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投稿>正文

王国维之死的原因,为何走向了自杀的道路

04-03 互联网 未知 投稿

关于【王国维之死的原因】,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王国维之死的原因: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为何走向了自杀的道路?

1927年的6月2日,正值端午时节,也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天。上午十一时左右,一位还留着长辫的五十多岁的中年人在颐和园的昆明湖畔,吸完了一根烟,然后纵身一跃沉湖而亡。这个中年男子就是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

王国维之死的原因,为何走向了自杀的道路

王国维出身于源远流长的王氏书香家族,自幼家风良好,对其父所擅长的书画、篆刻、诗古文辞等等有所耳濡目染,在心中种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热爱。王国维16岁参加海宁的州试就中了秀才,被誉为“海宁四才子”之一。但是,他并没有将主要精力用于钻研八股文之上,反而对史学、校勘以及外国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在一试成名以后,连续七年他再也没有获得功名。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国内士大夫们掀起了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浪潮。王国维也借此机会读到了来自西方文化和思想,从而萌发了研习西方学问的强烈愿望。几次想要出国留学,但苦于家庭贫困,只好省下钱来购买了一些外籍书籍和《盛世危言》《时务报》这一类的传播新学的报纸来读,以慰自己。

王国维之死的原因,为何走向了自杀的道路

1898年,因为同乡许家腥辞去《时务报》的职位,看王国维只是屈就当一位教书先生,便介绍他去报社接替自己。于是,父亲王乃誉亲自送王国维坐船来到上海,在《时务报》中做抄写稿子、校对文案这类的工作。在这一段期间,他在上海学习了英文、日文等外语,还拜读了康德、尼采等哲学家的著作,如果一直这样下去,那他必然会成为一位“全盘西化”的人士了。但是冥冥之中一个人的出现,这才造就了他国学上的伟大成就,这个人就是罗振玉。

王国维之死的原因,为何走向了自杀的道路

罗振玉

在《时务报》工作时,王国维经常会去隔壁的东文学社学习,受到了社长罗振玉的特别关注。他们一见如故,罗振玉得知王国维一直向往出国,于是帮他筹措资金,终于在1900年12月王国维前往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学习。回国后的王国维帮助罗振玉编写了《教育世界》杂志,凭借自己良好的外语功底,他翻译了许多外国文章发表在了这个杂志上,很快他就成为了这个杂志的主要撰稿人。

当时的王国维,沉迷于西方各派的学说,罗振玉见到这种情况就劝诫他:“尼采诸家学说,贱仁义、薄谦逊、非节制,欲创新文化以代旧文化,则流弊滋多。”王国维这才恍然大悟,他因此明白了西方文化根植于西方的土壤,很有可能并不适合中国本土的情况。自此,他拾起了已经被他丢掉许久的诸子百家学说和宋明理学,将西方文化和中国理论相互结合起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04年,王国维写出了《红楼梦评论》,这本书是中国第一部中西文学比较研究论文,是红学史上的里程碑。1908年,他写下了《人间词话》,提出了“境界说”。

王国维之死的原因,为何走向了自杀的道路

1923年,王国维担任了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国文老师。1925年,受到胡适的邀请,王国维前往清华任教。当时,清华研究院任教的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五人被称为“五星聚奎”。

王国维之死的原因,为何走向了自杀的道路

那么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王国维为何选择了沉湖自杀呢?首先来看一下当时的背景。早在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并驱逐溥仪出宫时,王国维就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河殉清,结果被家人及时阻拦住了,但是这个念头可以说是在他脑海中生根发芽。1927年北伐战役轰轰烈烈,北洋政府分崩离析,冯玉祥、阎锡山先后易帜,而溥仪受兵峰影响被迫出宫,时局纷乱。王国维每每谈到实事,都心情沉重。

王国维之死的原因,为何走向了自杀的道路

因此有一些满清遗老包括罗振玉在内持第一种观点,认为王国维是为清室殉节。不过 仔细想来这个说法有些不合理,首先清朝早在1912年就亡了,而且就算以末代皇帝溥仪为风向标,可溥仪只是出逃并未殒命。并且照王国维此生所学来看是中西合璧,应当属于维新一派,只是所研究的是古文罢了。

第二种观点认为王国维之死受罗振玉的逼债导致。罗振玉是清王朝的遗老,在王国维担任皇帝国文老师时,他想将自己写的《殷虚书契前编》一书借王国维之手呈给皇帝看。王国维婉言拒绝了他的请求,罗振玉后知道非常愤怒。后来随着遗老间斗争激烈,罗振玉希望联合王国维一同弹劾郑孝胥,但王国维又一次拒绝了他,从此他们之间便出现了难以调和的裂痕。也有传闻说,他们二人一起做生意,结果赔了本还欠下巨额债款。罗振玉在其女婿即王国维长子死后,让他的女儿为夫守节,并逼王国维每年给予生活费2000元,王国维被经济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选择投湖自尽。

王国维之死的原因,为何走向了自杀的道路

还有一种观点是因为恐惧在即将发生的政治大变革中“受辱”。当时,章炳麟的家产在浙江被抄没,消息在中国知识界引起了震动。紧接着梁启超计划出国避祸,吴宓等人非常彷徨生怕灾祸落到自己头上。王国维因为曾经溥仪国文老师的身份和脑后一根满清的发辫,感到大难临头了。1927年6月北伐军攻占郑州以后,《世界日报》刊登的《戏拟党军到北京后被捕的人物》一文中就有王国维的大名。在他的遗书中有“五十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这句话也足以应证。

王国维先生在教育、哲学、文学、美学、史学、古文学等多个方面均有深刻造诣,为中华民族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他的逝去已经成为一个未解之谜,只待历史去给出答案了。

参考资料:《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

2、王国维之死的原因,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推广策划案

《人间词话》,王国维著。作于1908~1909年,最初发表于《国粹学报》

《人间词话》是一部由王国维写作的文学批评著作,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之一。

王国维之死的原因,为何走向了自杀的道路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中国近、现代时期拥有国际声誉的学者,被新学史的开山。

1.《人间词话》受众人群: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爱好文学的人们,无论是老是少都可以阅读,能增加人的文学修养,提高眼界。一在能体会,二在能超脱。

2.《人间词话》文学背景:《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王国维之死的原因,为何走向了自杀的道路

3.《人间词话》内容:《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王国维论词,指出境界说,又主张要写得真切自然,并且有格调,气象,感情,韵味,无疑突破了浙派词和常州派词的框框,去除了他们的偏弊,论词较为全面;同时,这些观点,对文学创作也有一定贡献。

《人间词话》在词论方面超越了浙派和常州派的范围,而其美学观点,一方面受叔本华的影响,一方面又有所突破。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和“以物观物”直接承继了叔本华的哲学观点。而其“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这源于叔本华的天才论。

4.《人间词话》三种基本境界:王国维根据其文艺观,把多种多样的艺术境界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王国维比较科学地分析了“景”与“情”的关系和产生的各种现象,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写实”的问题。

“造境”是作者极逞“创意之才”,充分发挥想象力,使万物皆为我驱遣,“以奴仆命风月”,这正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写境”则是作者极逞状物之才,能随物婉转,“能与花鸟共忧乐”,客观的真实受到高度的重视,这正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

王国维还提出,“理想派”与“写实派”常常互相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创作方法。而用这种方法创作出来的艺术境界,则不能断然定为“理想派”或“写实派”。在这种境界里,“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自然与理想熔于一炉,“景”与“情”交融成一体。王国维认为,这是上等的艺术境界,只有大诗人才能创造出这种“意与境浑”的境界。

5.《人间词话》文学地位:《人间词话》在学界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如朱光潜在《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说:“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王攸欣在《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一书中说:“王国维寥寥几万字的《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比朱光潜洋洋百万字的体系建树在美学史上更有地位。”

6.我对于《人间词话》的理解:众所周知,王国维先生在书中提到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三境界用在任何事物上都不违和,最特别的是当它们是真善美的时候老人们说现在你们年轻人,出去给人打工,老板定要为难你,为得是磨你的性子,外面世界很精彩,值得你去看看(1)在外工作十分孤独,无人西窗夜话,但想到能养家糊口,吃点苦,也值得(2)等到老了,才发现有的时候,不必过分追求身外之物,自己当初期望的早已经在身旁。

看到第三境界,突然理解了尼采的“当我停止了寻找,便学会了找到”那么功夫到时,自会水到渠成。

人生有数个阶段,当年龄到了,一些道理自然就明白了,有人说,就怕有时突然听懂一首歌,以前,看星爷的电影,笑得开心,后来发现,那剧中的人就是我们。

王家卫《东邪西毒》中有这一段话:

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个阶段,见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我很想告诉他,可能翻过山后面,你会发现没什么特别。回望之下,可能会觉得这一边更好。

纵观古今,诗词间所写的形象(境界)不管是素描式地写出来,还是由作者综合印象创造出来,它们都不是对事物作纯客观的,无动于衷的描写,而是贯穿作者的理想,即按照作者的观点,感情来选择,安排的,它们就好像一个个鲜活的人,向我们叙述这人间。

本文关键词:王国维为啥死,王国维 之死,王国维死在哪里,王国维为啥自尽,王国维因何而死。这就是关于《王国维之死的原因,为何走向了自杀的道路》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