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稿>正文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全貌,山西沁水旅游景点系列

04-08 互联网 未知 投稿

关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全貌】,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全貌:山西沁水旅游景点系列:人文端氏

端氏是一块行走在灵魂深处的神秘之地,也是风雪积淀过的千年古镇。他是沁河流域最灿烂的一颗明珠,也是文人墨客难忘的故乡情,无数文人墨客为其流连忘返,留下众多诗篇名句,也正是因为如此,端氏的历史文化才得以为锦上添花。他又像一本可翻阅的历史古书,越翻越让人向往。在端氏可以安享其浓浓的乡土风情带来的情趣盎然,听几段沁水鼓书,来几口特色风味,看几经月色朦胧,踏足瑰伟壮丽的榼山,领略蜿蜒沁河之美;穿梭于承载千年的岁月的古村古镇,继续寻找那人文故事和美丽的传说。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全貌,山西沁水旅游景点系列

端氏侯国

端氏的历史文化非常悠久深厚。曲堤最早在“夏商称古少水皋”,沁河古称少水,少水皋即沁河岸边的村落。曾是殷商时一个诸侯国,佚名,属于周武王“孟津会盟”讨伐商纣800诸侯之一。

商朝灭亡,曲堤诸侯国归属西周(1046--771),附属于晋国,并建有城池,后被晋献公吞并。或说曲堤诸侯国在“骊姬之乱”时,晋文公曾经避难曲堤,遭遇曲堤诸侯国君不恭,文公继位后,遂灭亡曲堤诸侯国。

春秋中叶,孔子高足端木赐子贡(520--456)自鲁、卫出使或者经商,曾频繁出入晋国。期间有一支端木家族,曾聚居曲堤诸侯国旧地,曲堤村始名“端氏聚”或“端氏崴”。

春秋晚期,三家分晋,端氏聚初归韩国,成为“韩小国城池”,曾为“三家分晋迁晋君于端氏”之晋孝公的始迁之地,即“东曲堤端氏聚()”;至晋静公继位后,又被迁至今沁水郑庄沁河之西的“西城端氏聚”,或称“西行端氏聚”,端氏聚成为晋国最后的国都。

春秋战国之际,晋国灭亡,曲堤端氏聚改名“少曲城”,复归韩国,又名端氏古城,归属韩国上党郡。战国时期,秦昭王时欲统一山东六国,首选攻取韩国上党郡。韩国疆域南有河内与国都新郑周边地区,北有太行山西侧的上党地区,两地之间有狭窄的太行陉相连。秦将白起循太行陉进入上党,首攻位于曲堤的韩国端氏古城,惨遭败北。白起转而攻取河内地区,掐断上党与新郑的联系,迫使韩国割让上党郡。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而归附赵国,引起秦赵二国长平之战,秦国攻占长平、上党及曲堤端氏古城,隶属秦国上党郡。

两汉时,封曲堤“端氏聚”旧地为“端氏侯国”,置为端氏县城。端氏县重修曲堤端氏古城,“城围三里三十八步,高两丈广丈二。”延至北魏,先后迁曲堤端氏县城于固县、西城端氏聚旧地,及枣棋(今沁水郎壁)。隋开皇年,端氏县城自枣棋迁回东曲端氏聚。现存三部《沁水县志》则记:两汉端氏侯国与端氏县城,位于西城端氏聚旧地,延至北魏,西城端氏县城先后迁枣棋、固县。隋开皇年,端氏县城自西城迁回东曲端氏聚。

唐朝初年,重修曲堤端氏县城,开掘纵横贯穿全村并通往城墙及村外的地道,泽州府移治于曲堤端氏县城。唐武宗会昌年间,潞泽节度使刘稹反叛,为对抗朝廷,曾新筑曲堤端氏城。唐军攻占端氏城,进军潞州,平定刘稹,史称“会昌伐叛”。

南宋绍兴年间,金朝占据曲堤端氏县城,岳家军与金兵在曲堤端氏县城激战,端氏县城被夷为平地。曲堤端氏县城遂北移五里,迁至今日端氏之地。

三家分晋迁晋君于端氏,晋国还是一个诸侯国。二代晋君曾在端氏生活了十余年,端氏实际上成为晋国最后的一个国都。被迁于端氏的晋孝公、静公父子,先后以国君之尊主政沁水,这是沁水一段虽说悲哀却又不失荣耀的历史。同时,三家分晋迁晋君于端氏,又夺晋君端氏食邑再徙于屯留,这是中国古代社会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是古代沁水最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是以沁水为历史舞台而进入尾声的。地处深山偏邑的沁水,由于有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才在中国历史上有了自己的地位而被正式载入史册。古代沁水几千年历史,虽有下川遗址,舜耕历山,原国故地,乌岭会盟等历史事件,然而正式载入史册者,实以“三家分晋迁晋君于端氏”为历史的第一页。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全貌,山西沁水旅游景点系列

端氏古镇

光绪《沁水县志·山川》记:“嵬山西下数里,滨于沁河,而端氏镇在焉。盖嵬山与榼山,东西相望,翠巘争奇,而沁流绕其中。故自端氏而下二十余里之间,民居稠密,人文蔚起,灵秀所钟,盖不偶矣”。端氏县由曲堤迁至今日端氏之地后,县府曾调集大批民工修筑城墙,改修河道,从东部的南寨到西边的沁河岸,修有周长1000多米的土夯城墙。三条主街道,东、西、南、北各建有城门和城楼。城堡规模虽然不是很大,却气势宏伟。

端氏曾是沁河流域的一颗明珠,也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商贸活动最为活跃。明清时期最为鼎盛,城郭完整,民舍稠密,商旅行栈,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络绎不绝。出现了“复兴楼”“源顺祥”“同兴和”“育合昌”等较大的商号。是沁(水)高(平)沿线古道最繁荣的商贸古镇。2018年5月,端氏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端氏古寺古庙众多,寨上法门寺、榼山大云寺、嵬山普安寺、汤王庙、城隍庙、文庙、南佛堂、铁佛寺、关帝庙、黑虎庙、端阳祠等遍布古镇内外。其榼山大云寺、嵬山普安寺成为沁水境内众多佛寺中最负盛名的佛教胜地。清代凤台名士刘伯龄《嵬山重修普安寺山门碑记》云:“三晋南隅有沁水,介万山中,长虹如带。县治东偏,耸一名山,曰嵬山,上下周围约五里许,翠柏翠松,蓊丛满径。虽远逊乎华岳,而幽沵意外,迥然则出。”嵬山虽被誉为端氏主山,但它的名气却远不如与之对峙榼山名声响亮,榼山被称为沁水境内最负盛名的形胜之地。光绪《山西通志·山川》也记:“榼山,在县东九十里,万柏参云,千松翳日,清泉映玉,飞阁凭空,邑之最胜也”。

榼山之所以称为沁水境内最负盛名的形胜之地,在于它有山水之美,寺院之美,山寺一体,物宝天华,风光锦绣,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犹如人间仙境,使得登者如织,拜者如流,题者如云,赞者如林,榼山因此得以扬名天下。自古文人骚客吟咏不绝。

明代乡人李瀚好游榼山,曾作《游寺四首》之四有云:叠嶂巍巍拱日辉,丛林郁郁插烟霏。因攀捷径云侵屐,更上层巅露湿衣。诗酒赓酬胥尽兴,乾坤俯仰总忘机。凭谁为借持鹏翼,五夜扶摇觐紫薇。

清代康熙朝徐州太守阳城王所善雨中游榼山而作《雨望榼山》诗曰:

吾闻榼山松,罗满榼山头。譬若顶上发,蒙葺难根求。绿涛朝暮响,青云冬夏铺。幽森掩光景,苍漭蟠龙蚪。大者阔十围,高影逐门浮。霜鳞与雪甲,皴蜕越千秋。小亦如轮囷,偏反翠尾流。俨然朝会日,频集拜王侯。盛名时在耳,魂梦每登游。山灵久待我,许我为绸缪。良辰可孤往,肩舆遡沁游。亭午云云起,骤雨奋潭湫。磴道黄泥塞,日晡翳未收。决皆惟仰止,心事何盾矛!万柯濛濛里,霏微天外楼。兴尽聊且返,临眺意能休。稍俟秋明后,还来访虎丘。

清代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作《榼山迭翠》序曰:榼山在洞阳山之右,新阡之左,秀障干霄,壁峙霞举,离立天外,如拱如揖,老松古栢,饰岩蔽壑实,巨观也。”诗曰:苍松中倚玉䦨千,天外楼髙翠欲团。地界河山为左辅,峰回屏障自千盘。扶桑弄影青空阔,太华连云碧落寛。似有彩虹平接席,旌幢前导后乗鸾。

可惜在那个文物不受保护的特殊年代,疯狂无知而又利欲重心的人们,肆意砍伐古松古柏,盲目拆毁古寺古庙,致使这些名寺古庙风貌犹存韵味不再。这大概就是成语“焚琴煮鹤”最精典的诠释吧!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全貌,山西沁水旅游景点系列

曲堤古堡

曲堤城堡是沁河流域最早的一座城堡。史料记载:曲堤古城,始建于西周初年,西汉初年、东汉建安年、北魏丁亥年,唐武德庚辰年,后周□□年,屡毁屡建。宋绍兴壬子年,毁城最残。直到明代弘治三年(1490年),霍氏家族重修曲堤古城城墙,嘉靖六年(1527年)又创建东西瞭望楼,浚通了地道,增设了角楼、箭楼等,使曲堤古城更加固若金汤,雄踞沁河流域。若从西周初年时计,曲堤古城已有3000多年历史,

曲堤古城长达“三里三十八步”,东依嵬山,分设北门与东北便门、西门、南门与东北便门之五座城门,沿城为官道,官道旁有酒馆、茶馆、饭店、货铺、旅舍、车马店,行人络绎,车水马龙。在北门、西门、南门外的沁河岸边,分别建有北通端氏,西达坪上与榼山,东通窦庄的三个渡口,渡口旁建有水运驿站与候渡八角亭。曲堤古城水陆交通便利,是沁河流域一个重要的货物集散之地。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历经沧桑,大部分坍塌或被人为拆毁,现仅有西寨门、瞭望楼保护比较完好。

曲堤村的地下保存有至晚在唐朝初年已经开掘的地道,而且在保存至今的几段古城堡残墙断垣中,仍然依稀可以看到地道的残留洞口。地道纵横联络,遍布全村各家各户,并与城堡相通,可以直登城墙,而且直通村外,以便于疏散。如果能将地道开发利用,不失为曲堤村最有特色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有着珍贵的文物价值和很高的军事研究价值。

明代曲堤出过一位巾帼英雄霍夫人。霍夫人为曲堤霍三元第四女,人称“四姑娘。”万历年嫁窦庄张铨,人称霍夫人。崇祯年陕西农民军攻打窦庄城,时张铨已死于辽东战事,几个儿子皆外出未归。霍夫人以巾帼之姿,联络娘家曲堤,众志成城,以一座小小窦庄城之弹丸之地,挫败了陕西农民军千军万马,守住了窦庄城,保护了一方百姓,窦庄城因被誉为“夫人城”而闻名天下。

清代道光年,曲堤又出了个霍明高,武举出生。初为福建上杭、峰市县丞,历任厦门同知、福防分府,官至建宁、兴化知府。曾委送琉璃贡,得道光皇帝二次恩见,并赏顶戴蓝翎,御赐蟒袍,得御赐半朝銮驾。道光皇帝亲赐圣旨,由地方官府奉旨为霍明高敕建“武略第”,至今尚存。在沁水历史上,霍明高实属唯一的一位给曲堤也给沁水,带来不世荣耀的名人。

曲堤是一块写满传奇的热土,是一方人才辈出的膏壤,可谓物宝天华,人杰地灵,在清代涌现一批像霍庆姚、霍润生、霍兆梅、霍惟准等进士举人,多属文武双才,且多著述。

曲堤村至今还存有一座石牌楼和两架木牌楼。保存有多个古院落和观花园、讲学堂、练武堂、古戏台等古建筑,可惜这些文物古迹,有的岌岌可危,频临坍塌,昔日风光不再。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全貌,山西沁水旅游景点系列

坪上古村

坪上村,西依榼山,东临沁河,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坪上,曾出过明朝一代重臣刘东星(15381601),明隆庆二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曾与被称为“一代狂狷”的批儒思想家李贽在此共居半载,他们灯下长谈,指古论今,评点天下,共同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一部重要著作《明灯道古录》。从而使这个地域偏狭的山乡小村名震一时,因此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篇章……

坪上寨原为一龟形瓮城,外圆内方,有南城门、北城门两条通道,周围全是坚固厚实的夯土砖石城墙围护,设计缜密巧妙,规划有序,匠心独运,寨上有“两门、两街、五峰楼、六条胡同、七十二院”之说。两门指南北寨门,两街是南街北街;五峰楼指的是早先寨内共有五座三层高楼(城后楼、南城楼、北城楼、新房院西北耳楼、草窑圪堆楼);六条胡同从北至南依此为杨家院圪洞、北头圪洞、后圪洞、小碾道圪洞、缑家院圪洞、南头圪洞;七十二院多为四合院,每个院子四户人家,许多院落有大门、二门和小门可以互通串联。街巷横平竖直,四通八达。堡内备有水井、碾盘、磨坊等生活设施,暗道可以通达隐蔽地方,极具防御功能。

现保留比较好的古建筑有寨上、花沟两座古堡,有刘家大院、张家大院、刘氏祠堂等古院落,有圣王庙、玄帝阁、大王阁、祖师阁、菩萨堂、玉皇庙等古庙宇,还有古阁楼、石牌坊、古地道、古井、古树等文物古迹。这个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具有典型的沁河流域乡村古城堡的特色。2019年,坪上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全貌,山西沁水旅游景点系列

笔山映流

樊庄位于端氏镇西沁河岸畔,是明代散曲家常伦的故乡,故而名气响亮。常伦故居至今仍存,一座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的四合院,院门有门匾,阴面刻文:“治家者持二字真符:曰勤曰俭。安身者宝二言妙诀:心织笔耕。”阴面刻曰:“笔山爽气。”

常伦,字明卿,号楼居子。其父常赐,明代弘治己酉(1489)解元,癸酉(1493)进士,官至陕西副使。常伦年幼时聪明过人,五六岁时就能诵书赋诗,出语惊人,见者无不叹赏,视为神童。颇受明代文人李梦阳、何景明的赏识,并潜心培养加以指点,使常伦当时在士林间崭露头角,名噪一时。正德五年(1510),十九岁的常伦,举乡试第二。次年登进士,授大理寺评事。因为他性格豪放,自负才高,时常写词讽刺官场腐败之事,导致当权者嫉恨,被贬为寿州判官。皇帝后又派使者巡视江淮,抵寿州。原本来巡之官和常伦同是京华故人,对常伦却以下官待也,常伦不堪忍受,便弃官还乡。

常伦文采超人,诗词、文赋、书画皆有成就,古代沁水文人之文学成就,未有超过常伦者,可惜英年早逝,才华未能尽展。明末名臣张诠在《常评事传》中评论常伦曰:“文学司马子长;诗宗李杜,上窥魏晋,多自得语;书法遒劲,似鲁颜公,而潇洒有晋人意,书不学而精妙。”王世贞曰:“常评事伦诗如汗血名驹,骄嘶自赏;虽步骤未合,而毛骨非凡,见者知其千里。”陈子龙说他的诗:“气骨高朗,颇能自运。”陈田《明诗纪事》说:“明卿好纵,诗颇效太白,窘于边幅,不称其为人。”常伦的散曲造诣尤深,与王九思、康海、刘效祖、薛论道、冯惟敏、-星等齐名,是当时北方独树一帜的散曲家。

常伦年幼时聪明过人,才华横溢,15岁时就写出成名之作《笔山赋》,曾状笔山形胜:

山形噩,石色碏;驱神兵,加斧凿。俨乎大镜之开,凛乎寒玉之削。雄一邑以崔嵬,镇三晋而橐钥。极万仞之盘旋,耸五峰之立卓。疑天上之飞仙,遗袖中之笔阁。以夭草为颖毛,化砚池为沟壑。石立人形,崖崩虎攫。怪怪奇奇,磊磊落落。东则沁河浩荡,山环其中;万顷一碧,泛绿浮红;波摇明月,浪拍长空;可登兮可钓,可浴兮可风;一泻千里,莫竞其穷。南则小山玉立,状若昆岗;黄沙崖半,翠柏成丛;乾坤秀气,造化神工;肩武夷兮丹山碧水,分太行兮怪石危峰;若纪计之有尽,虽九章而无功。于是自西而望,则云林缥缈,有山翕然;烟霞出没,光景连绵;藤锁樵人之路,花迷仙子之嵓;鄙楚山兮六六,妬巫峡兮三三。自北而眺,则山名凤凰;一参一差,一弛一张;集岐山之瑞,来沁水之阳;异两石之分立,若一刃之所伤。玩斯山也,则浩浩乎若凭虚御风,而不知其身之几许;飘飘乎谢尘羽化,而不觉其心之徜徉也。

《笔山赋》意在咏写笔山,写山喻人,抒情状志,道出“笔山之所由美”,在于“物华兮天宝,人杰兮地灵;惟山川之秀,乃豪俊之钟。”常伦非常自负,在《笔山赋》中自号“先生”,以为笔山因“先生名著于海宇,望隆于公卿”,方成为三晋之名山。常伦豪气之高远,志向之远大,性格之不羁,负才之不凡,全集诸笔端。笔山就是常伦,常伦就是笔山;常伦是笔山的象征,笔山因常伦而显扬。人山一体,互为映辉;高山流水,互为钟情,是为“文笔映流”,常伦精魂。

常伦虽然负气傲岸,但却又是个有情有义有抱负的诗人。其《放歌》、《军中所示》、《边城行》等诗作,皆反映他有着尽忠报国之志。常伦喜谈老子“谷神不死”,有着求仙意识,无论写诗还是度曲,皆充满仙风道骨。他自号楼居子,就是取神仙好楼居之意。但最终没有能得到神仙的庇护,坠马而死,年仅三十四岁。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全貌,山西沁水旅游景点系列

贾氏民居

贾氏民居位于端氏村内,系原国民党行政院副院长贾景德家府。坐北朝南,原为三进院,占地40余亩1933年动工历时5年建成。由祠堂、主人四庭院管家院、佣人居室、养马场和后花园六部分构成。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工艺精湛,堪称近代建筑艺术之精华,由于战争及历史原因,临街的豪华大牌楼和许多建筑己被毁掉。因大门外有直通大街的一条胡同,所以人称贾胡同,也叫“贾圪洞”。

民国二十二年(1933),时任阎锡山秘书长的贾景德顿兴修建故乡端氏贾家府第之意。阎锡山一笔拨给建筑费10万元,于是贾景德着其六叔父贾星东在端氏由西门内起至城根,购买地18亩,委派晋城针工厂经理高平人祁鲁斋为总监,贾星东为帮办,裕成永布店经理姚曾福为出纳,贾继祖负责管理砖瓦窑,全部工程均由太原工程处设计绘图。督修人确定后,即于民国二十三年春筹工备料,开始动工。

当时贾府修建府第的声势很大,远至河南林县,近至晋城、高平、陵川、阳城的能工巧匠,闻讯都来贾府包工。当时泥木工绝大部分是林县人,石匠是高平和林县人,砖瓦匠是陵川人,泥木砖瓦工,每日不下400人,一般工人均是小包工,每人每日得工资一角七分。其中技术高的能工巧匠约有五六十人,各显身手,不问工资,都是自出心裁,包做某一件工程来核算工资,如木工构制挑檐,雕刻花卉,石匠雕刻柱墩,砖瓦工烧制屋脊兽头、照壁等。只要有人绘出图案,匠工们即能雕刻成功,真是金碧相映,琳琅满目。

贾府的牌坊,精雕细刻的斗拱,是由阳城县上庄杨兰阶家运来的,据说杨兰阶之先祖制成这牌坊,因故未竖,原物保存着。杨兰阶为讨好贾景穗,就将木顶牌坊赠给贾家。至民国二十六年,一所宫殿式的贾家府第竣工落成。内有两层大楼、中西客厅、书房院、卧室、浴室、地下室、厕所、走廊、平台、花园等,客厅并有暖器设备。主要的大院有七院,小院、散房不在其内。各房地面均铺机器花砖,系晋城大德针工厂造。大门外修有贾氏家庙,正祠五间,东西配室各三间,拜亭五间,大门东边有大照壁,上刻花鸟竹木,式样别致,景象瑰丽。照壁南北有守望楼和大门楼,成三角形,遥相对峙,雄伟壮观。此外,贾景德又给他伯叔辈四家老人在大楼北修建中式簸箕院四院,此房为田字形,各院建筑均系五脊六兽雕刻玲珑油漆彩绘,金碧辉映。

贾景德之府第,门楼高大,挑角凌云,高阁周建,长廊四起,各门楼上的匾额屏联,写有“凤毛济美”、“云路高骞”、“永建方家”、“世食旧德”、宜家寿福”、“嘉门善祥”、“与喜相迎”、“子孙千亿”、“忠信笃敬”等,十足表现出封建社会末代王侯公卿的朱门气派。

民国二十七年夏(1939),日军二次进攻沁水,贾景德在端氏老家的府第,竟被日本鬼子大火焚毁,付之一炬,仅剩大门俗叫“挑角楼”的木坊和几院残砖剩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在被日本烧毁的贾府废墟上,修建了端氏学校。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全貌,山西沁水旅游景点系列

端氏古镇,汇集千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静雅、悠然、古朴、沧桑,所有的形容词都无法准确描述它的本质,无法看到事情的全貌,我们所见的也只是窥豹一斑,这些见证历史发展的文化我们今天能知道多少呢?徜徉在古镇的沁河岸边,仔细品味,每一个古村落无不饱含着历史的沧桑。(王扎根)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全貌,山西沁水旅游景点系列

沁河风光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全貌,山西沁水旅游景点系列

端氏汤王庙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全貌,山西沁水旅游景点系列

端氏贾氏民居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全貌,山西沁水旅游景点系列

坪上刘氏宗祠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全貌,山西沁水旅游景点系列

坪上石牌坊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全貌,山西沁水旅游景点系列

曲堤木牌楼

来源:沁河

2、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全貌,山西晋城沁水历史由来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全貌?沁水县,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中条山东北,沁河中游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24′-36°04′,东经112°47′-115°55′县境四周环山、东至老马岭、岳神山与高平市、泽州县为邻;西至东坞岭与翼城县搭界;南至仙翁山、舜王坪与阳城、垣曲县接壤;北至香山岭、关帝岭、宇峻山与浮山、安泽、长子县毗邻,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全貌?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全貌,山西沁水旅游景点系列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全貌

沁水县,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中条山东北,沁河中游。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24′-36°04′,东经112°47′-115°55′。县境四周环山、东至老马岭、岳神山与高平市、泽州县为邻;西至东坞岭与翼城县搭界;南至仙翁山、舜王坪与阳城、垣曲县接壤;北至香山岭、关帝岭、宇峻山与浮山、安泽、长子县毗邻。

沁水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女娲补天,舜耕历山的传说。70年代发掘的“下川遗址”,证明早在2.3万年到1.6万年前,沁水人的先祖们就创造了灿烂的“下川文化”。现存的河头村汉墓群、武安村战国古寨等,映证了沁水历史的遗迹。

《水经·沁水注》:“沁水又迳沁水县故城北,盖藉水以名县矣。”是沁水县以沁水而得名。

沁水历史悠久,下川遗址、八里坪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旧时期晚期,人类就在此居住。下川遗址位于于沁水城西70公里的下川乡,1970年从其挖掘出土的箭镞、骨针等细石器文物。

沁水古称端氏。夏为帝都畿内,属冀州。殷商为郤国,属畿内地。

春秋属晋,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徙晋君于端氏。

战国属韩。

西汉为河东郡端氏邑。东汉置端氏侯国,属司隶校尉部。

三国复为端氏县,隶司州平阳郡。东晋隶建兴郡,北魏属建州,端氏时废又复置,隶建州安平郡。并在今城西另设东永安,西河、高延三县,隶属建州泰宁郡。

北齐仍属建州,西河、高延并入东永安县,东永安改为永宁县,和端氏县同属建州安平郡。

隋开皇三年属泽州,隋大业三年(607),泽州改称长平郡,改永宁县为沁水县,和端氏同隶长平郡。

隋末、唐宋,端氏、沁水隶泽州(或称高平郡)。

金代端氏、沁水属南泽州、忠昌军节度。元至元三年(1266),端氏县并入沁水县,属泽州司侯司,隶中书省晋宁路。

明代属泽州直隶州,隶山西布政使司,清代属泽州府,民国三年改属冀宁道。

1938年3月3日,沁水县城第一次沦陷于侵华日军。 1941年中条战役后,中共太岳区组建太岳南进支队挺进中条地区,先后在境内开辟出沁西、士敏、沁南三块抗日根据地,分别隶属太岳第四、第二专署。

1943年7月沁水(西)县撤销。1944年4月沁水全境解放。1946年5月沁南县改名为沁水县。1947年7月士敏、沁水两县合并,恢复原沁水县建 制。1949年4月山西全境解放,沁水县改属翼城临时专署。新中国成立后,沁水县先后隶属于晋东南地区。1958年10月,沁水县并入阳城县,沁水县城改为沁水城关镇。1959年10月与阳城分治,恢复沁水县建制。1985年5月,晋东南地区撤销,沁水县直隶于晋城市。

本文关键词:晋城市沁水县的五部作品,沁水县县城,沁水县简介,沁水县百科,氵沁水县。这就是关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全貌,山西沁水旅游景点系列》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