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稿>正文

苏东坡生平简介1000字,苏轼在济二三事

04-10 互联网 未知 投稿

关于【苏东坡生平简介1000字】,苏轼在济二三事,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苏东坡生平简介1000字?(作者:任绪来) 公元1077年,苏轼抵济,正值初春,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苏东坡生平简介1000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苏东坡生平简介1000字,苏轼在济二三事

苏东坡生平简介1000字

(作者:任绪来)

公元1077年,苏轼抵济,正值初春。

按照原计划,他应该更早些到。从行程安排推测,苏轼腊月于密州(诸城)启程,即便当时车马慢,用时五日左右也能到济南。很有可能,他本打算在济南过元旦。

宋朝人的元旦,即现在的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朝廷要举行元旦朝会,驻京要员、外国使节等达官贵人,齐聚宴饮,场面盛大。普通百姓也纷纷挂桃符、放爆竹、饮屠苏酒,阖家团圆,除旧迎新,欢庆又一轮四季的开始。

选择到济南过年,必然是苏轼的特殊安排,如同两年前申请到密州任职一样,主要动因是他的弟弟苏辙。

四年之前,也就是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苏辙携家眷来到济南,任职齐州掌书记。“始余在京师,游宦贫困,思归而不能。闻济南多甘泉,流水被道,蒲鱼之利与东南比,东方之人多称之。会其郡从事阙,求而得之。”(苏辙《舜泉诗并叙》)

苏辙自述,主动离开京城,申请调任济南,一是在开封的工作不如意,二是追慕济南的富足和美誉。

彼时,两兄弟的境遇差不太多。庙堂之上,王安石打开了变法的魔盒,大臣们政见不一,争执不休。最终,变法一派在神宗皇帝支持下,排除异己,强硬推行。韩琦、富弼、张方平、司马光等一批持不同政见者,或退隐,或罢黜,离开了帝国的权力中心。早在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即因指责新政遭到弹劾,离任奏院监官,外放杭州通判。三年任期届满,朝中关于变法的争斗愈发激烈,他主动申请调任密州,“携孥上国,预忧桂玉之不充;请郡东方,实欲弟昆之相近。”(《密州谢上表》)

宦游无定,羁旅南北,既然命运注定颠沛流离,苏轼希望能离弟弟近一点。密州、齐州相隔不远,他渴望得到亲情的抚慰。

这一对青史留名的好兄弟,亲密关系早已超越了兄友弟恭。他们自幼一起成长,少时一起求学,青年时代随父出川,进京一同考取进士,继而同朝为官,是兄弟,是同学,亦是师友。苏轼在一次与弟弟分别时写诗总结:“我少知子由,天资和而清。好学老益坚,表里渐融明,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多年之后,苏辙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中感慨:“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可是,到了密州,苏轼和弟弟相会的心愿并没能实现。密州两年,他们书信往来密切,却未有过一次团聚。“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画堂春·寄子由》)而且,相较于此前任职的杭州,密州的生活更为艰苦,旱灾、蝗灾接连不断,身为一州之长的苏轼,奔忙于政务,有段时间,吃饭居然也成了问题。“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后杞菊赋》)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评价,密州生活时期,是苏东坡最难过、最沮丧的一段时光。

身处欲进不得、欲罢不能的矛盾和痛苦之中,他把对人生苍凉与无奈的体验,化转为对亲人深沉的思念。

广为流传的密州四曲,有两首为思念亲人之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追忆亡妻,面对与爱人的阴阳两隔,他感慨:“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兼怀子由。两兄弟相距不远,却始终不能团圆,他写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所以,当收到去往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后又改知徐州)的调令之后,苏轼旋即启程,取道济南,去赶赴一场期待已久的兄弟聚会。

对于这次济南之旅,苏轼的心情应该是喜悦又急切的,直接表现就是他仓促动身,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来,没有提前确定弟弟的行程。应该是写了一封信,但苏辙此时恰好入京禀事,已于十月离开了济南。二来,没有做好出行准备,出发不久就大雪封路,阻留潍州(今潍坊)度过了除夕,初一雪刚停便立刻上路,结果再遇大雪,只得在泥泞中艰难跋涉。他描述抵达济南时的状态是“敝裘羸马”,裹着破毡,骑着瘦马,“自笑餐毡典属国”,忍不住想起了在北海渴饮雪、饥吞毡的苏武前辈。

即便如此,苏轼的心情始终是愉悦的。初到济南,他感觉“济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龙山马足轻。”(《阳关曲 答李公择》)虽没能见到心念已久的弟弟,但却远远望见了迎接他的苏家孩子们。苏迟、苏适、苏远三个侄儿,站在城外未消的春雪里翘首企盼,等候伯父的到来。

在济南,两家终于相聚了,尽管不够十分圆满,但这也足以让他重温苏家久违的暖意。十年之前,父亲苏洵过世,兄弟二人携全家扶柩归乡。守孝三年归京时,变法的大幕已经拉开,两人携家眷先后离京,辗转多地,聚少离多。最近一次相会发生在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离京赴杭州、苏辙在陈州(今睢阳)充任教授之时,距离此次济南团聚已近七年。

对于久盼亲情抚慰的苏轼来说,这次团聚带来的欢欣可想而知。多年后,他写诗提及当年的相聚场景,字里行间仍是恋恋不舍的追忆:“忆过济南春未动,三子出迎残雪里。我时移守古河东,酒肉淋漓浑舍喜。”(《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晚辈迎候,家人聚餐,杯盏交错之间,一大家人喜气洋洋,暂时让他忘却了宦居异地的忧伤。

济南所能抚慰苏轼的,不只亲情,还有友情。时任齐州知州的李常,是苏轼在京结识得故友,志同道合,兴趣相投,友谊相伴一生。两人关系亲密到什么程度呢?苏轼自我评价“相好手足侔”,如同亲兄弟。举个例子,苏轼曾给李常写过一封著名的信:

顿首。知治行窘用不易。仆行年五十,始知作活,大要是悭尔,而文以美名,谓之俭素。然吾侪为之,则不类俗人,真可谓淡而有味者。又《诗》云:“不戢不难,受福不那。”口体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此似鄙俗,且出于不得已,然自谓长策,不敢独用,故献之左右。住京师,尤宜用此策也。一笑!一笑!。(《与李公择》)

当时情形,两人一个在黄州,一个在舒州,同为贬谪之人,日子过得都不怎么样。一日,李常收到回京任职的通知,但没钱治理行装。苏轼听闻,手书一封,大意是说:听说你要回京,经济上有困难。我虽没钱,但有一法,特来密报,那就是省着点花。东京繁华,犹当如此。

不是心有默契的至友,断然开不得这种玩笑。

现在,两个好友在济南相聚了。三年前,苏轼离开杭州北上,李常恰在湖州太守任上,有过一次激动热烈的相会。不料苏轼此番来济,李常又为齐州太守,依然还是东道主。面对这种人生如梦的戏剧性相逢,苏轼不禁感慨:“聚散细思都是梦,身名渐觉两非亲。”(《至济南李公择以诗相迎次其韵二首》)他们必然聊起了往日的欢聚,也倾吐了对当下时局的关心,留下了“宦游到处身如寄”“回头乐事总成尘”的唏嘘。

济南山水形胜,可玩处甚多。李常作为泉城主人,自然会带着好友在城郊游山玩水,大明湖、趵突泉都留下了苏轼的足迹。

北宋时,趵突泉多称槛泉,泉旁建有槛泉亭。李常邀请苏轼和在济士人于亭内雅集宴饮。众人酒酣之时,来到泉边赏梅,髻上簪花、悠游林泉的场景,深深印在了苏轼的脑海里。苏轼后来多次提起趵突泉畔的聚会,他给李常讲,“更忆槛泉亭,插花云髻重。”(《次韵李公择 梅花》)在《与几道宣义》的书札中也感言:“每思槛泉之游,宛在目前。”

相传,苏轼在槛泉亭旁墙壁上作过画。《济南金石志》载:“熙宁十年,东坡先生过济南,写枯木一枝于槛泉亭之壁。”可惜,手迹未能传承至今。

同样有人惋惜苏轼没有为趵突胜景留下经典诗句。考虑苏轼在济停留的时间是正月,正值泉水枯水期,可能趵突泉涌并未发生。历史记载,宋代济南泉群多有因天旱而干涸的记录。苏辙初抵济南时,就见“大旱几岁,赤地千里,渠存而水亡……越明年夏,虽雨而不作……又明年夏,大雨霖……泉始复发。”(《舜全诗并序》)苏轼在趵突泉畔所看到的,有可能是一汪静水。

站在今天回望苏轼与济南的这次相遇,我们会有些许遗憾,但不强求圆满。就如同苏轼面对人生风波时的坦然。在济南驻足的一个多月里,他享受了亲友的温情,欣赏了湖光山色的美景,留下了镌刻进生命的美好回忆。这是济南带给他的安慰。接下来,他还要继续赶路,去徐州,去黄州,去惠州,去琼州,在四海辗转中,把这座城市在初春时节带给他的温暖,带向人生中的更远处。

壹点号浮生偷闲

本文关键词:苏东坡的生平经历100字,苏东坡生平简介1000字内容,苏东坡一生简介200字,苏东坡生平简介300字,苏东坡生平简介1000字怎么写。这就是关于《苏东坡生平简介1000字,苏轼在济二三事》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