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阿长形象,鲁迅终究对阿长是感激、敬重的——《阿长与〈山海经〉》细读
关于【阿长与山海经阿长形象】,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1、阿长与山海经阿长形象:鲁迅终究对阿长是感激、敬重的——《阿长与〈山海经〉》细读
如果说《狗·猫·鼠》有时政杂文的味道、有些艰涩难懂,那么到了散文集《朝花夕拾》第2篇《阿长与〈山海经〉》这里,就变得非常有趣味,也非常感人了。在散文集中,《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回忆故土人情、回忆童年时光的首篇文章。作者对阿长的态度是一波三折,而阿长的形象在作者的眼中也随之逐渐高大起来。
此阿长非彼阿长——为阿长正名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其貌不扬甚至有些难看,“黄胖而矮”,跟身材修长、亭亭玉立一点儿都不搭边。她不姓长,绍兴也没有姓长的,更不叫什么长姑娘。她只是一个可怜的替身,她的“身材生得很高大”的前任才是真阿长。等真阿长辞职,她来补缺时,鲁迅家人叫阿长已经叫得顺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长妈妈”“阿长”“阿妈”——鲁迅及家人对她的称谓各不相同
为着客气,鲁迅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叫她“长妈妈”。“阿长”是祖母对她的专称,想必祖母是辈分最高的,没必要和一个女工客气了;而“我”——作者鲁迅平时则叫她“阿妈”,这是相当客气相当感激的称呼了,毕竟她照看“我”的生活起居。由此可见,生长于当地望族的鲁迅的家教是很严格的,而儿时的鲁迅又是非常讲礼节的。
只是,后来发生的系列事情,使得“我”对阿长的态度经历了几多波折。
先抑后扬笔法,由憎恶、厌烦到敬意,鲁迅对阿长的态度一波三折
首先,“实在不大佩服她”。尤其讨厌她喜欢“切切察察”及摇动第二个手指指点的样子。“我”总觉得她这样子是向母亲告密自己顽皮了。“我”还厌烦她依照古训而讲究的许多规矩和道理,比如提前将一个福橘放在“我”的床头、第二天(正月初一)让“我”说几句祝福的顺口溜,比如晒裤子的竹竿底下万不可钻过去,如此等等。在“我”看来,她的“满肚子都麻烦的礼节”“繁琐之至”,令“我”想起来就觉得非常麻烦。
之后,“空前的敬意”。她绘声绘色地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我”听得也入神,当讲到她也被土匪强盗掳去而神情自若时,“我”觉得她有一股“伟大的神力”,觉得她深不可测,并油然而生出“特别的敬意”。
再后来,“憎恶”。当“我”得知她是害死“我”的心爱的小隐鼠的真凶的时候,就是对她“憎恶”的时候。此时,“我”对她的敬意荡然无存,就像祖母那样叫她“阿长”。
最后,“新的敬意”。“我”喜欢《山海经》(约公元前四世纪至二世纪间的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以及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集,比如神鸟帝江、舞干戚的刑天),喜欢到“渴慕”,里面的奇奇怪怪的人、神、兽,只能通过远房叔祖——一个胖而和蔼的老人的描述去想象,因为老人口中的《山海经》早就不知所踪了。当“我”百无聊赖、对《山海经》念念不忘时,阿长在告假回家又回到周府时给“我”带来了“四本小小的书”——《山海经》!“我”喜出望外,自然也感激不尽,敬意满怀。
可怜而粗俗、善良而仁厚——阿长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逐渐高大
阿长是被周家雇佣的保姆。她很不幸,“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只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家境不好,否则不会离开自己的家来专心照顾别人的孩子。她其实是底层劳动妇女的一个缩影。她接受的是封建纲常教育,又没有进私塾的机会,窃窃私语一番周边人事,也许是她在周家工作之余的一个消遣吧。因此,她是一个爱嚼舌头的粗俗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注重老规矩和讲究忌讳的人。但这不是她的错,是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使然,她的一些重规矩和忌讳的言行反倒是承载了劳动人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家人事事随顺、健康平安。其次,在阿长身上,也集中体现了底层劳动人民仁厚善良、真诚有爱的一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她能给“我”找来《山海经》事件了。“我”念叨《山海经》,她便关心地问起缘由。她休假回来,送给“我”不知用了什么办法才找到的《山海经》读本,可见她是相当用了心的,她高兴的语气透露的是一派真诚、爱心和仁厚。
作者对阿长态度的变化,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单纯而令人忍俊不禁的童真和童趣
阿长讲究规矩,也要求“我”这样那样做,“我”是顽童一个,自然讨厌这些压抑天性的束缚。阿长不怕“长毛”,“我”对她产生敬意是因为一种孩童的本能的恐惧;她害死了“我”心爱的隐鼠,“我”厌恶地称她为“阿长”,有种复仇的快感。鲁迅儿时小性又可爱的样子就这样浮现在读者眼前了,这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自己的心爱之物被谁谁祸害,谁不记仇那就不叫童年!而当阿长费尽心思帮“我”找来心心念的《山海经》时,“我”不但生出“新的敬意”,而且“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我”记仇但不记死仇,何况阿长害死隐鼠也不是有意为之,当“我”最爱的《山海经》到手,所有的新仇旧恨,就都一笔勾销了。可敬的阿长,可爱的孩童,就这样跃然纸上!
这篇文章,语言平实,感情真挚,先抑后扬,人物跃然纸上,童真可见一斑,读之,读者仿佛能看到作者儿时的世界,是一篇非常值得一读、值得学习的叙事散文。
2、阿长与山海经阿长形象,阿长与山海经美与丑交织
导读《阿长与山海经》虽然入选进了课文,坦诚的讲当时并没有读懂,只是觉得像阿长这样的女性,在生活中其实很常见的。后来,经过回炉慢慢品读鲁迅先生的其他文章后,包括《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来读《阿长》,体会是不一样的。
实际上阿长就是典型的封建社会里成长起来的中国妇女形象,因为没什么文化,她不懂自然科学,脑海充满了迷信和愚昧,但是又非常之朴实。鲁迅先生通过与阿长相处过程中发生点点滴滴的小事,由讨厌转喜欢的过程。
因为鲁迅先生仇猫一事,被当时的文人当成把柄,在挑鲁迅先生文章的刺,进行驳斥、攻击,反正当时的文化界其实也挺八卦的。仇猫是因为猫咬死先生的宠物隐鼠,所以看到猫就觉得讨厌,忍不住扔石头去打它们。过一段时间,竟然发现真相: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或许是有意的,也许是无意的,总而言之,所养的宠物死不能复生。所以先生很生气,其实通过后面的事情发生。让鲁迅看到阿长纯朴善良的一面,阿长应该是无意的,所以先生的心中也就释然了。
在先生的文章中比较罕见没有用讽刺的手法,而且还渗透着自我调侃,同时对于小人物哪怕是很微小的优长,都要以浓重的笔墨甚至直接抒怀来表现。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入木三分地刻画出阿长的形象为了分析阿长的名字,鲁迅用了两段文章,如同鲁迅写《枣树》开篇那样哆嗦。那么这么长的两段,有用么,这两段如果删去了,有没有损失呢?肯定是有的。因为“阿长”,在这个关键词的深层,信息量很大,是有故事的。
她叫阿长,然而,长并不是她的姓,也不是她的外号。因为,外号往往与人身体的特点有关系的,但阿长却长得“矮而胖”。原来她的名字是她的前任保姆的名字,本人的名字已经不重要了。
问题、矛盾,通过深度挖掘,读者可能发现:
第一,连用自己姓的权利都没了,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将别人的姓名安在自己的着?什么样的人,名字才会被人家随便安排呢?一个有社会地位的人,人家敢于这样对待她吗?当然,也有可能是前面保姆做得太好,一家人称呼“阿长”成了一种习惯,东家并没有任何恶意。
文中的阿长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社会地位卑微,也不会被尊重。这特别的可悲才是鲁迅要重点表达的。鲁迅不惜笔墨为此写了两大段文字,说明了他对社会小人物的同情,引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哀其不幸”。
第二,名字如果随便被安排,在一般人那里难道不会引起反抗吗?然而阿长似乎没有什么感觉,就好像吃饭睡觉一样正常似的。这说明了她的心里没有“自尊”两个字,感觉不出人家不尊重她,已经麻木了。 当然对于小人物态度的另一方面:“怒其不争”的态度,也是鲁迅先生要重点描述的。
再则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反应出阿长极为普通性的一面:无非说她喜欢传播家庭里面的是是非非、小道新闻。特别点出细节,说话时,手指点着自己的鼻子和对方的鼻尖,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只是没有礼貌,没有文化,不够文明而已。
就写对她的一般印象,作为保姆,她的任务应该是照顾小孩子的生活,包括睡眠,但是她夜间睡觉却自己摆成一个大字,占满了床。这说明,她不称职。而且,“我”的母亲向她委婉地表示夜间睡相不太好,她居然没有听懂,不但没有改进,夜里反而变本加厉,把自己的手放在“我”的脖子上。哈哈可以想象那样的情景,一方面母亲相当有教养,而没有直说,另一方面,反应出阿长其实真没有心机。
把这一切归结起来,鲁迅先生的态度的几个关键词是:“不佩服”、“最讨厌”和“无法可想”。最后会导致鲁迅与阿长之间的关系如何呢?
与阿长之间恩怨鲁迅先生与阿长在生活中会如何呢,鲁迅用一段过新年的文字描写出他们之间的矛盾在加深。本来新年对于小孩子来说,是肆无忌惮的欢乐,但阿长却把这一切弄得很不合适宜。首先是新年第一句话一定要吉利,把孩子的心情弄得很紧张。其次是完成了任务,给一个福橘吃,却又是冰冷的东西。注意没有这个冰冷的感觉,就很难表现出孩子的心情和阿长的迷信之间的不同频道。
其实到现在为此,在老家也有不成文的规矩,逢年过节要讲吉利的话,争取赢一个好的彩头,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有很多讲究的,如:不能从晾晒的裤子底下钻过去,这一点阿长并没有错,并不是阿长独创的,而继承了当时的地方风俗而已,可能是以当时鲁迅的身份看这一件事时,觉得有一点可笑而已。
在《三味书屋》里鲁迅也不经意提到阿长讲的“美女蛇”的故事,那可是鲁迅在成长过程中最快乐的时光,所以,阿长还是有她可爱之处的。至少鲁迅是在她的故事中长大的,在本文则是另一个故事将二人的关系开始推向高潮。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简直就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那就是长毛的故事,从鲁迅的知识范围而言,当然知道长毛与太平天国的关系。但是阿长不知啊,所以有板有眼地讲长毛的故事给鲁迅听。
阿长一本正经地讲长毛的故事。是本文中最为精彩的笔墨,尽显鲁迅先生从情感到语言的游刃有余。首先,这个故事一望而知是荒诞的。
概念混乱:把太平天国和一切土匪混为一谈,尊称其为“大王”。缺乏起码的判断力:对门房的头被扔过来给老妈子当饭吃,毫无保留地相信。逻辑混乱:小孩子要拉去当小长毛;只要女人脱下裤子,敌人的在炮就炸坏了。这显而易见的荒谬、可笑,但阿长讲得很认真,并没有流露出任何欺骗和开玩笑的样子。这就有点西方人讲的不协调,有点幽默了。
其实这一点都不荒唐,当年清军与外国海军打仗时,不也用过尿水、马桶去对付敌人的大炮么,鲁迅先生不过是让人笑出眼泪后再沉思罢了。
而鲁迅并没在文章里说这个故事荒唐,相反,根据这个思路进行了延伸,自己不怕这一切: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不是门房。这就把逻辑向荒谬处更深化了。好像真的所有的门房都要被杀头,好像太平天国时代还没有成为遥远的过去似的。
第二层次的荒谬是,这个故事居然既没有引起“我”的恐惧,也没有引起反感,而是引起了“我”的“空前的敬意”。这逻辑就更加可笑了。越是荒谬,就越是可笑。这样的语义,在字典里是找不到的。语言单纯的工具性在这里无能为力,只有把语义的变幻与人的情感世界的丰富和奇妙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领悟。
这里的幽默感得力于将谬就谬。正常思维下,应该对长妈妈的荒谬故事加以质疑,加以反驳:阿长的立论前提绝对不可靠,推论也有明显的漏洞。这些都视而不见,却顺着她的错误逻辑猛推,将谬就谬,愈推愈谬;歪理歪推,越推越歪。幽默感随之而强化。
但是,这种用法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就是反讽,这种用语里面有着作家特别的情趣,非常生动地表达了鲁迅先生幽默感的特点。
同时两人的关系无形中已经融洽,虽然,从生活上阿长并不称职,从精神上还是给儿时的鲁迅很多精神食粮。
当阿长无意中弄死了鲁迅的隐鼠后,逐渐缓和的关系,本一下子掉到谷底。
另一个人物出场了, 鲁迅有一个远房的叔祖。他那里有一本《山海经》, 里面的内容和图片直接把鲁迅深深吸引了,让儿时的鲁迅非常遗憾和渴望拥有这么一本书。
一本《山海经》让情节峰回路转鲁迅的渴望和无奈被阿长看在眼里。因为鲁迅在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闲着无聊时,鲁迅就记起那本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又不是学者,说了也白说;不过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还是极不情愿的与阿长说的这个事。
阿长却做了一件让鲁迅为之震憾的一件事。
关于《山海经》的事情。所有大人对于这种孩子的童心,不会关心,而这个在生活上做保姆不称职、生性愚蠢而又迷信的长妈妈,却意外地满足了孩子的心灵需求。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鲁迅对于阿长的感情来了一个180度大转折。这是意脉的第四个层次。关键词分别是:“伟大的神力”、“空前的敬意”。较之第三个转折的“特别的敬意”还增加了一点分量。还怕不够,又在下面加上了一个“新的敬意”。
但是性质上,这个“空前的敬意”、“新的敬意”和前面的不一样,它不是反语,不是幽默的调侃,没有反讽的意思,而是抒情的。
这可以反应出鲁迅当时的喜悦之情,尽管那本书的质量不太好,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自己长大后买了更好的《山海经》,阿长买的那本书可能丢失了,但是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深深表达了鲁迅对阿长的敬意。
结束语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对于汉语语义的创造性的探索。这用纯粹的语言是很难解释的。鲁迅对“阿长”这样的小人物的愚昧,并没有采取居高临下的、尖锐的讽刺,而是温和的调侃,并且还渗透着自我调侃,顺着不符合逻辑的思想进行延伸,同时对于小人物哪怕是很微小的优长,都要以浓重的笔墨甚至直接抒怀来表现。
其实,生活中阿长也是无处不在呢!到现在为止,阿长式的人物到处都有。
这是本人再次品读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的个人理解,每重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觉,“年年岁岁书相似,岁岁年年情不同”,读过鲁迅先生作品的朋友来交流哦!
本文关键词:阿长与山海经阿长形象特点分析,阿长与《山海经》阿长的人物形象,阿长与山海经分析阿长的性格特点,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的性格特征,阿长与山海经形象特征。这就是关于《阿长与山海经阿长形象,鲁迅终究对阿长是感激、敬重的——《阿长与〈山海经〉》细读》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