静静沉睡在大海八百年后正一点一点被唤醒。

孙键指出,发掘保护“南海一号”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它满载的船货里有多少奇珍异宝,而是通过这艘大船透露出的中国古代航海史、造船史和海外贸易史的信息,还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

(小标题)探寻:大航海时代的中国印记

有人说,大船的偶然发现是上天注定要把它送还给今天的“礼物”。它承载着宋代繁盛海上贸易的荣光,体现出中国古代高水平造船能力,更带给今人重新认知和思考中国“大航海时代”的机会——八百年前,中国人就带着丰富船货并搭载着“异域友人”扬帆起航,探索世界,传递出泱泱大国的问候。

“南海一号”沉船被发现的位置是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的南海海域,接近上下川岛——这里自古就是中国海上贸易的重要通道,航道上往来船只繁忙,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和交通上重要节点。

“沉船本体就是最重要的历史见证。它出现于商品社会和海外贸易高度发达的中国宋代,航行在漫长的海上丝路上,体现着中国当时的造船水平,也烙刻着海外贸易的重要信息。”孙键说,这是选择对大船进行整体打捞的重要原因,也在考古挖掘中不断得到印证。

经测量,“南海一号”船体残长22.15米,最大船体残宽9.9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较早、船体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宋代远洋贸易商船。“南海一号”船内现存的货物以瓷器、铁器为主,钱币亦有相当数量。

在沉船中发掘到的瓷器主要是当时南方著名窑口的产品,大部分源自江西、福建和浙江三省。其中以江西景德镇青白瓷,福建德化窑白瓷、青白瓷,闽清义窑青白瓷,晋江磁灶窑绿釉、酱釉瓷以及浙江龙泉窑系青釉瓷等为主,器型则包括碗、盘、碟、壶、瓶、罐、炉、塑像等。

“南海一号”出土的金银铜锡和漆木器等发现也非常重要,其中金页、银铤上多有店铺名称、重量以及地名等戳记。

孙键认为,这反映出南宋时期商品经济异常活跃,且已延伸到海外贸易。“戒指、手镯、臂钏、项链等金制饰品以及金页、玉件、银铤、漆器等应属于非贸易性质的个人携行物品,说明船内可能搭载了一定数量的商人、旅客等。”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成基说,“已提取出的船货基本面貌越来越清晰,船货构成更加丰富,各舱之间的船载货物品种也具有一定规律性。”

蹲在大船考古发掘现场,刘成基带上手套从刚刚清理过表层淤泥的沉船隔舱中的大量瓷器中拿起一件白色瓷瓶。

“船货中有一些器形较为特殊的外销瓷器。其中一些,从造型和装饰特点判断,可能是专门给伊斯兰教国家烧造的器物。”他说,现场还发现有着浓郁异域风格的金饰品、朱砂、水银和剔犀、剔红漆器等,以及雕刻胡人形象的器物。

在发掘出的金腰带、金镯子、璎珞金项链等饰品上,就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擅长的黄金制作工艺。比如,璎珞金项链上直径以毫米计的精巧“金珠”是被一颗颗制造出来再焊在作为底托的金丝上,精美程度堪称绝技。

考古人员还在沉船中发掘到猪、羊、鸟类等动物骨骸,初步判断可能是远洋航行中随船出海的日常食物储备。今天,人们或许可以从中窥探到宋代大商船里有人有故事、有声有色的生活场景。

(小标题)重现:整体浮出水面的传奇

从2000年4月水下考古试掘到如今大船“初露真容”,中国考古人和多方力量全力倾注在这艘神秘的大船上。

“‘南海一号’水下考古是当今世界海上文物发掘和保护的典范。从政府部门到专业考古人员都秉承着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对它进行考古发掘和保护。”孙键说。

早在1987年,英国海洋探测公司与广东救捞局合作,在广东阳江海域搜寻一艘十八世纪东印度公司沉船“莱茵堡号”,却意外地捞起一些中国宋朝的瓷器等文物——“南海一号”被发现了。

“大船”考古随即展开,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的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亲自带队出海,并将沉船命名为“南海一号”。受当时科技与经济条件限制,中国尚不具备开展大规模水下考古的条件。

终于,2000年4月,行动开启。在探摸和试掘基础上,文物考古、海洋工程、打捞救援等多领域专家团队最终完成了“整体打捞方案”。

孙键解释说,这次“整体打捞”是中国考古领域在全世界水下考古领域进行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探索。其技术路径是:用特制的钢结构箱体(沉箱)固定沉船船体、船载文物及其周围淤泥,将分散、易碎的遗物一体化、一次性吊浮起运到能人为控制的新水体环境中,进行科学的水下考古发掘和保护。

整体打捞工程于2007年1月下旬开始。当年12月22日,装载着“南海一号”40米长、14米宽、8米高的巨大沉箱起浮成功,浩大的工程历时一年。

12月28日,按照“整体打捞、原址保护、就地展示”原则,“南海一号”成功实现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移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专门为其量身打造的“水晶宫”。

在“水晶宫”内,“南海一号”在与其海底环境相似的水体环境中得到保护,考古专业人员则在室内继续对沉船遗址进行科学的发掘与保护。在这样一个结合了考古发掘现场与实验室的环境里,大船的秘密正在被考古专家们不断解码。

(小标题)责任:唤醒海上丝路的荣光

对于孙键和刘成基这两位有着近三十年从业经验、阅宝无数的考古专家来说,有一点极为默契——“文物都是平等的,每件都同样重要。或许不是因为它的材质更贵、工艺更精巧,它上面的某个信息可能就有着证明或改写历史的力量。”

“整个团队那么多人挖到现在,也仅仅看到了它上部的一些文物,下面还有很多尚未触及的部分。或许直到我退休,大船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也做不完。”刘成基说,“南海一号”的发掘是对中国历史与现实实力的共同见证,有那么多力量在支持和协作开展这项事业。

预计,“南海一号”船内考古发掘工作将于2016年基本结束,后续还将开展船外侧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保护和展示等工作。

“考古是个极为辛苦也乐趣无穷的行业。如果讲机遇,我是幸运的。”刘成基说,考古人一生难得能遇到这么重要的考古遗址。

对“南海一号”投入巨大关注的,还有另外一位入行接近三十年的考古人,他就是广东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他的这份关注不仅是因为看到大船上满载船货时的“震惊”,而是因为一项更为宏大的计划——已经悄然开启的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准备工作。

“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历史延续最久、对外联系最多的区域,在申遗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龙家有说,这块土地上涌动着中国对外交往的“基因”,联系着对外贸易、人文交流以及海外华侨,见证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演进。

在国家大力推进的“一带一路”战略中,广东所在的南海线路是延续时间最长、跨越区域最广、贸易量最大的。“南海一号”就是这样一个重要节点上的历史见证,对于它的考古发掘、保护以及公众展示都有着标志性价值。

龙家有说,“南海一号”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起步、发展和成型。“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和水环境保存整条船的成功,以及室内保护发掘项目的顺利开展得益于中国从国家到广东省地方政府、科研机构等多方大力协同支持,标志着中国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方法和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未来,对于“南海一号”的发掘与保护除了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或许也将有更具时代感的力量参与——以数字化的方式参与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展示和解读,用切近现代人的方式去尽可能还原历史。

“广东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交通和历史延续上有着完整脉络,已发现的相关历史遗存就有六百多个点。”他说。未来,广东省文物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选取重要的节点加以贯穿和保护——对“南海一号”及广东海上丝路最早的出海港徐闻等关键性地理坐标,进行发掘保护。(完)

本文关键词:南海一号发展史介绍,大揭秘南海一号,南海一号发展史简介,南海一号现状,南海一号的历史。这就是关于《南海一号发展史,这艘800多年前沉船的秘密你知道多少》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